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傭的故事》:從清潔工到作家,美國底層單親媽媽的逆光飛翔

2020-12-23 飛燕說人生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的那麼好,但也不是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這一段話,用在文章女主角史蒂芬妮的身上再合適不過。

《女傭的故事》是一本回憶錄,也可以稱之為自傳體小說。講述的是一位美國底層的單親媽媽(也就是作者本人),在窮困潦倒的生活當中,竭力想要為年幼的女兒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靠當女傭的微薄薪水和政府的救濟券,在困苦的生活中苦苦掙扎,依然不放棄夢想,終與奮鬥成功的勵志故事。

文章最初發布在VOX專欄中,在3天內點擊量超過了50萬人次。隨後,被《紐約時報》評為2019年百本值得關注圖書;《華盛頓郵報》2019年50部傑出非虛構作品之一;《底特律新聞報》2019年最受矚目新書;《福布斯》年度最受期待圖書;《魅力》雜誌2019年最佳圖書等,備受推崇。

我們來看一下文章的主要內容:女主人公史蒂芬妮.蘭德,為了撫養女兒,做了一名清潔女工,在十多個主顧家之間奔波。她住在政府提供給低貧戶暫居的收容所,不得不隨著變動不停地「搬家」。

為了生存,她只能把年幼的女兒寄存在條件非常不好的日託所,女兒因住處潮溼發黴而生病,她自己因常年做清潔工作,也落下了一身傷病,生活窮苦潦倒,有時連吃飽肚子都成為奢望。這種境況,靠她微薄的、入不敷出的薪水無力改變。

但史蒂芬妮心中始終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改變現狀,去心中的聖地米蘇拉上大學,成為一個作家,也給她的女兒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在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無情擊打中,她經歷常人無法想像的艱難,最終做到了。

一、當苦難襲來時,最好的應對方法是努力地活著。

史蒂芬妮的父母在她們姐弟懂事的時候選擇了離異,各自組成了新的家庭。她的母親為了自己的幸福遠赴倫敦,跟隨了一個年輕的男人。而她的父親,與一個嫉妒心很強的、帶著三個兒子的女人結婚了。父親母親都顧著自己往前奔,不再理會她。

史蒂芬妮與偶然認識的男朋友有了自己的孩子,這打亂了她原本想要到米蘇拉上大學的計劃,也讓沒有玩夠的男友傑米惱怒不已。

不可避免,生活的壓力讓性情暴戾的傑米對母女二人充滿了憤懣,在經歷屢次家暴後,史蒂芬妮選擇了逃離,這也意味著,她失去了固定的居所,為了養活自己和女兒,必須去謀生。

錢永遠不夠用,食物永遠短缺,沒有車,沒有男人,沒有住房,一切都不可依靠。僅僅能幫上忙的,是東拼西湊的政府食品救濟券,沒有這些,簡直無法生存。

住進政府提供的臨時過渡房裡,要像那些癮君子和流浪漢一樣,接受不定期要求的隨機尿檢,並禁止訪客。即使被歧視,史蒂芬妮也只能無條件接受,因為她沒有選擇的權力。

「只要你心甘情願地跪在地上用雙手刷洗馬桶,那就不愁找不到工作。」

史蒂芬妮成為了典範清潔公司的一名女傭,也成為了行走在「植物之家」、「小丑之家」、「情色之家」、「大廚之家」、「悲傷之家」的一縷無名幽魂,在清潔打掃別人的家園中,感受著別人的生活。

而辛苦地完成這些人家的工作,她從公司得到的只是微薄的薪水,不得不精打細算帳戶餘額,考慮是否買得起一捲紙。睡覺時,為了保暖,得多穿幾件衣服;在女兒吃東西的時候,她只能喝咖啡充飢,整夜憂心忡忡。

對於一個身無技能,又沒有學歷的人來說,謀生的唯一手段就是出賣體力,而出賣體力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活的貧困狀態,僅可以讓他們艱難地活著。

香港有個真人秀節目叫《窮富翁大作戰》,要求參加節目的富翁們在5天時間裡,拿著僅有的15塊錢生活費,真實地體驗一下窮人的生活。

他們必須住宿在貧民窟的板房裡,或者露宿街頭,靠打工度日,真正感受一無所有的生活。

其中一位參演嘉賓是畢業於哈佛大學的田北辰,後來出任香港立法會議員和新民黨副主席。

而原本計劃4至5天的體驗生活,田本辰僅僅堅持了兩天就放棄了。原因很簡單,他發現自己完全不能勝任分配給他的清潔工工作。

不停地打掃,沒有休息時間,忍受著別人的嫌棄於抱怨,掙到手的薪水卻不夠吃一頓飽飯。經歷長長的17個小時工作,他才勉勉強強能夠生存。

參加節目之前,他一直堅定地認為:「如果你有鬥志,弱者也可以變成強者。」

退出節目後,他真正地反思:「這些底層勞動者之所以貧窮,並非因為他們不努力。事實上,他們比我們中的很多人更勤勞,每天不分晝夜地幹活......但他們的付出與收穫卻不成正比......」

當苦難襲來的時候,我們別無選擇,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努力地活著。

史蒂芬妮無奈地成為一名清潔工女傭,把蹣跚學步的女兒放進日託所,一天不停地奔波在幾個僱主家之間,用有限的薪水努力地經營著母女二人的生活。

她不是在參演電視節目,她面對的是赤裸裸的無情現實,她不能像田本辰一樣堅持不下來可以退出,她沒有選擇退出的權利,她只能全力以赴拼命地活著。

因為只有活著才有希望,活著才能奔向夢想。

二、堅持夢想和希望,生活終會變成一束光

讀過文學名著《唐.吉可德》的人,大概都了解其作者,西班牙偉大的作家塞萬提斯,他的人生同樣充滿了坎坷磨難。

塞萬提斯生於西班牙一個貧窮的鐵匠之家。童年時曾隨父兄顛沛流離。23歲,他參加了義大利的軍隊,在激烈的戰鬥中身負重傷,被截去左手。

退伍後一事無成,負債纍纍,還曾被下獄。對生活萬念俱灰的他一度想到了自殺。

鐵匠父親當著他的面,把一塊燒的通紅的鐵塊隨手丟入身邊的冰水,「哧」的一聲,水沸騰了,白氣一縷一縷地向空中飄散 ......

父親說:「你看,水是冰的,鐵是熱的,熱鐵遇到冰水,如果不想被冰水冷卻,就得讓水沸騰......孩子啊,你要學會讓自己在逆境中沸騰。」

心灰意懶的塞外提斯目睹此狀,猛然警醒,生活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哀嘆、不平、頹廢、釋懷、坦然、沸騰......各有各的選擇,也各有各的結局。

做人當如一塊燒得通紅的鐵塊,讓自己沸騰,也讓周圍的冰水沸騰,這才是人生價值之所在。

他深思熟慮之後,選擇了文學事業,決定利用自己豐富的人生經歷著書立說,堅持不懈的努力之後,果然成功了。

塞萬提斯的人生,和本文主人公史蒂芬妮的人生各不相同,甚至天差地別,但卻都一樣經歷了難以忍受的苦難,最終獲得了成功,擁抱了幸福的生活。

這是因為他們都明白一個道理:堅持夢想和希望,生活就會變成一束光。

米蘇拉是史蒂芬妮心中的聖地,那裡有她心心念念的創意寫作課,就像一束微光,照亮著她苦難的人生,指引著她在生活的蹂躪裡一次次跌倒爬起。

對於一個做著清潔工工作的單身母親來說,住宿和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更不要說利用細小的時間,堅持讀書學習,為自己和女兒規劃一條似乎是難以實現的道路了。

我相信大多數平常人連想也不敢想,更別說去做。但史蒂芬妮去做了,只要有一點點希望,她都要抓住,緊緊地抓住。

「做一個卑微的女傭只是我短暫的生活。有時我含著淚入睡,唯一的慰籍便是我知道自己絕不會止步於此。」

無數個黑夜裡,她埋首讀書、寫論文,應付考試。計算著自己還有多久才能修滿足夠的學分,拿到學位。

她關注英才計劃,申請最高的獎學金貸款,向著自己的目標,一步也不停歇地邁進。

正如羅蘭的那句名言:「有理想的人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黑境中看到光明,因為他人逆境只是過渡,黑暗也只是一時的過程。」

而往往,身在逆境中的人,很容易會放低自己的姿態,甚至會悲觀地懷疑自己的人生。

所以,堅持夢想和希望,就是為自己點亮一束光,即使身在萬丈深淵之中,只要有微光的存在,也能指引我們走出磨難。

這世界上,能夠拯救自己的,永遠只有自己。

三、能讓生命揚帆起航的,是學會堅韌、懂得責任、勇於擔當。

居無定所,食不果腹,沒有一個親人幫扶,孩子一次次生病,工作不停地出問題。在遭遇高速路車禍,女兒九死一生之後,史蒂芬妮似乎要崩潰了。

「我蜷起身子,趴在地上,手指緊緊扒著腦袋,就像在做龍捲風演習一樣,仿佛頭頂的天就要塌下來一樣......」她不由地感慨:「我的未來是多麼無常啊。我們窮的快活不下去了。」

她把自己關在一間小小的廁所裡淚流滿面,無法繼續工作。在聽到主管想要讓她休假的時候,她馬上又爭辯:「我明天就能工作了。」

作為母親,她不能垮掉,她只能萬分艱難地踮著腳尖繼續前行。就像好不容易修起的一所房子,知道它隨時可能崩塌,但她只能有一種信念,即使崩塌,也要存活下來,拍掉身上的灰塵,再重建一遍。

史蒂芬妮身上這種不屈服於命運的品質,在電視劇《三十而已》中女主角顧佳的身上,我們也能看見。

從一無所有奮鬥到擁有富人區的大房子,把丈夫扶上公司的老闆位子,自己又擠進太太圈開拓新的市場。

在經歷丈夫背叛,親手創立的煙花廠爆炸,丈夫噹啷入獄,房子遭抵押還債一系列變故後,獨自一人靠著不停地奔波、學習、考察,把一個瀕臨破產的茶廠救了回來,給了自己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

同樣是女人,顧佳是幸運的,她有一個深愛她的父親,和兩個親如姐妹的好閨蜜,能夠傾訴,可以依賴。而史蒂芬妮的親人自顧不暇,又分外冷漠,沒有一個人能伸出手幫她一把,她的困境更加難以令人想像。

但她們不屈服於命運的天性如出一轍。顧佳為了自己的兒子,史蒂芬妮為了自己的女兒,她們生為人母,定要給孩子一個力所能及的最好的家。

巴爾扎克曾說:「世界上的事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

史蒂芬妮是個弱者,但也不是弱者。她更是一個強者,她目標清晰,思路敏捷,永遠知道在最邊緣的地帶尋求哪怕一點點更好的活著的辦法。

這就是絕境之下,一個女人非凡的力量。

寫在文末:

我也是一個母親,我也願為我的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而拼盡全力,就像史蒂芬妮一樣,秉持著心中的微光,向著心中的目標,奮力前行!

相關焦點

  • 《女傭的故事》:從清潔工到作家、單親媽媽如何走出彷徨乘風破浪
    更多精彩文化資訊,想要第一時間掌握,那就一定要關注我哦@姜教授語錄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一本書,叫做《女傭的故事》。本書是一位美國底層單親媽媽的生活記錄,內容源自她做清潔工以及獨自撫養女兒的真實經歷,講述了這位平凡而又偉大的單親媽媽如何自立自強,從絕望中尋找希望。
  • 《女傭的故事》:底層單親媽媽的自白,別讓「窮忙」毀了你的人生
    文 | 翩翩青楓「作為一名專職清潔工,我一周工作25小時,但我依然沒有足夠的錢支付帳單。」——《女傭的故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為了養家餬口,美國底層單親媽媽史蒂芬妮一天輾轉幾個家庭打掃衛生,結果卻很悲哀地發現自己連最基本的生活帳單都付不起。
  • 《女傭的故事》:當你不想努力了,就來看看這個底層的單親媽媽吧
    當媽媽不容易,尤其是一個單親媽媽。你首先得承擔起媽媽的角色,其次是來自生活和經濟的巨大壓力,最後是來自情感上的孤獨與無助感。可儘管是這樣,你所做的大部分也只能算謀生,叫生存而不叫生活。這個時候,大多數單親媽媽可能會覺得光是活著就已經很難了,哪裡還敢有夢想呢?
  • 《女傭的故事》:未婚先孕單親媽媽的底層掙扎,給了我們三點忠告
    我國家庭關係緊密,一般離婚媽媽會獲得娘家的支持,外公、外婆、舅舅等家庭成員,多多少少會彌補單親媽媽家庭所缺失的部分,而在美國,成年的子女會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從自己的原生家庭分離出來,如果她們不幸成為單親媽媽會是怎麼樣呢?
  • 美國底層單親媽媽的回憶錄:是乘風破浪還是爛在泥沼裡?
    這因為如此,那些窮人逆襲的故事仿佛格外的打動人心,畢竟這也算是「逆天改命」了。《女傭的故事》看似也是一個關於窮人逆襲的故事,但在這個故事之下,更多的是作者對於人生、親情、愛情、社會制度、醫療教育、住房、階層的思考,以及如千千萬萬人那樣,作者之所以可以逆襲成功,是因為她踐行著自己的英雄主義。
  • 《女傭的故事》:清潔工的逆襲,全靠努力二字
    史蒂芬妮·蘭德是一名清潔工,還同時是個單身媽媽,在丈夫有了wai遇以後,史蒂芬妮·蘭德果斷選擇了離婚,後來雖然有一個清潔工追求她,但是她沒同意,上次的情傷對她來說太深了,她決定自己帶著孩子闖蕩。曾經身無分文的她也領過美國的食品救濟券,為了活下去,她和女兒進了政府資助的收容所,靠著微薄的社會福利基金勉強過著日子,所有社會底層的苦她都吃了一遍。
  • 從單親媽媽女傭到作家,她活成了乘風破浪的姐姐!
    第一次看到《女傭的故事》這本書時,腦海裡浮現的是美劇《蛇蠍女傭》的畫面:四個有著雪白牙齒、傲人身材、華麗穿著的女傭,她們工作日住在主顧家,不僅有午休和茶歇,能隨意使用僱主的書籍等物品,還可以邀請朋友到豪宅約會開派對,周末還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當時看完後,真的很想去富人家當一個打工人呢。
  • 窮到住收容所的28歲單親媽媽:如何擺脫貧窮陷阱?從女傭逆襲作家
    我們看過很多主人公涅槃重生、逆襲為王的小說和電影,但生活遠比虛構故事精彩。就美國勵志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完美的演繹了真人原型克裡斯·加德納從走投無路到聞名世界的逆襲故事。歐巴馬2019年推薦書單《女傭的故事》,就是作者史蒂芬妮·蘭德的真人紀事,堪稱女版《當幸福來敲門》女性勵志典範。
  • 從單身媽媽清潔工,到暢銷書作家,這位女傭活成了乘風破浪的姐姐
    ——菲茨傑拉德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途退學,單身媽媽,廁所清潔工。單看這幾個關鍵詞,都能想像到,這個女人過著怎樣的生活。史蒂芬妮從女兒不到1歲時,就帶著女兒在各個社會收容所生活。孩子的父親拒絕支付撫養費,帶著幼小又離不開人的女兒,史蒂芬妮只能靠救濟生活。救濟,就意味著,身為一個靠其他納稅人供養的窮人,你要有窮人的自覺,盡到做窮人的本分。
  • 《女傭的故事》——女性獨立的重要性(上)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條新聞,是關於武漢一位單親媽媽帶著孩子跑出租載客討生活的故事。當時那個消息看的很讓人心酸。而今天我要分享的,同樣也是一位為孩子奮鬥的單身媽媽的故事。只不過故事的主人公身在美國,是一名曾經每天只有6美金生活費的單親媽媽、清潔工、社會救助對象,同時也是一位專欄作家。她要講述的,是自己如何依靠雙手為女兒提供穩定生活,並找回夢想的故事。
  • 她是單身媽媽,做著女傭工作,4年時間從社會底層到作家可能嗎?
    《我在底層的生活》作者芭芭拉·埃倫賴希曾以大學肄業、中年離異、無收入來源的「不幸」身份潛入社會底層,只用1000元美金作為租房的起始資金,在底層體驗生活,最後得出結論:在美國擁有數百萬人在底層工作,卻只能賺得約6美元的最低時薪。
  • 《女傭的故事》:刷著馬桶的單身媽媽 ,活出了姐姐們的閃光,逆襲
    浪姐舞臺的姐姐們擁有這些閃光的品質,在《女傭的故事》中,也有這樣一個女性,她雖生活在社會底層,但是她有強烈的改變命運的渴望,最後,她通過自己堅韌不拔的努力,也一樣逆襲了人生,活出了如姐姐們一樣的精彩。這個女性就是史蒂芬妮·蘭德,她說:「我需要知道有一個人可以改善我的處境,我咬緊牙關,我認定這個人就是我自己。
  • 《女傭的故事》:一位手握「爛牌」的單親媽媽,教你如何逆襲人生
    在美國,從事這種「女傭」工作的女性,大多是單親媽媽,對她們來說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任何東西能靠得住了,沒有丈夫,沒有房子,沒有車,甚至不被人尊重。從一個母親的角度讀完這本《女傭的故事》,太能感同身受了。想起之前看過一部紀錄片,講得是一個計程車單親媽媽的故事,她從女兒5個月大時,就帶著女兒在夜班計程車上討生活。整日為了生計奔波,卻依舊連幼兒園學費都湊不夠。
  • 深陷逆境的女傭姐姐如何絕處逢生,乘風破浪
    美國單親媽媽史蒂芬妮.蘭德在經歷了不成熟的愛情和家暴之後依然選擇孕育新生命,為了女兒米婭的生活,從領取七種補助到最強清潔工再到知名專欄作家,史蒂芬妮用自己的雙手為自己和女兒創造出了安全健康生活環境。《女傭的故事》是史蒂芬妮的自傳,是她作為一位母親的生活歷程。
  • 《女傭的故事》:白天幹苦力,晚上寫生活,有夢想的人不會輸
    這是一個差點出版不了的故事,如果作者蘭德在每天幹完繁重的體力活兒後,選擇休息而不是創作,或者作為單親媽媽的她要照顧女兒,或者她幹活的時候不幸被摔傷,那今天,歐巴馬就看不到這個故事了。2019年美國小說的一匹黑馬除了美國亞馬遜、《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重量級媒體把這本書列為最受矚目新書之一,歐巴馬還把這本書列為他自己的2019年推薦書目,我就想看看,一個女清潔工寫的文字,到底有什麼魅力,能徵服一個總統。
  • 《女傭的故事》:未來的你,終會感謝現在拼命努力的自己
    暢銷書女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為了親身體驗一下「貧困」這個話題,決定「臥底」潛入美國底層,看自己能不能憑藉努力成功「脫貧」。為此她隱姓埋名,先後闖蕩了佛羅裡達、緬因、明尼蘇達幾個州,分別嘗試了餐廳服務員、清潔工、超市售貨員等一線員工生活。
  • 《女傭的故事》:為了讓女兒有個家,奮進逆轉自己的人生
    《女傭的故事》講的是一位單親媽媽只想讓女兒有個家,在社會底層拼命奮鬥努力掙錢,為了生活、為了住所幹著最卑微的工作——跪著刷馬桶。遇到家暴,女人一定不能軟弱到忍氣吞聲、備受折磨。對於家暴正確的處理方式有:取證,及時就診,報警,離婚,尋求家人的幫助。所有的驗傷報告,就診證明拿足夠的證據來證明,讓警察幫助你保護你,儘早離婚讓自己遠離家暴。
  • 三十而已、乘風破浪,全是虛幻,這位美國女傭才是真實生活的樣子
    也許是我的生活太平凡,我以及我身邊的人還有我生活中能接觸到的人,實在沒有電視裡表現出的那麼多姿多彩、物質豐富。文藝作品源自生活、高於生活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在文藝作品中表現出勵志、奮鬥的精神也可以理解,可這些電視劇和綜藝真的源於生活嗎?我看,這些電視和綜藝劇本的編劇人員對生活的感悟,可能還不如美國的一個女傭。
  • 從女傭到作家,狗血的人生從來不是苦情劇,而是殘酷的現實
    史蒂芬妮·蘭德是一位單親媽媽,若不是讀過她的《女傭的故事:我只想讓我女兒有個家》我不曾想到原來所謂的「美國夢」只是人們眼中「國外月亮比國內圓」的虛幻。因為像她這樣生活在社會底層,靠著領取政府救助金過日子的人,比比皆是。也許,無論在哪個地方或者國家,人的處境總是具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史蒂芬妮·蘭德的不幸,固然有本身的原因在裡面,但也請不要忘記生活本來就是一地雞毛。
  • 黃奕「再戀愛」,女兒雙手支持:活的好的單親媽媽,都長這樣
    活的好的單親媽媽不糾結過去這幾天看《追光吧哥哥》,被國民大姐劉敏濤驚豔到。活的好的單親媽媽懂得自立自強2020年,美國一本暢銷書《女傭的故事》火了。作者叫史蒂芬妮·蘭德,她並不是什麼大人物,只是美國最底層的單親媽媽。從清潔工到作家,身份差距懸殊,她是怎麼做到的?普通出身的她,被原生家庭拋棄,把未來寄託學業,又因懷孕而擱淺。為了養孩子,她忍受著前夫家暴。為了尊嚴,她決然帶著女兒離開。一個毫無一技之長的單親媽媽能幹什麼?——做清潔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