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志|陳九:旅美百花文學獎作家20多年堅持華文寫作

2021-01-18 新民晚報

人物名片

陳九

旅美作家

北美華人作家協會創會會長

曾任北美校友會會長

曾任海外華文作家筆會會長

作品《老史與海》獲第14屆百花文學獎

2011年,得知小說《老史與海》在國內獲得了第14屆百花文學獎的時候,陳九正坐在紐約市政府的辦公室裡,面對著大量的數據管理工作。這個消息讓他感到非常激動,但當時知道的時間有些晚,他已來不及回國參加頒獎禮……

陳九原名陳志軍,1955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他1986年到美國攻讀國際事務碩士,1989年攻讀計算機資料庫設計和管理碩士,現任紐約市政府數據中心主任,業餘時間從事寫作,曾創辦北美華人作家協會並任職會長。1999年到2003年,他擔任海外華文作家筆會會長,曾擔任北美校友會會長。

俄亥俄不相信眼淚

1986年,陳九帶著45美金隻身來到了美國俄亥俄州,從一開始不敢接電話say Hello,到讀完國際事務碩士後找不到工作,又回過頭來再讀IT碩士,到坐在紐約的辦公室裡得知自己寫的小說在國內獲獎……這一路走來,他經歷豐富,感慨頗多。

剛到美國,語言不通的陳九可謂舉步維艱。他說當時在校園裡很怕獨自一人呆著,因為如果電話響了他根本不敢接,甚至連句「Hello」都說不出口。「但是俄亥俄不相信眼淚,我沒有時間為自己處境艱難而難過,必須馬上堅強起來,努力找出路。」

最困難的時候,他每周的夥食費只有7美元。「2美元雞腿,1美元土豆,1美元牛奶,1美元蘋果,1美元麵包,1美元雞蛋。看著也是有葷有素,有菜有飯有水果,井井有條非常利索,很符合當時簡約精緻的生活風格。」陳九調侃道。為了生活,他開始尋找各種打短工的機會,在圖書館整理書籍,在餐館洗碗送餐,在建築工地油漆頂棚,在林場伐木……那段時光,他稱之為「憑力氣混吃喝」的日子。

打工的日子有苦有甜,也會有一些有意思的經歷。有一次陳九和同事被派去送外賣,同事也是初來乍到的中國留學生。當時沒有GPS導航系統,他倆又對行車路線完全不熟,開上高速路後錯過了匝道口,徑直開了下去。「我倆還挺納悶,心想這引橋也太長了吧,開了這麼久還沒有下去的地方。」好不容易下了高速路,直接就到了貌似機場的入口。很快,就有兩個士兵模樣的人,荷槍實彈地走向他們。陳九和同伴不禁緊張起來。一番詢問後,得知他倆是在餐廳打工的大學生,出來送外賣的,士兵的態度就緩和下來,告訴他們誤入的地方是海軍陸戰隊的安德魯斯空軍基地,還指著遠處一架飛機打趣道,「那是裡根總統的專機,難道你們是來給他送餐的?」

如果說這次還只是個玩笑,後面一次經歷就讓陳九笑不出來了。那次他獨自去華盛頓送外賣,剛把車停好,就被一個冰冷的東西抵住了太陽穴,用了幾秒,他才反應過來抵住自己腦門的是一把手槍,這是遇上了打劫。雖然最後對方發現他只是個送外賣的沒什麼錢而作罷,他還是被嚇得汗毛倒豎,出了一身冷汗。

到美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陳九的生活十分拮据。他不僅需要到處打工掙錢,還租不到條件好的房子住。當時他住的房子連暖氣都沒有,大冷天很難熬。他並不知道,沒有暖氣的房屋按規定是不能出租的。

後來,他隨一個教會團體乘巴士到紐約布法羅市過感恩節,被安排住在了當地一個叫安娜的老太太家裡。吃飯的時候,老太太全家都要先祈禱。陳九並不太明白,但也有樣學樣地跟著。唯獨不同的是,安娜一家祈禱的聲音很小,甚至只用動作代替。而陳九不明白,就大聲地說出了自己心裡的願望——「希望我能住在一個有暖氣的房間,俄亥俄的嚴冬實在是太冷了」。安娜聽到後十分驚訝地問他:「你房間裡沒有暖氣?那你怎麼取暖的?」陳九如實回答:「有一個鐵爐子,估計比我爺爺歲數還大。我自己到後院砍樹,靠燒木頭取暖。可你們美國的爐子太笨了,不能封火,2小時左右火就滅了。」他還饒有興致地給安娜畫圖講解了一下中國爐子的封火原理。

奇怪的是,從法布羅市回去後,房東很快就找人來給房子裝了暖氣。陳九很詫異,詢問原因,房東很不高興地回答說,還不是因為他向有關部門打了「小報告」,沒暖氣的房子不允許出租,所以一定要給他裝上暖氣。雖然這個「小報告」並不是他打的,但那天晚上是陳九到美國後第一次睡在了暖和的房間裡,他覺得自己走運了。

圖說:陳九也很喜歡練書法。

半自傳小說《老史與海》獲百花文學獎

打短工的日子,從1986年到美國開始持續了近10年。在工作和生活都安穩下來後,從小愛好寫作的陳九才又重拾筆墨。剛開始,他嘗試用英文寫作,卻總是感覺意思表達不盡,不能盡興。而10年來獨在異鄉的過往經歷和孤獨感受,又讓他十分渴望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來。「當你真孤獨時,也許是本能使然,視野便一下打開了,心靈雷達的搜索範圍頃刻間擴展,很多過去被忽略的存在呼地湧入心懷,生動柔軟。」

這樣的原因,讓陳九決定改用母語中文來寫作。寫作的內容與感觸,正是他到美國多年來的歷練所賜。「生活經驗多了,遇到的人和事多了,寫作和自信的來源就有了。」陳九說。

當時他最熟悉的是海外華人的生活,於是他就開始用中文創作這一題材的故事。「剛開始,我純粹以一個留學生的視角來寫。當年文學界出了一個很出名的作品《北京人在紐約》,是一個中國人到美國後,把美國作為一個額外的東西來描寫他和這個國家的關係。輪到我描寫和美國生活,已經是把自己作為美國社會的一份子來描寫這個國度。以這種角度來描寫經歷和生活,我覺得比剛到美國的人的視野深入得多,可靠得多,也具體得多。」

《老史與海》由此誕生。那是在陳九打工的生涯中,讓他難以忘懷的一次出海經歷。他以這份經歷和感受為基礎,創作了這部後來獲得百花文學獎的小說。陳九認為,中國的文學作品主要分為鄉土文學和都市文學兩種,其中鄉土文學是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化傳統所形成的文化產物。他覺得,在中國的文學種類中,還缺乏海洋符號、藍色坐標。想要填補這個空白,是他決定寫一部海洋文化作品的主要原因,「或許這也是能獲得百花獎的原因之一吧」。陳九笑著說,「在大海上生活,那種不顧一切、不能回頭的精神是海洋文化的顯著特點。小說裡抓龍蝦和出海的技術部分都是真實的,在茫茫大海中,兩個生命成為一個共同體的感覺也是真實的。」

至於文字風格,沈從文、汪曾祺等作家的書,陳九讀了很多,印象中對自己的影響很大。後來到了美國,受到了各種英文風格的影響,所以陳九的文字風格變得兼容並蓄。在寫作中最重要的,陳九認為莫過於真誠——敢於表達自己,要有「敢於豁出去」的精神,讓自己服務於文字,不能被「偶像包袱」壓得喘不過氣來。

業餘時間,陳九筆耕不輟。白天上班,晚上寫作,多年來雷打不動,這是他的日常。繼《老史與海》之後,他陸續創作了小說集《紐約有個田翠蓮》《挫指柔》;散文集《紐約第三隻眼》《曼哈頓的中國大咖》《活著,就要熱氣騰騰》,以及詩集《漂泊有時很美》等。他的作品曾獲第14屆百花文學獎、第4屆《長江文藝》完美文學獎及首屆中山文學獎。隨著名氣越來越響,他還陸續擔任了國際筆會成員的海外華文作家筆會會長、北美華人作家協會創會會長、北美校友會會長。

今年1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陳九最新中篇小說選《卡達菲魔箱》在國內面市。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親自為他作序《你不能不讀陳九》——「讀陳九的小說,我就能感受到他在太平洋兩岸穿梭來往,互相觀照、互為鏡像的這樣一個視角,由此他也形成了陳九式的新移民小說,或者叫國際自由人小說。這就是他的小說的奇觀性貢獻所在。」著名作家夏堅勇評價此書:「津味兒、京腔兒、加之老美的嬉皮士風格混搭在一起,有如牛排紅酒,那叫一個爽!」

圖說:陳九的業餘生活

最珍貴的5年是部隊生涯

在美國打拼了30年,陳九說自己主要靠的是信心和意志力,「幾乎沒有真正害怕過什麼事,我總是相信通過持續努力可以戰勝任何困難。」記得在俄亥俄州讀書的時候,西維吉尼亞林場要招一批暑假短期伐木工,報酬是5000美元。這對陳九他們這些窮留學生來說太有誘惑力了。但是大家一商量,對林場的環境又覺得很害怕,擔心工作太辛苦堅持不下來,或和那裡的人相處不好,或遇到狗熊之類的未知風險,最後都放棄了。陳九仔細考慮了一下,覺得應該可以應付那裡的各種狀況,於是就一個人去了林場,做了一個暑假的伐木工。事實上確實很辛苦,但他沒有遇到什麼風險,順利地掙到了錢,還意外地發現了當地人粗獷、樸實、熱情的特點,和他們一起伐木、喝酒、聊天……「感覺他們過著一種沒有束縛感的生活,對我的觸動很深。」

這種信心和意志力其實都源於陳九在國內的部隊生涯。15歲,他就當了鐵道兵,到上大學之前,有整整5年時間。鐵道兵擔負著工程建設和保障任務:鐵路搶修、搶建、物資輸送……每完成一項任務,每戰勝一次艱難、客觀的自然環境,都會讓他的意志力和信心又增加一分。也是在這段當兵的日子裡,陳九開始閱讀,啟蒙青春,學習表達。他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來閱讀,閱讀筆記積累了近100本。這5年,是陳九認為出國前最珍貴的5年。「它讓我的生命打上了不一樣的底色。」

說起筆名,陳九笑著解釋,「九」字也有「酒」的意思。因為自己很喜歡喝酒,和朋友暢飲,或獨自小酌。陳釀的酒很值錢,他希望自己也能像陳釀一樣,讓人生保值並不斷升值。

本文作者 林景

相關焦點

  • 旅美百花文學獎作家陳九:用母語講述海外華人故事
    2011年,得知小說《老史與海》在國內獲得第14屆百花文學獎的時候,陳九正坐在美國紐約市政府的辦公室裡,面對著大量的數據管理工作。這個消息讓他非常激動,但當時知道的時間有些晚,他已來不及回國參加頒獎禮。陳九原名陳志軍,1955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
  • 新世紀海外華文文學:「離岸流」還是「外省書」?
    為此,中國作家網特別推出「21世紀文學20年」系列專題,對本世紀20年來的文學做相對系統的梳理。(中國作家網策劃「21世紀文學20年」專題已陸續推出,敬請關注)「21世紀文學20年」專題系列之六:新世紀海外華文文學:「離岸流」還是「外省書」?
  • 著名旅美作家於梨華先生逝世
    於梨華先生2014年在寧波接受採訪 周建平/攝今天(5月2日)晚上,從寧波市作家協會了解到,寧波籍著名旅美作家於梨華於4月底在美國離世,享年89歲。於梨華是20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之一,1931年生於上海,祖籍鎮海縣大橫河村(今為寧波市北侖區大街道橫楊社區)。
  • 著名華人作家因新冠肺炎病逝 她的作品讓無數赴美遊子找到共鳴
    新冠肺炎疫情帶走了一位華文大家。據媒體報導,著名華人作家於梨華於當地時間4月30日晚在位於美國馬裡蘭州的家中不幸病逝,享年89歲。她的女兒孫曉凡(Lena Sun)稱,母親因新冠肺炎引起的呼吸衰竭去世。圖片來源:寧波電視臺《又見於梨華》。
  • 莫言、蔣子龍等作家的37部作品獲第十八屆百花文學獎
    新華網天津11月17日電(記者 王志豔)11月16日,第十八屆百花文學獎揭曉,莫言、蔣子龍、徐貴祥、蘇童、遲子建、張煒、劉慶邦、于堅等作家作品分別獲得短篇、中篇、長篇小說獎,散文獎,科幻文學獎,影視劇改編價值獎。
  • 融合發展開新局(海外華文文學·東南亞篇)
    東南亞風光趙 航攝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影響力不斷增強,東南亞華文教育和華文報刊得以恢復發展,華文文學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東南亞華文文學與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強,亦促使其發展出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學樣貌。
  • 世界華文文學獎得主西西:專心於「遊戲」的說夢人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圖/譯林出版社供圖近日,譯林出版社聯合活字文化推出《哨鹿》《我的喬治亞》,這是世界華文文學獎得主、香港作家西西兩部小說代表作簡體中文版首次問世。西西是繼王安憶、陳映真之後的第三屆世界華文文學獎得主,也曾獲選香港書展年度作家。
  •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南越華文作家對嬉皮士的拒斥
    越南的華人主要聚居於南方的西貢(今胡志明市)堤岸(今第五郡),越華文學主要生成、發展於越南南方。南北越對峙時期(1954—1975年),美國文化強勢登陸南越,對華人社會造成衝擊,其中流行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風潮令不少越華青少年趨之若鶩,引發了越華文教界深深的憂慮。
  • 旅英華人女作家鍾宜霖:在倫敦尋找愛情
    旅英華人女作家鍾宜霖:在倫敦尋找愛情
  • 我省女作家李萬華獲第十八屆百花文學獎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11月16日,第十八屆百花文學獎頒獎典禮在天津舉辦,我省女作家李萬華憑藉《丙申年》獲百花文藝散文獎。組委會給她的授獎詞是:丙申年,誠然更多地只是這組隨筆作品寫作的時間標記,然而,當一年中斷片式的深切生活經驗與生命體驗,被李萬華以散文的方式進行重構並使之錯落呈現時,時間即經由作家而獲得了如此切實可感的形容及有別彼此的特徵。歲歲年年,何以花相似而人不同?《丙申年》試圖回答的,是關於時間的這一永恆命題。
  • 他們在百花文學獎頒獎典禮上說了什麼
    ▲蔣子龍在領獎臺上發言 第十八屆百花文學獎頒獎典禮於11月16日下午在天津舉辦,來自全國的五十多名作家、評論家及文學編輯參加此次活動。蔣子龍、莫言、徐貴祥、蘇童、畢飛宇、遲子建、張煒、劉慶邦、于堅等作家作品分別獲得短篇、中篇、長篇小說獎,以及散文獎、科幻文學獎、影視劇改編價值獎。來自《人民文學》《收穫》《十月》《當代》《花城》《中國作家》《作家》等原發文學期刊的十九位編輯獲得編輯獎。作為擁有35年歷史的百花文學獎,再一次受到全國文學界的密切關注。
  • 【20190315】華文電視 V1.6.2 TV版,海外華人專屬的看大陸及港澳臺頻道的直播APP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款海外華人的專屬電視直播軟體!——華文電視!號稱擁有正版國內及港澳臺高清直播源!資源源於網絡,僅供測試和交流!
  • 2020年海外華文小說:小說之維
    2020年的海外華文小說並沒有顯現為一個創作「小年」,僅發表及出版的數量,就超過了2019年的年度報表。如果說2019是「短篇年」,那麼2020再次出現「長篇熱」。通過細讀,我發覺海外華文小說沒有悄無聲息地滑過庚子年,它依然在努力地求新求變,創作陣地、文學現象和藝術追求聚合的亮點,應該被知曉與被了解。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馬來西亞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國家,2020年是「中馬文化旅遊年」,而馬來西亞華人又是世界上最多的海外華人群體之一,研究馬華文化之於中馬文化交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等重大問題皆有重要意義,本次會議正是基於此舉辦。
  • 洛陽籍女作家瑛子兩獲百花文學獎
    日前,第十八屆百花文學獎——全國性文學大獎獎項揭曉。女作家瑛子憑藉作品《我的博士女友》,獲影視劇改編價值獎。洛寧縣作家協會主席曲煥平在朋友圈分享了這個好消息。她說:「瑛子是從洛陽這塊土地走出去的,她是洛陽人的驕傲!」
  • 第十八屆百花文學獎中篇小說獎得主林森:寫下呼嘯的海風
    林森中篇小說《海裡岸上》原發《人民文學》2018年9期,《小說月報》《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長江文藝·好小說》《中篇小說選刊》《中華文學選刊》轉載,入選多個年度選本,併入選收穫文學排行榜、中國小說排行榜、揚子江評論文學排行榜等,榮獲以下獎項百花文學獎人民文學獎收穫文學排行榜華語青年作家獎北京文學獎
  • 百花文學獎今年首評科幻文學獎,重慶女作家楊穎...
    憑藉小說《心殤》獲得百花文學獎科幻文學獎的重慶作家楊穎早已有了不少知名前輩的重慶科幻作家界,又多了一個拿到全國性獎項的名字。上月16日,第十八屆百花文學獎在天津揭曉,7大類獎項分別授予了37部作品。其中,目前在重慶市第三十七中學教師中心工作的老師楊穎(筆名霜月紅楓),憑藉科幻小說《心殤》斬獲百花文學獎今年剛剛新增的「科幻文學獎」。這部既有硬核科幻情節,同時又深刻反映了當下社會現實的作品到底是如何誕生的?12月18日下午,楊穎坐到記者鏡頭前講述了自己和科幻小說結緣的故事。
  • 鹽城三位作家喜獲紫金山文學獎
    12月29日晚,第七屆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頒獎典禮在江蘇大劇院舉行。鹽城市三位作家鐵平、陳義海、曹文芳分別喜摘長篇小說獎、散文獎和兒童文學獎。紫金山文學獎作為江蘇省最高文學獎項,自1997年設立以來已走過23年的歷程,在全國文學界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 少君:早期的華文網絡文學史
    少君 少君,著名美籍華人作家,海外新移民作家,也是最早在中文網絡上寫作的作家之一。曾以李遠、未名、馬奇、趙軍、程路、劍君等筆名活躍於海內外文壇。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是她!速覽諾貝爾文學獎歷屆得主
    2020諾貝爾文學獎剛剛公布!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文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正式揭曉,來自美國的女詩人路易絲·格呂克(Louise Glück)獲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