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廷芳憶楊絳:「文革」時如母獅為錢鍾書辯護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翻譯家葉廷芳今天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採訪時,回憶了今晨去世的多年老友楊絳先生。他概括:「一句話總結,就是世紀的奇女子——比她歲數大的也還有,但像她這麼好的,真是見不到!」

  今天,作家、翻譯家、錢鍾書先生之妻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

  今年80歲的葉廷芳還記得,1964年夏天,他第一次在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門口見到了楊先生。「那時候感覺她真的是個窈窕淑女,優雅卻又有些柔弱。」他說,那時接觸的機會不多,內心更多是久仰的感覺,偶爾的接觸是因為錢鍾書先生到自己這裡來借德文書。

  在葉廷芳的記憶裡,「文革」初期,有人寫錢先生的大字報,楊絳就在這張大字報的邊上糊一張小字報,逐條澄清事實。他更深刻的印象是,當時在外文所召開的批鬥會上,「我們這些所謂的走資派都低著頭不敢吭聲。只有楊絳,當揭發批鬥到錢先生時,她迅速起身為錢先生辯護,和別人爭得面紅耳赤」。

  葉廷芳記得很清楚,楊絳當時甚至跺著腳,就是不服,執著地澄清:「你們說的不是事實。」

  「當時真的如同母獅,難以想像看起來那麼柔弱的女子居然可以這麼剛強。」葉廷芳說。

  「文革」時下放到五七幹校,楊絳與葉廷芳分在一個勞動組,一起在菜園班種菜。楊先生當時被大家稱為「楊老太」,工資也高,別人經常開她玩笑,「楊老太,請我們吃西瓜吧」。楊先生當時總是說:「說實話,我心裡也很想請你們啊,就怕之後再說我是收買群眾。」

  「現在感覺這句話,半開玩笑卻又有一半事實,有點心酸。」葉廷芳說。

  令葉廷芳記憶尤為深刻的是,「文革」期間,楊絳先生的女婿跳樓自殺,而她在幹校那幾年絲毫沒有吐露,可見她「隱忍的功夫」。從幹校回來後,葉廷芳他們才知道此事。

  葉廷芳還記得,楊先生的女婿自殺後,他們菜園班的勞動場地上突然出現了個尖頭土墳,先生當時自言自語,「連個蓋的都沒有,該多冷啊。」其實那時正值夏天。後來,葉廷芳才意識到,「其實那是她自己在默默地悲哀」。

  葉廷芳認為,楊絳與錢鍾書也是夫妻中的楷模。當時,菜園班怕人偷菜,搭了個窩棚,楊先生歲數大,大家讓她白天在菜園裡看菜,比較輕鬆。她就搬個小馬扎,在棚裡寫東西。而當時,錢先生每天的工作是幫大家去公社郵局收取信件。每天早上送信、下午取信。錢先生每個下午去郵局的路上,會多走100多米,到窩棚那裡看看楊先生。「基本上是錢先生站著,楊先生坐在馬紮上,把寫的東西遞給他看,兩個人交談一陣。後來楊先生自己說,這就像太太小姐們的後花園似的。」

  「真的是相濡以沫。感覺他倆的關係有三層:夫妻,承擔義務;情人,感情是真的好;朋友,互相交換觀點。楊先生也真心維護丈夫,那時候批判,她居然站出來據理力爭,真的是不敢想像,身邊哪見過其他類似的事?」

  據葉廷芳回憶,從五七幹校回城後,楊先生與錢先生的4居室住宅被分走了兩間。與別人同住,出現了矛盾。一氣之下,他們就搬去錢先生的辦公室住。一間辦公室,兩張鋼絲床,廚房則在走廊裡,他們吃飯特別簡單,最喜歡吃小芋頭蘸糖。不過他倆很大方,尤其是錢先生工資高,同事來借錢,要是開口借100元,他們就送給對方50元,說不用還了。

  相交多年,葉廷芳認為,楊絳身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外柔內剛」。錢先生去世前夕,他們的女兒錢瑗就已患了癌症。當時楊絳瞞著錢先生,不讓他知道女兒的病情,只說「瑗瑗最近身體不好,過幾天就來看你」。結果,一次、兩次、三次,「後來錢先生估計也看出來了,就生氣了,不說話」。

  談及楊先生的翻譯水準,葉廷芳表示,「文革」結束以前,巴洛克文學在中國屬于禁區。但楊先生大書特書巴洛克流浪漢小說,這體現出她的勇氣和眼光。

  當年在五七幹校聊起翻譯專業時,大部分人都說自己一天能翻譯1500字~2500字,但楊先生說自己一天就能翻譯500字。「我們當時都哈哈大笑,因為根本不信,覺得她在開玩笑,因為我們都能翻譯2000字,你楊絳怎麼可能?」葉廷芳記得,楊先生很認真地站起來解釋說,她翻譯是要先把原文拆散了,譯清詞義,再按照漢語的習慣拼起來,絕對不是直譯。

  楊絳直到晚年以後仍然保持驚人的記憶力。有一次,葉廷芳致電問候,當時103歲的楊絳問他:「你還唱《克拉瑪依之歌》嗎?」

  葉廷芳極其驚訝。這是他退休以前在外文所時唱的一首歌,而楊先生自60歲退休後就很少來外文所了。她居然還記得一個晚輩許多年前愛唱的歌曲。

  折服的葉廷芳對著電話激動地說:「楊老太,你可真是厲害!」(實習生 程盟超)

  本報北京5月25日電

相關焦點

  • 錢鍾書為什麼沒有被打成右派?
    脫葉猶飛,風向未定;古人過此,尚有黃粱美夢可作,而他夜過邯鄲,正是入夢之時,卻早已妄心全息,如膜褪淨,連夢都沒有了……(吳忠匡《記錢鍾書先生》,《隨筆》1988年第4期)錢鍾書曾在1986年4月把這兩首詩寫贈與錢基博的學生吳忠匡,以紀念吳在「反右運動」裡的遭遇(1957年吳被補劃成右派)。    錢基博在1949年後,也選擇留在大陸,一直在武漢華中師範學院(即華中師範大學)就職。
  • 錢鍾書:每個愛書的人,都擁有閃閃發光的靈魂
    錢鍾書先生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吳宓曾評價說,學者中只有陳寅恪和錢鍾書堪稱「人中之龍」,其他的人包括他自己在內,「都不過爾爾」。同被「企鵝經典」文庫收錄作品的當代作家麥家曾說過:「愛讀書的人是會發光的人,是最可愛的人,是傳播文明的人,是建立秩序的人。
  • 楊絳歷時七載抄錄,塵封近40年,這部《錢鍾書選唐詩》——充滿文學...
    被譽為「文化崑崙」的錢鍾書先生,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方面著述豐贍,其中《宋詩選注》一書出版發行六十餘年,是受到學術界讚譽和大眾讀者好評的經典選本。 《錢鍾書選唐詩》的底本是1983年到1991年間,錢鍾書遴選、楊絳抄錄的一部唐詩選手稿,其後近四十年,這部手稿從未對外公布。這部唐詩選本充分體現了錢鍾書選唐詩的主觀立場和獨特視角,是相關領域研究的重要文獻。
  • 錢鍾書去世22周年 轉存,再讀名句!
    【錢鍾書去世22周年 轉存,再讀名句!】二十歲不狂是沒有志氣,三十歲猶狂是沒有頭腦。不受教育的人,因為不識字,上人的當;受教育的人,因為識了字,上印刷品的當。天下就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妝的、戴了面具的必然。越是聰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 錢鍾書是被神化了,還是被低估了?
    1948年,學術專著《談藝錄》也在上海出版,這更讓錢鍾書名聲大噪。  那時候,楊絳在上海很有名,她不僅教書還寫劇本,有三齣戲已經公演。以前別人介紹錢鍾書時,都會說這位是楊絳的先生。而《圍城》和《談藝錄》面世後,他們夫婦的社會地位就倒過來了,大家都會介紹楊絳是錢鍾書的太太。  兩次「錢鍾書熱」之間,他沉寂了將近30年。
  • 錢鍾書是被神化了 還是被低估了?
    1948年,學術專著《談藝錄》也在上海出版,這更讓錢鍾書名聲大噪。 那時候,楊絳在上海很有名,她不僅教書還寫劇本,有三齣戲已經公演。以前別人介紹錢鍾書時,都會說這位是楊絳的先生。而《圍城》和《談藝錄》面世後,他們夫婦的社會地位就倒過來了,大家都會介紹楊絳是錢鍾書的太太。 兩次「錢鍾書熱」之間,他沉寂了將近30年。
  • 楊絳真乃百年罕見之奇女子,103歲生日快樂!百歲養生秘訣
    1979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代表團訪問美國,錢鍾書和費孝通作為代表團成員,不僅一路同行,旅館住宿也被安排在同一套間,費老還主動送錢鍾書郵票,讓他寫家信回家。錢鍾書想想好笑,借《圍城》裡趙辛楣曾對方鴻漸說的話,跟楊絳開玩笑:「我們是『同情人』。」費老直到晚年作文時,還把楊絳稱為自己的初戀女友。楊絳直言:「費的初戀不是我的初戀。」徹底撇清為暗戀一場。
  • 《錢鍾書》⑤ | 《圍城》的靈感來自哪裡?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湯晏的作品《錢鍾書》。昨天我們讀到了錢鍾書與楊絳的國外留學生活。錢鍾書在這片異國的天空下,完成了人生中的許多重要步驟:丈夫、父親、大學者,他兼顧了家庭與學業,既承擔起家庭責任,也做了自己喜歡做的事。在完成留學的學業後,錢鍾書夫婦終於準備回國了,而此時國內的形勢已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麼,回國之後的錢鍾書又會做些什麼呢?
  • 楊絳: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錢家規矩大,按照錢鍾魯先生的回憶,是極其「古板」,「一套封建老規矩壓在小輩頭上」,婚姻一般是遵從父母之命,像錢楊這種自由戀愛,「給我們以後小兄弟自由戀愛開了一個好頭」。按規矩,新媳婦進錢家門,必須穿著紅裙在錢家祖先群像前和長輩前跪拜磕頭,才算錢家的媳婦。傳說楊絳沒有磕頭,可是按照錢鍾魯先生的回憶,大嫂向錢鍾書的父母親磕頭跪拜,一切如儀。
  • 王水照:最資深「錢迷」眼中的「錢鍾書」
    如其所言,本書並非已有文章的簡單結集,而是將所有篇目打通,重新編排,不僅統一各方面體例,內容亦有增,有改,有刪。刪的工作主要由我負責,因單篇文章發表時,須照顧首尾周全,部分內容不得不反覆出現,但作為書中的章節,前後有所呼應,便不必重複了。適當的刪減既可提升讀者的閱讀感受,也可節約篇幅,降低成本和定價。而增改的內容都由王水照先生以86歲高齡,克服疾病困擾,一字一句寫成。
  • 錢氏家譜中的錢鍾書
    □龐驚濤  近日偶得寧波藏家《堠山錢氏丹桂堂家譜》複製本一冊,其為錢鍾書父親錢基博於1948年整理纂修,於1952年春捐贈給他任教的華中師範學院(現為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博物館其家譜共四卷一百一十頁,其中卷一為譜系,卷二為世表,卷三為行述,卷四為文徵,是了解錢氏開宗及傳衍源流以及錢基博、錢鍾書父子家世的重要文獻。壹家譜詳細記錄錢鍾書生平  由於錢鍾書曾過繼給大伯父錢基成,故錢基博在家譜世表中,仍然將錢鍾書列於錢基成名下。按照其家譜的體例,錢基博在家世中,依序列了錢家第三十至三十四共五代人的世系。
  • 新書嘗鮮|《若無相欠 怎會相見》之錢鍾書致楊絳:你是我幸福的所有...
    -貳-賭書消得潑茶香婚後的楊絳和錢鍾書,可謂「琴瑟和弦,鸞鳳和鳴」。他們倆堪稱珠聯璧合,一個「如英氣流動之雄劍,常常出匣自鳴,語驚天下」,一個「如青光含藏之雌劍,大智若愚,不顯刀刃」。錢鍾書一向笨手笨腳,為緩解楊絳的這種不適,慰藉楊絳的心,便在一天早上,趁楊絳還在睡夢中時,即起身到廚房去做早餐。這頓早餐很是豐盛,有煮雞蛋、烤麵包、熱牛奶,還有醇香的紅茶。錢鍾書也算是暖男,他不僅做了豐盛的早餐,還體貼至極地把一張用餐小桌支在了床上,並將美味的早餐放在上面,這才將楊絳叫醒。當楊絳坐在床上享用完這頓充滿愛意的早餐後,忍不住幸福地對錢鍾書說:「這是我吃過的最香的早飯。」
  • 汪榮祖:獨學孤行的錢鍾書 |《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
    然而凡具風骨的學人,多少有「知識人的傲氣」(intellectual arrogance),何況錢氏博學多識,論文閱世每能推見至隱,一針見血,詞氣不免直言無忌;固然有人賞識,拍案驚奇,甚至五體投地;然亦有人難以忍受,嘲諷其不饒人之性格,視其批評為罵人,甚至有人東施效顰,以罵人作為批評。最顛倒黑白者,莫如扭曲其淡泊名利為熱衷名利。其晚年盛名非其預期,更非追逐可得,只因時空巨變,其學始大顯,博得大名。
  • 目送百年楊絳 生命之火天堂再燃
    一篇《齋居書懷》寫得有模有樣,「世人皆為利,擾擾如逐鹿,安得遨遊此,翛然自脫俗。」老師批——「仙童好靜」。1928年,楊絳17歲,一心一意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清華招收女生,但南方沒有名額,楊絳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1932年初,東吳大學因學潮停課,楊絳與朋友四人一起北上,當時大家都考上北平的燕京大學,準備一起入學,楊絳臨時變卦,毅然去了清華大學當借讀生。
  • 楊絳與錢鍾書:世上最好的愛情,是一見鍾情與你相伴攜手共白頭
    大學畢業,清華的校長告訴錢鍾書,學校要破格錄取他留校,可錢鍾書卻一口回絕:「整個清華沒有一個教授有資格充當錢某人的導師」。率真狂傲如他,才情斐然亦如他。錢鍾書天資聰慧,這讓父親很欣慰。他知道兒子是個可塑之才,他相信這顆正在萌芽的種子,終有一天可以長成參天大樹。
  • 錢鍾書:李白以後,大約沒有人趕得上蘇軾這種「豪放」
    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江蘇無錫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先生被譽為「文化崑崙」,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成果豐碩,特別對於古代詩歌的研究十分精深。
  • 兩次被楊絳拒之門外,他最終憑藉什麼獲得認可?
    不知等了多久,門又開了,楊絳出來倒垃圾,她說,你怎麼還在?鄧偉又說了一遍開場白。這次楊絳說,這樣吧,你跟他商量。她一閃身,錢鍾書透過眼鏡片打量著鄧偉:我就是錢鍾書。鄧偉給錢鍾書夫婦各拍了幾張照片,幾天後,他放了一張八寸的帶給錢鍾書,錢鍾書端詳了半晌,對這個曾被一再拒絕的年輕人說,這就是我。文|章墨楊絳第二次把門關上的時候,他幾乎絕望了1980年初春的一個上午,北京三裡河南沙溝。學者錢鍾書夫婦的家響起了敲門聲。
  • 楊絳和錢鍾書,詩中的禮讚和思念
    先生在世時,我就遠遠地注視著這位世紀老人,歡喜地讀那本《聽楊絳談往事》。 「我們仨」團聚時,我又細細品讀著這位可敬的翻譯家,感受著她平靜地沉潛在歲月深處的安詳。 她的秉性於這個喧囂的時代,是溫潤的慰藉。先生活過一百年,人品、學問、婚姻、活法都成美傳。
  • 讀楊絳《洗澡》及《洗澡之後》
    張愛玲說,「小時候看紅樓夢看到八十回後,一個個人物都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起來」。我不敢有這樣的抱怨,楊絳先生說了,「我這部《洗澡之後》是小小一部新作」。孔子七十從心所欲,楊先生都百歲了。楊先生在《前言》裡明說要為「烏龜宴」翻案,《結束語》裡特意另擺一席,許彥成和姚宓已經成婚,名正言順坐一塊。「故事已經結束得『敲釘轉角』。誰還想寫什麼續集,沒門兒了!」為迎接續集,我重讀了《洗澡》《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