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Nano》:材料和納米科學研究中怎麼用冷凍電鏡?崔屹教授來支招

2021-02-08 材料科學前沿

背景介紹

電鏡是科學研究中進行原子和分子尺度表徵的重要工具,冷凍電鏡(cryoEM)的出現使得研究者可以用它來觀察傳統電鏡無能為力的體系,如生物分子。2017年諾貝爾獎頒給了雅克·杜波謝(Jacques Dubochet)、約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 和 理察·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就是因為他們用冷凍電鏡觀察到了生物分子的「原始狀態」,為結構生物學的發展開啟了一扇大門。

冷凍電鏡之所以適用於那些脆弱的體系,是因為它可以在低電子能量下進行檢測與成像。與傳統電鏡採用電荷耦合檢測器(CCD)不同,冷凍電鏡使用直接電子檢測器(DED),有更好的檢測量子效率(DQE)和更高的信噪比,因此可以在更低電子輻射下進行成像。

隨著材料和納米科學的發展,電鏡技術的進步也日新月異,雖然出現了一些新的手段,如高分辨電鏡(STEM)、能量色光譜(EDS)和電子能量損失光譜(EELS)等,可以對原子排列/位移、化學分布,以及鍵合狀態的分析,但是傳統電鏡對那些脆弱的體系,如電子束敏感的高能電池材料仍然無能為力。

2017年,史丹福大學的崔屹教授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們率先使用冷凍電鏡對電池材料進行觀察,在關鍵界面處發現了新的原子結構,掀起了冷凍電鏡在電池材料領域研究的熱潮。

成果介紹

作為第一個在材料領域應用冷凍電鏡的科學家,史丹福大學崔毅教授課題組總結了近年來冷凍電鏡技術在材料和納米科學中的應用進展,發現隨著冷凍電鏡技術的日臻完善,在電池、聚合物、金屬有機骨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電催化劑、量子材料這六大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解決了這些領域中眾多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極大的促進了這些學科的發展,認為冷凍電鏡應該成為材料和納米科學研究中的基礎技術。

圖1. 冷凍電鏡在電池材料中的應用。(a)鋰金屬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圖像和低溫傳輸過程示意圖;在不同電解質中觀察到的(b)固態電解質膜(SEI)和(c)多層SEI的冷凍電鏡圖像;(d)電子透明的低溫聚焦離子束抬升;(e)電池內部固液界面處的冷凍電鏡圖像;(f)電子能量損失譜(EELS)顯示出界面處碳、氧和氟元素分布。鋰離子電池由正極、負極、集流體、電解質組成,內部存在各種界面,了解這些界面納米結構如何隨電池工況的演變是電池研究中的難題,冷凍電鏡技術正好可以大展身手。在快速冷凍下,電池材料就能保持原始的電化學狀態。崔毅等人利用這一技術發現在兩種不同的電解質中,鋰金屬表面上會形成兩種不同的界面納米結構。Men等人利用冷凍電鏡觀察到了非晶態的鋰金屬結構,Kourkoutis等人將冷凍電鏡與EELS相結合,發現電池運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LiH,並成功繪製出電解質中Li的液/固界面。固態電解質薄膜對鋰離子電池的安全運行至關重要,從正極溶解的金屬離子(例如Ni2+、Mn2+)會造成容量損失,藉助冷凍電鏡和EELS技術,研究者就可以精確定位SEI中這些金屬離子的空間分布,並揭示負極相間結構和化學成分的局部變化。鋰硫電池中的穿梭效應會造成容量衰減,Nazar和崔毅等人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研究了多硫化物在正極處的溶解過程,建立了SEI的結構-性能的關係。崔屹教授認為冷凍電鏡技術在鋰離子電池中還應該有更廣闊的應用,如Li金屬負極與集流體之間的晶格失配、中間產物的空間分布以及亞穩態中間體的結構等。在鋰離子電池中,Li負極與Cu集流體之間的界面特別重要,Li在充電時直接電化學沉積在Cu上,鋰和銅之間較大的晶格失配會導致大的機械應力,從而影響鋰金屬的成核和生長,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可以直接觀察活性材料與集流體之間的原子界面,得到電池循環過程中界面的變化規律。在電池循環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化學物質(例如多硫化物、鋰離子等),研究這些化合物在充放電過程中的分布以及電極表面的均勻程度,可以為理解樹枝狀和非樹枝狀鋰金屬結晶起源提供依據。圖2. 冷凍電鏡在聚合物材料中的應用。(a-b)100 nm厚的Nafion膜冷凍電鏡圖像;(c)溶液鑄膜和(d)退火的聚[2,5-雙(3-十四烷基噻吩-2-基)噻吩並[3,2-b]噻吩](PBTTT)薄膜的冷凍電鏡圖像;(e)溶液鑄膜和(f)退火PBTTT薄膜的流線圖;(g)無定形冰(藍色)、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綠色)和共聚物(紅色)的低損耗電子能量損失光譜圖(EELS)。對大多數聚合物材料來說,直接進行傳統電鏡表徵難免會受到電子束的破壞,採用冷凍電鏡技術是個不錯的選擇。Weber等人利用這一技術對水合Nafion薄膜納米結構進行了3D重建,認為這是一種相互連接的管道型網絡,其微區間距約為5 nm,這種直接成像方法揭示了離子交換薄膜中的離子傳輸機理。Minor等人將冷凍電鏡與四維高分辨技術相結合,直接將聚合物結構-性質的關係可視化,通過控制聚合物中納米結晶的分布和取向提高了材料性能。Libera等人將冷凍電鏡技術與EELS相結合,成功地獲得了水、PDMS以及共聚物的低損耗EELS映射圖像。崔屹教授認為冷凍電鏡技術與四維高分辨和EELS相結合可以在聚合物領域有更廣泛的應用。如導電聚合物分子鏈在多尺度上的排列和組裝,聚合物晶區和非晶區界面處的局部化學特性,聚合物薄膜中晶體之間是如何連接的,如果是長聚合物鏈連接,會降低不同晶體之間電荷傳輸的能壘,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將其可視化後,可以為導電聚合物電荷傳輸模擬提供基礎。已證明添加無機納米顆粒可以大幅度提高固體聚合物電解質中的鋰離子電導率,但其機理仍不明確。崔毅教授認為可以將冷凍電鏡與四維高分辨相結合,以分析聚合物的晶體幾何形狀和3D結構,來判斷添加無機納米粒子後是否具有增塑作用。將上述技術結合還可以揭示聚合物與無機填料之間界面處的元素分布,如果這些界面處陰離子物種的信號強烈,則可以支持路易斯酸假說。冷凍電鏡六大應用領域之三——金屬有機骨架(MOF)圖3. 冷凍電鏡在金屬有機骨架(MOF)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材料中的應用。(a)沸石咪唑酸酯骨架8(ZIF-8)清晰的冷凍電鏡圖像;(b,c)在(a)中紅框標出的(b)區域I和(c)區域II的放大圖像;(d,e)未填充(d)和CO2填充(e)的MOF顆粒的冷凍電鏡圖像;(f)MAPBI3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冷凍電鏡圖像;(g)鈣鈦礦的[PBI6]4-八面體和MA+分子的冷凍電鏡圖像。金屬有機骨架(MOF)是一類多孔材料,主體骨架與客體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是這種材料應用過程中的核心問題,但是研究者在原子尺度上對這種相互作用的了解甚少。應用冷凍電鏡不僅可以了解單個MOF顆粒的晶體結構,還可以將其冷凍為亞穩態結構直接觀察。崔屹等人利用冷凍電鏡研究了MOF的不穩態和亞穩態結構,發現在低溫下,冷凍電鏡保留了吸附在MOF內的CO2分子,可以在原子解析度下直接觀察氣體分子。崔屹教授認為利用冷凍電鏡還可以研究客體分子插入過程中MOF結構的變化,通過控制氣體含量和吸附時間,利用冷凍電鏡將MOF材料在吸附不同階段驟降凍結,就能在單MOF顆粒尺度上研究分子的整個吸附動力學。通過冷凍電鏡可以觀察不同MOF材料中界面處的晶體缺陷,以研究這些缺陷對氣體存儲和傳輸行為的影響。除此之外,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研究客體分子構象和化學性質如何影響與MOF骨架的相互作用,對於設計新的MOF材料至關重要。隨著技術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可以用這種技術研究多種客體分子(例如藥物、水、甲醇等)的多組分嵌入動力學。Rothmann等人的研究表明當滷化物鈣鈦礦暴露於2e-1·Å-2·s-1電子束下7分鐘後,其晶體結構就發生了非晶化轉變,說明傳統電鏡技術在表徵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材料時存在問題。崔屹等人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直接觀察到了MAPbI3材料未被破壞的原子結構,如果在傳統電鏡下觀察這種材料,則會由於電子束和高真空的作用導致材料表面發生降解。已有的研究發現混合滷化物鈣鈦礦MAPb(BrxI1-x)3會分成富含碘化物和富含溴化物的兩相,相分離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極化子-光生載流子以及晶格畸變導致的,Ginsberg等人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發現了晶粒內此類極化子的畸變,揭示了其沿晶界的分布,證實了上述假說。崔屹教授認為隨著低溫聚焦離子束(FIB)和低溫超薄切片技術的發展,可以利用冷凍電鏡觀察和研究在太陽能電池器件各層界面處形成的納米結構(如離子遷移通道)和化學物質,還可以在納米尺度下研究材料的失效機理。電催化反應通常發生在三相界面處,即使是最簡單的電催化反應採用傳統方法也很難進行研究。Sargent等人合成了一種離聚物本體異質結結構的催化劑,他們採用冷凍電鏡技術發現在三相界面處存在5-10 nm的連續和共形離聚物層,正是這層物質的存在,可以使得氣體、離子和電子的傳輸解耦。Sargent等人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研究了Pt催化下水解制氫反應,通過快速凍結並捕獲催化劑的中間狀態,研究了催化劑動態表面原子結構和化學性質。崔屹教授認為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可以研究催化劑表面晶格應變對反應物分子化學吸附的影響,以及顆粒團聚和催化劑中毒機理。三相邊界是發生電催化的區域,也是最難研究的區域,利用冷凍電鏡通過在反應過程中將Pt催化劑凍結在50 nm液膜中,可以直接觀察這些電化學活性區域。圖6.冷凍電鏡在量子材料中的應用。(a-c)Bi1-xSrx-yCayMnO3(BSCMO)在93 K時耦合電荷晶格的冷凍電鏡圖像;(d)在96 K下Nd0.5Sr0.5MnO3薄膜中Nd和Mn的環形暗場和偽彩色圖像;(e)在96 K下Mn-L2,3和Nd-M4,5邊緣處的元素分布圖;(f)扣除背景的Mn-L2,3和Nd-M4,5光譜圖;(g)在室溫和低溫下獲得的Mn-L2,3和O-K邊緣的電子能量損失譜圖。具有超導、超流動或者拓撲順序的材料被稱為「量子材料」,這些奇特的性能通常在低溫下才會表現出來。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人們已經在液He溫度下採用電子顯微鏡研究量子材料。隨著冷凍電鏡技術的進步,研究者可以同時得到量子材料中化學組成和結構信息,Kourkoutis等人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將停留時間減少到0.5μs,在低溫下(93 K)研究了氧化物異質結構中的皮克級位移,發現了室溫和低溫下錳氧化合物電荷排序的差異。許多量子材料具有很強的電子相關性,通過冷凍電鏡與EELS相結合,可以得到很多微觀信息。Chan等人在10 K下採用這些技術發現了電子從SrTiO3轉移到FeSe的直接證據。Kourkoutis等人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在原子解析度上研究了Nd0.5Sr0.5MnO3(NMSO)薄膜的元素分布圖。崔屹教授認為隨著冷凍電鏡和EELS技術的進步,可以用來研究量子材料中納米級變化,這有助於揭示量子材料的許多奧秘。冷凍電鏡技術的出現使得結構生物學的研究突飛猛進,但是在材料和納米科學領域中的應用才剛剛起步,在樣品製備、成像條件和數據處理等方面還有待完善,史丹福大學崔屹教授課題組總結了近年來冷凍電鏡在電池、聚合物、金屬有機骨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電催化劑、量子材料這六大領域中的應用進展,認為冷凍電鏡技術與EDS、EELS和四維高分辨技術的結合,必將在原子級尺度上成為研究者進行材料表徵的利器,隨著研究者在納米界面和亞穩態條件下化學與結構特徵研究的深入,必將在材料和物理研究的多個領域產生豐碩的成果。原文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0c05020

名稱:材料科學前沿

ID:MaterialFrontiers

立志打造材料領域有特色的新媒體

投稿、薦稿、爆料:editor@polysci.cn

相關焦點

  • 中南《ACS nano》:石墨烯助力增強快速儲鈉性能
    論文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0c06371不同於其他通過設計新型材料或電池系統獲取高能量密度的方法,SIBs目前急需最大限度的開發電極材料的潛力。
  • 王中林院士ACS Nano:智能觸覺傳感器
    王教授是美國物理學會fellow, 美國顯微學會fellow,美國科學發展協會(AAAS) fellow,美國材料學會 fellow。王教授已在國際一流刊物上發表了620篇論文(其中十八篇發表在美國《科學》,英國《自然》和子期刊上)﹐43篇書章節﹐二十項專利,四本專著和二十本編輯書籍和會議文集。他已被邀請做過600多次學術講演和大會特邀報告。他的學術論文已被引用三萬四千次以上。
  • 新算法顯著改善單粒子冷凍電鏡重構
    新算法顯著改善單粒子冷凍電鏡重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 20:51:06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David J.
  • 北理工/中科院納米能源所《ACS Nano》:氧化還原氣氛對聚合物接觸起電的影響
    目前,已在O2、N2、Ar、CO2等常規氣氛中開展了介電材料起電性能的研究,但臨近空間臭氧氣氛是一種典型的強氧化性氣體,而氧化性氣體和還原性氣體對聚合物起電機理的影響尚不明確。幸運的是,自2012年以來,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已在能源、環境和電子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且在接觸起電機理研究中具有巨大的潛力。因此,基於垂直接觸-分離模式的TENG開展了氧化還原氣氛下聚合物的接觸起電機理研究。
  • 南科大等採用原位透射電鏡直接觀察電池反應過程!
    材料類綜合、全面、專業的微信平臺對Na-O2電池來說,影響放電產物組成和形貌的關鍵因素尚不清楚。近日,南方科技大學谷猛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孫學良院士和麻省理工學院楊紹紅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報導了在原位透射電鏡(TEM)中觀察到的Na-O2電池中可逆氧還原反應(ORR)和析氧反應(OER)過程,並利用原位電子衍射和透射電鏡研究了反應機理和相演化。
  • 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組報導人源DNA複製起始複合物ORC的冷凍電鏡結構
    Cell Discovery雜誌發表題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the assembly and conformational activation of human origin recognition complex」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人源DNA複製起始複合物ORC組裝過程中兩個關鍵複合物ORC2-5和ORC1-5的冷凍電鏡結構,從結構上部分闡釋了人源複製起點識別複合物
  • 化院任天輝教授團隊李志鵬博士後在谷間激子研究方面獲得進展
    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其獨特的性質,受到世界範圍內不同領域學者的廣泛關注。其中,過渡金屬二硫化物(TMDC)單層材料由於反演對稱性破缺和三重旋轉對稱性,產生一個類似自旋的谷自由度(valley degree of freedom),可開發谷電子學應用,有望成為下一代量子信息科學的重要載體。
  • 科學家發現:用於集成量子光學,二維材料中的局域激子!
    spe以單個粒子或光子的形式一次發射光,在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處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spe採用二烯化鎢等二維材料開發,為半導體製造環境中的潛在器件和電路集成提供了靈活性。然而,二烯化鎢中這些實驗發現的spe的性質並不清楚,這阻礙了它們在量子應用中的潛在應用,新加坡國立大學物理系的蘇英國教授和研究小組已經確定:來自二烯化鎢局域激子態的單光子發射,是由於存在於單層二維材料中的氧間隙造成。
  • 高寧組報導人源DNA複製起始複合物ORC的冷凍電鏡結構
    complex」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人源DNA複製起始複合物ORC組裝過程中兩個關鍵複合物ORC2-5和ORC1-5的冷凍電鏡結構,從結構上部分闡釋了人源複製起點識別複合物ORC的分步組裝和逐步激活的分子機制。
  • 中國藥科大學 Nano Lett.報導: 納米配位聚合物協同NO和化學動力學...
    多項研究還發現NO可增強化學療法、光動力療法(PDT)和超聲(US)療法等其他治療方法的功效。儘管通過對一氧化氮供體結構的巧妙的設計,能夠通過簡單地調節pH、光照、溫度來控制供體產生NO的速率,但NO供體在對腫瘤部位的精確靶向和靶位處的控制釋放在癌症治療應用方面仍然是一個挑戰。
  • 利用微生物和細菌噬菌體進行無機納米材料生物合成
    生產無機納米材料的方法有很多,涉及許多實驗變量。在眾多可能的匹配中,尋找最佳的配對,以環境友好的方式進行合成,一直是研究人員和工業界面臨的長期挑戰。由特聘教授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Sang Yup Lee領導的生物過程工程研究團隊對146種生物合成的單元素和多元素無機納米材料進行了總結,這些材料涵蓋了周期表中的55種元素,是利用野生型和基因工程微生物合成的。他們的研究凸顯了生物納米材料的多樣化應用,並從納米材料的可生產性、結晶度、尺寸和形狀等方面給出了改善生物合成的策略。
  • 看清新冠病毒原子圖的冷凍電鏡是什麼利器?
    據外媒報導:美國奧斯汀得州大學和美國國家衛生院的研究人員19日在《科學》期刊發表重磅報告,首次公開新冠肺炎病毒表面棘蛋白的高清3D原子圖,棘蛋白是吸附和感染人體細胞的蛋白質構造,這朝加速研發疫苗跨出重要一步。據了解,該團隊利用尖端的「冷凍電子顯微術」呈現了新冠病毒原子3D原子圖。
  • 中國科大實現腫瘤光熱治療和療效實時成像評估
    該文章報導了一種有機納米粒子用於腫瘤光熱治療及療效實時成像評估的「智能」策略,在腫瘤治療與療效評估一體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ACS Nano, 2020, DOI:10.1021/acsnano.9b10144)。光熱治療由於其非侵入性、時空控制精確、特異性強、腫瘤破壞效率高等優點,已成為腫瘤治療領域的研究熱點,有望用於臨床上多種癌症的治療。
  • 《ACS Nano》納米顆粒治療糖尿病患者皮膚慢性病和非癒合性角膜炎
    作者將Cu2O納米殼包裹在AuAg核周圍以合成AuAgCu2O NSs(圖1a)。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圖1b-c)中,核-殼型納米管具有均勻的形貌,並且Cu2O殼的表面是粗糙的,帶有納米級突起,核殼結構明顯,AuAg核具有中空結構(半徑13 nm),Cu2O殼層結構緻密(半徑23 nm)。
  • 進展|基於Bi2O2Se的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二維半導體材料由於具有高電子遷移率和易於調控等潛在應用價值而廣為關注。Bi2O2Se是這一領域內最近受到關注的一種材料,它具有空氣中穩定、遷移率高、能隙適中(~0.8 eV)、自旋軌道耦合強等優點。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固態量子信息與計算實驗室Q02組的博士生應江華在屈凡明特聘研究員和呂力研究員的指導下,觀測到了Bi2O2Se納米線的相干表面態,並在基於Bi2O2Se薄膜的約瑟夫森結中實現了對超流的開關控制和對超流空間分布的調控。
  • 山東大學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邢鵬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ACS Nano[ACS Nano. 2020, 14, 2522] 和Angew.
  • 納米金屬交響樂 | 一場思維碰撞的學術盛宴
    Nano Materials Science 近期隆重推出「納米金屬交響樂」,本次交響樂由四個樂章組成,領銜出演嘉賓均為在Nature或Science或其子刊上發文的「樂手」,包括三位院士加盟演出,由NMS副主編、重慶大學黃曉旭教授擔任總指揮。下面就請各位欣賞大師級樂手們呈現的關於納米結構金屬材料(納米金屬)研究進展的學術盛宴。
  • 王麗麗教授光解水產生氫氣用於癌症治療研究成果發表
    王麗麗教授光解水產生氫氣用於癌症治療研究成果發表 時間:2020-05-21 來源:理學與信息科學學院 近日,
  • 上海藥物所等解析糖皮質激素與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教授張巖團隊等首次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與配體和G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
  • ...家顛覆標準病毒藥物靶向方法 用納米顆粒「誘餌」來阻斷愛滋病毒
    華人科學家顛覆標準病毒藥物靶向方法 用納米顆粒「誘餌」來阻斷愛滋病毒  Emma Chou • 2020-04-26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