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注音符號

2021-01-15 白哲央

國語注音符號  網站 


http://www.ifreesite.com/phonetic/




        漢語注音符號(Chinese zhuyin),簡稱注音符號,舊稱注音字母,是為漢語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以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藍本,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頒行。

        注音符號原共39個,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順序,增加一個「ㄜ」共計達40個。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為準,故有「萬v、兀Ng、廣Gn」三個符號,後以北京音為準,「萬、兀、廣」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個(聲母21個,韻母16個)。 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將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正式的稱呼是「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

        相對於拼音來說,注音符號有時簡稱注音。目前在中國臺灣地區,小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會先學習注音符號作為中文字的替代寫法。在生活實用上,注音符號也用在標註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打字輸入法。


寫法

直式

橫式

ˋ

ㄓㄨˋ

丨ㄣ

ㄈㄨˊ

ㄏㄠˋ

ˊ

ˋ

讀法

【】表示與其他聲母或韻母連用時之發音

單音

注音與各發音法比較 1

注音

通用拼音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範例(注音與漢語拼音)

b

b

p

八(ㄅㄚ, bā)

p

p

p』

杷(ㄆㄚˊ, pá)

m

m

m

馬(ㄇㄚˇ, mǎ)

f

f

f

法(ㄈㄚˋ, fǎ)

d

d

t

地(ㄉ丨ˋ, dì)

t

t

t』

提(ㄊ丨ˊ,tí)

n

n

n

你(ㄋ丨ˇ, nǐ)

l

l

l

利(ㄌ丨ˋ, lì)

g

g

k

告(ㄍㄠˋ, gào)

k

k

k』

考(ㄎㄠˇ, kǎo)

h

h

h

好(ㄏㄠˇ, hǎo)

ji

j

ch

叫(ㄐ丨ㄠˋ, jiào)

ci

q

ch』

巧(ㄑ丨ㄠˇ, qiǎo)

si

x

hs

曉(ㄒ丨ㄠˇ, xiǎo)

jhih【jh】

zhi【zh】

chih【ch】

主(ㄓㄨˇ, zhǔ)

chih【ch】

chi【ch】

ch'ih【ch'】

出(ㄔㄨ, chū)

shih【sh】

shi【sh】

shih【sh】

束(ㄕㄨˋ, shù)

rih【r】

ri【r】

jih【j】

入(ㄖㄨˋ, rù)

zih【z】

zi【z】

tz 【tz/ts】

在(ㄗㄞˋ, zài)

cih【c】

ci【c】

tz』ŭ【ts』】

才(ㄘㄞˊ, cái)

sih【s】

si【s】

ssŭ【s】

塞(ㄙㄞ, sāi)

a

a

a

大(ㄉㄚˋ, dà)

o

o

o

多(ㄉㄨㄛ, duō)

e

e

e

得(ㄉㄜˊ, dé)

e

ê

eh

爹(ㄉ丨ㄝ, diē)

ai

ai

ai

曬(ㄕㄞˋ, shài)

ei

ei

ei

誰(ㄕㄟˊ, shéi)

ao

ao

ao

少(ㄕㄠˇ, shǎo)

ou

ou

ou

收(ㄕㄡ, shōu)

an

an

an

山(ㄕㄢ, shān)

en

en

en

申(ㄕㄣ, shēn)

ang

ang

ang

上(ㄕㄤˋ, shàng)

eng

eng

eng

生(ㄕㄥ, shēng)

er

er

erh

而(ㄦˊ,ér)

ㄧ或丨

yi【i】

yi【i】

yi【i】

逆(ㄋ丨ˋ, nì)

wu【u】

wu【u】

wu【u】

努(ㄋㄨˇ, nǔ)

yu【u】

yu【ü】

yu【u】

女(ㄋㄩˇ, nǚ)

連音

注音與各發音法比較 2

注音

通用拼音

漢語拼音

威妥拼音

範例(注音與漢語拼音)

丨ㄚ

ya【ia】

ya【ia】

ya【ia】

加(ㄐ丨ㄚ, jiā)

丨ㄛ

yo

yo【io】

yo【io】

唷(丨ㄛ, yō)

丨ㄝ

ye【ie】

ye【ie】

yeh【ieh】

階(ㄐ丨ㄝ, jiē)

丨ㄞ

yai


yai【iai】

[2] 

丨ㄠ

yao【iao】

yao【iao】

yao【iao】

囂(ㄒ丨ㄠ,xiao)

丨ㄡ

you【iou】

you【iu】

yu【iu】

休(ㄒ丨ㄡ, xiū)

丨ㄢ

yan【ian】

yan【ian】

yen【ien】

掀(ㄒ丨ㄢ, xiān)

丨ㄣ

yin【in】

yin【in】

yin【in】

今(ㄐ丨ㄣ, jīn)

丨ㄤ

yang【iang】

yang【iang】

yang【iang】

江(ㄐ丨ㄤ,jiāng)

丨ㄥ

ying【ing】

ying【ing】

ying【ing】

京(ㄐ丨ㄥ, jīng)

ㄨㄚ

wa【ua】

wa【ua】

wa【ua】

抓(ㄓㄨㄚ, zhuā)

ㄨㄛ

wo【uo】

wo【uo】

wo【uo】

捉(ㄓㄨㄛ, zhuō)

ㄨㄞ

wai【uai】

wai【uai】

wai【uai】

怪(ㄍㄨㄞˋ, guài)

ㄨㄟ

wei【uei】

wei【ui】

wei【ui】

圭(ㄍㄨㄟ, guī)

ㄨㄢ

wan【uan】

wan【uan】

wan【uan】

官(ㄍㄨㄢ, guān)

ㄨㄣ

wun【un】

wen【un】

wen【uno】

滾(ㄍㄨㄣˇ, gǔn)

ㄨㄤ

wang【uang】

wang【uang】

wang【uang】

壯(ㄓㄨㄤˋ, zhuàng)

ㄨㄥ

wong【ong】

weng【ong】

weng【ong】

中(ㄓㄨㄥ, zhōng)

ㄩㄝ

yue

yue【üe】

yueh【ueh】

卻(ㄑㄩㄝˋ, què)

ㄩㄢ

yuan

yuan【üan】

yuan【uan】

犬(ㄑㄩㄢˇ, quǎn)

ㄩㄣ

yun

yun【ün】

yun【un】

群(ㄑㄩㄣˊ, qún)

ㄩㄥ

yong

yong【iong】

yung【iung】

穹(ㄑㄩㄥˊ, qióng)

語調

注音聲調有五種:

第一聲,(陰平,不標調);

第二聲,(陽平,標為「ˊ」);

第三聲,(上聲,標為「ˇ」);

第四聲,(去聲,標為「ˋ」);

第五聲,(輕聲,標為「˙」)。

註:另有「入聲」,官話中多已不存,故不錄,而「輕聲」屬於聲調丟失後的特殊發音,實際不應算入發音法。

由來

注音符號的來源並沒有正式的文告,但通常是以古文或象形文字的片段修改而成的。採用表聲字的原始古字來代表,因其筆劃最少。


符號來源取聲聲母ㄅ「包」之舊體,《說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是懷孕的形象,讀「ㄅㄠ」取其「ㄅ」聲,讀作「ㄅㄜ」ㄆ「攵」篆文作「攴」,將上下兩部分改寫左右即成「撲」,《說文解字》:「攵,小擊也。」,即手執竿輕敲,讀「ㄆㄨ」取其「ㄆ」聲,讀作「ㄆㄜ」ㄇ「冖」即"冪"的本字,字如其形,有從上遮蔽覆蓋之意,故「冒」、「帽」等含覆蓋義的字均由「冖」構成,讀「ㄇ丨ˋ」取其「ㄇ」聲,讀作「ㄇㄜ」ㄈ說文解字:「匚,受物之器。」,古代一種盛物器具,篆文亦作「匚」,橫臥的匣子模樣,讀「ㄈㄤ」取其「ㄈ」聲,讀作「ㄈㄜ」萬「萬」字簡體,本念「萬ㄢˋ」,今讀ㄨㄢˋ,閏音,已不用取其「萬」聲,讀作「萬ㄜ」ㄉ以篆文「刀」字楷化所得,讀「ㄉㄠ」取其「ㄉ」聲,讀作「ㄉㄜ」ㄊ古之「凸」字,出自「子」字篆文的倒置形,產「子」倒著出來的模樣,是「突」然的情形,故古時「凸」和「突」兩字相通,讀「ㄊㄨ」取其「ㄊ」聲,讀作「ㄊㄜ」ㄋ「乃」之古體,讀「ㄋㄞˇ」取其「ㄋ」聲,讀作「ㄋㄜ」ㄌ出自「力」字篆文(筋的含義),「筋」字字形亦由「力」所構成,以力造形,作用為「力氣」,讀「ㄌ丨ˋ」取其「ㄌ」聲,讀作「ㄌㄜ」ㄍ同「澮」,田間水道之義,字如其形,《說文解字》:「巜,水流澮澮也。」,川之小者,田間的水道,本念「ㄍㄨㄞˋ」,今讀「ㄎㄨㄞˋ」取其「ㄍ」聲,讀作「ㄍㄜ」ㄎ此字下半部正如氣息由喉中上升,上半部則好似阻擋氣流上升,因而發「咳嗽」聲,《說文解字》:「丂,氣欲舒出,勹上礙於一也。」,氣受阻礙無法舒出或行而不利 ,讀「ㄎㄠˇ」取其「ㄎ」聲,讀作「ㄎㄜ」兀表示高而上平,本念「兀ㄜ」(入聲),今讀ㄨˋ,一般用作標示語氣詞,閏音,已不用取其「兀」聲,讀作「兀ㄜ」ㄏ山側巖石突出覆蓋處,崖下避風躲雨,人可居住之意,又為「庵」簡寫,與「廠」音義相近,讀「ㄏㄢˇ」取其「ㄏ」聲,讀作「ㄏㄜ」ㄐ「丩」即古之「糾」字,其篆文如藤蔓糾纏模樣,《說文解字》:「丩,相糾繚也。」,讀「ㄐ丨ㄡ」取其「ㄐ」聲,讀作「ㄐㄧ」ㄑㄑ,水小流,即涓涓細流之義,同"畎",義同「川」,田間溝渠,讀「ㄑㄩㄢˇ」取其「ㄑ」聲,讀作「ㄑㄧ」廣崖下蓋屋之義,本念「廣ㄧㄢˇ」,今讀ㄧㄢˇ,閏音,已不用取其「廣」聲,為「ㄋ」顎化,讀作「廣ㄧ」ㄒ

丅,篆文「下」字,讀「ㄒ丨ㄚˋ」

(曾有「(上厶下丨)」符號以表「ㄒ」、「ㄙ」之中間音,已不用)

取其「ㄒ」聲,讀作「ㄒㄧ」ㄓ「之」之篆文楷化,民間亦有此寫法,如人民幣上有一小印,書「行長之章」,其中「之」字即是如此,讀「ㄓ」取其「ㄓ」聲,讀作「ㄓ」ㄔ「彳」之篆文,形如人脛骨三屬相聯,《說文解字》:彳,小步也,象人脛三屬相連也,凡彳之屬皆從彳,《正字通》:「左步為彳,右步為亍,合彳亍為行。」 ,讀「ㄔˋ」取其「ㄔ」聲,讀作「ㄔ」ㄕ「屍」之篆文,如人橫臥模樣,也似陳列屍體祭祀,讀「ㄕ」取其「ㄕ」聲,讀作「ㄕ」ㄖ古之「日」字,讀「ㄖˋ」取其「ㄖ」聲,讀作「ㄖ」ㄗ「節」字古體,分尖團音讀「ㄗㄧㄝˊ」取其「ㄗ」聲,讀作「ㄗ」ㄘ出自「七」字篆文,分尖團音讀「ㄘ」取其「ㄘ」聲,讀作「ㄘ」ㄙ「厶」即「私」之本字,讀「ㄙ」取其「ㄙ」聲,讀作「ㄙ」介母

(豎排作「一」)

數字之始,讀「ㄧ」取其「ㄧ」聲,讀作「ㄧ」ㄨ「五」之古文,讀「ㄨˇ」取其「ㄨ」聲,讀作「ㄨ」ㄩ「凵」之篆文,形如柳條所編的盛飯器具,《說文解字》:「凵,飯器,以柳作之。」,古盛飯之器,讀「ㄩ」取其「ㄩ」聲,讀作「ㄩ」韻母ㄚ《廣韻》:「丫,象物開之形。」,物之歧頭曰「丫」,讀「丨ㄚ」取其「ㄚ」聲,讀作「ㄚ」ㄛ古之「呵」字,「丂」篆文反形,「丂」本義氣不通達,則「ㄛ」為通達透出,《說文解字》:「ㄛ,反丂也。」,本念「ㄏㄛ」,今讀「ㄏㄜ」取其「ㄛ」聲,讀作「ㄛ」ㄜ正如念「ㄜ」之字多自「ㄛ」分化而出,「ㄜ」亦為「ㄛ」之轉化,本為"ㄛ"上加一點,後印刷書寫均改作「ㄜ」形。取其「ㄜ」聲,讀作「ㄜ」ㄝ由「也」字篆文楷化所成,讀「丨ㄝˇ」取其「ㄝ」聲,讀作「ㄝ」ㄞ「亥」字古文之別體,讀「ㄏㄞˋ」取其「ㄞ」聲,為「ㄚ」和「ㄧ」合音,讀作「ㄞ」ㄟㄟ,「流」也,如流水移動狀,讀「ㄨㄟ」取其「ㄟ」聲,為「ㄝ」和「ㄧ」合音,讀作「ㄟ」ㄠ「么」,小也,細也,"麼"的本字,其篆文如嬰兒出生的模樣,《說文解字》:「麼,小也。」,讀「丨ㄠ」取其「ㄠ」聲,為「ㄚ」和「ㄨ」合音,讀作「ㄠ」ㄡ「又」字篆文如握於手之象形,伸出手指頭的模樣,後專指右手,又借表為「更然」、「更再」之「又」,讀「丨ㄡˋ」取其「ㄡ」聲,為「ㄛ」和「ㄨ」合音,讀作「ㄡ」ㄢ為「菡」字篆文楷化而成,草木花蕊尚未發放函然之義,又形如草木含苞之貌,《說文解字》:「ㄢ,艹木之華未發然」,花苞之象形,其意「含」也,讀「ㄏㄢˋ」取其「ㄢ」聲,為「ㄚ」和「ㄋ」合音,讀作「ㄢ」ㄣ匿也,為「隱」字篆文楷化而來,如人逃遁隱匿模樣,讀「丨ㄣˇ」取其「ㄣ」聲,為「ㄜ」和「ㄋ」合音,讀作「ㄣ」ㄤ同「尪」和「尩」,其篆文形如跛了一腳而彎曲的模樣,《玉篇·尢部》:「尢,跛、曲脛也。」,腳跛也,讀「ㄨㄤ」取其「ㄤ」聲,為「ㄚ」和「兀」合音,讀作「ㄤ」ㄥ同「厷」和「肱」,由其篆文楷化而來,如人胳臂彎曲模樣,《說文解字》段玉裁註:「ㄥ,古文厷,象形,象曲肱。」,讀「ㄍㄨㄥ」(亦標作「ㄍ工」)取其「ㄥ」聲,為「ㄜ」和「兀」合音,讀作「ㄥ」工

《說文解字》:工,巧飾也,象人有規榘也,與巫同意,讀「ㄍㄨㄥ」(亦標作「ㄍ工」)

(因北方方言中「風、峰、翁」等字大多異化為ㄥ,故原注音方案中本無此設置,乃後來臺灣相關部門為拼寫方音所另行加設)

取其「工」聲,為「ㄛ」和「兀」合音,讀作「工」ㄦ為「人」之古文奇字楷化而來,從「人」之字,位於左側則作「亻」,如「伯」、「仲」,位於下方則作「兒」,如「兒」、「兄」,因「兒」自從「兒」,故據以造「兒」,讀「ㄦˊ」取其「ㄦ」聲,音如「ㄜ」捲舌,讀作「ㄦ」其他宀來源不詳,疑與「ㄇ」有所關聯,只作標註外來語及方言之用,故注音符號表不錄,如「達姆彈」之「姆」,閏音,已不用取其「宀」聲,讀作「宀」帀取自「師」字右部,故音亦從「師」字音尾,僅與「ㄓ」、「ㄔ」、「ㄕ」、「ㄖ」、「ㄗ」、「ㄘ」、「ㄙ」相拼,不能單獨存在,亦無實際讀音,故稱「空韻」,已不用取其「帀」聲,無實際讀音


相關焦點

  • 注音符號源流簡述
    對於眾多大陸朋友來說,自學注音符號之時,常常會發現不容易把注音符號辨識得很清楚,有些注音符號會產生記憶上的某些幹擾。
  • Emoji表情符號>
    Emoji表情符號> 音樂視頻 大小: 316 MB
  • 如何給方言注音
    本號過去曾推送過文章 如何記錄方言字音,介紹了從古至今記錄漢語方言字音的幾種方式,主要有傳統注音(直音/紐四聲/反切)、拼音、國際音標三類。本號給方言注音時比較隨意,以通用吳語拼音方案為主,三種方法混著用,至今已收到不少讀者的一致意見—— 「看不懂」。
  • 黃翠如自愧「作為中國人國語不好」,竟遭一些香港網民攻擊
    近日,香港TVB電視臺當紅花旦黃翠如,在微博、Instagram等社交平臺同步發聲,稱自己回鄉探望99歲婆婆,卻因不太會說潮汕話需要媽媽幫忙翻譯,為此自愧「作為中國人國語不好,潮汕話更差」。黃翠如和蕭正楠 圖自視覺中國11月27日,黃翠如在微博和Instagram上同步發文,稱自己近期回到家鄉潮州探望今年99歲高齡的婆婆,但因為自己不太會說潮州話,與婆婆之間的溝通不得不依靠媽媽從中翻譯,自愧「作為中國人,國語不靈
  • 《漢語知識》_注音符號
    「漢語學習沙龍」,再點擊「關注」,以後更新資料會不斷自動推送到您的手機。注音符號 「注音符號」即漢語注音符號,舊稱為「注音字母」,是以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藍本的漢字標音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
  • 一秒解鎖臺灣注音輸入法
    據說,不會注音的臺灣媳婦都不是稱職的臺灣人老婆。面對著像甲骨文一樣的注音,起初,我是抗拒的(抗拒程度和上圖猴娃反應一樣)彭先生不屑的激我:那個不用學啦,很難。你用WORD簡轉繁就好。注音符號共有37個字符,包含了聲母21個。介音3個及韻母13個。注音符號表為傳統中文的直排,順序由上而下、由右而左。
  • 古詩文注音的原則
    用什麼讀音來給古詩文的注音,這是一個頗受關注的話題。近日通過中國播音主持網的一篇《播音員主持人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 快速音標專題1:什麼是音標(注音符號)?
    英語音標和漢語拼音一樣,是一組注音符號,是用來給文字注音的。文字為什麼要用注音符號來注音呢?這是因為有些文字的字形和字音不相關,看見字形,並不能自然知道字音,即使知道有關規則也不能做到。漢字就具備這種特點。什麼語言文字需要注音?
  • 我為什麼反對注音讀物(歡迎討論)
    ,還有要求推薦注音雜誌的。可惜,這些充滿樂趣的創造性工作,到了注音讀物那裡根本施展不開拳腳。因為一注音,內容憑空多出來2~3倍,能把拼音跟字都勉強排完已經不錯了。就像舊社會的窮人,能吃飽飯就不錯了,還講究什麼擺盤、美感。
  • 拼音出現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
    當時,這本來是作為「漢字拉丁化」的前期工作進行的,但是,後來事實證明拉丁化不適合漢語,所以它成為了漢字輔助的注音工具。當時,因為和蘇聯的特殊關係,拼音方案甚至還打算採用西裡爾字母(就是俄語用的字母),不過我國考慮到國際情況,還是使用拉丁字母,現在證明了,這個決策是很正確的。可是,這種注音方式之前,漢語是怎麼注音的呢?
  • 如何給日文漢字加注音
    > --- 點擊上方藍色【日語幫】查看往期精彩內容 ---經常有幫友後臺求助,希望幫主能幫忙在日語段落上加上日文注音
  • 沒有被繼承的漢字標音嘗試:注音符號的歷史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是中國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注音方法,它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
  • 臺灣教育專家呼籲在幼兒園普及注音符號學習
    新華社臺北6月20日電(記者鍾群 查文曄)臺灣多位教育界專家20日在臺北舉行的一個論壇上呼籲,應在幼兒園普及注音符號學習,以預防幼兒升讀小學後發生閱讀困難。在臺灣閱讀協會當日舉行的「及早教、及早學:幫助兒童探索知識和想像世界」論壇上,來自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清華大學、臺東大學等院校的教授及多位臺灣幼兒園和小學教師指出,將注音符號的學習提早到學前進行,對幼兒入學後中文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尤其是對出生於社會經濟弱勢家庭以及患有身心障礙的兒童幫助更大。
  •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注音變化
    4.啫喱  《現漢》第6版為「啫喱」的「啫」設立字頭,音zhě,「啫喱」注音為zhě•lí(1649頁)。順帶說說「咖喱」的讀音,《現漢》第5版、第6版都注音為ɡālí,可日常生活中「喱」往往輕讀,建議《現漢》將來修訂時把注音改為ɡā•lí或者ɡā•li。  二、調整古語詞讀音  1.跂①  《現漢》第5版注音為qì(1081頁)。
  • 沒有拼音,古人是如何注音的
    古人沒有拼音,那麼如何注音呢?最常用的方法叫做「反切法」。 朱熹的《四書集注》有「澳,於六反」這樣的話,這是在給「澳」注音。反切法,就是用兩個大家熟悉的字給一個不熟悉的字注音,取第一個字的聲母,取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例如: 矣,於紀切。
  • 語文課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注音變化
    《現漢》第6版規範了「坎城」的讀音,為這個法國地名設立了字頭「戛」,音ɡā(414頁)。  4.啫喱  《現漢》第6版為「啫喱」的「啫」設立字頭,音zhě,「啫喱」注音為zhě•lí(1649頁)。順帶說說「咖喱」的讀音,《現漢》第5版、第6版都注音為ɡālí,可日常生活中「喱」往往輕讀,建議《現漢》將來修訂時把注音改為ɡā•lí或者ɡā•li。
  •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的注音變化
    2.拜拜「拜」在《現漢》第5版中只有一個讀音bài,表示再見的「拜拜」注音為bàibài(32頁)。可事實上我們絕少聽到有人這麼念,現實生活中人們一般都說báibái。《現漢》第6版為「拜拜」的「拜」設立了字頭,音bái,「拜拜」注音改為báibái(28頁),更符合大眾的語言習慣。
  • 孩子的書單裡永遠不需要注音讀物
    且不說這種粗暴打斷孩子玩樂強制閱讀的行為,容易破壞孩子的閱讀興趣,光是書上那密密麻麻的注音,已經讓一旁的我大倒胃口了。其實每次團書,都有媽媽問,什麼時候團點注音書?我都會回答:「抱歉,我個人很不喜歡注音書,不會團自己都不愛的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