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庸去世了。
看別人紀念金庸的附屬所得,有人重貼了周華健唱的《天龍八部》主題曲《難念的經》的現場版,終於在字幕裡看清了歌詞,才發現林夕寫得這麼厲害:「吞風吻雨葬落日」「欺山趕海踐雪徑」這動詞,「天闊闊雪漫漫」「沙滾滾水皺皺」這情景,已經縱橫東西南北、春夏秋冬四季;「憑這兩眼與百臂或千手不能防」這畫面,所有一切「偏教兒女情長埋葬」……
難念的經
作詞:林夕
作曲:周華健
笑你我枉花光心計 愛競逐鏡花那美麗
怕幸運會轉眼遠逝 為貪嗔喜惡怒著迷
責你我太貪功戀勢 怪大地眾生太美麗
悔舊日太執信約誓 為悲歡哀怨妒著迷
啊 捨不得璀璨俗世
啊 躲不開痴戀的欣慰
啊 找不到色相代替
啊 參一生參不透這條難題
吞風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
欺山趕海踐雪徑也未絕望
拈花把酒偏折煞世人情狂
憑這兩眼與百臂或千手不能防
天闊闊雪漫漫共誰同航
這沙滾滾水皺皺笑著浪蕩
貪歡一晌偏教那女兒情長埋葬
已經連續哼了好多天,粵語還是一句不會唱。只有在「啊」「啊」的地方能發出清晰的音。
.. 2 ..
我在知乎想法裡貼了上面的歌詞,有人說這就說明中文的好,外語遠不能及,更別說他們沒有李白。
順便看到有人說「Sword of Morning」不如「拂曉之劍」,但我又覺得Morning就和拂曉差不多,ing形式也有動感,怎麼區分高下?
.. 3 ..
前幾天中央美術學院為慶祝100周年舉辦了國際美術教育大會,其中他們建築學院主辦的論壇請來了日本建築師磯崎新。
圍繞「建築思想與挑戰」這個話題,他的PPT只有兩頁。
(以上三張圖,攝影:葉揚)
在我看來,這就是關於語言的。
他的問題是給所有漢字文化圈的人提出的:漢字的「建築」,怎麼反映英語裡這些意義,它們所指的東西難道是一樣的嗎?
有人說,這不是應該他回答嗎?
有人說,看似不一樣,其實也一樣。
.. 4 ..
我的朋友經雷在不久前問我balcony怎麼翻,作為著名翻譯家,他當然不是問普通的陽臺。
果然給我發來下面這個建築的圖,圖不是下面這張。
The Beekman, A Thompson Hotel, New York(圖片來源:https://www.tripadvisor.com)
我說,這是跑馬廊。
他問,是「寬、長到可以跑馬」?
我英語比經雷差多了,沒有圖的話,我腦子裡的balcony只有朱麗葉陽臺,也就是室外的大多數凸出建築表面的那種。
Juliet Balcony (圖片來源:https://i.telegraph.co.uk)
所以我傻b兮兮地說,如果室內出現balcony有的是室內設計室外化的操作,在中庭吹拔下面模仿室外陽臺。
他說,如果沒有自然光的地方叫「陰臺」,我會舒服很多。
我繼續更加冒傻氣地說,沒有人會在沒光的地方放個balcony。
他說,劇場是黑的,就叫balcony。
我說,那是樓座。(汗汗汗汗)
Capitol Theatre, West Virginia (圖片來源:https://www.tripadvisor.com)
.. 5 ..
文字對應問題,實際上關係到建築圈裡的很多意義問題,比如「現代性」一詞,中國人的理解真的對嗎?我讀到的一些東西似乎充滿了看字說話的解讀。
曾經有一天早上,我想以後可以請許多建築學者和建築師做一個遊戲,邀每人寫一段500字的關於「(建築的)現代性」的理解,署名、交稿,讓他們圍坐成圈,工作人員在受邀者的身後讀出他們各自所寫的這段文字,再任由他們彼此互相糾正、質疑和提問。
我認為,請多少人來,就會寫出多少答案,這些答案可能沒有一個是錯的,它們一定反映了這些人所接受的信息源,但讀過英語、德語、日語的哲學、文學、建築學文獻的人,以及對中文有不同理解的人,都會說出不同的言之鑿鑿的答案。這個情況在英語、德語、日語裡也有。
不久前在哪本書裡看到有人提了一句說曾出版過一本1900多頁關於現代性的文集,主要內容就是理清概念。
.. 6 ..
最近在讀的書之一,李敬澤老師的《青鳥故事集》,我一直在手機上看,沒有細看封面下方的字,那些小字才提示著書的內容。
在我看來,李敬澤是我狹窄閱讀量裡,為數不多的語言考究的作者,紮實的語言功底和龐大的詞彙量,加上機智,讓他的語言保持著微妙的可誦讀性。(你看我這句子就寫得沒有腔調。而他那種又遠在我能力之外,連模仿都模仿不起來。)《青鳥故事集》裡有好多篇是在借歷史故事,講語言、翻譯、理解和更深的人性裡模糊的東西。
一篇《飛鳥的譜系》,提到外國人亨特在他的《舊中國雜記》裡記述的一個故事。
廣東沿海捕到一個不知從何處而來的印度水手,廣州官員找到懂英語的中間商「老湯姆」(中國人),老湯姆聽不懂印度人的話,又找來叫阿樹的木匠,他因為跟水手做生意又懂幾句水手的土話。要阿樹當翻譯,實際上他聽不懂印度人說的,而他自己能說的外語都是推銷商品和講價的。
最後,有關印度人各種情況的問答,變成了即興小說創作,老湯姆和阿樹在圍觀群眾和官員面前演了一齣戲。老湯姆不斷把官員的問題說成英語,阿樹咕噥的話全在推銷他的木盒子,聽不懂英語也聽不懂阿樹的印度人在用他所能嘗試的各種語言向圍觀的外國人求救,老湯姆向官員們說出他們想聽到的答案。
有關語言的翻譯,從馬戛爾尼和他的隊友到蔣介石與宋美齡,都沒有得到過忠實的還原,也許忠實的翻譯就不存在。
李敬澤原文的信息量和有意思的程度遠比我上面說的強一萬倍,我這種中文對中文的轉譯都是對文本的傷害。
.. 7 ..
前幾天和給我們雜誌做翻譯的朋友聊起來,我們談到是中翻英容易還是英翻中容易。
她認為中翻英容易,至少能先弄懂中文的意思。我並不同意。因為光是弄懂中文的意思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問題。
她說,英翻中有時候需要弄清楚一些典故,這也很麻煩,比如,前幾天她翻譯的建築文章裡有一篇用到note和score,翻著翻著她幡然醒悟這是指音樂裡的詞——音符和總譜。要不是她自己正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
我會翻成什麼呢?不可想像……
.. 8 ..
在中央美院建築論壇上,每個session都有一個對談環節,中外大神坐在臺上,時不時就有人說,我不知道同傳是否準確翻譯了我的意思,但我並不是說xxxxxx,我是說xxxxxxx。
那種時候,我感到人生毫無意義的輕鬆。「這沙滾滾水皺皺笑著浪蕩……」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