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喜劇之王》 的諸位,大概都記得這個:
張栢芝是個暴脾氣,被周星馳一句話得罪了,已經面無表情,在挑傢伙準備揍周星馳了。
同來的阿姨,一邊朝張栢芝象徵性嚷幾句,一邊還在安撫周星馳:
「沒事的沒事的。」
周星馳不安地、尷尬地、不知所措地笑著,等在原地,沒有立刻逃命。
最後,挨了張栢芝一頓狠的。
回頭想,周星馳當然也不笨,但他聽信了阿姨「沒事的沒事的」。
或者說,他願意聽信阿姨這說法。
但估計阿姨說「沒事的沒事的」也只是口頭安撫,並沒真的對張栢芝有啥阻止作用。
一個隨便說說,一個還就聽了,就給張栢芝留出了揍人的時間和機會。
我覺得,許多家庭暴力,好像都是這樣,在旁觀者「沒事沒事的」之間,終於有事的。
遇到家庭糾紛,中國有句萬用老話,叫「清官難斷家務事」。
聽來似乎有道理:家裡人嘛,彼此恩怨糾葛,怎麼說得清呢?
然而,其實,越是家裡人,越容易有糾葛——人,更容易跟自己熟悉的發生糾葛。
「清官難斷家事」這話,好像最初出自《喻世明言》第十卷《滕大尹鬼斷家私》。
說這話的騰大尹,裁斷一樁兄弟財產分割案,自己先用這話,試圖搪塞一番。
然後就裝神弄鬼,說得雙方迷迷瞪瞪。
臨了,看似裁斷得公平,其實自己私吞了許多好處。當事雙方都不知道。
大概馮夢龍寫這段的意思,很明白了:
會拿「清官難斷家務事」這種話來搪塞糾紛的,多半也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故意不作為。
如果作為了,也許是因為他是個有責任心的,但也有可能是無利不起早。
清官難斷家務事,還有一句宗旨類似、相輔相成的:各人自掃門前雪。
家裡的事捂著就行,各家內部消化,民不舉官不究。
所以許多乍看和睦的家庭,其實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
只是傳統家庭,不少都這樣:等級森嚴,秩序分明。強弱上下,一目了然。少的須聽長的,綱常倫理。
《傾城之戀》裡,上海人白老三還說呢:法,講得過綱常倫理嗎?
大概就是這麼個模式:每個家庭,自己內部綱常倫理,自己有問題內部消化。內裡怎麼暗潮洶湧,外頭總是風平浪靜,假裝和睦。
外人也樂得自在,「清官難斷家務事」、「各人自掃門前雪」,「人家家裡自己吵架,不關我們的事……」
至於家庭中弱勢成員會受到多大壓迫,打不打得死人?天知道了。
比較可怕的是,這套規矩是無限輪迴的。
被壓迫者習慣這套邏輯,會轉而壓迫其他人。所謂「多年媳婦熬成婆」,實在是等級地位的巨大變化。從小被打大的孩子,自己有孩子時也容易相信打一套才是合理的邏輯。
大概類似於在基層被壓迫久了的職員,一旦上位,便覺得欺壓下面的也很合乎邏輯,「我不也這麼過來的麼?」
然而如魯迅先生所言,「從來如此,便對麼?」
《南腔北調集》裡,魯迅先生如是說「各人自掃門前雪」:
這話乃是,教人要奉公,納稅,輸捐,安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閒事。
「清官難斷家務事」,其實也同理:是教人老實的老成持重之語。求個表面太平就好了,內部消化去吧。
當然,人並不都是冷血的。
《我愛我家》裡老和同志說得好:「路不平眾人鏟,理不平我來管!」然而這是江湖口吻,「俠以武犯禁」,在講敦厚和睦的舊時代,不算主流。
一旦真信了「清官難斷家務事,各人自掃門前雪」,久了,人就自然失了熱心,只剩安分守己、自求多福。
哪怕知道有人要行兇,也只如阿姨對周星馳那樣,「沒事的沒事的!」
仿佛安慰出個表面太平,世上就真太平了似的。
卻可能(假裝)沒意識到,姑息養奸、勸和不勸離,還「沒事的沒事的」局外人,其實很可能成了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