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為什麼沒有被打成右派?

2021-02-08 光明數字報

    1949年,面對改朝換代的變革,錢鍾書夫婦最終選擇留在國內。楊絳說:「解放前,我們是讀過大量反蘇小說的。但我們不願遠走他鄉去當二等公民,仰洋人鼻息。我們愛祖國的語言文化,也不願用外文創作,所以在世局嬗變之際選擇留下。謠言傳說共產黨要『殺四十五歲以上的知識分子』,憑常情可以否定,或只算我們『短命死矣』,不願離開父母之邦。這是實話實說。」「我們發現新中國並不像反蘇小說中所說的。我們既然只求『坐冷板』,端上『金銀飯碗』生活無憂,有書可讀,還要求什麼呢?」(吳學昭《錢鍾書為什麼沒有被劃成右派》,《大公報》2010年11月7日)「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我們仨》,第122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其實早在1948年,香港大學就曾約錢鍾書去任文學院院長,1949年,教育部長杭立武邀他去臺灣大學任教授,朱家驊許給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職位,牛津大學也約他去任Reader。但他們寧死都不願離開大陸這片故土,以最壞的打算留在國內,以最低的要求求生於新中國,所以結果往往使他們有「始願不及此」之感。

    「有驚無險」的1957

    1957年的春天,天氣異常。《顧頡剛日記》4月9日記:「今日仍大雪,北風頗厲,以清明後四日而有此,為我生所未見。氣候又降至零度下,如此倏寒倏暖,不知又病倒幾人!」(《顧頡剛日記》第八卷,第229頁,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京城裡病毒肆意,流感流行。

    楊絳說,就在這個早春時節,錢鍾書被請到中南海,親耳聽到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講話。他可能參加了3月份的全國宣傳工作會議。當時多數知識分子都認為毛決定發動以反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主觀主義的整風運動,號召鳴放是真心誠意的,感到很興奮。錢鍾書的好友傅雷參加完全國宣傳工作會議後,在給國外的兒子傅聰的信中寫道:「此次會議,是黨內會議,黨外人一起參加是破天荒第一次」,「我們黨外人士都暢所欲言,毫無顧忌,倒是黨內人還有些膽小」,「毛主席的講話,那種口吻、音調,特別親切平易,極富於幽默感;而且沒有教訓口氣,速度恰當,間以適當的Pause,筆記無法傳達。他的馬克思主義是到了化境的,隨手拈來,都成妙諦,出之以極自然的態度,無形中滲透聽眾的心。講話的邏輯都是隱而不露,真是藝術高手」,「我的感覺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確是數十年的教育事業,我們既要耐心等待,又要友好鬥爭;自己也要時時刻刻求進步——所謂自我改造。」(《錢鍾書:20世紀的人文悲歌》,第552頁,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他的興奮、激動、虔誠溢於紙面。毛的一席話就讓他對其頂禮膜拜,可見講話多麼具有煽動效應。即使如此,像錢鍾書這類知識分子,對形勢的認識仍保持了足夠的冷靜和保留。費孝通在1957年3月24日《人民日報》上發表《知識分子的早春天氣》,寫出了當時這一部分知識分子的顧慮:「對百家爭鳴的方針不明白的人當然還有,怕是個圈套,搜集些思想情況,等又來個運動時可以好好整一整。……『明哲保身』『不吃眼前虧』的思想還沒有全消的知識分子,想到了不鳴無妨,鳴了吃不定自討麻煩,結果是何必開口。」「早春天氣」,說出了許多人對形勢的看法,傳達了他們複雜的心緒,從一個側面「標示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在社會政治潮流中所處的『夾縫』位置,以及他們難以把握自身命運所必然產生的複雜的思慮。」(洪子誠《1956:百花時代》,第23-24頁,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初春時節,天寒料峭,錢鍾書心裡惦記著父親錢基博的病。這時冒著嚴寒,他來到武昌。對當時的社會政治情勢,他似有預料,在這一年寫下的《赴鄂道中》詩五首最後兩首中,他寫道:

    奕棋轉燭事多端,

    飲水差知等暖寒。

    如膜妄心應褪淨,

    夜來無夢過邯鄲。

    駐車清曠小徘徊,

    隱隱遙空碾懣雷。

    脫葉猶飛風不定,

    啼鳩忽噤雨將來。

    楊絳說後兩首詩寄寓了錢鍾書對當時情形的感受。許景淵解讀後兩首詩說:「『反右』之大潮即將到來,山雨欲來,風滿高樓,一時人心惴惴,詩中『脫葉』『啼鳩』句喻知識分子之心態也。『邯鄲無夢』『妄膜盡褪』則言先生胸懷高曠,超然物外,妄念全消,自不致再墮塵劫矣。足徵詩人穎悟,見微知著,故能擺脫塵煩,得非所謂機動心應者乎?」(許景淵《從錢鍾書先生學詩散記》,《記錢鍾書先生》第9頁)「脫葉」二句尤其形象地表現了「放」而將「收」前夕知識分子的惶惑心理。脫葉猶飛,風向未定;古人過此,尚有黃粱美夢可作,而他夜過邯鄲,正是入夢之時,卻早已妄心全息,如膜褪淨,連夢都沒有了……(吳忠匡《記錢鍾書先生》,《隨筆》1988年第4期)錢鍾書曾在1986年4月把這兩首詩寫贈與錢基博的學生吳忠匡,以紀念吳在「反右運動」裡的遭遇(1957年吳被補劃成右派)。

    錢基博在1949年後,也選擇留在大陸,一直在武漢華中師範學院(即華中師範大學)就職。這位著作等身、深受尊重的國學大師,對新中國充滿了熱情和期望。1953年(67歲)開始,他身體轉差,說話有困難,不再去教室上課,而是在家幫助指導青年教師。1957年春,兒子錢鍾書再次來探望他時,他已病勢沉重。此前,錢鍾書每年寒暑假都會來武漢探望雙親。誰也沒料到,此番一別,父子竟成永訣。

    4月,中共中央正式號召黨外人士「幫助黨整風」。文學所內立即組織號召鳴放。但錢鍾書並不「買帳」,依舊「咬緊牙關」。「我們認為號召的事,就是政治運動。我們對政治運動一貫地不理解。」(《我們仨》第135頁)「風和日暖,鳥語花放,原是自然的事,一經號召,我們就警惕了。上面一再號召鳴放,四面八方不斷動員催促,請客吃飯座談,鼓動鳴放。其中有我們的老相識,也有人是我們心目中的政客。幾位老相識還親自登門來敦勸我們鳴放;當初號召知識分子改造是他們,這會兒號召鳴放罵黨也是他們。我們兩個不鳴也不放,說話都正確。錢鍾書說:『難得有一次運動不用隨聲附和。』」(吳學昭《錢鍾書為什麼沒有被劃成右派》,《大公報》2010年11月7日)

    5月,他的叔叔錢孫卿正參加全國人大會議。當時有部分民主人士代表的座談會,錢孫卿十分猶豫是否要提意見,就召集在京親戚商議。大家意見紛紜,錢鍾書夫婦卻一言不發,只是靜靜聽著。但在最後,錢鍾書很堅決地說:「根本就不要說。」(許大雄《我與〈圍城〉中的趙辛楣》,《文匯報》2010年9月11日)

    就在「反右」開始之前,有出版社編輯來京向他組稿。他說,這幾年自己專注於翻譯,沒有創作,拿不出東西來支持出版社。即使被要求再版《圍城》,他也婉言拒絕。編輯對他說了一些「百花齊放」一類的話,「他呢,好像早拿定了注意,只是微笑,總不點頭」。(劉金《已到春暖花開時》,《記錢鍾書先生》第206頁,大連出版社1995年)

    錢鍾書從武漢回京後,「只愁爹爹亂發議論」。(《我們仨》第136頁)沒想到擔心什麼來什麼。重病之中的錢基博被成功「引蛇出洞」。這一年,年屆古稀、身已患疾、擔任政協委員的錢基博,響應中共「鳴放」號召,抱著切實幫助執政黨整風的態度,「本著愛國愛黨愛民族的良好願望」,給湖北省委第一書記王任重寫了一封后被人稱為「萬言書」的信。信中,他本著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敞開胸襟,提出了很多事關黨和國家建設大計的真知灼見。

    6月,「反右」開始。錢鍾書的眾多師友和親屬紛紛落網。文學界的馮雪峰、周勃、陳湧、何直等相繼落馬。家人中錢孫卿、許景淵、錢鍾漢、錢鍾毅都被劃為「右派」,錢基博受到批判。

    錢基博的「上書」震驚湖北省委。省委當即將這封信轉交中共華中師範學院黨委,要求學校組織對其批判。1957年夏,華師校園內開始出現揭發與批判錢基博的大字報。7月初,錢鍾書有「突擊任務外調工作」,未能請假探親。(羅厚《錢鍾書書札書鈔續一》,《記錢鍾書先生》第329頁)在父親因言獲罪後,組織上派人來京就此事「徵詢」他的意見,他回話說:「他年歲大了,你們認為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吧。」(王武子《關於六「不」說之說》,《文匯讀書周報》2009年11月27日)雖不說饒其一劫,只是提醒人家自己父親年事已高,何必追究;也深知大勢所在,難左右大局,露出不盡無奈。9月26日至29日,歷史系和中文系組織教師連續幾次對錢基博進行了批判。夏天過後,錢基博的病情急轉直下。1957年11月31日,在病痛的折磨下,在極度的壓抑與憂鬱中,錢基博溘然長逝。在這個批鬥的過程中,以及去世後,他是否被打成「右派」,在學者之間一直存在爭議。

    文學研究所內形勢複雜,人心浮動,此時已展開了激烈的鳴放、辯論和批判,如從12月10日至27日,歷時17日,文學所內大小辯論會開了無數次,在所內形成了三大派別:系統派、當前派和並重派。這時錢鍾書的《宋詩選注》已脫稿,並在這一年發表了其中的十篇《宋代詩人短論》和《序言》,雖然他在1957年6月寫的《序言》中引用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該書照樣受到批判。後來他在香港版《宋詩選注》前言中說:「在當時學術界的大氣壓力下,我企圖識時務,守規矩,而又忍不住自作聰明,稍微別出心裁。結果就像在兩個凳子的間隙裡坐了個落空,或宋代常語所謂『半間不架』。」餘英時認為「他不能不引幾句『語錄』作擋箭牌。而他的徵引的方式也實在輕描淡寫到了最大限度」。(《我所認識的錢鍾書先生》,《文化崑崙》第207頁)其實這本書出版後受到很多人的好評,如上層胡喬木和周揚當時都有稱讚的話。好在小川環樹的評論,很快扭轉了批評的方向。

    對於反右派運動,錢鍾書夫婦本以為是「人民內部矛盾」,不足為奇,直到運動結束,才知道右派的嚴重。據楊絳說,運動總結時,他們「很正確很誠實地」說,「對右派言論有共鳴」。(《我們仨》第136頁)不知此話對何人總結?在當時的特殊氣候下,以他兩人的個性,敢對組織承認右派言論嗎?

    總的來說,錢鍾書有驚無險的度過了1957年,並沒有被戴上右派的帽子。

    錢鍾書何以能逃過此劫

    錢鍾書為什麼沒有被打成右派,與晚年楊絳關係密切的吳學昭曾撰有《錢鍾書為什麼沒有被劃成右派》一文,大量引述楊先生的文字(實際上就是轉達楊的觀點)。楊絳說:

    「錢鍾書憑什麼應該是右派分子呀?1957年大鳴大放,他沒說一句錯話,說的全都正確,卻也不是違心之談,憑什麼該是右派呢?無非憑那份黑材料,認定他是『全國最反動的知識分子』,還有別的理由嗎?」「我們也見到共產黨確為人民辦了好事。經過三反、思想改造運動,直以為人都變得沒有人性了,心上害怕。看了大字報,原來一點沒變。只要知道人性未改,我們就很稱心。」「我們從未參加過『大合唱』,鳴放也是『大合唱』,這回是大合唱罵共產黨。我們不參與『大合唱』,完全是自然的。」(類似表述亦見《我們仨》)

    錢鍾書能避過「右派」的帽子,是不是對時事的認知有先見之明呢?楊絳也回答說:「哪有什麼先見之明。錢鍾書和我都『脫離政治』,歷次運動都不積極。」「我們只是『不靠攏』,從來未表示過入黨之求。不愛開會,勉強應景。對一切運動存戒心。我們覺得政治運動總愛走極端,一切運動都運動過頭。」「多年後看到各種記載,聽到各種論說,才知道『引蛇出洞』是經過長期策劃的手段,使我們想起來都後怕,對『政治』更加悚然畏懼。所幸我們當時雖對右派言論思想上有種共鳴,卻沒有發表一言半語的右派言論,逃過了厄運。」(《錢鍾書為什麼沒有被劃成右派》)

    在當時的大環境下,錢鍾書的不說確實保護了自己。解放後,他最明智之處也就在於,很多事他看在眼裡,思在心裡,絕不說、不寫,因為他知道,「禍從口出」。這和解放前比變化很大。吳學昭認為:「對政治誇誇其談,不是錢鍾書的風格。以錢先生對社會政治的極度清醒,對人間世態的深悉洞察,不論會上會下,談話絕不直接涉及政治。即使是學術討論,一旦牽入政治,錢先生即三緘其口,絕不發言。」「他說過:If we don’t have freedom of speech,at least we have freedom of silience.多少年來,他保持沉默,不做頌聖詩,不做歌德式表態,但也謹言慎行,從不貿然就政治發表意見。」(吳學昭《聽楊絳談往事》,第276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版)

    錢鍾書不說不代表沒有看法,也不是完全銷聲匿跡。文人士子,以文字筆墨曲筆含沙者並不少見,錢鍾書也不例外。李慎之回憶說,他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讀到《宋詩選注》時,曾為書中注語裡「偶爾爆發的狂言大語」而捏一把汗,還說喬冠華認為《宋詩選注》是「那年頭惟一可看的有個性的書」。(鄧紹基《斯世當以同懷視之——記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前輩學者之間的情誼》,《光明日報》2003年10月15日)這種曲筆言志的寫法,在文革後推出的《管錐編》中更為常見。今者有人批評錢鍾書的「默默無言」,缺少「知識分子在現實生活中的道義和責任」,「沒看到與他地位相稱的擔當」。(蔣寅《在學術的邊緣上》,《錢鍾書評說七十年》第154頁,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版)這是缺乏歷史體驗、譁眾取寵、標新立異的無知妄語,他們恨不得所有人都像儲安平那樣,言人所不敢言。錢鍾書的不說,在當時的大氣候下是大智慧的表現,沒有洞悉政治本質的遠見,沒有堅守個人獨立人格的決心,是不可能做到的。其實錢鍾書「黑材料」中「污衊領袖著作」等言論,我想不是毫無來由的,它符合錢氏說話的風格。

    錢鍾書自己分析,他能輕易逃過關,主要是他非共產黨員,從未出過風頭,罵過什麼人,捧過什麼人,所以也沒有什麼「劣跡」給人抓住。(夏志清《重會錢鍾書紀實》,《記錢鍾書先生》第183頁)這顯然是書生看法。其實「反右」中大多數知識分子都是無辜的,都沒有說錯什麼話,都沒有理由被劃為「右派」。僅僅因為自己的謹言慎行就能免於浩劫,這是天真的認識。在當時的大氣候下,已被傳聞說過「反動言論」的錢鍾書,能免於被劃為「右派」,應該不僅僅像楊絳說的這麼簡單。

    除了謹言慎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錢鍾書的「毛選翻譯」、「外事翻譯」等身份,使其身罩保護傘。在1957年之前,「毛選翻譯」,「外事翻譯」,這些經歷一度讓海外盛傳他是毛澤東的英文秘書。錢鍾書曾對夏志清苦笑著說,他非共產黨員,怎麼會有資格去當毛的秘書?(夏志清《重會錢鍾書紀實》,《記錢鍾書先生》第180頁)海外之所以會有他擔任過毛的秘書的傳聞,據周恩來的秘書回憶,毛澤東、周恩來和胡喬木等中央高層都曾因外事顧問過錢鍾書。(陸緯《清華狂才子當代一鴻儒》,《文化崑崙》第256頁)有人說,錢鍾書翻譯毛選,「此事具有明顯而光榮的政治意義。不論錢、楊主觀上是否有不問政治、甚至有意疏遠政治、清高超脫的傾向,但這件事卻使得他們實際上進入了比較高層的政治領域」。(柳鳴九《君子之澤,潤物無聲——心目中的錢鍾書、楊絳》,《「翰林院」內外》第88頁,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

    不僅如此,高層中的「二喬」(胡喬木、喬冠華)都是他的同學。夏志清猜測說:「在大陸,絕大多數的知識分子無福享受到『沉默的自由』,錢自稱多少享受『沉默的自由』,我想情形並不這樣簡單。很可能上面有人包庇他,不讓當代第一博學鴻儒捲入無謂的鬥爭之中。」(《重會錢鍾書紀實》,《記錢鍾書先生》第183頁)尤其作為毛的秘書的胡喬木,從「文革」後他主動為錢鍾書分配房子一事,就能看出他對錢的重視。胡喬木直接負責了1950年和1951年的整風,毛關於人民內部矛盾的學說,也是通過他的筆第一次公布於世的。1957年的運動前後,胡喬木都是緊緊迎合毛的思想,為運動推波助瀾的,他還不清楚這場運動的走向嗎?「文革」中曾與錢鍾書夫婦大打出手的林非、肖鳳夫婦撰文稱,在他們兩家打架之後的第二天,單位的領導就找他談話,「訓斥他怎麼敢跟大有後臺的錢鍾書吵架,說是他已將我們告到他的一位聲勢顯赫的同學,當時是炙手可熱的一位高官那裡」;「這對夫婦用心真是兇狠,竟要搬動這麼大的後臺來壓垮和摧毀我們」;「幸虧那位當時的高官與我們素不相識,無仇無怨,所以並未聽信一面之詞,將林非置於死地」。(肖鳳《林非被打真相》,《作品與爭鳴》2000年第4期)但是楊絳似乎有意撇清他們與胡喬木的關係。《聽楊絳談往事》:「『文革』前,胡喬木對錢鍾書比較冷淡,而『文革』後卻十分親厚,關心照顧,先後判若兩人。錢鍾書也不明白什麼緣故。」(《聽楊絳談往事》第314頁)揣測「二喬」在錢鍾書1957年命運中的影響,這種世俗的眼光,也許是對他的不敬,但很多事在特殊環境下是撇不了關係的。

    「反右」從開始到尾聲,錢鍾書目睹了知識分子之間相互揭發、甚至詆毀的醜態,看清了人與人之間的提防、冷漠。可他對在「反右」中受傷害的人與迫害他人的人態度非常鮮明,是非分辨得很清楚,從未失卻自己一貫做人的本心。鄭朝宗1957年因言獲咎,困頓三年。錢鍾書聽到他「歸隊」的消息後,第一個寫信給他表示關懷,囑咐他要讀書養氣,勿因受挫而從此消沉。(鄭朝宗《懷舊》,《不一樣的記憶》第115頁)蕭乾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被送到柏各莊農場勞動。一次回京,路遇錢鍾書,錢熱情地和他打招呼,並在熙熙攘攘的北京街頭與之交談一刻鐘。文潔若說,那年月要是讓哪個急於立功的「積極分子」撞見了,馬上就會給匯報到人事部門去,成為日後挨整的資料,然而錢鍾書先生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文潔若《與錢鍾書先生邂逅街頭》,《北京晚報》1999年1月5日)同樣是在1958年被打成「右派」的吳興華,那時也是有意迴避親友,以免連累別人,但錢鍾書見面還是主動和他打招呼,態度一如既往,並無敬鬼神而遠之的意思。(謝蔚英《和錢鍾書做鄰居的日子》,《北京晚報》1999年2月26日)而在1979年出訪美國時,有人談起吳晗一家的悲慘遭遇,錢鍾書忽然對著費孝通說:「你記得嗎?吳晗在1957年『反右』時期整起別人來不也一樣地無情得很嗎?」(餘英時《我所認識的錢鍾書先生》,《文化崑崙》第208頁)他對知識分子之間的相互傾軋深惡痛絕,這一點與乃父錢基博有相似之處。胡志德分析說:「錢氏認為,就文人打破社會等級和背叛自己階級地位所達到的程度而言,他們知識分子間的互相斥責,甚於國家在他們的不利處境中起的作用。依錢氏看來,最大的罪過就是trahhison des clercs,即知識分子互相出賣。」(《錢鍾書》第14頁)

    1957年過去了,顧頡剛在年終日記中寫道:「1957年逝矣。此一年中,蘇聯貢獻最多,有人造衛星,有星際火箭,有北極破冰船,又有利用太陽能之發現。中國方面,以完成長江大橋為最顯著之成功,而發動反右派鬥爭,使人知物質建設必須賴思想改造,不能站在中間路線,亦促進覺悟之大事,有劃時代之意義者也。」(《顧頡剛日記》第八卷,第359頁)言語間依然無覺醒之意。如果說意義,這一年在中共執政以後的政治轉型過程中無疑具有標誌意義,讓中國知識分子實實在在經歷了一次心靈與肉體的考驗。但對於錢鍾書以及中國多數知識分子來說,「反右」還只是一場悲劇的開始,還有一場更大的文化浩劫在不遠的前方。

相關焦點

  • 錢鍾書是被神化了,還是被低估了?
    而楊絳不在身邊的日子,讓錢鍾書感覺非常辛苦。因為楊絳的本事太大了,不僅知書達理,而且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平日裡給他煲湯,陪他喝酒聊天。  在這種情況下,他唯一的精神寄託就是寫《談藝錄》。但到了1941年上半年,他得病了,於是帶著寫了半本的《談藝錄》,辭別藍田回到上海。  高淵:錢鍾書在上海寫完《談藝錄》後,為什麼過了好幾年才發表?
  • 錢鍾書是被神化了 還是被低估了?
    第二章:古彩戲法 高淵:1950年起,錢鍾書被借調去從事《毛澤東選集》的英文翻譯工作,4年後工作告一段落,他沒有繼續從事外文教學與研究,而是去了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古代組,這是為什麼?
  • 王水照:最資深「錢迷」眼中的「錢鍾書」
    他說:「一是王先生對錢先生太『知其人』了。我想現在在世研究錢鍾書先生的人,大概沒有一個人的了解可以深入到王先生的程度,有這麼多年非同尋常的師弟之誼。二是平實的態度與精細的研究結合在一起。王先生做古典文學研究非常精細,平時做事也很精細,錢先生就表揚過他的『明通之識,縝密之學』,這兩點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這本書的高度。」  傅傑教授的總結極為精準。
  • 錢氏家譜中的錢鍾書
    其家譜共四卷一百一十頁,其中卷一為譜系,卷二為世表,卷三為行述,卷四為文徵,是了解錢氏開宗及傳衍源流以及錢基博、錢鍾書父子家世的重要文獻。壹家譜詳細記錄錢鍾書生平  由於錢鍾書曾過繼給大伯父錢基成,故錢基博在家譜世表中,仍然將錢鍾書列於錢基成名下。按照其家譜的體例,錢基博在家世中,依序列了錢家第三十至三十四共五代人的世系。
  • 《錢鍾書》⑤ | 《圍城》的靈感來自哪裡?
    西南聯大當錢鍾書和楊絳走下輪渡,回到這片親切卻滿目瘡痍的國土上時,在異國生活了三年的他們震驚了──原來國內的情況已經如此危急!戰火燎原,哀鴻遍野,許多人沒有死在戰火下,卻被飢餓、傷寒奪去了生命。當時,馮友蘭先生正任西南聯合大學的文學院院長,他和錢鍾書在清華大學時的老師吳宓先生一起大力舉薦錢鍾書,讓他一歸國就成了西南聯大的正式教授。錢鍾書在外文系開有三門課,分別是大一英文、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現代小說。在他上課的第一天,葉公超先生親自來到教室,向學生們介紹錢鍾書是自己的學生,言語之間,頗為自得,顯然對錢鍾書非常滿意並引以為豪。
  • 錢鍾書:每個愛書的人,都擁有閃閃發光的靈魂
    據說,他在清華讀書四年,連玉泉山、八大處都沒去過,卻「橫掃了整個清華圖書館」。在他心裡,有書的地方,就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錢鍾書說自己看書就像豬八戒吃東西,「食腸甚大,粗細不擇」,不分雅俗,照看不誤。留英期間,每次專業書讀累了,就會抽出一本偵探小說來換換腦子。他還有個癖好是看字典,在去藍田師範學院任教途中,漫長的行程、惡劣的環境惹得同行的老師個個心浮氣躁,唯有他捧著本英文字典看得津津有味,怡然自得。同樣愛讀字典的嶽父楊蔭杭見了錢鍾書之後,十分欣喜,拽著女兒楊絳喜滋滋地說:「阿季你看,這裡也有個讀一個字一個字的書的人!」
  • 錢鍾書研究與中西文化借鏡:莫芝宜佳、李雪濤對談
    錢鍾書為《圍城》(德譯本)所作的前言    錢鍾書,既是才華橫溢、睿智幽默的小說家,同時也是學貫中西、聲名遠播的學者,小說《圍城》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而且被譯為各種文字值此錢鍾書先生誕辰百年之際,本刊特刊發《圍城》的德文版譯者莫芝宜佳與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李雪濤關於「錢學」研究的對話。  錢鍾書的《管錐編》  李雪濤:莫妮卡你好,很高興有這個機會我們能在一起好好地聊聊。
  • 一句話被打成右派22年
    新鳳霞的丈夫是當時非常著名的劇作家和導演吳祖光,1955年在運動中被打成右派,押往北大荒勞教三年,新鳳霞只能搬進集體宿舍,而當時有多少邪惡的眼睛盯著這位美麗又多才的女子。一位領導對新鳳霞說,只要她同丈夫離婚,就可繼續她正值巔峰的演藝事業。
  • 汪榮祖:獨學孤行的錢鍾書 |《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
    錢先生自少年時即習知弗洛伊德之重要,並借其說為闡釋之資,我亦追隨而已。《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我雖蒙錢先生首肯寫他,但自知學力有所不逮,難以盡窺槐聚堂奧的宮室之美,唯恐有負錢先生的期望。 (本文為汪榮祖著《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自序)書成自題灰飛骨盡赤心存,夢裡依稀識舊痕。浩浩錢潮風搗海,悠悠逝水我招魂。紅塵聊供先生笑,妙語何須俗子論。遙想京城腸斷處,南樓孑影獨黃昏。
  • 錢鍾書去世22周年 轉存,再讀名句!
    【錢鍾書去世22周年 轉存,再讀名句!】二十歲不狂是沒有志氣,三十歲猶狂是沒有頭腦。不受教育的人,因為不識字,上人的當;受教育的人,因為識了字,上印刷品的當。天下就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妝的、戴了面具的必然。越是聰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 楊絳歷時七載抄錄,塵封近40年,這部《錢鍾書選唐詩》——充滿文學...
    2020-12-04 07:38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收錄詩人308位、詩作1997首——由楊絳先生歷時七載抄錄而成,記錄錢楊夫婦詩書互動的唐詩選本《錢鍾書選唐詩》11月21日發布。這一天,是錢鍾書誕辰110周年紀念日。
  • 錢鍾書:李白以後,大約沒有人趕得上蘇軾這種「豪放」
    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江蘇無錫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先生被譽為「文化崑崙」,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成果豐碩,特別對於古代詩歌的研究十分精深。
  • 錢鍾書:魔鬼夜訪錢鍾書先生
    錢先生的睿智、文採與憂思也都盡現於這篇不足五千字的隨筆中。錢鍾書(1910—1998),江蘇無錫人,先後畢業於清華大學外語系、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等。現代中國著名的學者、作家,代表作《談藝錄》《管錐編》《圍城》等影響廣泛,為20世紀中國重要的學術和文學經典。三聯書店2001年出版了《錢鍾書集》。
  • 反右良心債VS右派劃分標準
    點擊上方藍色 凡所有相 關注本號父親一生中心中最痛、良心永遠不得安寧的一件事,就是在1957年把一個業務技術骨幹打成當時抓「右派」,上級都按知識分子的人頭給基層單位下達比例指標。凡完不成「指標」單位的一把手(黨委書記)輕則摘烏紗,重則要戴頂「右派」帽的。父親所在的企業是個生產任務很重的單位,「鳴放整風」基本上走了個過場。因此想從言論和文字上抓出「右派」是根本不能的。而上面又催逼得很緊。一個逾千人的大單位不可能沒有一個「右派」吧?英明領袖早就有科學論斷: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那些天父親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 藝術家馬三立當「右派」 始末
    1979年大年初一的上午,我親歷了一個十分動人的場面:《買猴兒》的作者何遲坐著輪椅,老淚縱橫,喊著馬三立的名字,到醫院看望因演《買猴兒》而被打成「右派」的馬三立:「我是向你負荊請罪來啦……」馬三立也流下了熱淚……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正是爸爸事業大展宏圖的時候。《文藝報》對何遲先生的相聲作品——《買猴兒》組織過討論,一些知名人士對作品熱情讚揚、支持作者的創作思想和方法。
  • 錢鍾書:詩可以怨丨「紀念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系列文章之二
    錢先生妙筆縱論中國古典詩文評中的核心母題「詩可以怨」,在文論之外增加了心理學的維度,而中西的比照貫通則進一步佐證了他的著名論斷:「東海西海,心理攸同。」錢鍾書(1910—1998),江蘇無錫人,先後畢業於清華大學外語系、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等。現代中國著名的學者、作家,代表作《談藝錄》《管錐編》《圍城》等影響廣泛,為20世紀中國重要的學術和文學經典。
  • 錢鍾書:再沒有比附庸風雅更俗氣的了
    論俗氣    錢鍾書
  • 葉廷芳憶楊絳:「文革」時如母獅為錢鍾書辯護
    今天,作家、翻譯家、錢鍾書先生之妻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  今年80歲的葉廷芳還記得,1964年夏天,他第一次在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門口見到了楊先生。「那時候感覺她真的是個窈窕淑女,優雅卻又有些柔弱。」他說,那時接觸的機會不多,內心更多是久仰的感覺,偶爾的接觸是因為錢鍾書先生到自己這裡來借德文書。
  • 「第一學生右派」林希翎歸葬記
    這些老人要送別的是,他們青年時代的偶像和難友—被稱為「第一學生右派」林希翎。為送這最後一程,前夜,他們從400多公裡之外的杭州、湖州等地趕到溫嶺市箬橫鎮。這些曾經的「右派」,如今已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六七個小時的路途顛簸,有人甚至憋溼了褲子。  沒有哀號,沒有焚香,在地處浙東的溫嶺市—這個講究喪葬排場的地方,這樣的喪禮可算得上簡樸而少見。
  • 錢鍾書、汪曾祺青年時用的英文課本,豆瓣評分9.4
    上排左起:錢鍾書、許淵衝、錢學森下排左起:汪曾祺、楊振寧、鄧稼先這其中包括許多大名鼎鼎的人物:楊振寧、錢鍾書、許國璋、錢學森、鄧稼先、汪曾祺、許淵衝、穆旦......西南聯大外文系畢業生、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 的翻譯家許淵衝老先生曾說:「聯大八年來為國家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人才,沒有一個人不讀《大一英文》,沒有一個人完全不受英文讀本影響,不受潛移默化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