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智造:中國科學家打一束光,讓細菌「打工」畫納米電路

2021-01-16 澎湃新聞

未來你用的手機屏可能是細菌生產的!

「給一束光,細菌就來打工了!」

中國科學家日前用細菌來搬運、排列量子點,解決了其塗層問題。他們用該技術畫的電路,製備了叉指電極陣列,並證明其可作為觸碰開關使用。

但更大的亮點在於,中國科學家率先開發出光控技術,對上述製造過程實現精細控制,其量子點塗層的最小布陣精度已可達100 μm(微米,一百萬分之一米)。

「將該技術應用到晶片設計以及人工光合作用體系上,是我們的長遠目標。」4月23日,主導完成這一研究的上海科技大學助理教授、研究員鍾超這樣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cn)。

該研究的論文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併入選當期內封面文章,獲其官網重點推薦。

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先進材料》的內封面:鍾超團隊利用生物被膜的動態自組裝實現了無機納米物件材料的模板化以及時空可控的自組裝,其組裝過程具備動態調控,環境自適應和多級複合等特性。

細菌來當搬運工、粉刷匠

量子點被稱為「人工原子」,它是納米級的半導體材料顆粒,目前備受人們關注。它正逐漸被應用於生物醫藥、光電設備等領域。

含有量子點材料的QLED被認為可能是下一代手機屏幕、電視屏幕,因為成本更低、色彩飽和度更高等特性,將取代iphoneX等新款手機使用的OLED屏。

這些新的手機、太陽能面板的優越性能依賴於均勻的量子點塗層。

但如何將納米大小的量子點根據設計,均勻地沉積在襯底上,形成塗層?傳統的工業製造技術是光刻、磁控濺射、蒸鍍等方法。

在鍾超團隊完成的這一研究中,把細小的量子點刷成塗層的「粉刷匠」、「搬運工」是大腸桿菌。它是人們日常生後中最常遇到的細菌,棒狀。它寄居在每個人的腸道裡。

但大腸桿菌為什麼可以搬運量子點等納米顆粒,是吃進去嗎?

不是。

鍾超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基因操作,對大腸桿菌分泌的一種蛋白——CsgA進行了修飾,使CsgA蛋白能夠識別、結合經過金屬配位化學修飾的無機納米材料「量子點」。

這就建立了大腸桿菌與量子點的聯繫。當大腸桿菌分泌CsgA蛋白形成生物被膜時,量子點就連在CsgA蛋白上,像一個個葫蘆一樣,掛在生物被膜這個「毯子」的細絲或藤蔓上,形成塗層。

量子點塗層多層疊合

鍾超表示,因為CsgA蛋白首先組成纖維,纖維再排列形成被膜。一個纖維的亞單位——CsgA蛋白——識別一個納米顆粒。因此,量子點在纖維上排列得非常規則,而非堆在一起。通過顯微鏡可以看到,量子點塗層非常規整。

隨著生物被膜一層層增厚,量子點塗層可以隨之疊加。研究人員可以按照時間順序,定量加入不同的量子點,如紅色的CdSeS @ ZnS量子點、綠色的CdZnSeS @ ZnS量子點、藍色的CdZnS @ ZnS量子點等,以形成不同的塗層,並按照設計「圖紙」,疊合在一起。


光為什麼可以指揮大腸桿菌

當研究人員給藍光時,鍾超團隊改造的大腸桿菌才會分泌CsgA蛋白,生成被膜,否則就一直不分泌CsgA蛋白,一直不形成被膜。

所以,想要什麼圖案、什麼形狀的塗層,就可以反推出對應的光控方案。

大腸桿菌把量子點塗層擺成五角星圖案

大腸桿菌把紅色螢光量子點排成上海科技大學的Logo

他們「列印」了一個鏤空的球體,還「列印」了上海科技大學的logo。

鍾超說,該技術在納米尺度上可以調控得非常精細。在顯微鏡下,量子點排列得非常規整,而非堆在一起。因為,CsgA蛋白首先組成纖維,纖維再排列形成被膜。

顯微鏡下的大腸桿菌及其生物被膜,以及被膜纖維中的量子點(納米顆粒)。

鍾超表示,生物被膜非常特殊的一點是具有超強的粘附性。即使在最「光滑」的「不粘鍋」塗層——特氟龍(聚四氟乙烯,PTFE)上,大腸桿菌也可以形成薄薄的生物被膜。它不只是可以貼在平面上,在圓筒等彎曲的三維平面上,大腸桿菌也可以排兵布陣,生成量子點塗層。

量子點塗層做成的觸碰開關

據鍾超介紹,早在2014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曾報導過用修飾過CsgA來偶聯金納米顆粒和量子點,並創建了一種環境響應型生物膜電氣開關。但2014年的這一方法是在生物被膜生成之後,再加入金納米顆粒或量子點。由於納米顆粒無法滲透進入緊密的生物被膜內容,因此,綁定效率較低,無法滿足更大規模生產的需要。

而且,2014年的這一方法中的誘導(或調控)過程僅僅依賴於小分子, 因此無法實現在時間和空間尺度上動態調控納米顆粒的自組裝。

鍾超團隊的方法將金納米顆粒和量子點從一開始就加入到大腸桿菌的培養環境中,一般而言,其調控難度更大。但鍾超團隊通過「給藍光」的光控編程,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實現極其精細地控制。這些聽從藍光指揮的大腸桿菌都事先經過基因改造,只有藍光出現時,它們才分泌出「修飾過的CsgA蛋白」,產生生物被膜。如果沒有藍光出現,這些大腸桿菌就「安靜」地生長,不產生被膜。

也正是因為一開始就加入了金納米顆粒和量子點等,大腸桿菌對這些納米顆粒的組裝,與大腸桿菌自身生物被膜的生產組裝緊密相連,綁定效率因此大大提高,容易實現大規模的生產。

鍾超團隊首次以量子點等納米顆粒為原料,用細菌完成了三維立體的精巧形狀和圖案。

紅色量子點的動態自組裝

「我們這種方法能夠實現單種和多種納米顆粒在二維和三維基底表面上更複雜、更大規模的自組裝。」鍾超說。

此外,生物被膜耐高溫、抗酸鹼,非常穩定,區別於一般的蛋白材料。鍾超研究團隊提出,這項動態納米物件自組裝方法在生物電子、光電器件、生物催化和可穿戴設備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該技術創造出的活體功能材料,可能應用於人工光合作用體系、燃料電池等領域。

「量子點塗層接受到太陽光後,會產生電子。塗層下細菌接受這些電子,然後產生氫氣等,成為燃料電池。」

鍾超表示,在成品中,也可以用滅菌的方法,殺死大腸桿菌,或者換用益生菌。這些都帶給人們極大的想像空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利用微生物和細菌噬菌體進行無機納米材料生物合成
    由特聘教授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Sang Yup Lee領導的生物過程工程研究團隊對146種生物合成的單元素和多元素無機納米材料進行了總結,這些材料涵蓋了周期表中的55種元素,是利用野生型和基因工程微生物合成的。他們的研究凸顯了生物納米材料的多樣化應用,並從納米材料的可生產性、結晶度、尺寸和形狀等方面給出了改善生物合成的策略。
  • 「遇見即刻 智造未來」即刻智造美牙千億藍海分享會即將開幕
    2021年1月18日,在大中華喜來登酒店(深圳福華路一號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遇見即刻 智造未來」即刻智造美牙千億藍海分享會即將開幕。
  • 醫療設備上的納米石墨片可殺死細菌並預防感染
    這樣的細菌感染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並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給醫療服務。另外,目前大量抗生素用於治療和預防此類感染,並加速了抗生素抗性的發展。本研究的目的是開發抗菌表面,該表面可以減少感染數量和隨後對抗生素的需求,並且細菌不能產生抗藥性。已表明,由聚乙烯和石墨納米片混合物製成的定製表面可以殺死細菌。
  • 華大智造 深耕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領域
    根據招股書,公司擬募資25.28億元投向華大智造智能製造及研發基地項目、基於半導體技術的基因測序儀及配套設備試劑研發生產項目、華大智造研發中心項目、華大智造營銷服務中心建設項目、華大智造信息化系統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華大智造專注於基因測序儀、配套試劑及耗材等一系列相關產品的研發與製造,建設智能化工業製造平臺,並提供技術保障和解決方案。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趨磁細菌生物與礦物多樣性鑑定及其...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場與生物圈演化學科組研究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個單位科研人員,利用「螢光-電子顯微鏡聯用」新技術(FISH-SEM和FISH-TEM),對自然環境中一類「既能利用地磁場定向遊泳,又能在細胞內礦化合成納米級磁鐵礦(Fe3O4)磁小體」的原核微生物——趨磁細菌,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生物和礦物多樣性鑑定,從單細胞水平上鑑定了20種新型的趨磁球菌。
  • PI防護納米口罩 助力打贏全球戰「疫」
    (原標題:PI防護納米口罩 助力打贏全球戰「疫」)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點暴發蔓延
  • 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在江西贛州正式上市!
    李青山院士就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的科研成果和納米生物材料與中草藥、納米技術等如何融合進行了相關的科研成果分享,以及對融合後的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採用什麼樣的物理功能殺死各種病毒進行講解。【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產品展示】他強調:此次發布的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是一款可以截斷病毒傳播的新利器;它具備過濾細菌、滅殺新冠病毒、反覆使用三效合一的功效。
  • 在地球上已存在38億年的納米機器人,竟是細菌剋星,科幻侵入手段
    納米機器人在4年前,一位老人在接受心臟手術後,由於意外導致其胸腔被綠膿桿菌所感染。綠膿桿菌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細菌,它天生就對大部分的抗生素有所免疫,甚至是我們平常用的酒精洗手液,也很難完全把它們殺死。後來科學家為老人的胸腔中注射了數千個OMKO1的納米機器人,數周以後,感染徹底消失了。
  • 浙大二院專家發明銀銅結合的納米凝膠 有望殺滅眼內「超級細菌」
    而現在,人們身體一有不適就先想到抗生素,對濫用抗生素產生耐藥的危害知之甚少,我國近些年都在控制抗生素的使用。現在大部分的細菌幾乎都有耐藥的人存在了,在眼科醫生臨床中,因為致病菌的多樣性以及耐藥性逐年增強,感染性角膜炎患者如果對藥物不敏感,無法治癒,那就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角膜穿孔,需要等待合適的角膜移植,還要承受不小的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
  • 天貓發布中國智造的五大消費趨勢,智造理想生活方式
    最近,「天貓國潮行動」將重點放在了中國智能家電品牌上,並基於自身平臺大數據的優勢,發布了中國智造的五大消費趨勢:  智造中國味——用中國廚電打造中國人自己的菜單 從首創雙鏡頭,到第一個真正實現全面屏的vivo,再到擁有AI攝影的手機,我們已經不用再羨慕國外品牌的技術,很多年輕消費者也在回頭找回這些中國智造的國產品牌。除此之外,科技也讓我們的娛樂生活更加豐富,大疆無人機、深之藍潛水儀、優必選機器人···都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新的可能,也讓消費者通過科技看到了一個新世界。
  • 納米科學:魚'生物廢物'轉變為壓電能量收集器!
    納米科學:魚'生物廢物'轉變為壓電能量收集器!研究人員工作背後的基本前提很簡單:魚鱗含有具有壓電特性的膠原纖維,這意味著在施加機械應力時會產生電荷。正如團隊本周在應用物理快報中所報告的那樣,他們能夠利用這一特性來製造生物壓電納米發電機。
  • 消除細菌侵擾 銀離子除菌技術很安全
    目前應用的銀離子除菌技術主要有普通銀離子除菌、光動銀除菌和納米銀除菌技術等。經過銀離子除菌程序洗滌後的衣物,表面會殘留一部分銀離子,從而使衣物具有抗菌性。我們通過對某品牌洗衣機光動銀及納米銀程序洗滌後的衣物進行抗菌檢測,發現其對大腸埃希氏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達到99%以上。  銀作為重金屬,本身所有帶有一定毒性,因此銀離子除菌洗衣機的生物安全性頗有爭論。
  • 相片摳圖和積體電路
    現在人們已經超越了14納米時代,而研究人員清楚地知道如何做到10納米以及大體上知道該如何做到7納米和5納米。至於5納米以下的技術,工程師們也有一大堆的想法等待驗證。雖然摩爾定律預言的迭代周期已經從兩年漸漸延長到如今的2年半,但這一路坎坷中人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我們在這兒並不打算討論摩爾定律終結這個熱門話題,此處要說的是這一偉大製造奇蹟的背後在其製造技術當中所蘊藏的加法變減法的對偶思想。
  • 湖南日報評論員:「慧」聚安全 「智」造未來
    湖南「智造」,聲名遠播。這場盛會,為「智造湘軍」寫下鮮明註腳。「鏈」上世界,「智」通全球。三天的智慧盛宴,或催生未來的智能巨變。如何應對後疫情時代的製造業發展機遇,如何為新發展格局破題,如何為暢通產業鏈供應鏈搭橋,如何讓數位技術為創新驅動戰略聚力?一個個嶄新的課題將藉由巔峰對話、跨界交鋒孕育答案。
  • 英國《自然》雜誌:中國科學家能夠為全世界上課
    嚴峻結論已被寫入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該報告來自《生物多樣性公約》,評估了參與國在實現10年前制定的20個生物多樣性目標方面取得的進展——沒有一個目標將在今年底的最後期限前實現。現在沒時間後悔或道歉,所有國家須開展更多緊急行動。一些最重大責任已落在中國肩頭——明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在昆明舉行,為下個十年制定目標。
  • 能導電的細菌「尾巴」
    圖片來源:Pixabay地桿菌屬(Geobacter)的細菌看起來就像微型的芸豆長出了長長的像電線一般的尾巴。事實上這些「納米電線」真的可以導電。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這種導電細菌,希望開發出一種可以在人體內部安全工作、抵抗腐蝕,甚至能從周圍稀薄的空氣中獲取電能的生物技術。
  • 中國科學家發現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
    運用全人源納米抗體技術成功篩選到靶向新冠病毒表面五類表位的高親和力全人源納米抗體。近年來,一類被稱為「納米抗體」的新型抗體由於分子量僅為單抗的十分之一,且生產成本低、性質穩定,逐漸受到製藥行業青睞。然而,納米抗體來源於駱駝或羊駝,即使人源化後仍然含有一定駝源成分,使得其人體使用存在安全隱患。
  • 鎖螺絲,集萃智造協作機器人以一當「十」
    集萃智造的輕型協作機器人與傳統機器人不同,它的應用場景更多、更靈活。在重複性高、或者過於費神費力的生產流程中,協作機器人可與人共同協作,釋放出更多產能。此次集萃智造在某客戶工廠正式投入使用「鎖螺絲」機器人,就是個典型的應用場景。
  • 華大智造擬募資25.28億元衝擊科創板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華大智造擬募資25.28億元衝擊科創板12月7日晚間,上交所受理深圳華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大智造」)科創板上市申請,公司擬募資25.28億元。華大智造專注於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領域,以儀器設備、試劑耗材等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主要業務。目前已形成基因測序儀業務和實驗室自動化業務兩大板塊,並圍繞全方位生命數位化布局了如遠程超聲機器人等新興領域產品。其中,公司基因測序儀業務板塊的研發和生產已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具備獨立自主研發能力並實現了臨床級測序儀的量產。
  • 你會穿一件用細菌做成的衣服嗎?聽說還不錯
    「生物」會是一種新型的接口嗎?所有這一切用細菌等生物性物質打造執行器的討論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通過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的一個叫做「bioLogic(生物邏輯)」的項目,我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