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10月18日電(蔡敏婕 李曼霞)「寫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補償行為。」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徐則臣近日在廣州文藝市民空間「大師下午茶」活動上表示,出於對城市的興趣,城市成為了他筆下常見的題材。經過不同的城市時,他最喜歡的也是花幾天時間,獨自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步行,他相信,從中他能看到這座城市最原汁原味的特色。
「廣州這座城市,極富文藝和歷史氣息。」徐則臣說,這是他第2次來到廣州,但他對廣州的文化傳統早有耳聞。早在20世紀的前30年,廣州就已是一片文藝的熱土,許多本土的優秀作家像火種一樣播撒到全國各地,如歐陽山、草明等,「直到今天,廣東依然保留著文化大省的優良傳統,將對生長於斯的人的一生產生影響。」
1978年,徐則臣生於江蘇東海,研究生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他的《如果大雪封門》作品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北上》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說《耶路撒冷》獲第五屆老舍文學獎。
在徐則臣的作品中,常常可以見到火車、河流的故事,徐則臣表示,「到世界去」正是他創作的主題之一。從蘇北鄉村走向首都的經歷,讓徐則臣把握不同層級城市的不同質感。
「這些經歷讓我熟悉各個地方、各個層次的人。」徐則臣表示,他能理解為什麼基層鄉鎮的生活與意識觀念,往往滯後於城市,「所有的審美與潮流,都是從大城市一層層地往下蔓延。」同時,這種「滯後」反而讓他對城市、對時代、對世界抱有更大的好奇,再將這些觀察、研究融入寫作之中。
徐則臣表示,在他的人生經歷中,認識了形形色色的人,當這些人逐一成為他筆下的角色時,他心中覺得篤定和踏實,因為他深知這些人「應當是什麼樣子的」。「對一個作家來說,你所有的過往、所有的經歷都是財富,沒有一種生活是會被浪費的。」徐則臣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