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的那麼好,但也不是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這一段話,用在文章女主角史蒂芬妮的身上再合適不過。
《女傭的故事》是一本回憶錄,也可以稱之為自傳體小說。講述的是一位美國底層的單親媽媽(也就是作者本人),在窮困潦倒的生活當中,竭力想要為年幼的女兒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靠當女傭的微薄薪水和政府的救濟券,在困苦的生活中苦苦掙扎,依然不放棄夢想,終與奮鬥成功的勵志故事。
文章最初發布在VOX專欄中,在3天內點擊量超過了50萬人次。隨後,被《紐約時報》評為2019年百本值得關注圖書;《華盛頓郵報》2019年50部傑出非虛構作品之一;《底特律新聞報》2019年最受矚目新書;《福布斯》年度最受期待圖書;《魅力》雜誌2019年最佳圖書等,備受推崇。
我們來看一下文章的主要內容:女主人公史蒂芬妮.蘭德,為了撫養女兒,做了一名清潔女工,在十多個主顧家之間奔波。她住在政府提供給低貧戶暫居的收容所,不得不隨著變動不停地「搬家」。
為了生存,她只能把年幼的女兒寄存在條件非常不好的日託所,女兒因住處潮溼發黴而生病,她自己因常年做清潔工作,也落下了一身傷病,生活窮苦潦倒,有時連吃飽肚子都成為奢望。這種境況,靠她微薄的、入不敷出的薪水無力改變。
但史蒂芬妮心中始終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改變現狀,去心中的聖地米蘇拉上大學,成為一個作家,也給她的女兒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在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無情擊打中,她經歷常人無法想像的艱難,最終做到了。
一、當苦難襲來時,最好的應對方法是努力地活著。
史蒂芬妮的父母在她們姐弟懂事的時候選擇了離異,各自組成了新的家庭。她的母親為了自己的幸福遠赴倫敦,跟隨了一個年輕的男人。而她的父親,與一個嫉妒心很強的、帶著三個兒子的女人結婚了。父親母親都顧著自己往前奔,不再理會她。
史蒂芬妮與偶然認識的男朋友有了自己的孩子,這打亂了她原本想要到米蘇拉上大學的計劃,也讓沒有玩夠的男友傑米惱怒不已。
不可避免,生活的壓力讓性情暴戾的傑米對母女二人充滿了憤懣,在經歷屢次家暴後,史蒂芬妮選擇了逃離,這也意味著,她失去了固定的居所,為了養活自己和女兒,必須去謀生。
錢永遠不夠用,食物永遠短缺,沒有車,沒有男人,沒有住房,一切都不可依靠。僅僅能幫上忙的,是東拼西湊的政府食品救濟券,沒有這些,簡直無法生存。
住進政府提供的臨時過渡房裡,要像那些癮君子和流浪漢一樣,接受不定期要求的隨機尿檢,並禁止訪客。即使被歧視,史蒂芬妮也只能無條件接受,因為她沒有選擇的權力。
「只要你心甘情願地跪在地上用雙手刷洗馬桶,那就不愁找不到工作。」
史蒂芬妮成為了典範清潔公司的一名女傭,也成為了行走在「植物之家」、「小丑之家」、「情色之家」、「大廚之家」、「悲傷之家」的一縷無名幽魂,在清潔打掃別人的家園中,感受著別人的生活。
而辛苦地完成這些人家的工作,她從公司得到的只是微薄的薪水,不得不精打細算帳戶餘額,考慮是否買得起一捲紙。睡覺時,為了保暖,得多穿幾件衣服;在女兒吃東西的時候,她只能喝咖啡充飢,整夜憂心忡忡。
對於一個身無技能,又沒有學歷的人來說,謀生的唯一手段就是出賣體力,而出賣體力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活的貧困狀態,僅可以讓他們艱難地活著。
香港有個真人秀節目叫《窮富翁大作戰》,要求參加節目的富翁們在5天時間裡,拿著僅有的15塊錢生活費,真實地體驗一下窮人的生活。
他們必須住宿在貧民窟的板房裡,或者露宿街頭,靠打工度日,真正感受一無所有的生活。
其中一位參演嘉賓是畢業於哈佛大學的田北辰,後來出任香港立法會議員和新民黨副主席。
而原本計劃4至5天的體驗生活,田本辰僅僅堅持了兩天就放棄了。原因很簡單,他發現自己完全不能勝任分配給他的清潔工工作。
不停地打掃,沒有休息時間,忍受著別人的嫌棄於抱怨,掙到手的薪水卻不夠吃一頓飽飯。經歷長長的17個小時工作,他才勉勉強強能夠生存。
參加節目之前,他一直堅定地認為:「如果你有鬥志,弱者也可以變成強者。」
退出節目後,他真正地反思:「這些底層勞動者之所以貧窮,並非因為他們不努力。事實上,他們比我們中的很多人更勤勞,每天不分晝夜地幹活......但他們的付出與收穫卻不成正比......」
當苦難襲來的時候,我們別無選擇,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努力地活著。
史蒂芬妮無奈地成為一名清潔工女傭,把蹣跚學步的女兒放進日託所,一天不停地奔波在幾個僱主家之間,用有限的薪水努力地經營著母女二人的生活。
她不是在參演電視節目,她面對的是赤裸裸的無情現實,她不能像田本辰一樣堅持不下來可以退出,她沒有選擇退出的權利,她只能全力以赴拼命地活著。
因為只有活著才有希望,活著才能奔向夢想。
二、堅持夢想和希望,生活終會變成一束光
讀過文學名著《唐.吉可德》的人,大概都了解其作者,西班牙偉大的作家塞萬提斯,他的人生同樣充滿了坎坷磨難。
塞萬提斯生於西班牙一個貧窮的鐵匠之家。童年時曾隨父兄顛沛流離。23歲,他參加了義大利的軍隊,在激烈的戰鬥中身負重傷,被截去左手。
退伍後一事無成,負債纍纍,還曾被下獄。對生活萬念俱灰的他一度想到了自殺。
鐵匠父親當著他的面,把一塊燒的通紅的鐵塊隨手丟入身邊的冰水,「哧」的一聲,水沸騰了,白氣一縷一縷地向空中飄散 ......
父親說:「你看,水是冰的,鐵是熱的,熱鐵遇到冰水,如果不想被冰水冷卻,就得讓水沸騰......孩子啊,你要學會讓自己在逆境中沸騰。」
心灰意懶的塞外提斯目睹此狀,猛然警醒,生活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哀嘆、不平、頹廢、釋懷、坦然、沸騰......各有各的選擇,也各有各的結局。
做人當如一塊燒得通紅的鐵塊,讓自己沸騰,也讓周圍的冰水沸騰,這才是人生價值之所在。
他深思熟慮之後,選擇了文學事業,決定利用自己豐富的人生經歷著書立說,堅持不懈的努力之後,果然成功了。
塞萬提斯的人生,和本文主人公史蒂芬妮的人生各不相同,甚至天差地別,但卻都一樣經歷了難以忍受的苦難,最終獲得了成功,擁抱了幸福的生活。
這是因為他們都明白一個道理:堅持夢想和希望,生活就會變成一束光。
米蘇拉是史蒂芬妮心中的聖地,那裡有她心心念念的創意寫作課,就像一束微光,照亮著她苦難的人生,指引著她在生活的蹂躪裡一次次跌倒爬起。
對於一個做著清潔工工作的單身母親來說,住宿和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更不要說利用細小的時間,堅持讀書學習,為自己和女兒規劃一條似乎是難以實現的道路了。
我相信大多數平常人連想也不敢想,更別說去做。但史蒂芬妮去做了,只要有一點點希望,她都要抓住,緊緊地抓住。
「做一個卑微的女傭只是我短暫的生活。有時我含著淚入睡,唯一的慰籍便是我知道自己絕不會止步於此。」
無數個黑夜裡,她埋首讀書、寫論文,應付考試。計算著自己還有多久才能修滿足夠的學分,拿到學位。
她關注英才計劃,申請最高的獎學金貸款,向著自己的目標,一步也不停歇地邁進。
正如羅蘭的那句名言:「有理想的人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黑境中看到光明,因為他人逆境只是過渡,黑暗也只是一時的過程。」
而往往,身在逆境中的人,很容易會放低自己的姿態,甚至會悲觀地懷疑自己的人生。
所以,堅持夢想和希望,就是為自己點亮一束光,即使身在萬丈深淵之中,只要有微光的存在,也能指引我們走出磨難。
這世界上,能夠拯救自己的,永遠只有自己。
三、能讓生命揚帆起航的,是學會堅韌、懂得責任、勇於擔當。
居無定所,食不果腹,沒有一個親人幫扶,孩子一次次生病,工作不停地出問題。在遭遇高速路車禍,女兒九死一生之後,史蒂芬妮似乎要崩潰了。
「我蜷起身子,趴在地上,手指緊緊扒著腦袋,就像在做龍捲風演習一樣,仿佛頭頂的天就要塌下來一樣......」她不由地感慨:「我的未來是多麼無常啊。我們窮的快活不下去了。」
她把自己關在一間小小的廁所裡淚流滿面,無法繼續工作。在聽到主管想要讓她休假的時候,她馬上又爭辯:「我明天就能工作了。」
作為母親,她不能垮掉,她只能萬分艱難地踮著腳尖繼續前行。就像好不容易修起的一所房子,知道它隨時可能崩塌,但她只能有一種信念,即使崩塌,也要存活下來,拍掉身上的灰塵,再重建一遍。
史蒂芬妮身上這種不屈服於命運的品質,在電視劇《三十而已》中女主角顧佳的身上,我們也能看見。
從一無所有奮鬥到擁有富人區的大房子,把丈夫扶上公司的老闆位子,自己又擠進太太圈開拓新的市場。
在經歷丈夫背叛,親手創立的煙花廠爆炸,丈夫噹啷入獄,房子遭抵押還債一系列變故後,獨自一人靠著不停地奔波、學習、考察,把一個瀕臨破產的茶廠救了回來,給了自己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
同樣是女人,顧佳是幸運的,她有一個深愛她的父親,和兩個親如姐妹的好閨蜜,能夠傾訴,可以依賴。而史蒂芬妮的親人自顧不暇,又分外冷漠,沒有一個人能伸出手幫她一把,她的困境更加難以令人想像。
但她們不屈服於命運的天性如出一轍。顧佳為了自己的兒子,史蒂芬妮為了自己的女兒,她們生為人母,定要給孩子一個力所能及的最好的家。
巴爾扎克曾說:「世界上的事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
史蒂芬妮是個弱者,但也不是弱者。她更是一個強者,她目標清晰,思路敏捷,永遠知道在最邊緣的地帶尋求哪怕一點點更好的活著的辦法。
這就是絕境之下,一個女人非凡的力量。
寫在文末:
我也是一個母親,我也願為我的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而拼盡全力,就像史蒂芬妮一樣,秉持著心中的微光,向著心中的目標,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