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鬥笑社》這檔綜藝自打8月底播出以來,就引發了大量的關注。
曾經的《極限挑戰》的導演嚴敏擔任了《德雲鬥笑社》總導演,這更讓觀眾充滿期待。
節目播出不久就登上了熱搜榜第一,豆瓣評分目前也高達8.0,屬於國內較高綜藝水平。
該綜藝是一檔以德雲社為中心來展現相聲這項傳統藝術的喜劇競技節目。
德雲社作為當今較大的相聲藝術團體,裡面也有不少青年相聲演員。
《德雲鬥笑社》首發陣容中,&34;欒雲平、&34;燒餅、&34;張鶴倫、&34;孟鶴堂、&34;周九良、&34;張九齡、&34;王九龍、&34;尚九熙以及熱度較高的秦霄賢都是當代青年相聲演員代表。
如此多類型且風格各不相同的青年相聲演員碰撞在一起,也為相聲在現代社會該怎樣發展提供了思考與借鑑。
在節目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
欒雲平和孟鶴堂在天津拉的哥去聽相聲,問的哥認不認識他們。大多數的哥對相對比較火的孟鶴堂倒不熟悉,但卻能叫出欒雲平甚至高峰(欒雲平搭檔)的名字。
孟鶴堂也說:「就衝您認識欒雲平,您也是懂相聲的人。」
現在有很多年輕女孩是因為相聲演員的顏值去看的相聲,並不是為了聽相聲而去。加之高峰和欒雲平的相聲相對傳統保守,所以導致他們的粉絲量並沒有那麼多。
但粉絲量終究代表不了他們的藝術水平,郭德綱就曾公開讚揚過高峰和欒雲平的相聲水平。而孟鶴堂的這句話也是對高峰和欒雲平他們這種傳統相聲的肯定。
地基是建一棟房子最基礎,最重要的一步,傳統相聲就如同地基一樣。它既考驗相聲演員的基本功,也是相聲演員不斷創新發展的基礎。
只有基礎與底層建築紮實,上層建築才能夠安穩。
一位創作新作品的相聲演員不一定是水平較高的演員,但能將一個傳統相聲說出新鮮感的演員一定是高水平的相聲演員。
對於任何一項傳統藝術,都應堅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再次創新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相聲也同樣如此。
對於《德雲鬥笑社》裡的這些青年相聲演員,他們大多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喜歡接受新鮮事物、比較潮流的人。因此,在他們自己創作的相聲中,我們會看到很多和傳統相聲不一樣的東西。
在我看來,也正是因為這些不同於傳統相聲的新鮮東西的存在才吸引了一大批年輕的觀眾。因為它抓住了年輕觀眾的「笑點」,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潮流。
比如,很多青年相聲演員會將b-box融入相聲之中,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尚九熙也曾在演出時將現代流行舞蹈融入到傳統活《學舞蹈》之中,也得到了觀眾的一片叫好。
同時,在《德雲鬥笑社》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很多觀眾對這些青年相聲演員的要求也是多創新。
由此可見,要想贏得觀眾的心,還是要創新。
有一些人說,郭德綱的相聲太俗了,甚至是不堪入耳。也有一些人說,郭德綱的相聲很可樂,高雅的相聲未必可樂。
郭德綱的相聲俗雅我們暫且不談論,但如果想要長久發展下去,就必須做到雅俗共賞。
郭德綱也曾說過,喜劇是門藝術,喜劇這個行業其實要做到的是雅俗共賞這四個字。
太俗的東西終究上不了大雅之堂,而大雅之物也無法滲透到黎民百姓之中。
而喜劇,包括相聲是為所有人群服務的,也是所有人群都需要的。無論你是上流社會的高端人才還是鄉間地頭的平民百姓,都需要喜劇來調節你的生活。
因此,當代相聲演員在創作相聲時就要注意摒棄一些低俗的笑料包袱,同時也減少大段的拽文嚼字。
當然也要學會根據觀眾需求說相聲,面對不同的觀眾適當調整相聲的雅與俗。
郭老師在《德雲鬥笑社》裡就曾提點過徒弟們,要根據不同的觀眾說不同的相聲。
相聲最終的走向一定是雅俗共賞,我想這一點也是郭老師考驗徒弟們的重要一點。畢竟不能做到雅俗共賞的作品和演員是走不長久的。
《德雲鬥笑社》以相聲為核心,為我們展現了當代青年相聲演員對相聲的理解與演繹,同時也為相聲藝術起到了宣傳作用。
在這個節目中,讓我們看到了相聲的傳承與發展以及規矩的嚴格,感受到了相聲的樂趣。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相聲演員創作的不易。目前節目正在熱播中,讓我們一起期待更多優秀相聲作品的出現!
文|洛毓熙
圖|網絡
發布|文刀木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