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俗語「清官難斷家務事」百歲老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俗語作為「草根文化」,不僅樸實無華,而且言簡意賅、發人深省,它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本質所在,簡直是字字珠璣。特別是俗語的由來,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摸索出來的經驗,然後不斷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播,一代又一代的保留了下來。
之所以俗語一直深受廣大群眾喜愛,這是因為它的口語化表達形式通俗易懂,而且其中還包含著博大精深的內涵。再通過不斷的改良加以完善,到了如今就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民間文化系統。隨著農民素養的不斷提高,就讓這些「貼地氣」的鄉土文化越來越受歡迎,因此老農民們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會經常引用一些俗語,說到開心時也會拍手叫好。
比如俗語:「清官難斷家務事」,就說出了每個家庭成員之間,在家務事上互相牽扯的複雜程度,連辦案如神的清官,都難以判斷這一家人到底「誰是誰非」?可以說複雜的程度,不僅是「扯還斷理還亂」,如亂麻一般,根本沒有辦法理出頭緒。因此,百歲老人常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啊!」
之所以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是因為每個人都以為別人家好,就覺得只有自己家的狀況不好。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每個人家都有難言之隱,只是不肯說出來而已。這是因為在我們的傳統思想觀念裡,一直遵循著「家醜不可外揚」的文化理念,每個人對家裡人都會選擇隱忍不發。
一家人誰對誰錯?沒有人說清道明,就算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包公再世,對於家庭瑣事也束手無措。如果你對這個說法不服氣,可以耐心的把文章看完,到時候你肯定會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還是拿這句經典俗語:「清官難斷家務事」來說吧,百歲老人就時常嘆息:「自己難受只有自己知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老人在一大家子成員面前,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而兄弟姐妹的家庭之間,也難免素質參差不齊。所以懂事的孩子就會多吃苦,沒有自知之明的孩子就比較隨便一些。
比如我們家,從前每次和哥哥爭論,母親都會訓斥我,而且特別嚴厲,有時候心裡實在感到不平衡,甚至覺得母親偏向著哥哥。直到有一次,哥哥不僅做事不負責任,而且還「雞蛋裡挑骨頭」抱怨父母。我就和他講道理,可是怎麼講都講不通,而母親依舊批評我。這次我實在忍無可忍了,就回懟了母親一句:「您怎麼良莠不分呢?」
可是母親的話,讓我銘記終生:「你識文斷字又知書達禮,為啥和哥哥一般見識?你和他爭辯是非,不僅說不清道不明,而且會引來路人笑話。人家只會笑你,不會笑他,因為他不值得笑話!你讀那麼多書,全白讀了。」
看到母親發怒了,我陷入沉思,才感覺母親說得有道理。一家人想和睦相處,就得稀裡糊塗不要較真,因為都是骨肉親情,懂事的孩子就得多擔待點。所有老人都明白,家裡的重任也會交給有擔當的孩子,家長管教嚴厲的孩子才是他們最疼愛的人。
所以說,這句俗語:「清官難斷家務事」,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家庭成員之間,血濃於水的感情中,沒有誰是誰非。一旦遇到一個不懂事的家庭成員,你就是「說破大天」,他該不懂事依舊不懂事,爭辯是非也沒有用,不如主動承擔起家庭重任,免得讓鄉鄰落下笑柄。就像老話說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白白浪費口舌,做無畏之爭又何必呢!
何況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家人之中雖然有任性的,當然也要有「挑大梁」的,這樣才組成了一個大家庭。在委屈的時候,多想想一奶同胞聚在一起多不容易,跟家裡人受點委屈能咋地?因為有句老話說的好,連清官都難斷家務事,家庭瑣事就不要認真了,要銘記「家和萬事興」啊!
其實,這句俗語:「清官難斷家務事」,就是老祖宗告訴後人,一家人過日子,不要因為「雞毛蒜皮」點小事,就爭辯誰是誰非。懂事的孩子就多擔待點,忍讓一下,多想想大家都是一家人,就不感覺到委屈巴巴了。平時不要羨慕別人家如何的好,因為你對別人家不清楚,就像百歲老人說的: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