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六七十年代南越華文作家對嬉皮士的拒斥

2020-12-28 中國社會科學網

越南的華人主要聚居於南方的西貢(今胡志明市)堤岸(今第五郡),越華文學主要生成、發展於越南南方。南北越對峙時期(1954—1975年),美國文化強勢登陸南越,對華人社會造成衝擊,其中流行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風潮令不少越華青少年趨之若鶩,引發了越華文教界深深的憂慮。以教導越華青少年為己任的南越重要華文期刊《中學生》第2期(1973年)卷首語就指出:「目前社會風氣敗壞,嬉皮橫行,對於青年男女的影響,無疑是相當嚴重的。」華文寫作是越南華人傳承中華文化的主要方式,為了挽救民族文化的危機,以華文作家為代表的越華知識分子對嬉皮士展開了猛烈抨擊。

華文作家對嬉皮士的憤怒

越華文學興起於抗日戰爭時期,早期越華作家多來自中國。1954年,日內瓦協議將越南劃分為南北兩部分,美國積極扶持南越政權並最終發動了越戰。在戰爭烏雲的籠罩下,南越華文文壇不再有移民作家,而大致由兩類本土作家組成:一類是已經在越南居住了幾十年的老移民作家,另一類是在越南土生土長的青年作家,他們成長於越南,在華文學校接受中華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意識也相當濃厚。

南越老華文作家對於嬉皮士可謂深惡痛絕,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作家何四郎的《君子正其衣冠》(《中學生》第2期):講起喇叭褲,窄腰,我這個老鄉就有一個頑固的看法,認為凡屬半男不女的仁兄,都是患上心理變態,一律視之為「妖」。不管你這個「妖」神通怎麼廣大,學問怎麼淵博,統統不放在我老鄉眼內,只管放馬過來!……文明的人,穿衣服不只是章身,而且是做人處世,社交應酬的重要儀表,衣服穿得得體、大方樸素,間接提高你的人格,獲得朋友的敬重,如果打扮得怪裡怪氣,成個人妖的話,有識之士見了你就「避之則吉」,所謂「羞與為伍」也。

這是一篇討伐的檄文,它代表的不僅是何四郎個人的立場,還是南越華文文壇的集體意願。除了老作家,青年作家對嬉皮士的批判也相當踴躍,從中更能看出南越華文文壇對嬉皮士的拒絕。

華文作家對嬉皮士的批判

華報副刊是越華作家發表作品的主要園地,南越的華文報業十分興旺,華報多達十幾家,其中《遠東日報》銷路最廣,其文藝副刊在華文文壇居於領導地位。《遠東日報》的「學風」版是專為青年學生而設的,它是透視越華青年創作心態的重要窗口。「學風」曾專門組織過有關嬉皮士的大討論,論爭的緣起是志忠在第460期「學風」(1970年7月3日)發表的一篇文章《誰的責任?》,文章包含了「年青人喜歡嬉皮士,無可厚非」這一觀點。此文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不久,邵克洛在第463期「學風」(1970年7月14日)刊登了文章《對嬉皮士的我見》,針對志忠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學風」的編者也同時發表了意見:本版於七月三日刊出志忠文友《誰的責任?》一文後,引起了一個新的筆談話題,青年墮落、日趨「嬉皮」化的問題,這是當前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邵克洛文友所提的意見十分中肯。「年青人喜歡『嬉皮士』是無可厚非嗎」?我們希望青年文友對這問題熱烈參加討論。

在編者的號召下,越華青年紛紛發文,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主導傾向是批判性的,比如正強在第469期「學風」(1970年8月4日)發表的《讓我也來談談「嬉皮士」》,文章第一句話就言辭激烈地說「以我來說:『嬉皮士』根本就令人討厭」,文中質問那些嬉皮士:「假如說,我們要追上西歐文化,為什麼人家科學的精神,工業的技術,自由平等的思想,高貴的行為,講求禮貌的風氣等不學,偏偏要學這些古怪異端的行徑,還以為這是新潮、進步、文明!」還有南戈在第470期「學風」(1970年8月7日)發表的《略談「嬉皮士」》,南戈的語氣較為平和,但態度也是不贊成的,他認為嬉皮士不只是一個純粹的社會問題,「還是一項文化教育和青年修養的問題」。南戈指出嬉皮士是二戰後西方物質文明社會的產物,「在越南,這疾患該歸究於連年烽火對社會秩序人心的破壞及舶來風氣的昂然輸入」,南戈的結論是:「這是一批值得憐憫的年青人,也是西方物質文明的悲哀。」而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青年只有自救,樹立正確思想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江明的《時代病——嬉皮士》(1970年8月14日第472期「學風」)、凡青的《我反對嬉皮作風》(1970年8月21日第474期「學風」)等均從不同的角度對嬉皮士予以了否定。

在一片熱烈的討論之中,論爭的肇始者志忠在第473期「學風」(1970年8月18日)發表了另一篇文章《我見「嬉皮士」》,至此他的態度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原有同情的基礎上增加了否定,文中指出:「『嬉皮士』只不過是一班不滿現實,反抗習俗,但可惜卻走錯了路的青年,他們是值得同情和可憐的,他們只不過是改革這個不完善社會的犧牲品,咒罵和壓抑除了增加仇恨以外,是完全無濟於事的。」

根據上述分析,對於嬉皮士現象,南越華文作家們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嬉皮士是一群走錯了路的年輕人,導致他們錯誤的根源就是盲目崇洋,年輕人應該迷途知返,改過自新。這樣的認識在華文文學創作中有更加生動的體現。

文學作品中的嬉皮士形象

南越華文作家對嬉皮士形象的塑造融入了自己的價值判斷,他們筆下的嬉皮士主要有以下3個特點:其一,打扮新潮、外形可笑,比如韓自立的《生活隨筆》(上)(1972年10月6日第670期「學風」)寫道:「嘿!真的不錯,長長的髮腳,電得一圈圈的,掩蓋過衣領,唇上稀稀疏疏的鬍子,像極了哈巴狗的腦袋,往他身上看,好一幅抽象畫,左一個紅唇,右一句『Kiss Me』。」在作品的結尾處,韓自立意味深長地寫道:「就算他染了金髮,隆鼻,滿嘴英文,但他永遠改變不了他身體內所流的血液,那裡流著幾千年的文化,固有的道德傳統!」其二,不求上進、遊手好閒,比如雷翔的小說《屬於下午的》(《中學生》第2期)寫道:「望著打扮得非常新潮的表妹的背影,我猜想一定又是出去找那個怪聲怪氣的湯美,我真不明白表妹為什麼喜歡跟那些整日遊手好閒,而又打扮得不倫不類的『嬉皮士』交往呢?」其三,內心空虛、迷惘苦悶,比如小燕子的小說《我是新潮少年》(1972年11月12日第685期「學風」),主人公「我」因為得不到親情和友情,對生活喪失信心,只能用新潮的服飾和瘋狂的生活來麻木自己。

針對嬉皮士形象而展開的文學評論進一步加深了作家對嬉皮士的批判,比如西海的《〈我是新潮少年〉讀後感》(1972年11月21日第689期「學風」)指出,新潮少年要覺醒,不要自甘墮落,「新潮的服飾和瘋狂的生活,不能彌補那顆寂寞、空虛的心」。還有施漢威的《淺談〈我是新潮少年〉》(1972年11月24日第690期「學風」)寫道:「自從歐美不良的歪風吹遍東南亞後,此地也出現了不少崇洋的新潮青少年;嬉皮士的誕生是社會的不幸亦是家庭的不幸」,雖然家庭有責任,但是青少年也要自強,「日後的幸福前途才是最重要的」。

總而言之,南越華文作家對於嬉皮士現象進行了堅決的抵制,此舉是南越華人知識分子在與祖籍國隔絕的情況下,堅守中華傳統文化,反抗美國強勢文化的一個縮影。了解這一段歷史對於促進當代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借鑑意義。

(本文系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越華文學的整理與研究」(FJ2017B133)、華僑大學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項目「論越華文學的流變」(19SKBS10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華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塗文暉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新世紀海外華文文學:「離岸流」還是「外省書」?
    編者按21世紀已經過去20年。這20年裡,我們越來越多地使用「高速」「加速」「劇烈」「驟變」「創新」「多樣」來描述世界的變化、生活的變化。為此,中國作家網特別推出「21世紀文學20年」系列專題,對本世紀20年來的文學做相對系統的梳理。
  • 融合發展開新局(海外華文文學·東南亞篇)
    東南亞風光趙 航攝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影響力不斷增強,東南亞華文教育和華文報刊得以恢復發展,華文文學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東南亞華文文學與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強,亦促使其發展出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學樣貌。
  • 流行文化,左翼運動,嬉皮士復興——從旁觀者角度看《最後的嬉皮士》
    自稱「最後的嬉皮士」,好似嬉皮士這一概念與生活方式早就消失匿跡。實際上嬉皮士再被提起,已然是一種在二十一世紀的「文藝復興」。筆者希望由陳奕迅的《最後的嬉皮士》入手,簡要地探討社會環境對當代流行文化中嬉皮士文化再生與復興的影響。上世紀六十年代,越南戰場狼煙四起,民權運動和女權運動興起,消費主義與資本主義泛濫。
  • 20世紀60年代 年輕風暴的狂熱時代
    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服飾 20世紀60年代 年輕風暴的狂熱時代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06 15:57:12 | 文章來源: 熱點元素     20世紀50年代高級時裝的璀璨光芒後,一場年輕風潮的興起打亂了時裝持續百年的傳統秩序。60年代被視為是「反文化的時代」,那個時期的年輕人對父母、教會、師長都不再崇拜,「反權威」成為他們的主要思潮。
  • 嬉皮士,垮掉的一代?
    公路旅行,嬉皮士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做過。他們不止在美國境內,還去到了印度、東亞和歐洲。因為對西方信仰失望,嬉皮士嚮往東方宗教——佛教、印度教等。有些後來隱居到了藏族的佛教中心,跟著一批歐洲研究宗教的學者,做奶酪,織毛毯,共同撫養小孩,自給自足。嬉皮士群居生活,而不像國內隱士「遺世獨立」。
  • 蘇聯嬉皮士:鐵幕那邊,一群被人遺忘的叛逆青年
    朱莉安·福爾斯特認為,西方嬉皮士的價值觀,能在蘇聯青年文化中找到肥沃的土壤,這是因為它們非常接近社會主義價值觀,如集體主義和平等。所以,作為蘇聯的嬉皮士,意味著忠於許多社會主義價值觀,同時又拒絕蘇聯的現實和規範。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聯嬉皮士開發了越來越多獨特的標記和印記。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蘇聯嬉皮士(來源:Poja)。
  •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鄧麗君被稱為歌后,還有一個鳳飛飛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鄧麗君被稱為歌后,還有一個鳳飛飛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能被稱作歌后的,除了鄧麗君,就只有鳳飛飛了。鄧麗君總是頂著風飛飛的光環,鄧麗君比鳳飛飛大七個月,但是鄧麗君在1962年憑藉自己溫潤甜美的歌喉名聲大噪。
  • 20 世紀 20 年代十大必讀書籍
    僅僅幾年後,20世紀20年代將是過去一百年。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那十年雖然在流行文化和時尚中表面上是值得慶祝的,但在很大程度上被誤解了。雖然大多數人可以想像Flappers 和黑幫,朗姆酒賽跑者和股票經紀人,許多人錯過的是,20 世紀20年代在許多方面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可識別的"現代"時期。
  •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祖國上下廣大知識青年響應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號召,積極上山下鄉,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隨即在全國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從1955年到1978年,有近2000萬知青上山下鄉。
  • 「嬉皮士文化」因何而興起,又為何在短時期內衰敗?
    儘管嬉皮士文化如此成功,它存在於人世的時間卻並不長。大規模且成體系的嬉皮士運動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也在此時結束。 短短的二三十年時間裡,此種成型的文化經歷了萌芽、興起、繁榮、衰敗諸多過程。令人欣慰的是,雖然曇花一現,它卻還是經久不息地以純粹文化的形式流傳了下來。
  • 七十年代港臺街拍,半個世紀前的流行,引領時尚的年輕女子
    【尖沙咀街拍】六十年代以前,老一輩港臺人的內心歸屬於傳統的中國文化、生活方式。他們穿皮鞋、高跟鞋,長衫、旗袍;男油頭、女燙髮非常普遍。六十年代以後,他們的後代受西方基因影響,仿效歐、美、日服飾,引領時尚風潮。
  • 海外華人志|陳九:旅美百花文學獎作家20多年堅持華文寫作
    人物名片陳九旅美作家北美華人作家協會創會會長曾任北美校友會會長曾任海外華文作家筆會會長作品《老史與海》獲第14屆百花文學獎2011年,得知小說《老史與海》在國內獲得了第14屆百花文學獎的時候,陳九正坐在紐約市政府的辦公室裡,面對著大量的數據管理工作。
  • 《華文作家》 散文 《魂歸故裡》 作者 藍萱
    點擊上方藍字「華文作家」即可免費訂閱本刊
  • 詩人寒山:為何一千年後能成為美國嬉皮士的偶像?
    20世紀50年代美國「垮掉的一代」的文學流派將中國詩人寒山奉為精神領袖,而10年後延續著「垮掉一代」思想的「嬉皮士運動」更是將寒山視作運動的精神來源。至於出生年代更是千百年來未有之定論。從前人留下的浩瀚史料中,我們找到寒山在歷史長河裡的痕跡,得知他是一位出生在唐朝時期的落魄詩人,得知他曾經隱居台州天台山。至於具體的出生年代,很多學者爭論不下。胡適作為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在古代文化研究領域也有獨到的見解。他在《白話文學史》一書中指出: 「關於寒山的材料大概都不可靠,比較可信的只有兩件,都是宋以前的記載。」
  • 珍貴老照片:七十年代的上海,七十年代的臺灣,七十年代的香港
    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70年代末,上海南京路的抓拍照,從照片上看去當時的南京路已經是人來人往!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七十年代的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抓拍照,從照片中看去,當時的北京人出行基本上都是騎自行車,那時候的人生活簡單,人們也都十分樸實!
  • 如何成為一名嬉皮士?
    這種形成於上世紀60年代的特殊文化現象,借著極簡主義和復古潮流再次席捲全球,而你還傻傻分不清「嬉皮士」和「披頭四」?一份「嬉皮士」速成教程送到,請接收。村口李書記他兒子,今天下午把頭髮染成了黃棕色。50年代,人們遵紀守法,只吸食大麻。六十年代以後,哈佛心理學教授蒂莫西·萊利鬼使神差發現了LSD的奇效,開始以哈佛教授的名義建立LSD研究中心,廣邀名人參與體驗,一時間LSD蔚然成風。
  • 在浦東圖書館 「中國知網」免費用 進口卡拉揚六七十年代珍藏版CD...
    原標題:在浦東圖書館 「中國知網」免費用,進口卡拉揚六七十年代珍藏版CD套裝竟然也有   「中國知網」免費用,
  • 老物件:七十年代的十大「名牌」,件件都是回憶
    鳳凰牌自行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鳳凰牌自行車是熱賣的緊銷產品,擁有一輛鳳凰牌自行車可以讓一家人倍有面子。飛人牌縫紉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縫紉機是結婚的標配之一,就好比現在的房子一樣。北京牌電視機1958年3月,天津無線電廠試製出我國第一臺國產電視機——「北京牌」黑白電視機。
  • 《順流與逆流》:七十年代前的香港電影是怎樣崛起的?
    本書的第一部分「重訪早期滬港關聯」集中探討20世紀30年代的香港電影,著重分析當時中國內地的政治、文化對香港電影的深刻影響。第二部分「冷戰與香港電影的文化政治」聚焦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尤其是從冷戰的視角出發,通過對有代表性的製片機構、類型及電影現象的考察,分析戰後香港電影的複雜性,以及冷戰對華語電影的深刻影響。
  • 20世紀60年代是時裝界最為經典的年代,華麗的時裝成為時尚的先鋒
    20世紀60年代是時裝界最為騷動的年代,設計師們在高科技、新觀念的刺激下,都在尋找新的突破口,以期擺脫戰後產生的華麗造型時裝風格而成為時代時尚先鋒。而此時出現的卡丹、庫雷熱和瑞伯內都有很強的現代主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