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排隊槍斃到散兵戰術,歐洲人是怎麼想明白的?法國大革命是關鍵

2020-11-27 騰訊網

編者按:18世紀是公認的線式戰術時代。歐洲人的線式戰術雖然簡單有效,但排隊槍斃這事確實太反人性了,因為正常人在排隊對射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的去躲避和恐懼。因此散開隊形,自由射擊往往會成為很多人的潛意識選擇。而這在戰術上的最終結果,就是散兵戰術了。那麼歐洲人是怎麼想明白的,從排隊槍斃進化到散兵戰術的呢?

以鬆散隊形作戰的散兵並非美國獨立戰爭或法國革命戰爭的創造,奧地利的邊區兵(及其前身潘都爾兵)、蒂羅爾獵兵,法軍的「輕型軍團」乃至弗裡德裡希大王的「自由營」都曾在散兵戰中有過不俗表現。早在奧地利繼承戰爭中,法軍的薩克斯大元帥就以八百名輕步兵和四百名輕騎兵在豐特努瓦(Fontenoy)戰場沿著樹叢散開,憑藉火力阻止了英軍英戈爾茲比(Ingoldsby)旅的推進。在勞費爾德(Lauffeld)結合縱隊展開了猛烈突擊。

▲圖1、2. 奧軍的潘都爾兵,以作戰勇猛、紀律渙散聞名,他們可以說是非正規散兵的代表,專業化散兵的先驅

縱隊衝擊當時並不罕見。早在1727年,法國的福拉爾(Folard)將軍便提出以厚重步兵縱隊擊破敵軍單薄橫隊的主張,始終堪稱線式戰術叛逆者的薩克斯大元帥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充分運用了縱隊與散兵實踐,後繼的梅尼爾-迪朗(Mesnil-Durand)則進一步擴充他的想法,在1755年出版了《一種法國式戰術陣型的設想》(Projet d'un ordre fran ais en tactique),極力鼓吹厚重陣型。自此開始,法國軍事理論界便長期存在名為「厚陣」(l』ordre profond)的縱隊與名為「薄陣」(l』ordre mince)的橫隊之爭。在許多人看來,「厚陣」更適合法國人近乎沸騰一般的勇氣,因此梅尼爾-迪朗所說的「一種法國式陣型」(un ordre fran ais)也幾乎成為「厚陣」的代名詞。在其後的七年戰爭中,法軍屢屢使用由營、團乃至旅組成的步兵縱隊發起攻擊。當時最為傑出的法軍將領布羅伊(Broglie)元帥更是多次採用縱隊與散兵的結合戰術,戰爭結束後,他主持編纂的《1764年條令》(Règlement de 1764)不僅描繪了若干縱隊進攻陣型,還描述了如何以正規步兵展開散兵戰,不斷削弱敵軍,為後繼縱隊衝擊做好準備。雖然如此,法軍中的「厚陣」、「薄陣」兩派相爭依然熾烈,在拿破崙時代法軍沿用的「過分普魯士化」的《1791年條令》中,橫隊依然是唯一的作戰隊形,散兵作戰也只在騷擾來襲騎兵時有所提及。

▲圖3. 梅尼爾-迪朗筆下的法國式陣型

十八世紀下半葉,法軍步兵主戰武器1777年式步槍(fusil d』infanterie modèle 1777)和炮兵格裡博瓦爾體系帶來的輕量化發展,西歐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交通能力進步,隨著馬鈴薯推廣種植而來的糧食增產,同樣有利於戰略戰術的演化,科林在其著作《拿破崙的軍事教育》中指出:野戰炮兵的威力,道路的發展,基礎戰術與大戰術的進步,這一切都為十八世紀末出現擁有進攻思維的人創造了契機……輔之以機動能力和足夠的進攻兵力,武裝力量就能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從事戰爭。不過,正如克勞塞維茨所述「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最終為新戰術登堂入室創造平臺的依然是政治上疾風驟雨般的法國大革命。

▲圖4. 修建大道,韋爾內1774年繪製

大革命的歷史背景已經毋庸贅述,不過,我們也可以稍稍回顧一下法蘭西共和國革命軍在1791-93年間的若干次軍隊規模擴張:1791年1月1日,國民制憲議會授權將正規軍規模擴充到15.7萬人。同年6月11日,在路易十六外逃的刺激下,國民制憲議會決心將部分志願從軍的國民自衛軍轉入現役,截至8月17日,已動員志願兵10.1萬人。在戰爭正式爆發的1792年,有30萬人志願入伍。1793年2月24日,已經更名為國民公會的法國立法機構通過法令實施徵兵,計劃徵召30萬新兵。同年8月23日,國民公會聽取救國委員會報告後頒布《全國總動員法令》:從現在起到一切敵人被逐出共和國領上時為止,全法國人民始終處於徵發狀態,以便為軍事服務。青年人去打仗,已婚男子製造武器和運送糧食;婦女製作帳篷、衣服和服務於醫院;兒童將舊布改成綳帶;老年人則至廣場鼓舞戰士們的勇氣,宣傳痛恨國王和共和國的統一。稍稍注意上述文字便可發現,在熱烈的革命氛圍與強大的國家機器執行力輔助下,法軍在數量上再次完成了飛躍,截至1793年底,至少已有80萬法國人先後拿起武器、加入軍隊行列。

▲圖5. 法軍出徵

然而,雖然法軍總數急劇增長,但舊制度下徵募的老正規軍軍卻已經出現了大幅減員,早在法國貿然向奧地利宣戰前,王國時代的軍官們就有一半以上流亡國外,截至1794年,更是只有不到十分之一仍在軍中。士兵民主推舉出的新軍官雖然往往具備大嗓門、高個子和英武的鬍鬚,卻未必具備軍事素質。而上百個訓練時間極為有限的新步兵營如何與訓練有素的奧地利、普魯士、英國乃至西班牙正規軍相抗衡?事實上,老正規軍不僅在政治上不被新的革命政府所信任,薪餉和晉升上也不如革命政府編組的志願兵部隊,這讓兩者間產生了相當程度的矛盾乃至衝突。志願兵皮蒂尼(Putigny)回憶說:當時存在一種奇怪的傾向,想讓法國士兵們相信成為共和派就足以確保戰無不勝。這顯然產生了一定的誤解,滋生了許多暴力事件。在正規軍士兵和志願兵之間,互相以「白屁股」、「藍屁股」惡語相加已經是司空見慣,極端的惡性案例也時有耳聞:1793年4月11日,杜拜耶特(Dubayet)將軍指揮的縱隊剛剛奪下陣地,一名志願兵便不知是出於惡意還是無心,開槍打死了一名老正規軍擲彈兵……整個縱隊頓時出現了全面混亂,被迫退往後方。

▲圖6. 1793年的典型法軍

在革命政府看來,防守必定會帶來士氣低落乃至崩潰,因而出路便在於進攻,在於這種最符合法蘭西民族氣質和共和國公民特性的作戰方式。對刺刀突擊乃至冷兵器作戰的崇拜幾乎成了一時風尚。畢竟,早在波旁王朝時期,薩克斯大元帥就說過「法蘭西民族的獨特氣質是進攻」,著名戰術家吉貝爾也曾宣稱,「法蘭西人缺乏紀律,難以適應交火……但在一切以冷兵器發起的進攻和拔取據點的戰鬥中令人敬畏。」共和國政府在1792年8月1日定製了50萬支長矛,東庇里牛斯軍團的公民代表法布雷(Fabre)甚至宣稱:你們沒有槍炮,但你們有長矛、草叉和斧頭。只要能夠帶來死亡,用什麼工具無關緊要!救國委員會在1794年2月2日發布的公告則要求:原則在於始終以集群展開行動並保持攻勢,讓部隊與敵軍持續保持接觸,每次交鋒都要打成刺刀戰,追擊敵軍直至將其完全殲滅。

▲圖7. 革命軍在前進

熱烈的革命激情與共和國的竭力宣傳令許多普通人確信士氣高昂的法軍完全依靠兇悍的白刃戰取勝,正如富瓦(Foy)將軍所述:人們在國民公會公報上只會讀到列成密集隊形的步兵營在衝鋒中擊破戰線、攻克多面堡,他們會天真地以為槍炮喪失了價值,一切都是由刺刀拿下的。就連高級軍官中虔信此道的也不乏其人,日後成為帝國元帥的茹爾當(Jourdan)將軍就抱怨說:作為一個獻身於黨派、充滿勇氣的公民,弗洛芒坦(Fromentin)忽視了戰爭藝術中最重要的部分,逐字逐句地確信國民公會講壇上不停重複的東西和雅各賓派的主張——將領的一切能力都在於,不管在什麼地方找到敵軍,都要親自站在部隊最前方展開衝擊。

▲圖8. 大革命的「政委」,俗稱特派員的人民代表,特派員中也不乏頗具軍事才幹的人物,圖中的米約日後將成為騎兵名將

不過,實際狀況卻往往與共和國領導人的美好願望背道而馳,儘管法軍的確能夠在一些場合憑藉龐大的兵力「淹沒」聯軍,誠如富有共和派傾向的富瓦將軍所述:當敵軍的子彈和炮彈像下雨一般越來越密集時,就會有一名軍官,一名士兵,有時甚至是一名人民代表唱出勝利戰歌。將軍用劍尖挑起他裝飾著三色羽飾的軍帽,讓遠處的官兵也能看見,以此作為勇者的集結點。士兵們的步伐加快到了奔跑節奏,第一列的戰士們以刺刀展開攻擊,戰鼓敲響了衝鋒命令,天空中迴蕩著成千上萬的呼喊,「前進!……前進!……共和國萬歲!……但共和國的軍隊依然時常在少量精銳聯軍的猛烈衝擊面前驟然潰敗。吉貝爾伯爵在《戰術總論》中對法軍擅長突擊的概括性總結此時幾乎成了不祥預言: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他們(法軍)在(交戰的)最初時刻都表現得強勁且猛烈,衝擊力在這一天的戰鬥中無人可擋。但到了第二天,一旦在一個微小障礙上受挫,某些時候還高於一切的英勇就會和驚駭不可思議地混雜起來,最終淪為虛弱。

▲圖9. 法軍英勇作戰但仍以失敗告終的內爾溫登之戰,它將引發可怕的後果

1793年3月18日,奧軍在內爾溫登會戰中依靠韌性與運氣,最終挫敗了起初氣勢如虹的法軍。4月5日,原本掌握法軍主力的北方軍團司令迪穆裡埃率領千餘名官兵投敵。此刻,還有什麼能拯救共和國與大革命呢?歷史期待著某個人的出現,他將真正把散兵與縱隊突擊結合起來,進行正規化的操作,賦予神奇的力量。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吳畋,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不止遊戲】為什麼會有「排隊槍斃」這樣的戰術出現?
    我們經常在一些背景為17世紀到19世紀的電影和遊戲中,經常看到一種奇怪的戰爭場面。便是士兵們拿著槍,站成幾排前行,等雙方靠近後端著槍對射,大家也不躲。誰先打垮對面誰就能贏。這種有趣的戰爭場景在如今的軍事思維下看起來很可笑。為什麼大家都不躲,排成一排對射呢。找個掩體,或者跑起來也好啊。於是很多人也戲稱這種戰術叫「排隊槍斃」。
  • 「排隊槍斃」的智慧
    站成一排給人當活靶子,這麼愚蠢的戰術,為什麼還會如此流行呢?,形成一個密集的火力網這對士兵的心理素質要求是非常高的 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在大革命時期,法國人經常會放棄「排隊槍斃」的戰術,轉而採用自由射擊,因為那時候士兵的情緒是極其高漲的,人人都不怕死,你讓他衝他就衝,這樣一來,指揮官就不需要用「隊列」來控制士兵了 而與之相對的俄國人就沒這麼聽話了,可以說俄國士兵的素質是出奇的低下啊
  • 排隊槍斃太笨,想玩散兵戰?讓拿破崙的法軍王牌告訴你結果有多慘
    畢竟你能看到所有戰況後還有一個條件……那就是活下來…… 拿破崙時代的法國工兵軍官保蘭(Paulin)多多少少算是個合適人選,他對弗裡德蘭(Friedland)大戰前法俄散兵交戰的描述也頗為經典:「雙方數以千計的散兵——或是乘馬、或是步行——投入戰鬥,就像是在舉行大型狩獵一般。
  • 排隊槍斃-聊聊滑膛槍時代的線列步兵
    走到面前雙方抬槍齊射,一陣槍響後,雙方士兵紛紛倒下一片,但是雙方都不會躲避,隊列沒有絲毫混亂,就像排隊槍斃一樣。  電影《愛國者》鏡頭看到這個場面,大部分同學第一印象都會覺得這個戰術簡直傻蛋,站著互相槍斃,臥倒或者分散隊形打這些呆鳥不是輕鬆愉快嗎?其實這個戰術是歐洲血腥廝殺幾十年後總結出來的巔峰戰術。
  • 見證法國大革命的巾幗豪情《聖女戰旗》簡介
    和很多中世紀的背景不同,《聖女戰旗》將背景放在法國最具魅力的時期之一:大革命時代,這時候路易十六皇帝和貴族逐漸失去對國內的掌控,拿破崙等新興勢力崛起,革命的火焰逐漸燃燒到整個法蘭西,新舊時代的對決也到了關鍵時刻。
  • 「皮皮蝦我們走」排隊槍斃時代的王者—英國龍蝦兵
    只要把槍口端平大致瞄準一個地方,大家一起開槍,總能打到誰。於是線式戰術很快主導了歐洲戰場,排隊槍斃悄然登場。況且紅衫軍也不是偶爾這麼做,基本都是頂著對手的齊射到近處甚至是能戳到對方鼻子的距離才開火,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裡面其實是有很多講究和說法的:滑膛槍精度差,百米開外打著人的概率極低,加上隨著射擊次數的增加,士兵緊張裝填速度的快慢以及各種情況造成的啞火槍枝會越來越多。最後到了近距離時候,槍械完好率就比較低了。英軍硬頂著傷亡,等到近距離開槍,保證了首輪射擊的擊發率和命中率。
  • 18世紀歐洲,排隊槍斃的戰爭年代,什麼樣的士兵會站在前排?
    「排隊槍斃」是17、18世紀歐洲最流行的神奇戰爭場面,往往敵對兩軍相遇,排成陣列線,慢步靠近,在軍官的口號下互相射擊,至於生死全靠「上帝保佑」! 按理說,排隊槍斃這種愚蠢的打法,第一排的士兵挨槍子的時間是比別人早,但說到傷亡機率,到了戰鬥結束,除了運氣和其他排差不多。為何這樣說呢? 1、射擊精度很低
  • 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摘自《自由與毀滅:法國大革命,1789-1799》)
    這是法國大革命的政治文化中的關鍵。從臣民到公民的巨變體現在很多方面,投票只是其中之一。人民遠不是想像中的一群暴徒,事實上最常見的政治參與形式是和平遊行、請願、聚會和大規模集會。在巴黎,據估計750次無套褲漢發起的抗議中只有12%發生過肢體衝突。
  • 法國大革命有40萬人被判決行刑,為啥法國的貴族這麼招人恨?
    前段時間看了《舊制度與大革命》,它的作者叫託克維爾,是生活在200年前的一個法國人,他一生中還寫了另外一本名著叫《論美國的民主》,這兩本書書名您看都充滿了敏感詞。那今天就聊聊這個影響了世界的法國大革命。要知道在17、18世紀的時候,法國牛啊,那是歐洲第一強國。
  • 從法國大革命到9·11,「恐怖主義」由誰定義?
    18世紀末的社會、政治動蕩成為法國在19世紀進行殖民擴張的動力之一。殖民擴張的支持者認為,法國境內窮人、流氓、罪犯等群體應該被安置到海外殖民地,從而保證本土秩序穩定。然而,法國殖民者在阿爾及利亞遇到的敵意和抵抗是前所未見的。1841年,託克維爾前往阿爾及利亞考察,發現殖民者所面對的並非傳統戰場上的敵人,而是種族之間的矛盾。託克維爾記載,生活在阿爾及利亞的居民主要是卡拜爾人和阿拉伯人。
  • 法國大革命的遺產依舊影響著今天?-虎嗅網
    在名作《法國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階級》中,她從法國革命的詩學與政治社會學兩個角度展開論述大革命是如何震撼了世界,而正是從以往研究者忽略的細節——圖像、宣傳文字、革命中的基層公務員中,她看見了法國革命的激進性所在與「法國人民如何成為歐洲所有民族中最輝煌與最危險的一支」的原因。
  • 法國大革命和美國小革命
    如果把美國革命從1775年到1787年作為界限,1787年後兩年,法國就發生了革命。用時代的標準來衡量,就是同時發生的事;第二,它們之間確實也有人員影響、思想滲透、相互迴蕩。當時橫跨大洋兩岸、同時參與兩大革命的人很多。比如激進的革命者託馬斯·潘恩,他參加過美國革命,之後又到法國參加革命,曾被推舉為法國的榮譽公民,參與國民公會辯論,被雅各賓派送進了監獄,差點斷頭。法國這邊,類似的有拉法耶特。
  • 法國大革命
    也曾播過法國學者研究中國的紀錄片,資料豐富。無遠慮,必有近憂。人家對本國別國歷史,始終關心反省。對這場革命,議論紛紛,史家、社會學家更其努力探討。而中國對自己那場浩劫,也是大革命,卻似乎忘懷。正如《三國演義》是文藝作品,與歷史有點出入,但愛看的人多,而有幾人去讀《三國志》?比如,處決國王時曾有保王黨劫法場,但影片隻字未提,可能考慮情節不宜跌宕過多。
  • 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嗎——資產階級興起史
    很多人會想到「資產階級革命」,特別是法國大革命,畢竟「資產階級」或者「布爾喬亞」(Bourgeoisie)這個詞語就來自法語。我們很熟悉這樣一個教科書式的定義:「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由法國資產階級領導,意味著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這些定位源於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敘事①。
  • 歐洲的火藥進階與軍事變革,為什麼都從法國開始?
    為什麼火器單單鍾情於法國?當13-14世紀之交的歐洲人在與阿拉伯人的戰爭中首次見到火器時,究竟經受了怎樣一種震懾和惶恐,我們已經不得而知。我們所知道的是,中國人很早就將火藥運用於軍事作戰,至遲在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到至順三年(1332)之間,中國人就生產出了銅製火銃,然後又經阿拉伯人之手傳至歐洲。
  • 薦劇|這一次,Netflix把法國大革命拍成了殭屍劇
    依舊是反抗貴族的起義,依舊是平民為了生存的奮爭,依舊圍繞著法國大革命展開,但對立關係卻從人民運動變成了「滅屍行動」——貴族殭屍化了。這或多或少給人一種新鮮感。雖然將殭屍元素融入歷史劇,已成為了Netflix的常見手法。但相比起《王國》《起屍鬼》等前作,《法國大革命之謎》中殭屍現世的原因更高級。
  • 薦劇 | 這一次,Netflix把法國大革命拍成了殭屍劇
    這或多或少給人一種新鮮感。雖然將殭屍元素融入歷史劇,已成為了Netflix的常見手法。但相比起《王國》《起屍鬼》等前作,《法國大革命之謎》中殭屍現世的原因更高級。一則,基於它的先進性。這種複雜性,也延伸到了相應的影視作品之中,拍好比較難。為了講清這件事,1990年上映的電影《法國大革命》用了整整六個小時。它也是目前為止少有的描摹此事的口碑之作,雖然將鏡頭對準這一時期的影視作品總體也沒幾部。
  • Netflix《法國大革命之謎》中的貴族都是「藍血人」?
    Netflix 影集《法國大革命之謎》,是一部以法國大革命事件為基底的架空歷史劇,故事闡述法國歷史上著名的醫生,也是共濟會成員的約瑟夫伊尼亞斯吉約丹,正負責調查一件神秘的謀殺案,結果卻讓約瑟夫發現「藍色血液」的存在,使得整個故事就此展開。
  • 為何歷史學家如此難以解釋法國大革命?
    從1700年到1800年,法國人口從2100萬 增加到2800萬,增長了約三分之一。但隨著人口的增長,城市的活力與繁榮遠超鄉村地區——仍有80% 的人口居住在那裡。因此,農業生產的發展遠不能與人口的增長同步,在有的年份裡糧食會有少量剩餘,但大部分時候則是或多或少的短缺。糧食短缺和間歇性物價飛漲都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毋庸置疑的是,它們在某些關鍵時刻與大革命的爆發不無關係。
  • 223年前羅伯斯庇爾被處死:談談法國大革命的斷頭臺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223年前,羅伯斯庇爾被送上斷頭臺,死於自己發動的法國大革命。現在不方便不談法國大革命,薩沙就說一說斷頭臺吧。歐洲古代和中國一樣,有很多死刑。法國最為歐洲大陸最強大的的國家,也是所謂暴力治國,自然不可能沒有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