在這樣一個特殊的2020年,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穿梭在大街小巷和景區,用音樂打開路人、遊客的聽覺密碼……他們,是成都街頭藝人。
伴隨著第九批藝人招募的進行,截至目前,成都街頭藝人已有364組451人。從2018年5月到2020年10月,他們共演出5987場共計1.2萬餘小時,觀眾累計超過500萬人次,街頭藝人帶來的正能量不斷得到釋放——
今年9月在成都城市音樂廳黑膠廣場舉行的眾樂之城成都街頭音樂季
小孩子聽得挪不動腳,那一刻感覺一切都值了」
——講述人:杜沅棲(「元氣少女」、第一批成都街頭藝人)
我從小就喜歡唱歌,但很長一段時間,唱歌只是我的一個愛好。大學畢業後,我在商場做過招商,當過美食編輯。直到後來得了哮喘沒辦法唱歌時才發現,我比任何時候都想要有屬於自己的舞臺。病好後,我辭了職,走上了職業音樂這條路。
雖然不是音樂專業出身,但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認為走音樂這條路要有方式方法。我去九眼橋酒吧唱歌,去東郊記憶唱歌,想各種辦法希望進入這個圈子,直到第一批成都街頭藝人招募。2018年,我無意中了解到相關信息後報了名,之後被錄取、持證上崗,整個過程對我而言像做夢一樣,我的一腔熱情換來了夢寐以求的舞臺。
街頭藝人杜沅棲在表演
一開始,因為一些基層工作人員不清楚情況,我們在春熙路演出時還被叫停過。現在,街頭藝人在春熙路的表演成了這座城市的一道風景。我到每個地方演出都會介紹和宣傳街頭藝人項目,讓人們知道我們是誰、是幹什麼的,讓大家知道持證上崗的街頭藝人是有組織有紀律的,不會擾民。
對我而言,街頭演出很有意義。曾有個徒步旅行的女孩在街頭聽我唱歌后說十分喜歡,於是又在成都多留了一天。通過這個平臺,我能給人帶去溫暖,這是很美好的事。有時看到老人帶著小孩走來,我就唱他們喜歡的歌。小孩子聽到喜歡的歌會挪不動腳,甚至過來伴舞,那一刻感覺一切都值了。
希望人們摒棄街頭藝人窮酸潦倒的印象,其實我們沒那麼慘,哈哈!在這個團隊裡我交了很多朋友,同為街頭藝人,我們會交流哪個戶外電源持續供電能力強,音響話筒如何不帶來噪音,也會分享很多演出細節、音樂夢想,有時還會花大價錢添置合適的裝備。這些都是源於熱愛。
成都市第八批街頭藝人招募現場
很幸運,在我追尋夢想的時候遇到了街頭藝人這個項目。現在街頭藝人已招募了幾批,也有很多專業院校的人加入,藝人專業水準越來越高。為了能代表街頭藝人的水準,我還專門找了音樂學院的老師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項目和藝人在共同成長。
在成都,街頭藝人的表演更系統化」
——講述人:陳 醒(伯克利音樂學院畢業生、第八批成都街頭藝人)
我是1998年出生的,在伯克利音樂學院的專業是流行表演唱。我結束了在美國波士頓三年半的學習後,本來打算繼續讀研,結果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就留在了國內。
再不唱嗓子就生鏽了——在老家浙江溫州居家5個月後,我來到成都,在朋友的推薦下,開始了在錦裡的蓮花府邸和九眼橋lIVEHOUSE駐唱表演的生活。有一天,經理興奮地告訴我,第八批成都街頭藝人在招募,要不要去試試?我去了,順利入選。
第八批街頭藝人、伯克利音樂學院畢業生陳醒演出照
第一次演出是七夕,在春熙路。我跟另一位歌手搭檔。人來人往的街頭,剛開始擔心沒有人聽,怕尷尬。後來人群聚集了,又莫名有點緊張。我想,儘量避免跟觀眾眼神交流吧,看著建築物唱,應該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後來又覺得其實還好,街頭跟聽眾的距離更近,他們的傾聽很真誠,反饋很直接。
我發現在酒吧還可以唱自己想唱的,但在街頭儘量要唱能引起大家共鳴的歌曲。我在伯克利學的是爵士、R&B,這些曲風在街頭比較難被接受。唱冷門歌曲的時候就會發現互動很少,這時候我會機智地翻出《小鎮姑娘》《愛,很簡單》《悟空》等高中時期學過的流行曲目,現場瞬間就會熱起來。有時看到同齡人,我還會臨時起意唱一首《數碼寶貝》的主題曲,因為勾起了大家童年的回憶,場子就會變得很嗨。
第八批街頭藝人培訓現場
其實,我在國外、在老家看過不少街頭藝人的表演,但在我看來,成都街頭藝人的表演更系統化。我們每次演出要在網上預約時段和點位,對持證街頭藝人也有約束和要求。相應地,我們在成都街頭的演出也得到了保障,氛圍很好,對演出者而言,有一種被尊重的感覺。
儘管在專業院校受過專業訓練,我還是很享受街頭人群突然被自己歌聲吸引,然後被圍觀的感覺。在成都的酒吧、街頭會有人聽完歌后加我微信,我也交到了一些朋友。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訓練靈魂樂的表演唱課,我花了很長時間攻克律動的問題,結果在成都這幾個月的表演中實現了突破,這是在院校學習無法獲得的體驗。不管是專業舞臺還是街頭,成都都給了我完全不一樣的音樂生涯。
街頭藝人的從業平臺在升級」
——講述人:馮 韜(成都街頭藝人項目發起人之一、成都市文化館舞臺藝術工作部主任)
剛運營街頭藝人項目時遇到的阻力不小,我甚至被「請」到了派出所。那是第一批街頭藝人招募過後,在成都地標之一春熙路的一次演出,藝人剛一亮嗓就引來幾百人圍觀。我們還來不及高興就被現場安保叫停,並被「請」到了派出所。儘管就這次活動本身,早就開過聯席會議,我們也有點位演出的文件證明,但還是發生了這樣的事情,說明人們對這類新生事物還是很謹慎的。
疫情突襲的2020年,街頭藝人的生存面臨挑戰和考驗。我們嘗試從文旅融合入手尋求突破,除了更新、調整以前的60個演出點位外,今年又新增14個點位,多數在景區景點,如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東門市井、望平坊、新津斑竹林公園等。實際反響還不錯,景區景點對項目持開放包容的態度,遊客流量也直接影響和帶動了街頭藝人的演出效果和熱情。還有些新增的點位在商業街區和商業中心,這些點位人流量高,現場演出氛圍很好,藝人的表演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文化消費意識和習慣。
街頭藝人今年新增的演出點位——春熙路春臺市錦也成了人氣網紅景點
今年還有一個變化是演出開放時段增加了。前兩年,只在周五、周六和周日,今年開放了全時段,從周一到周日,在諸如銀泰中心、來福士、西村等地實行全日段全時段預約演出。通過改進管理手段、增加點位和時段,我們讓有流量的地方發揮效應,增加了街頭藝人的演出機會和收入。
疫情期間,足不出戶的日子裡,很多藝人開設了直播和短視頻帳號,這為街頭藝人開闢了新的表演和生存空間。到現在,我們的街頭藝人已經開展了800多場直播。線下演出的年既定目標2000場,但今年從5月底才開始,目前完成了近1700場。我們正在多管齊下保障街頭藝人的演出,包括商業活動、政府公益活動等,不斷向外輸出街頭藝人品牌和資源。
現在,無論是大眾接受度還是相關部門的支持力度都越來越大,人們對街頭藝人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春熙路也成為成都街頭藝術表演的地標性地帶,多次上了熱搜。如今,很多大型商業活動、全國性的大型節會等都有成都街頭藝人的身影。最近在好幾個全國性的選秀舞臺上都出現了我們的街頭藝人,他們在自報家門時會驕傲地說「我是成都街頭藝人」。
這吸引了很多其他城市前來取經,比如山東濟南複製成都模式後招募了第一批街頭藝人,並且一炮而紅;蘇州市姑蘇區招募街頭藝人後,在旅遊景點組織演出,深受遊客歡迎。我們正進行的第九批街頭藝人的招募是與綿陽聯動的,將探索街頭藝人的相互認證等。
街頭藝人發起人之一馮韜(前排左二)演出後跟街頭藝人們合影
回首這3年,很欣慰地看到街頭藝人的從業平臺升級了。比如我們的首批街頭藝人史宇翔,以前唱遊全國,現在定居成都,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生活工作都很好。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是帶著很深的感情在做這個項目,它是項工作,又高於工作,談起它我很驕傲。
接下來,我們還將整合社會資源,借力專業機構助力街頭藝人的孵化,如舉辦街頭音樂節,與抖音、咪咕音樂等合作,通過共建共享發揮各自優勢,探索街頭藝人全生命周期服務。
—記者手記—
一邊是音樂廳裡的恢宏旋律,一邊是街頭巷尾的低吟淺唱。一座成熟的城市就是這樣,可以包容接納各種文化。
「街頭藝術表演」讓公共文化服務突破以往固有的服務模式,走進了大街小巷。遍布全城的網絡化街頭藝人表演點位設置,不僅給予市民遊客一個便捷、輕鬆的欣賞音樂藝術的場所,更為城市中的年輕一代描畫了一個個精神坐標,成為成都打造國際音樂之都的有效載體,是城市文旅特質的生動表達者。
其實在成都,建設「三城三都」中的世界文創名城、旅遊名城、音樂之都,都與街頭藝術表演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成都市建設國際音樂之都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成都市人民政府關於支持音樂產業發展的意見》等政策對街頭藝人生存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讓眾多市民感受一致的是,在成都,與音樂之都相適應的街頭音樂風景線正在形成。
街頭藝人項目盤活社會文藝資源、拓展服務陣地、壯大文化人才隊伍,以新服務形式提升全民文藝素養,但在業態發展上仍需要積累經驗和提高靈活性。要讓項目實現自我造血的功能,還需尋找更大的舞臺。
為此,成都也做足了準備。兩屆成都街頭藝人音樂節、一次年度街頭藝術音樂嘉年華活動的成功舉辦,與抖音、網易雲、酷狗、騰訊音樂、快手等10餘家平臺機構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孵化原創音樂作品100餘首,整合專業力量、專業製作團隊量身打造音樂原創專輯……今年9月19日至20日,「眾樂之城——2020成都街頭藝人音樂季」在成都城市音樂廳黑膠廣場熱情開啟,抖音頭條兩端話題總傳播量突破4000萬,現場集市、演出更是吸引聚集了近2萬名觀眾。高人氣的背後,是街頭藝術從單純的公共服務向產業化轉變的底氣和希望。
除此之外,計劃於今年發起成立的成都街頭藝人行業協會,還將對現有的藝人進行更加專業化的管理,行業主管協會的身份也便於未來在與市場接軌、成果孵化、機制合作等方面為藝人搭建更好的平臺。在更多發起人的願景中,未來,成都將發起並整合各方力量,助推建立中國街頭藝術表演聯盟,聯合上海、深圳等街頭藝術管理部門,在智能化管理、公共文化服務、文旅融合等方面做出更多探索。(王雪娟 付遠書)
轉自:文旅中國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