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18世紀戰爭的電影時,經常看見一個場面,交戰雙方隊伍站定,排成一列一列緊密的隊列,為了保證隊列的整齊,行進時速度緩慢,還要軍鼓伴奏指揮。走到面前雙方抬槍齊射,一陣槍響後,雙方士兵紛紛倒下一片,但是雙方都不會躲避,隊列沒有絲毫混亂,就像排隊槍斃一樣。
電影《愛國者》鏡頭
看到這個場面,大部分同學第一印象都會覺得這個戰術簡直傻蛋,站著互相槍斃,臥倒或者分散隊形打這些呆鳥不是輕鬆愉快嗎?其實這個戰術是歐洲血腥廝殺幾十年後總結出來的巔峰戰術。
一切戰術的產生都是根據當時武器特點所決定的,線列步兵戰術出現之前,歐洲最牛逼的步兵陣型是西班牙大方陣。西班牙大方陣有1/3的火繩槍兵加2/3的穿鎧甲的長戟兵組成,火繩槍兵在方陣裡面,外圍則是長矛兵保護,這種既有遠程火力,近戰又有密密麻麻的長矛保護方陣,面對弓弩或者騎兵都能完美克制,西班牙靠這個,拳打法蘭西、腳踢英格蘭,在16世紀的歐洲稱王稱霸,很是牛了一陣。
後來火器的威力越來越大,西班牙方陣的火槍兵比例越來越多,最後刺刀出現,火槍兵有了近戰保護能力,長矛兵被徹底取消。加上當時的火槍可以輕易射穿鐵甲,而且被射穿的鐵甲會造成二次傷害,所以護甲也被取消。
而當時的滑膛槍,射擊精度很低,基本上打出去就不知道朝那飛了,而且距離一遠,殺傷力就直線下降,早期的滑膛槍殺傷力只有80M,所以排成密集隊列齊射,用數量彌補精度,反正打不著A也能打到B。
當時的滑膛槍
另外滑膛槍的裝填過程繁瑣,首先要把槍直立起來,往槍管裡倒火藥,然後把鉛彈塞進去,抽出通條插進槍管,把火藥和鉛彈搗實壓緊,然後抽出通條,插回原位,舉槍射擊。這個過程(主要是使用通條的部分)要求使用者保持站立,否則動作不僅極其彆扭,還會使裝填時間延長四到五倍,在這期間,敵軍可以多進行四到五次射擊,甚至直接發起衝鋒。實戰經驗無數次表明,誰在正面接戰中蹲下,誰就會敗的更慘。
排成隊形便於指揮和保持組織,任何軍隊只要失去組織都將毫無戰鬥力,而密集隊形無疑對整體士氣的提升有極大幫助,同時在通訊基本靠喊的時代,密集隊形也給予指揮官實行各類戰術的可能。
電影《愛國者》鏡頭
在遇到騎兵的時候,線列陣型能迅速轉換為空心方陣,前排的士兵蹲下豎起刺刀,中間士兵開槍射擊,騎兵再也不能像中世紀那樣為所欲為的正面平A蹂躪步兵。
滑鐵盧之戰的時候,法軍內伊元帥在沒有步兵配合的時候,貿然帶領法軍騎兵衝擊英軍步兵,英軍迅速組成了十多個空心方陣防守,結果法國胸甲騎兵被打的七零八落,而英軍損失很小。
法國胸甲騎兵衝擊英國步兵空心方陣
1759年9月13日的亞伯拉罕平原之戰堪稱18世紀排槍戰術的典範,在雙方都缺乏重炮的情況下,加拿大魁北克城外圍英軍詹姆斯-沃爾夫少將指揮英格蘭第43、第47步兵團,蘇格蘭第78高地團,約3300人,在魁北克城外的亞伯拉罕平原排成長約1000米的兩排線式隊形。沃爾夫少將命令手下:「每支步槍裝填兩顆彈丸,在沒看清法軍的眼白之前不許開槍!」,對面的法軍3500人排成三排隊形,出城迎戰英軍。法軍在距離英軍180米的時候首先開火,在前進過程中,每前進20米就向英軍齊射一次。英軍傷亡了約20%,但並不還擊,只是靜靜的站在原地盯著法軍。連穿著士兵衣服的沃爾夫少將也挨了三槍,被放倒在地,一小時後死亡。
當絲毫無損的法軍推進到離英軍僅30米遠時,英軍下達了射擊命令,第一輪齊射就打倒了法軍1000多人,同時敲響戰鼓、吹奏風笛,向前推進。英軍前進了約10米後,打了第二輪齊射,法軍又倒下了800多人,短時間內的大量傷亡使法軍瞬間崩潰。法軍指揮官蒙特卡姆侯爵稱之為:「這是我在戰場上從來沒有見過的,想來也是有史以來最恐怖的排槍」,他也挨了一槍,被抬著撤回了城內,第二天清晨也追尋沃爾夫同志去了。
此戰只進行了約20分鐘,英軍死傷不到600人,法軍死傷約2000人。9月19日,魁北克開城投降,連魁北克帶整個加拿大,1000餘萬平方公裡都歸了英國了。
名畫《沃爾夫將軍之死》
排槍作為戰鬥力更強、成本更低廉、效益比更高的戰術,儘管他看起來很蠢,但無疑是西班牙大方陣之後直到普法戰爭之前最先進的戰術。
後來隨著步槍的升級換代,線膛槍取代了滑膛槍,命中精度和射速大幅提高,步兵的傷亡越來越大,南北戰爭時候雙方還是沿用線列步兵的戰術,後果就是南北雙方士兵陣亡率非常恐怖,整個南北戰爭士兵陣亡70多萬,受傷四十多萬人,隨後鬆散陣型就逐步取代線列步兵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