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作家》 散文 《魂歸故裡》 作者 藍萱

2021-02-08 作家前線二刊


點擊上方藍字「華文作家」即可免費訂閱本刊

 

 

 

散文:

 

 

   魂歸故裡

      

 

      藍萱

   


  

七樓,是爺爺(編者註:作者家公)的病室。10月30日,我如平日探視,看到爺爺蜷縮著,一動不動。問過醫生這一兩天的情況,交代一下護工,我準備離開。爺爺突然把眼睛睜開,盯著我,認真地對我說:「我走後,送我回二區。」

 

他原來聲如洪鐘,現在嗓音卻是低沉沙啞。這一句,比十多天前對我的當面不識,更使我心驚。十個月前,爺爺已經常常處於譫妄狀態,這是迴光返照麼?他說的我能明白,二區,也就是南油第二生活區,他早年生活過的地方,那裡有個老房子。這是他真實意願的表達麼?

 

從2004年爺爺大病,作為家屬,經過最初的驚痛無措,這十多年來一路艱辛跋涉,無論哪種結果,我們也只能接受。家婆叫來了家公所有的兄弟姐妹,下午,年邁的骨肉同胞以及有血親關係的親戚十多人便以一種即將永別的姿態聚集病房。

 

「哥,您有什麼要交代的,您要說啊!」二姑已七十有八,她顫顫抖抖走到床前。

「我走後,送我回二區。」爺爺定眼看著二姑,說得艱難。

「哥啊,你又說糊塗話!」二姑的眼淚奪眶而出。

「誰不講究個落葉歸根?他是蒙蔽了。」「腦裡的腫瘤太大影響了吧?」大家竊竊私語,感覺不可思議。

「您認得我嗎?」二叔走上前去。

爺爺閉上眼睛,很久才睜開,「日榮。」

「清醒的,怎麼回事?怎麼想著回二區?」二叔搖著頭離開了。

 

類似的話,十多年前爺爺說過,那時他剛動完手術。得益於醫療的發達,爺爺度過五年的平靜時光。那五年,我們全家搬離了石油大院,爺爺和我們到市區,一起住進了帶電梯花園的高樓。那個時候,爺爺是心繫家鄉的,他經常念叨小時候的事。我們看出了他的心思。許多老人,只有家鄉的山水才能使他安詳平靜,只有家鄉土話才能讓他粗獷表達,只有離祖屋越近才越能安撫他的滄桑與疲憊。所以,我們動用所有的資源,在離南油十多公裡的老家新建了房子。

 

爺爺也曾在老家住下,甚至種起了水稻。但兩年前,他是感覺到自己時日無多嗎?我不得而知。他堅持搬回了石油大院。每每去探望,我總覺得小區裡路燈昏暗,給人孤清冷落之感。但爺爺住得開心。陽光好的時候,我用輪椅推著他走,他便會很高興,一路上不停說話。

「你看你看,這幾棵龍眼,2003年長的果可多了,物業公司的人摘下來吃不完,還分給我們大家一起吃。樹菠蘿今年不知能不能結果?」爺爺看得津津有味,我也跟著高興起來。我最喜歡的還是紫荊花,繁盛的時候,一樹一樹開得燦爛,如無數的蝴蝶停駐枝頭。一陣風過,花瓣紛紛灑落,鋪成一地的鮮花地毯……幾十年了,風景依然,只是人已漸漸老去。

「王工住在這棟樓。王工是住茅棚時的鄰居,七六年那次颱風,我們那間房子被颱風吹走了屋頂,他看到後,二話不說,就叫我們全家老小到他家住下。為了給我們騰出地方,他們一家六口擠在同一張床。」

 「陳書記住這裡。那一次,我們焊工班焊接不達標,上級領導來檢查,他被領導批評了,並且讓他當著我們的面把焊瘤和飛濺打磨掉。其實,這哪是陳書記的責任啊?那麼大的領導,當著所有工人的面,一點一點打磨拋光,我們都替他不值!但他也沒責怪任何人。以後,大家幹活都很謹慎了,都不願領導們給我們背黑鍋。」

「這是大黃牛的家,他為了照顧老人,買了一樓。他可是個孝子,為了照顧中風的老爸,很不願意上平臺。我有時候頂替他去,他高興得不得了,經常跑到我們家幫忙。修電燈、修風扇、通下水道,有時候把菜都給你媽買好……」

 

但這樣的日子不多,爺爺隨即急速衰老,病魔讓他形銷骨立。再到二區看他,經常見他瘦伶伶盤踞在座椅,默然不動,已是乏力笑談。之後的很多日子,他便只能在醫院的七樓了,成天昏睡,幾不進食,忽而醒著,又滿口胡話。

「大李,你為了了我在平臺上多上了一周,我謝謝你!」爺爺說的是普通話,像和故人交談。

好些了,他總是不分白天黑夜給我打電話:「沒有大何叔,我在平臺上早被纜繩絆到海裡去了,你拿十斤花生和番薯給他,你要好好待他,常去探他。」……

這就是他心心念念,要回二區的原因嗎?

 

夜,慢慢逼近,大家都回去了。丈夫遠在外地,家婆叫我一定要代替丈夫守著爺爺。這是我第一次直面垂老的病人,病危,衰竭,如將枯的油燈,一點一點消耗,直至消逝全無……

 

11月2號,塵埃落定。爺爺的兄弟姐妹還為爺爺魂歸何處與我們嘮嘮叨叨。家婆含著淚說:「我生四個兒女,你們誰幫我了?我上班他上平臺,你們有誰管過我的孩子!不是二區這幫鄰裡,早就沒有了這頭家!」接著便是一片靜寂。

 

煙火繚繞中,丈夫捧著爺爺的靈位回到了二區,我內心還是忐忑,石油大院,異鄉做客,這真是爺爺身後真正的心之所安嗎?做法事的道公說著唱詞,他手中的靈物一丟,「啪」,一次即過,據說這表示爺爺的魂魄已經回到了這裡。我終於肯定,這就是讓爺爺心安的地方,這間雖然破舊但有溫度有故事的老房子,這座年輕時生活過的石油大院,就是爺爺心靈最後的故鄉,一生一世,生生世世……

 

 

 

 

 

徵   稿

 

《作家前線》《華文作家》《文學衝鋒》是名家作品的驛站,更是平民作者的家園。發表傳播高品質、高品位、高品性和值得品讀、品味、品審的純文學作品。堅持維護純文學高潔的形象。

小說散文詩歌都可以,詩歌一百行內,散文五千字內。小說一萬字內。

稿費由讀者打賞提供,有的文章打賞高,稿費是國家級報刊的三、四倍,有的文章沒有打賞,那咱就抱個鴨蛋回家。當然,兩頭突出的是小部分,大多數作者還是可以拿到省市級報刊的稿費標準。因為稿酬低,所以不要求來稿是首發。紙媒發過的也可以發來,但,但,但平臺發過的我絕對不要。

 我們衝鋒在文學前線,信奉的是:生命不息,衝鋒不止。

 

三刊統一投稿郵箱:xingang1001@126.com

 李新剛恭祝筆健

 


相關焦點

  • 【資訊】「近代詩界三傑」蔣智由先生魂歸故裡
    【資訊】「近代詩界三傑」蔣智由先生魂歸故裡 2019-08-21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信陽英雄魂歸故裡!李道洲回家了,用生命收穫萬人敬仰……
    好男兒魂歸故裡,真英雄浩氣長存。烈士忠魂歸故裡,英雄精神永長存!
  • 英雄張雪領魂歸故裡,願逝者安息,生者珍重!
    英雄張雪領魂歸故裡山東鄆城英雄張雪領的遺體已經回到了老家山東鄆城,願英雄早日安息,但祝願英雄的親人要堅強的話,魚眼卻無法說出口,母親失去兒子、妻子失去丈夫、幼子失去疼愛自己的父親是何等的悲痛心傷……又如何堅強?
  • 客死他鄉的農村人,該如何魂歸故裡
    不再有城市的喧囂,不再有巨大的壓力,一生雖未悽慘,但最終都算是回去了,也是修得圓滿,魂歸故裡,落葉歸根。
  • 淞滬會戰殉國老兵魂歸故裡 家屬:終於見到了親人的戎裝照
    9月30日,正當天安門廣場舉行烈士紀念日的同時,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抗戰老兵朱亮華和朱中平得以魂歸故裡,兩位老兵當年都犧牲在抗日前線,如今家人迎回他們的戎裝照片。
  •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南越華文作家對嬉皮士的拒斥
    華文寫作是越南華人傳承中華文化的主要方式,為了挽救民族文化的危機,以華文作家為代表的越華知識分子對嬉皮士展開了猛烈抨擊。華文作家對嬉皮士的憤怒越華文學興起於抗日戰爭時期,早期越華作家多來自中國。在戰爭烏雲的籠罩下,南越華文文壇不再有移民作家,而大致由兩類本土作家組成:一類是已經在越南居住了幾十年的老移民作家,另一類是在越南土生土長的青年作家,他們成長於越南,在華文學校接受中華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意識也相當濃厚。
  • 籤約作家||聆溪:借鏡賞花觀景( 詩歌)
    《大東北文學》投稿要求:  1、沒有被公眾號原創保護的3000字以下的小說(中短篇可以連載),散文,詩歌,曲藝,教育,時評,讀後感,影評等所有作者和寫作體裁都可以投稿。2、投稿要標明字數和投稿平臺名稱。文責自負,投稿後,不能再修改。
  • 融合發展開新局(海外華文文學·東南亞篇)
    祖籍河北、出生於臺灣、後定居馬來西亞的作家戴小華的新作《忽如歸》,則以紀實筆觸回溯了自己的家族在時代動蕩中的遷徙史。上世紀末,華文報刊的作用再次凸顯出來,《星洲日報》《南洋商報》《蕉風》等華文報刊積極舉辦文學獎評選、培養新生代作家。《星洲日報》自1991年開始舉辦「花蹤文學獎」,每兩年一次。
  • 少君:早期的華文網絡文學史
    (網貓語) 隨著網絡的普及,北美中文網站上誕生了一批網絡散文寫手,他們以極高的寫作熱情寫性情文字,相對於傳統文學媒體來說,他們的寫作也許沒有那麼規範,也不像訓練有素的職業作家那麼斟字酌句,但是他們那些從心底裡流露出的文字,卻能在華文網絡上大行其道,贏得了各自的讀者群。
  • 河南孟州韓愈杯散文原創作品賽面向全國徵稿
    據主辦方介紹,此次散文原創作品賽自6月30日起到2020年10月31日止,不分區域、民族、職業、性別,全國所有作家和文學愛好者均可參加。內容要求是在習近平新時代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指引下,講好韓愈故事、傳承韓愈精神的散文或散文詩。
  • 江西作家徐小明獲散文大獎
    江南都市報訊 近日,由《海外文摘》雜誌社、《散文選刊-下半月》雜誌社主辦的「2020年度中國散文年會」在北京召開,評選出4個年度獎項,江西作家徐小明散文《父親與鄉下菜園》榮獲2020年中國散文年會散文類單篇作品二等獎。
  • 籤約作家||李寶:詠贊中國農民
    築牢了民富國強的支柱擎起了繁衍生息的聖旗(四)中國的農民清純忠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深沉地愛著賴以生存的田園精耕細作 施肥保墒 打藥滅蟲驅逐飛禽走獸 剷除有害雜草猶如戰場上的鬥士一樣「輕傷」堅守 「重傷」看護呵護株株幼苗茁壯成長確保顆粒歸倉
  • 「今日作家」王棟 ‖ 圓夢(散文)
    一瓢涼水澆下來,澆滅了我興奮、激動之火,無功而返,悻悻而歸。就這樣,這本畫書成了我未收集到手的天大遺憾。但尋找這冊畫書,我仍痴心未改,依然如故的想擁有她。時光如梭,光陰似箭。一晃,四十多年過去了,我由青蔥少年步入花甲之年,也雙鬢斑白、老眼昏花了。八月底,我和妻、友遊覽「大明湖″景區之際,在書展區,突然發現了由「臺海出版社」出版的電影版《英雄兒女》畫書!
  • 【鄉土作家】優秀小說散文選(作家榜前10名)
    公告  經過緊張投票,鄉土作家排行榜評選活動圓滿結束現公示前10名作者的優秀作品,供大家閱讀欣賞,隨意點擊投票。>5、許立國散文6、餘厚洪散文    7、丹鳳曬曬散文8、王翠平散文9、黃小峰散文  鄉土作家、鄉土詩人資格申辦 編輯部綜合作者發表作品及在社會上產生的影響,每月定期發布符合申請條件者名單,鄉土文學創作研究會審核通過。作者提供照片一張,10字左右人生格言一句,手機和微信號,通信地址,職稱職務等名片信息資料,工本費300元,辦理加蓋鋼印的鄉土作家、鄉土詩人資格證。
  • 臺灣軟實力 星雲真善美傳播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在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方面,文學獎主委、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李瑞騰指出,星雲大師以版稅與一筆字墨寶義賣所得回饋傳播與文學領域,其中文學獎最高榮譽的貢獻獎是為獎勵日夜俯首為文,創造許多優秀、引領社會向上作品的作家;而設立歷史小說、報導文學、人間佛教散文、人間禪詩四組類別是為鼓勵創作和閱讀,其中歷史小說是用現代觀點詮釋歷史;報導文學則是面對當今社會,挖掘不公不義現象,他直陳:「報導文學在臺灣幾乎沒有版圖
  • 新世紀海外華文文學:「離岸流」還是「外省書」?
    這些「新世紀」創作,主題以反映東南亞華人的文化來源、歷史進程和現實處境為主,許多作品都滲透著作者對東南亞華人文化根脈、政治地位、生存境況等問題的深入思考——這些思考有許多是此前馬華文學中即已存在的,只不過到了新世紀,創作環境有所改變(本地政治環境改善或作者移居他處),作家的思考和表現更加寬廣。
  • 籤約作家||花梨:同唱一首歌(詩歌)
    作者簡介:姓名:高揚。筆名:花梨。公務員,職稱,教授級高工。從事過的工作:樂此不疲,教書育人;綠染山川,植樹造林。詩歌愛好者,鍾情於生態文化、生態文明。作品散見於報刊和網絡平臺。大東北文學,大連文學籤約作家。
  • 屈原故裡,千年歸州的最後記憶!
    所以哪怕只是衝著這個流傳2000多年的精神符號,秭歸縣屈原故裡也是不容錯過的。今日之秭歸,已非千年來之歸州,三峽大壩的建成,淹沒了11座縣城,其中就包括屈原故裡秭歸縣,所以今日秭歸,是1998年之後的秭歸,而搬遷復建的屈原故裡古建築群,大概也是這座千年古城最後的記憶。
  • 魂歸故裡可有日子?
    我們倆兄弟與張家倆兄弟,只能是分離永別,各隨主人,老張懷照也英靈被流落黎城大山之上,不能魂歸故裡。我的夥伴也被黃土埋沒墓嶺山頭,跟隨它的主人張懷照。不時低勾起我的深刻記憶和回味,英雄倆你在哪裡遊蕩?魂歸故裡可有日子?我時時刻刻在張家老宅揪心地等待,等待!
  • 《雙槐文學》(廣州)中華散文網創委會副主席/劉如春【詩歌專刊】
    中國散文學會與詩歌學會會員、廣東省僑界作家聯合會理事和省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科普創作「有突出貢獻」者,廣東省地質局原調研員及地質學會科普委主任。發表各類作品近千萬字,出版散文、詩歌和科普、新聞、養生等圖書19部。多次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