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春天》是2019年1月4日上映的紀錄片。
我是今天才看的,但是剛上映那會兒我在一席上看過陸慶屹的演講。
影片以2013至2016年的四個春天為時間節點,記錄了陸慶屹一家的生活。
他的父親是一位物理老師,也教音樂,會一點的樂器就有二十多種,二胡、笛子都可以自己做。他的母親也酷愛唱歌,特別喜歡拍照,忙於生活的瑣碎卻怡然自得。姐姐樂觀積極,哥哥十歲就上了大學。
在他那個時代,哥哥姐姐早早外出求學,他一個人和父母住在師範,別的同學都有兄弟姐妹,而他獨身,所以常常遭到排擠。
演講中他說:我有一個印象是我經常在我們家窗前,隔著欄杆看著院子裡邊他們在玩耍,特別羨慕,但是又不是特別想跟他們一塊兒玩。(這個時候臺下的觀眾都笑了)他就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永遠喜歡呆在角落。
在1999年的時候,他送最好的朋友去廣州打拼。當時因為種種原因,找工作很困難,他離開北京去家鄉貴州一個叫羅甸縣的礦山,當了半年的礦工。
那個時候,周圍人少,遠離城市。他開始慢慢體會了生活的安靜,更加關注自然,也有了更多思考的時間。如果要表達出那段時間對他的改變,大概只能歸類為思想和靈魂上吧,改變了一些認知結構,也稍微影響了一個人的心性。
後來有一天,礦洞裡的雷管爆炸了,當大家都在等著陳巖落下來的時候,他說,不知道為什麼就有一種力量驅使他一個人進去。在走進去幾十米後,他覺得眼角有異樣的東西,是一坨水晶。
一個月後,他離開礦山,回到北京,做了很多工作,08年買了一個相機。
「你把特別大的一個世界,框起來之後你去觀察它,你會發現這世界生長是緩慢的,但是你能看到,只要你凝視它。」
後來有一次高中同學聚會,幾十個中年人在裡邊喝酒聊天,他覺得悶就出去抽菸了。上完廁所的同學問他,有心事兒?他說他在想未來。同學說,我們還能有什麼未來呀?他說,你們沒有,我有。
同學又問,那你想幹嘛呢?他說,我想做中國最好的導演。
那天回家後,他找人幫忙裝剪輯軟體,後來又自己買書學習使用。在紀錄片裡,我們也可以看到他父親在電腦上剪輯自己錄製的視頻,有些還是自己配音的。
這部電影是他獻給自己父母的。所以主題是:跨越山海,勿忘回家。
這部紀錄片對他們一家來講是彌足珍貴的,真實記錄了他們的生活,包括姐姐重病離世、每一次分別和相遇、父母的衰老......
而我從中看到的是文娛之於生活的重要性,家庭成員對家庭成員的影響,以及認真生活。
原生家庭問題是我比較害怕的一個話題,因為這個話題裡總是會伴隨著一些破裂、灰暗,一種父母皆禍害,那些底層的撕扯和傷害特別讓人絕望。
我見不得這些不開心的事,所以我不喜歡去看這一類的討論。電影《明天開始世界屬於你》裡,那個因為奇怪的母親而患上抑鬱症的女主,在黯然裡修煉成了素描大神。我更加喜歡一些結局美好的事物。
但是當我遇到那些很好的家庭,比如這位導演的家庭,我就會覺得,或許正是因為溫潤有才華的父親和開朗風趣愛唱歌的母親的影響,他才會是這種大智若愚的模樣,甚至認為他在這種家庭下是註定會成功的。
而一個家庭又是由每一個家庭成員組成。在這個時代看來,他的父母親都是大神級別的人物。物理老師的父親會二十多種樂器,還自學了剪輯視頻。特別能對山歌的母親,巨會做菜。
因為拍攝的器材並不專業,所以影片裡部分鏡頭畫面都顯得並不是那麼好看,但是在他們家做燻肉和薰香腸的時候真的是色澤誘人。還有其他的青巖豆腐、三穗麻雞......
我內心裡一直很認同生活的儀式感。在電影《愛你,西蒙》裡,早上西蒙離開家時,媽媽會對他說今天要早點回來,因為今晚是「電視之夜」。我們除了大家都過的節日外,確實應該和在意的人創造更多的「特別的日子」。
生活的儀式感,或者說需要小小的認真對待的某個時間段,都是重要的。每一次的相聚讓離別和生活上的困難顯得不那麼可怕,也許別人確實幫不上忙,但至少你會減少遊蕩感。
認真生活並不一定非要像《小森林》一樣,居住在鄉村。也不定非要等到像《人生果實》裡,年紀大了後兩個人生活在離開城市的地方。在我們需要獨自奮鬥的前半身,也請認真生活。
昨天有人和我說,當你錢少的時候就不要想著存錢,該吃吃該喝喝,不要降低生活的質量。這幾個月我一直用這樣的觀點麻痺自己,我就想如果我真的死揪著它的不好低迷著,那我真的不知道下一腳要踩在哪裡。
所以,認真生活。
紀錄片裡活潑開朗的姐姐後來生病去世了,父親變得更加沉默寡言,每次相聚吃飯,都會在桌上多放一副碗筷,凳子也空著。父母更快地衰老了。
後來,父親開始養蜜蜂,總是時刻想著去看兩眼。母親拿著放大鏡看手機裡的歌詞......生活終於好像和從前一樣活潑起來。
不能否認生活的殘酷和不美好,但一定不要把無奈和消極傳達給別人,也許有的人正在吊著一口自己佯裝積極的氣生活著。
而我喜歡這個美麗的城市。
逃跑以後記得回來,跨越山海,也不要忘了原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