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葉廷芳今天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採訪時,回憶了今晨去世的多年老友楊絳先生。他概括:「一句話總結,就是世紀的奇女子——比她歲數大的也還有,但像她這麼好的,真是見不到!」
今天,作家、翻譯家、錢鍾書先生之妻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
今年80歲的葉廷芳還記得,1964年夏天,他第一次在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門口見到了楊先生。「那時候感覺她真的是個窈窕淑女,優雅卻又有些柔弱。」他說,那時接觸的機會不多,內心更多是久仰的感覺,偶爾的接觸是因為錢鍾書先生到自己這裡來借德文書。
在葉廷芳的記憶裡,「文革」初期,有人寫錢先生的大字報,楊絳就在這張大字報的邊上糊一張小字報,逐條澄清事實。他更深刻的印象是,當時在外文所召開的批鬥會上,「我們這些所謂的走資派都低著頭不敢吭聲。只有楊絳,當揭發批鬥到錢先生時,她迅速起身為錢先生辯護,和別人爭得面紅耳赤」。
葉廷芳記得很清楚,楊絳當時甚至跺著腳,就是不服,執著地澄清:「你們說的不是事實。」
「當時真的如同母獅,難以想像看起來那麼柔弱的女子居然可以這麼剛強。」葉廷芳說。
「文革」時下放到五七幹校,楊絳與葉廷芳分在一個勞動組,一起在菜園班種菜。楊先生當時被大家稱為「楊老太」,工資也高,別人經常開她玩笑,「楊老太,請我們吃西瓜吧」。楊先生當時總是說:「說實話,我心裡也很想請你們啊,就怕之後再說我是收買群眾。」
「現在感覺這句話,半開玩笑卻又有一半事實,有點心酸。」葉廷芳說。
令葉廷芳記憶尤為深刻的是,「文革」期間,楊絳先生的女婿跳樓自殺,而她在幹校那幾年絲毫沒有吐露,可見她「隱忍的功夫」。從幹校回來後,葉廷芳他們才知道此事。
葉廷芳還記得,楊先生的女婿自殺後,他們菜園班的勞動場地上突然出現了個尖頭土墳,先生當時自言自語,「連個蓋的都沒有,該多冷啊。」其實那時正值夏天。後來,葉廷芳才意識到,「其實那是她自己在默默地悲哀」。
葉廷芳認為,楊絳與錢鍾書也是夫妻中的楷模。當時,菜園班怕人偷菜,搭了個窩棚,楊先生歲數大,大家讓她白天在菜園裡看菜,比較輕鬆。她就搬個小馬扎,在棚裡寫東西。而當時,錢先生每天的工作是幫大家去公社郵局收取信件。每天早上送信、下午取信。錢先生每個下午去郵局的路上,會多走100多米,到窩棚那裡看看楊先生。「基本上是錢先生站著,楊先生坐在馬紮上,把寫的東西遞給他看,兩個人交談一陣。後來楊先生自己說,這就像太太小姐們的後花園似的。」
「真的是相濡以沫。感覺他倆的關係有三層:夫妻,承擔義務;情人,感情是真的好;朋友,互相交換觀點。楊先生也真心維護丈夫,那時候批判,她居然站出來據理力爭,真的是不敢想像,身邊哪見過其他類似的事?」
據葉廷芳回憶,從五七幹校回城後,楊先生與錢先生的4居室住宅被分走了兩間。與別人同住,出現了矛盾。一氣之下,他們就搬去錢先生的辦公室住。一間辦公室,兩張鋼絲床,廚房則在走廊裡,他們吃飯特別簡單,最喜歡吃小芋頭蘸糖。不過他倆很大方,尤其是錢先生工資高,同事來借錢,要是開口借100元,他們就送給對方50元,說不用還了。
相交多年,葉廷芳認為,楊絳身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外柔內剛」。錢先生去世前夕,他們的女兒錢瑗就已患了癌症。當時楊絳瞞著錢先生,不讓他知道女兒的病情,只說「瑗瑗最近身體不好,過幾天就來看你」。結果,一次、兩次、三次,「後來錢先生估計也看出來了,就生氣了,不說話」。
談及楊先生的翻譯水準,葉廷芳表示,「文革」結束以前,巴洛克文學在中國屬于禁區。但楊先生大書特書巴洛克流浪漢小說,這體現出她的勇氣和眼光。
當年在五七幹校聊起翻譯專業時,大部分人都說自己一天能翻譯1500字~2500字,但楊先生說自己一天就能翻譯500字。「我們當時都哈哈大笑,因為根本不信,覺得她在開玩笑,因為我們都能翻譯2000字,你楊絳怎麼可能?」葉廷芳記得,楊先生很認真地站起來解釋說,她翻譯是要先把原文拆散了,譯清詞義,再按照漢語的習慣拼起來,絕對不是直譯。
楊絳直到晚年以後仍然保持驚人的記憶力。有一次,葉廷芳致電問候,當時103歲的楊絳問他:「你還唱《克拉瑪依之歌》嗎?」
葉廷芳極其驚訝。這是他退休以前在外文所時唱的一首歌,而楊先生自60歲退休後就很少來外文所了。她居然還記得一個晚輩許多年前愛唱的歌曲。
折服的葉廷芳對著電話激動地說:「楊老太,你可真是厲害!」(實習生 程盟超)
本報北京5月2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