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科學:魚'生物廢物'轉變為壓電能量收集器!

2021-01-18 老宋講汽車

納米科學:魚'生物廢物'轉變為壓電能量收集器!

研究人員工作背後的基本前提很簡單:魚鱗含有具有壓電特性的膠原纖維,這意味著在施加機械應力時會產生電荷。正如團隊本周在應用物理快報中所報告的那樣,他們能夠利用這一特性來製造生物壓電納米發電機。

為此,研究人員首先「從魚類加工市場收集硬魚,生魚鱗的生物廢料,然後使用脫礦質過程使其透明和靈活,」有機納米壓電助理教授Dipankar Mandal解釋說。 Jadavpur大學物理系設備實驗室。

加工魚鱗內的膠原蛋白用作有源壓電元件。

「我們能夠生產一種生物壓電納米發電機 - 也就是能量收集器 - 兩側都有電極,然後層壓它,」Mandal說。

雖然眾所周知,單個膠原納米纖維表現出壓電性,但直到現在還沒有人試圖專注於在天然魚鱗中分層組織膠原納米纖維。

「我們想要探討當一堆膠原納米纖維在魚鱗中分層排列良好並自組裝時壓電產量會發生什麼變化,」他補充說。「我們發現魚鱗膠原蛋白的壓電性非常大(~5 pC / N),我們可以通過直接測量來確認。」

除此之外,極化電場磁滯回線和由「非線性」電致伸縮效應引起的逆壓電效應產生的應變 - 電場磁滯迴環 - 支持了他們的發現。

該團隊的工作是生物壓電納米發電機在機械刺激下產生的電力對魚鱗的直接壓電效應的第一次已知演示 - 無需任何後電子極化處理。

「我們非常清楚壓電材料後處理的缺點,」Mandal指出。

為了探索魚鱗膠原蛋白的自我對準現象,研究人員使用近邊緣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光譜,在印度印多爾Raja Ramanna先進技術中心進行測量。

實驗和理論測試幫助他們闡明了生物壓電納米發電機的能量清除性能。它能夠清除幾種類型的環境機械能 - 包括身體運動,機器和聲音振動以及風流。即使用手指反覆觸摸生物壓電納米發電機,也可以打開50多個藍色LED。

「我們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夠極大地影響自供電柔性電子領域,」Mandal說。「迄今為止,儘管做了一些非凡的努力,但沒有其他人能夠以具有成本效益的單步過程製造可生物降解的能量收集器。」

該小組的工作可能用於透明電子產品,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電子產品,食用電子產品,自供電植入式醫療設備,手術,電子醫療監測,以及體外和體內診斷,除了它的無數用途便攜電子產品

「未來,我們的目標是將生物壓電納米發生器植入心臟,用於心臟起搏器設備,它將持續從心跳發出電力,用於設備的操作,」Mandal說。「然後它會在不在需要的時候降解。由於心臟組織也是由膠原蛋白組成,我們的生物壓電納米發電機有望與心臟非常相容。」

該組的生物壓電納米發電機也可以幫助靶向藥物遞送,目前正在引起興趣,作為恢復體內癌細胞的方式,並且還刺激不同類型的受損組織。

「因此,我們希望我們的工作對下一代植入式醫療設備具有極大的重要性,」他補充道。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設計和設計由無毒材料組成的複雜可吸收電子產品,這些材料可用於廣泛的診斷和治療應用,」Mandal說。

相關焦點

  • 《綠色化學·綜述》生物分子合納米複合水凝膠用於止血和傷口癒合
    納米複合水凝膠已通過以下化學方法進行了工程改造,例如:圖2:通過化學方法製備納米複合水凝膠的傳統方法:(A)加成反應,(B)縮合反應,(C)醛交聯,(D)自由基交聯和(E)光聚合。2.4.1.2納米複合水凝膠工程的物理方法物理膠凝作用是通過交聯過程來識別的,該交聯過程將聚合物溶液可逆地轉化為凝膠。
  • 鑭系納米晶體使分子三重態激子發光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通過將分子三重態與摻雜鑭系納米顆粒耦合來改善分子三重態的生成和發光採集的方法。這一創新為鑭系納米晶體-分子在光電領域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見解。
  • 納米陶瓷定義概念
    3、高技術陶瓷「高技術」一詞首先見諸20世紀60年代的建築業,當時兩位美國建築師為描述新建築所廣泛採用的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而合寫了一本敘述新型建築的書,書名叫做《高格調技術》。現在一般認為,高技術是指「基本原理及概念主要建立在最新科學成就基礎上的現代技術,是對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出現的一系列新的技術領域的統稱」。
  • 著名納米科學家王中林浙大開講:做科研像寫長篇小說
    進入21世紀以來,王中林在氧化鋅這一新材料研究上取得重大進展、發明了納米發電機、為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的建立提供了科學基礎、創辦了《納米能源》雜誌、回國主持創建了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第6個突破——納米新能源的產業化,是他未來5年的工作方向。  這部還遠未完成的長篇小說,是由一個科學家對科學事業的由衷熱愛、蓬勃的激情以及孜孜不倦的進取心寫就的。
  • 《ACS Nano》:材料和納米科學研究中怎麼用冷凍電鏡?崔屹教授來支招
    ,如生物分子。2017年諾貝爾獎頒給了雅克·杜波謝(Jacques Dubochet)、約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 和 理察·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就是因為他們用冷凍電鏡觀察到了生物分子的「原始狀態」,為結構生物學的發展開啟了一扇大門。冷凍電鏡之所以適用於那些脆弱的體系,是因為它可以在低電子能量下進行檢測與成像。
  • 全新的納米技術據稱可以提高薑黃素的生物利用度
    如今,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他們所說的生物方法,可以更有效地生物輸送薑黃的活性化合物薑黃素。除其他外,薑黃素據說有助於治療慢性健康問題,例如心臟病,癌症和阿爾茨海默病。然而,當薑黃以其規則的粉末形式被攝入時,薑黃中只有限量的薑黃素會被人體吸收。
  • ...第185期)|碳化矽|聚合物|納米|太陽能電池|反應器|陶瓷_網易訂閱
    斯捷潘·沃羅德洛表示,已經能夠通過形成增強納米纖維來改善碳化矽陶瓷材料的性能。他稱,由於混合添加了鉭和聚四氟乙烯,已成功地以碳化矽為基質,用增強的碳化矽納米纖維合成了一種新材料。它們激活了陶瓷的燒結並提高了材料的強度,因為它們可阻止裂紋的擴展。另外,由於形成納米纖維,顯著地降低了陶瓷在真空爐中的溫度和保持時間。
  • 王中林的納米電池究竟是個啥?
    根據湯森路透的表述,王中林院士此次獲獎,是由於其在一維氧化物納米結構,尤其是氧化鋅(ZnO)納米帶和納米線的製備、表徵和基本物理性能理解等方面做出的原創性重大貢獻,開創了ZnO納米材料在能源、電子、光電子以及生物等領域的全新應用,由此奠定了其在ZnO納米材料領域的領頭羊地位。
  • 三月「物」語:壓電的發現
    每周「光學說」背景為科幻電影降臨的藝術圖,句子摘自姜峰楠(Ted Chiang)原著小說你一生的故事。
  • 幾種典型陶瓷納米纖維的性能及製備方法
    ZrO2低溫時表現為單斜晶型,當溫度升高到1100℃以上則轉變為四方晶型,1900℃以上為立方晶型。在不同溫度下純ZrO2的三種晶型可發生轉化,純ZrO2在降溫過程中(即從四方晶型轉化成單斜晶型)會發生8%的體積膨脹,因此在降溫過程中為防止純ZrO2發生晶型轉變,所以在製備過程中加入適量的穩定劑:Y2O3、CaO、MgO等。
  • 壓電寫真機墨囊正確使用為您把關
  • 利用微生物和細菌噬菌體進行無機納米材料生物合成
    由特聘教授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Sang Yup Lee領導的生物過程工程研究團隊對146種生物合成的單元素和多元素無機納米材料進行了總結,這些材料涵蓋了周期表中的55種元素,是利用野生型和基因工程微生物合成的。他們的研究凸顯了生物納米材料的多樣化應用,並從納米材料的可生產性、結晶度、尺寸和形狀等方面給出了改善生物合成的策略。
  • 研發天然溶栓納米機器人,「祝康生物」要將前沿醫學科研成果快速轉化
    目前,納米機器人已被視作是未來生物醫療科技領域的重要方向,能在醫療領域有諸多應用,包括藥物的靶向運輸、手術的精準操作、疾病的精準診斷以及解毒等。通俗來講,納米機器人是一種可以進入人體內特定目標的醫療治療工具。到達目標後,這些小機器便可發揮作用,比如輸送藥物或者實時的了解藥物的作用情況。在完成這些目標後,納米機器人還能不留痕跡地被降解。
  • 復旦畢業生開創「全新領域」,利用太陽能合成生物有機肥料
    劉翀專門設計的這種模仿植物功能的裝置,可以收集太陽能來產生電流,隨後電流將水分解為氧氣和氫氣,水中的細菌再將氫氣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氮氣轉化為生物肥料或燃料。2016 年 6 月,劉翀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標題為Water splitting–biosynthetic system with CO2 reduction efficiencies exceeding photosynthesis,該論文稱基於一種生物相容性豐富的地球無機催化劑系統,其團隊開發了一種混合的水分離生物合成系統,這種人工光合作用系統可以在低驅動電壓下將水分解為分子氫和分子氧
  • 壓電微機械超聲換能器(PMUT)
    超聲換能器是在超聲頻率範圍內將電信號轉換成聲信號或者將外界聲場中的聲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的能量轉換器件。聲波根據其頻率可分為次聲波、可聞聲波和超聲波。江蘇英特神斯科技有限公司    025-66621988超聲換能器通常按照能量轉換機理和工作介質可進行以下分類:壓電微機械超聲換能器(PMUT)隨著壓電薄膜沉積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壓電MEMS器件進入了市場
  • 用技術武裝防疫能量!百泰克生物與您相約818上海防疫物資展
    8月18-19日,「打造全球防疫物資採購平臺,助力全球統一抗疫行動」為主題的上海國際防疫物資展覽會(簡稱:PME)將在上海虹橋-國家會展中心隆重召開。作為硬核防疫企業,無錫百泰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百泰克生物)受邀參加本屆防疫物資展。
  • 向大海要能量:人類雄心勃勃的藍色夢想
    海浪將能量從一個地方轉運到另一個地方,而潮汐和洋流如同日出一樣穩定可靠,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移動大量的水。海洋本質上就是一臺天然引擎,將太陽能轉化為機械能。也正因如此,在過去的至少200年間,夢想家們一直有著利用這種持續的、可靠的運動來為世界提供能量的幻想也就不足為奇了。在探尋 「藍色能源」 的道路上,人們曾提出過許多各式各樣的設想,從實際可行的到稀奇古怪的都有。
  • 晶準生物探索多次跨膜藥物靶點的納米抗體研發
    南京晶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談靜泉在2020藥物開發者合作大會上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近年來,藥品「一致性評價」和「4+7」城市帶量採購等醫藥政策出臺的背後,正是國家通過倒逼機制加速創新藥物研發效率的戰略轉型。國家政策改革以及包括人才、投資及外包資源等外部環境的持續優化,使得當下原創藥物研發成為中國藥物研發行業重點關注的焦點問題。
  • 生物智造:中國科學家打一束光,讓細菌「打工」畫納米電路
    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先進材料》的內封面:鍾超團隊利用生物被膜的動態自組裝實現了無機納米物件材料的模板化以及時空可控的自組裝,其組裝過程具備動態調控,環境自適應和多級複合等特性。細菌來當搬運工、粉刷匠量子點被稱為「人工原子」,它是納米級的半導體材料顆粒,目前備受人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