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12月18日,長篇報告文學《張莊之問》在河南省蘭考縣張莊村首發。作者為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光明日報高級記者劉先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還原張莊脫貧致富奮鬥歷程 尋找幸福路
《張莊之問》以張莊村黨員幹部、扶貧工作隊等為主線,講述了張莊村的歷史、貧困過往、脫貧過程及脫貧後的現狀,展現了張莊村黨員幹部群眾傳承焦裕祿精神,依靠勤勞智慧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奮鬥歷程。
該書以大氣的框架、樸實的文筆、生動的細節繪製了一幅精美的脫貧畫卷。作者以村支書拆了自家的廠、大貨車上的冰冷一夜、遊家小院的變遷等小故事,書寫了張莊的村民們在申學風、扶貧隊長孫興文、王衛、王曉楠等的帶領下脫貧的細節,呈現了張莊村的村民們傳承焦裕祿精神,依靠勤勞的雙手共同致力於脫貧奔小康的奮鬥歷程。
大河網記者從現場了解到,《張莊之問》是「十村記:精準扶貧路」叢書的分卷,叢書策劃時選定河南張莊,因為這是一個既具現實意義又有歷史意義的貧困村。而「十村記:精準扶貧路」叢書被列入「十三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2018年中宣部對外出版項目、2020年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被譯為俄文、英文、韓文、阿拉伯文、哈薩克文,版權輸出至俄羅斯、加拿大、韓國、埃及、哈薩克斯坦。
張莊是寫作者的富礦,思想者的天堂
開封市委副書記秦保強評價《張莊之問》說:「這部力作一如既往地展現了劉先琴對時代變化的敏銳洞察力、優秀作品的強大感染力。新的徵程上,開封黨員幹部群眾更加需要宣傳部門的大力支持,更加需要新聞媒體的鼓與呼,更加需要《張莊之問》這樣的優秀文學作品。」
河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新聞出版局(版權局)局長、一級巡視員譚福森認為《張莊之問》是一本符合時代要求和人民期望的精品之作。作為河南千千萬萬村莊中的一員,張莊的脫貧路是全省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講好張莊的脫貧故事,以「小切口」彰顯「大主題」,對於社會各界深入了解河南脫貧攻堅最基層的情況,有著特殊的意義。
「河南人民以決戰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書寫了決勝全面小康的『河南答卷』。」河南省扶貧辦黨組成員、副主任方國根用事實舉例。7年來,張莊村在「脫貧攻堅、黨的建設、產業發展、美麗村莊」方面重點發力,不僅在2017年摘掉了貧困帽子,還在產業經濟、鄉風文明、村容村貌、鄉村治理、黨的建設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張莊村的變化代表了河南省近1萬個貧困村的變化。截至目前,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基本解決,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在望。
湖南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徐為認為,《張莊之問》架起了湘豫文化交流的橋梁。它讓頗有文化底蘊的湘豫兩省以書為媒,開展一次脫貧攻堅主題對話;它讓河南人民脫貧攻堅的故事感動了更多湖湘兒女,也讓出版湘軍為河南扶貧宣傳盡了綿薄之力。
「感謝我腳下這方屬於黃河、屬於開封叫做蘭考的土地。這塊土地創造出新的業績與輝煌,成為寫作者的富礦,思想者的天堂。《張莊之問》的每一個篇章、每一段文字,都來自這塊土地上每一棵泡桐的綠葉裡,每一樹桐花的清香裡。」作者劉先琴飽含深情地說,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他們用誠實的勞動回應領袖的召喚,一步一個腳印,走向心中嚮往的美好富裕的生活;他們的熱情和善良,激勵著我們筆下的每一次記錄、鍵盤上的每一次敲擊。《張莊之問》的每張紙頁裡,都充盈著他們的汗水和熱情。
【來源:大河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