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我讀了十多天,可以看下截圖。因為之前讀的大部頭,比如《飄》和《源泉》,都有比較暢快的閱讀體驗,所以我並不排斥讀大部頭作品。上冊這本幾乎都是鋪墊,介紹了各個人物的性格和行為方式,人物關係。因為有很多宗教的元素,以及冗長的人名,一開始讀時稍微有點困難,但後面的審判環節將劇情推向高潮,特別想一口氣讀完。審判環節有大段的辯論,不同人物以不同視角看待問題,人物的主觀判斷與事實真相,人的良知與做事動機。讓人深刻感受到作者思想的厚重,對人物心理以及人性的深挖剖析。但這部著作並沒有寫完,以最後的小孩子結尾。前面有很多伏筆後面還未提到,比如佐西馬長老伏在米嘉腳下的暗示;小莉扎後面和阿遼沙怎麼樣了;都沒有寫,有點遺憾。
據說1881年2月9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執筆創作的時候,發生了一個小小的意外,或許根本算不上一個意外——他的筆筒掉在了地上,然後滾到了書桌下面,於是他起身搬動書桌,然而,這成為了他生前的最後一個動作,在他搬動書桌的時候,突然由於用力過猛導致血管破裂,飽受病痛困擾的他永遠地倒在了這次意外之中,書桌上,還放著他未完成的遺作,就是這部《卡拉馬佐夫兄弟》。
劇情概括起來很簡單:老卡拉馬佐夫是一個荒淫無度、貪財好色、享樂主義、慣於扮演小丑、喜怒無常的無神論者。他結過兩次婚,第一任妻子是一位喜好冒險、性格強硬的貴族小姐,給他生了長子米嘉;第二任妻子是將軍夫人的長女,虔誠的宗教信仰的擁有者、性格怯懦,生下二兒子伊萬和小兒子阿遼沙。這兩任妻子都死了,他從兩任妻子那裡得到很大的財產,因為極度自私,對三個兒子不管不顧,還想把本應該他們繼承的財產想辦法騙到手。他有一對僕人夫婦,住在他院子的偏室,還有一個私生子斯乜爾加科夫,從小是僕人養大,後來學了廚藝,負責老卡拉馬佐夫的飲食,平時不怎麼愛說話。
大兒子米嘉性格最像老卡拉馬佐夫,性格暴躁易怒、喜歡享樂,但還算正直。他跟一個叫卡捷琳娜的貴族小姐訂婚了,但實際上卻喜歡一個地位很低的女子格露莘卡。不巧的是老卡拉馬佐夫也喜歡格露莘卡。
二兒子伊萬,在外人看來是社會精英,實際上卻是一個掙扎在自己思想裡的可憐人。書中有大段寫他的信仰以及內心掙扎,上帝是否存在之類的。是一個非常有人物魅力的角色。他喜歡米嘉的未婚妻卡捷琳娜。
小兒子阿遼沙,從小在修道院長大,特別崇拜修道院的佐西馬長老。性格很好,幾乎所有人都喜歡他,佐西馬長老快死的時候,交待他應該離開修道院,去真實的社會裡。他和一個身體不好的貴族小姐莉扎互相愛慕。
劇情以米嘉和老卡拉馬佐夫爭搶格露莘卡以及遺產作為衝突的觸發點。米嘉多次聲稱對父親恨之入骨,想殺了他。終於有一天他潛入老卡拉馬佐夫家中。而後,老卡拉馬佐夫被殺了。但兇手並不是他,而是那個私生子斯乜爾加科夫。米嘉只是在匆忙中把僕人打昏了而已。斯乜爾加科夫曾在事發前向二兒子伊萬透露過事情可能惡化,但是伊萬選擇了逃避,讓事情自然發生。斯乜爾加科夫於是認為這是對他的暗示,暗示他可以採取這種行為,殺死老卡拉馬佐夫並嫁禍給大兒子米嘉。 因此伊萬他們可以分得更多的財產。
最後斯乜爾加科夫自殺了,米嘉被判有罪流放,二兒子伊萬自責至精神分裂,三兒子阿遼沙繼續宣揚善與上帝。這部著作最大的亮點是對人物心理和人性的剖析,有很多行為感覺人物瘋瘋癲癲的,有很多心理描寫深刻到像把心掏出來給大家看。現在只要能寫作的人就能被稱為作家,但既能直面人幽深晦暗的精神世界,又能處理曖昧難辨的情感的作家,又有幾個呢?大家第一反應是誰呀?
最後,這本書推薦的閱讀場景是冬天,裹得厚厚的,外面刮著大風,最好下著雪,手邊有一杯苦咖啡。不知道為什麼俄羅斯的作品都傾向於冬天讀,之前讀過的《日瓦戈醫生》也是。可能是因為作品體現了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往往跟生活環境很相關。所以很多俄羅斯文學都比較深刻,厚重吧。而夏天就適合比較小清新的,比如我之前推薦過的,威廉特雷弗的作品,一般都是愛爾蘭的鄉村風情,大大的草地,農場,白淨的桌布,微微吹來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