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生物和細菌噬菌體進行無機納米材料生物合成

2020-12-22 科技報告與資訊

生產無機納米材料的方法有很多,涉及許多實驗變量。在眾多可能的匹配中,尋找最佳的配對,以環境友好的方式進行合成,一直是研究人員和工業界面臨的長期挑戰。

由特聘教授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Sang Yup Lee領導的生物過程工程研究團隊對146種生物合成的單元素和多元素無機納米材料進行了總結,這些材料涵蓋了周期表中的55種元素,是利用野生型和基因工程微生物合成的。他們的研究凸顯了生物納米材料的多樣化應用,並從納米材料的可生產性、結晶度、尺寸和形狀等方面給出了改善生物合成的策略。研究團隊還描述了利用微生物和細菌菌種開發無機納米材料生物合成的10個步驟流程圖。研究成果於12月3日發表在《Nature Reviews Chemistry》上。

"我們通過一步一步的流程圖提出了微生物納米材料生物合成的一般策略,並對納米材料生物合成和應用的未來提出了我們的觀點。該流程圖將作為那些希望利用微生物細胞製備生物合成無機納米材料的指南。"該研究的共同作者Dr.Yoojin Choi解釋說。

大多數無機納米材料都是用物理和化學方法生產的,生物合成已經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傳統的合成工藝存在能耗高、工藝不環保等缺點。同時,可以利用微藻、酵母、真菌、細菌甚至病毒等微生物作為生物工廠,在溫和條件下生產單元素和多元素的無機納米材料。

在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後,研究團隊總結出,開發出具有無機離子結合親和力、無機離子還原能力和納米材料生物合成效率提高的基因工程微生物,使許多無機納米材料的合成成為可能。

研究團隊介紹了他們對控制產品尺寸和形態的Pourbaix圖的分析。研究團隊表示,這種Pourbaix圖分析可以廣泛用於生物合成具有工業應用價值的新型納米材料。

Sang Yup Lee教授補充說:"這項研究為利用微生物和細菌菌種生物合成多樣化的無機納米材料及其應用提供了廣泛的信息和視角。我們期待生物合成的無機納米材料能在不同的科技領域找到更多樣化的創新應用。"

論文標題為《Biosynthesis of inorganic nanomaterials using microbial cells and bacteriophages》。

相關焦點

  • 復旦畢業生開創「全新領域」,利用太陽能合成生物有機肥料
    你能想像,陽光加上水就可以合成生物有機肥料嗎?通常,綠色植物能夠利用太陽光能,同化二氧化碳(CO2)和水(H2O)製造有機物質並釋放氧氣,這一過程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光合作用。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化學與生物化學系助理教授劉翀基於材料學和生物學的協同作用,研發出一種人工光合作用生物無機混合體系。
  • 噬菌體:猶如機器人的病毒,人類應對超級細菌的救星!
    通過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噬菌體的主要宿主就是細菌,真菌、藻類 、放線菌或螺旋體等微生物也有可能成為噬菌體的宿主。噬菌體一共有兩種繁殖方式,但無論是哪一種,只要被噬菌體寄生選上,那麼宿主菌體就將面臨一次可怕又痛苦的經歷。噬菌體寄生於宿主菌體之後,就會把宿主菌體變成自己的生產工具,完全侵佔宿主菌體,直到宿主菌體被榨乾所有的利用價值。
  • 無機納米/零維-三維材料等材料的介紹分類
    無機納米西安齊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將從零維/一維/二維/三維四個分類來提供幾十個產品分類和幾千種納米材料產品,材料的材質包含金屬納米材料和非金屬納米材料以及他們的氧化物或碳化物及複合定製材料等等,產品粒徑從5納米-2000納米均可選擇。
  • 生物智造:中國科學家打一束光,讓細菌「打工」畫納米電路
    該研究的論文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併入選當期內封面文章,獲其官網重點推薦。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先進材料》的內封面:鍾超團隊利用生物被膜的動態自組裝實現了無機納米物件材料的模板化以及時空可控的自組裝,其組裝過程具備動態調控,環境自適應和多級複合等特性。
  • ...地球不同環境中發現351種新的巨大噬菌體,它們模糊了病毒和細菌...
    一方面,這些巨大噬菌體彌合了無生命的噬菌體與細菌和古生菌之間的鴻溝。似乎確實存在一種成功的生存策略:它們被我們認為是傳統病毒和傳統生物體之間的雜交體。」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這些巨大噬菌體所攜帶的DNA中,存在細菌用來對抗病毒的CRISPR系統的一部分。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趨磁細菌生物與礦物多樣性鑑定及其...
    劉沛餘等-EM:趨磁細菌生物與礦物多樣性鑑定及其相關性研究摘要:微生物是地球上出現最早、種類和數目最多、功能最全的一種生命形式。通過礦化作用,微生物直接參與地球上至少六十餘種礦物的形成和轉化。近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場與生物圈演化學科組研究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個單位科研人員,利用「螢光-電子顯微鏡聯用」新技術(FISH-SEM和FISH-TEM),對自然環境中一類「既能利用地磁場定向遊泳,又能在細胞內礦化合成納米級磁鐵礦(Fe3O4)磁小體」的原核微生物——趨磁細菌,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生物和礦物多樣性鑑定,從單細胞水平上鑑定了20種新型的趨磁球菌。
  • 科學家新的發現噬菌體的秘密,如何殺死細菌超級細菌!
    這項由Monash生物醫學發現研究所副教授Fasséli Coulibaly和Trevor Lithgow教授領導的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它概述了高解析度成像技術的應用,揭示了被稱為噬菌體的病毒如何攻擊和殺死傷寒沙門氏菌(傷寒的病原體),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認識,了解它們如何被用於正在進行的抗藥性(Amr)鬥爭。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採用變形組裝的方法,該團隊製造出全天然的高性能仿生結構材料,與此同時還製備出纖維素納米纖維 (CNF) 和二氧化鈦雲母片(二氧化鈦 - 雲母) 複合水凝膠。作為地球上最豐富的全綠色資源之一,CNF,高性能一維 (1D) 纖維素納米纖維,可從植物中提取或由細菌產生。
  • ——空間微生物的來源和危害
    艙室內空氣中的細菌和真菌可能成為致敏原和感染源,在航天員吸入呼吸系統後會引起過敏或感染反應。此外,設備內部由於因通風不暢、不易發現等特點,也是發生微生物汙染的重要部位。有報導證實在國際空間站上曾發生因微生物在設備內部大量繁殖破壞電路或電子部件造成通信設備和煙感器發生故障。研究表明,空間站上非金屬高分子材料可以滋生革蘭氏陰性桿菌和真菌。
  • 能導電的細菌「尾巴」
    組成這些絨毛的蛋白質被稱為菌毛,它們太小,無法用傳統的成像技術進行研究。因此,洛夫利通過移除製造菌毛的基因來證明它們的重要性。沒有了菌毛,地桿菌就無法再將金屬氧化物轉化為金屬原子。此外,他還發現從細胞中收集的菌毛確實可以導電。研究人員已經成功開發出了利用導電微生物的技術,但洛夫利希望直接獲得導電微生物中的納米線,以此為基礎製造環保的電子產品。
  • Nature大發現:感染細菌的病毒,也有了超大的size……
    2月13日,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數百種異常大的噬菌體。它們具有某些通常與活體生物相關的能力,該發現進一步模糊了其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界線。這些噬菌體的大小和複雜性達到了生命體的典型特徵,它們攜帶著大量通常在細菌中發現的基因,並利用這些基因來對付其細菌宿主。
  • 在地球上已存在38億年的納米機器人,竟是細菌剋星,科幻侵入手段
    噬菌體其實這種OMKO1納米機器人相當於是「噬菌體」,它誕生於地球上第一個細菌之前。目前,地球上發現最古老的細菌化石來自38億年前,而噬菌體則是一種專門獵殺細菌的存在。我們都知道大自然是不會畫直線的,一切自然進化的生物、非生物都不可能和人造機器一樣的完美幾何結構。但是噬菌體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外,科學家作出了估算,地球上所有的噬菌體比天上的星星還要多1000倍,就是說數以千萬計的噬菌體無時無刻藏在你身邊甚至是你的身體裡。
  • Nature子刊 | 噬菌體治療嚴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安全性
    臨床數據表明(包括安全性和耐受性的評估,即輸液部位的疼痛和紅腫以及全身不良反應,如發熱、心動過速、低血壓、腹瀉或腹痛以及腎或肝功能障礙的發展):沒有不良反應的報告,因此在嚴重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包括感染性心內膜炎和敗血性休克,用這種方法給藥是安全的。在未來需要進行對照試驗,以進一步確定AB-SA01的療效。
  • 新知| 深埋海底1億年微生物復甦,「地球主人」微生物有著怎樣的...
    鄭全鋒介紹,似Polybessurus藍細菌化石普遍存在於華南的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微生物巖中,是這些微生物巖的主要造巖微生物。這一發現以化石的證據直接證實了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後藍細菌爆發事件,且該類微生物的發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現了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熱帶淺海海域的微生物群面貌,對於了解大滅絕後的海洋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 《ACS Nano》:材料和納米科學研究中怎麼用冷凍電鏡?崔屹教授來支招
    ,如生物分子。對大多數聚合物材料來說,直接進行傳統電鏡表徵難免會受到電子束的破壞,採用冷凍電鏡技術是個不錯的選擇。Weber等人利用這一技術對水合Nafion薄膜納米結構進行了3D重建,認為這是一種相互連接的管道型網絡,其微區間距約為5 nm,這種直接成像方法揭示了離子交換薄膜中的離子傳輸機理。
  • 《自然·材料綜述》最新重磅:生物工程材料用於原位組織再生
    這些缺點激發了就地組織再生的使用(圖 1b),它利用了人體固有的再生潛力,同時消除了離體細胞操作的需要。圖1 a)傳統的組織工程方法需要在植入人體之前預先播種工程支架並進行體外調節。b)原位組織再生使用生物反應性材料,可利用人體固有的再生能力。這些材料充滿了生化和生物物理線索,以募集內源性細胞用於組織癒合。
  • 山東大學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邢鵬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ACS Nano[ACS Nano. 2020, 14, 2522] 和Angew.
  • 液態金屬技術:合成更好的壓電材料!
    導讀據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未來低能耗電子技術卓越中心(FLEET)官網近日報導,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與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的一項合作,將液態金屬合成物應用到壓電材料上,推動了未來從身體運動獲取能量的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和生物傳感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