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家族上新,讓中國探索宇宙的腳步邁得更遠

2020-12-24 大洋網

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長徵八號是繼長徵五號、長徵五號B、長徵六號、長徵七號、長徵十一號首飛成功之後,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的一名「新成員」。「十三五」期間,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多個成員相繼完成首飛,並承擔國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務,標誌著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型譜逐漸完善,中國航天進出空間的能力進一步加強。火箭院院長王小軍告訴記者:「『十三五』期間,長徵五號、長徵七號、長徵八號等多型運載火箭成功首飛,並相繼承擔重大航天工程任務,為航天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地支撐。」


讓中國探索宇宙的腳步邁得更遠

「十三五」期間,長徵系列運載火箭不斷提升的能力和發射次數,讓中國人探索宇宙的腳步邁得更遠。五年間,以長徵五號、長徵七號、長徵八號等為代表的新一代運載火箭成功首飛;

遠徵系列上面級研製並首飛成功,大大加快了我國高軌衛星組網速度;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具備海上發射能力的國家;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完成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發射「天問」火星探測器,中國邁出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長徵五號遙五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五號」,首次實現了我國地位天地採樣返回;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完成全部北鬥導航發射衛星的任務,助力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

長徵二號F、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先後將天宮二號試驗室、神州十一號載人飛船、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送入預定軌道,為我國空間站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重型運載火箭完成關鍵研製,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中國火箭改組成立並實現市場化融資,捷龍一號首飛成功,「龍」系列商業運載火箭登上歷史舞臺。這五年,火箭院負責研製的運載火箭持續高密度發射,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年度發射次數突破14次,由火箭院負責研製的火箭發射次數突破200次,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發射次數突破100次。

新一代運載火箭全亮相

立足未來國際航天發展趨勢,為保持航天運輸系統先進水平,我國規劃了新一代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型譜。「十三五」期間,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集體亮相,逐漸在密集、複雜的航天任務中擔當重任,中國運載火箭發展邁入綠色無汙染的新階段,運載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2015年至2016年,長徵五號、長徵六號、長徵七號、長徵十一號先後4型新一代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圓滿完成首飛任務。2年內4型火箭首飛,不僅國際航天前所未有,更是極大提升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更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新一代運載火箭系列型譜基本構架。新一代運載火箭採用了無毒、無汙染推進劑,在繼承現役運載火箭技術基礎上,攻克了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50噸氫氧發動機、5米直徑箭體結構設計製造、助推器擺動控制等數十項關鍵技術難關,運載能力和火箭性能達到現今國際先進水平。

2015年9月25日,長徵火箭家族中第一型固體運載火箭——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首飛圓滿成功。該型火箭具備全箭整體儲存、星箭快速對接、環境自主保障、高效快速發射,全天候數小時內完成發射的能力,可實現衛星快速組網和補網,滿足應急發射需求。

2016年6月25日,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從文昌航天發射中心首次成功發射。長徵七號火箭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採用「二級半」構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5.5噸,達到國內外同類火箭先進水平。長徵七號火箭研製應用了96項新技術,其中重大關鍵技術12項,新技術比例超過70%。

2016年11月3日,我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徵五號首飛成功。該型火箭採用液氫、液氧和煤油作為推進劑,新研了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50噸氫氧發動機等多型新型發動機。火箭設計以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為重點,採用「一級半」或「二級半」構型,芯級直徑達到5米,捆綁四枚3.35米直徑的液氧煤油助推器,火箭全長約60米,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4噸,與國際上主流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相當,它的推出標誌著我國追趕上運載火箭的國際先進水平。

2020年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將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組合體送入預定軌道,標誌著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為全面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發展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是我國首個採用一級半構型的新一代大型液體運載火箭,火箭芯級直徑為5米,捆綁4個直徑3.35米的助推器,總長約53.66米,其中整流罩長度20.5米,火箭全部採用液氫、液氧、煤油等清潔燃料,起飛質量約849噸,起飛推力約1078噸,近地軌道(LEO)運載能力不小於22噸,是專門為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建設而研製的一型新型運載火箭。

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元光號、天啟星座零八星、智星一號A星等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將我國運載火箭太陽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從3噸提升至4.5噸。

與現役運載火箭相比,新一代運載火箭的推出是又一次巨大的技術跨越,不僅是它採用無毒、無汙染的推進劑,而且它的運載能力成倍增長,令我國進入空間能力大幅提高。隨著新一代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展和完善,目前現役的運載火箭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實現新老火箭全面交替,使我國的運載火箭水平再次跨越,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商業航天發展穩步推進

「十三五」期間,國際商業航天市場蓬勃發展,火箭院抓總研製的火箭先後為寮國、白俄羅斯等國提供了國際商業發射服務。

2015年寮國一號廣播通信衛星項目中,火箭院首創「天地一體化+商業運營」新模式,為長徵火箭拓展國際商業發射市場開闢了新思路。未來,長徵火箭不僅可以憑藉其高可靠性、低成本、強履約能力等優勢,較好地承擔航天發射服務,還可以通過建設地面應用系統、培養航天科技人才,參與運營管理衛星資產等形式為用戶提供整體服務。這種全新模式將極大增強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成為長徵系列運載火箭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支撐。

近年來,我國小衛星市場發展迅速,為滿足消費者多元的發射需求,火箭院組建了中國長徵火箭有限公司,打造商業航天平臺公司,推出了「太空專車」「太空順風車」「太空班車」3型「太空車」概念,為客戶提供天地一體化系統解決方案、優化組合的發射資源配置等多種產品和服務。

2019年8月17日捷龍一號火箭首飛成功,該型火箭是火箭院面向小衛星發射市場專門研製的微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其700千米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50千克,是世界上單位載荷入軌成本最低的火箭之一。「捷龍號」瞄準微小衛星發射市場,將為微小衛星的驗證、星座組網和補網提供更加靈活、經濟、迅速的渠道。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研製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完成我國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通訊員王偉童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凌躍

相關焦點

  • 新一代運載火箭全體亮相 我國探索宇宙的腳步將邁得更遠
    2020年12月22日,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的首飛成功,標誌著繼長徵五號、長徵五號B、長徵六號、長徵七號、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之後,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又多了一名新成員。
  • 我們的2020丨讓中國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
    2020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令世人矚目。北鬥全球導航系統提前半年建成開通、「天問一號」如期奔向火星,嫦娥五號首次實現月球採樣返回,中國航天向祖國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 我們是長徵系列火箭新一代
    2020年12月22日,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長徵八號是繼長徵五號、長徵五號B、長徵六號、長徵七號、長徵十一號首飛成功之後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的一名「新成員」。
  • 2021年中國科技的腳步依舊不停 我們將走得更廣更深更遠
    視頻請點擊央視網消息:2020年,我國在科技探索領域真的是很拼。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2021年中國科技的腳步依舊不停。截至今天(1月3日)6時,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已經在軌飛行約163天,飛行裡程突破4億千米,距離地球接近1.3億千米,距離火星約830萬千米。
  • 洞見丨浩瀚星空裡的中國腳步
    洞見丨浩瀚星空裡的中國腳步 2020/12/18 14:51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遊歷 瀏覽:900
  • 長徵八號火箭成功首飛,中國可重複使用火箭未來可期
    長徵八號火箭後續將進行可重複使用技術的研究工作,中國的可重複使用火箭離誕生為期不遠。12月22日,由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成功發射,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等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 「十三五」成就巡禮丨問鼎蒼穹 中國航天邁向太空新高度
    「十三五」期間,圍繞技術創新和實踐創造,中國航天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  這幾天,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正在進行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測試,這一次,它要運送的是總重量超過8噸的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  2016年,以長徵五號、長徵七號為代表的新一代運載火箭成功首飛,中國火箭實現升級換代;  2019年,長徵十一號海上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具備海上發射能力的國家;  今年起,長徵五號系列火箭迎來了高密度發射,從執行空間站首飛、首次火星探測到空間站核心艙發射,大火箭的運載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 【回眸十三五】中國航天問鼎蒼穹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十三五」期間,圍繞技術創新和實踐創造,中國航天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2016年,以「長徵五號」「長徵七號」為代表的新一代運載火箭成功首飛,中國火箭實現升級換代。2019年,「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海上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具備海上發射能力的國家。今年起,「長徵五號」系列火箭迎來了高密度發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首次火星探測發射任務,大火箭的運載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 回家,是為了走得更遠!
    在嫦娥五號即將返回地球之際我們回顧中國一路走來的探月之旅中繼星成功發射後2018年12月8日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將嫦娥四號探測器送上太空經過約38萬公裡也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嫦娥五號預計在發射約23天後返回地面成為嫦娥家族中首個能「回家」的探測器實現中國航天探月工程的又一次跨越十餘年來
  • 我國新一代火箭悉數亮相!未來將實現新老火箭全面交替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小軍表示,「十三五」期間,長徵五號、長徵七號、長徵八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集體亮相、成功首飛,逐漸在密集、複雜的航天任務中擔當重任,我國運載火箭發展邁入綠色無汙染的新階段,運載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 長徵火箭,上新了!
    12月22日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一箭五星」成功首飛這是繼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後中國航天2020年傳來的又一重要捷報作為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高顏值、填空白、可重複……你期待的火箭樣子它都有長徵八號全長約50.3米,起飛質量約356噸芯一級直徑3.35米,整流罩直徑4.2米是一名「高個子、大腦袋」的「美男子」長徵八號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小於4.5噸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3噸至4.5噸運載能力空白對加速推進運載火箭升級換代具有重要意義
  • 權威快報|長徵火箭,上新了!
    12月22日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一箭五星」成功首飛這是繼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後中國航天2020年傳來的又一重要捷報作為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高顏值、填空白、可重複……你期待的火箭樣子它都有長徵八號全長約50.3米,起飛質量約356噸芯一級直徑3.35米,整流罩直徑
  • 長徵八號一箭五星圓夢星空細數長徵家族中留下的「中北儀電」足跡
    12月22日12點37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點火起飛,順利將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其中,我院科研團隊研發的衝擊傳感器、振動傳感器、數據記錄器、記錄器地面測試臺、指令變換器測試臺,數字量變換器測試臺,模擬量變換器測試臺助、推電量變換器測試臺等產品助力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為航天強國建設增添新動能。
  • 中國長徵火箭50年前如何敲開太空之門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姜哲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邱晨輝)4月24日是第5個「中國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我國用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成功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中國人自此叩開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門。運載火箭進入太空的能力是探測和利用太空的前提與基礎。
  • 中國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追趕SpaceX可回收目標
    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中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家族再添新一員。長徵八號在近年長徵火箭新成員當中,可以說只是性能平平,但長徵八號正正嘗試以此定位,將中量級載荷低成本地送入軌道,做到其他長徵火箭無法做到的一點。
  • 森馬「助飛」長徵五號:國貨品牌的「使命感」和「新徵程」
    同時這次任務也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將實現中國航天探月史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以及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此次探月任務的成功,也將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戰略最後一步的順利完成。
  • 長徵火箭家族再填新丁,「全家福」來了
    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曾獲國防科技二等獎。2009年1月,長徵四號乙/丙運載火箭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授予「金牌火箭」稱號。長徵五號「長徵五號」(CZ-5)是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完全採用無毒無汙染推進劑,是我國目前研製規模和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運輸系統工程。
  •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長徵火箭家族再填新丁,「全家福」來了
    它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掌握航天返回技術和航天遙感技術的國家,這對加強我國國防力量,發展國民經濟具有重要意義。該火箭長32.6米,最大直徑3.35米,起飛重量19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8噸,推進劑使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它是中國運載火箭的基礎型號,共執行過4次發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