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奇葩說就"他真的很努力了,這是一句好話嗎?"展開了辯論。邱晨隊正方,肖驍則持反方。最終是反方肖驍隊贏了。這一次辯論我認為質量是比較高的,起碼看的時候很少有快進。特別是陳銘放大招,用七千字的傳播學一打三。以下是兩隊的主要辯點。
正方一辯秦教授:以自身的經歷證明,哪怕結果被淘汰了,希望有人跟他說:你真的很努力了」
反方一辯楊奇涵:當聽到別人說這句話的時候認為自己的一切努力沒換來成績,另外還加劇了自己的盲目,局限和焦慮。
正方2辯董小姐:認為不是好話,是排斥這句話,因為努力過卻失敗。
反方2辯高慶一:努力只是及格線
正方3辯:承認是好話就顯得自己不夠聰明。
反方3辯陳銘:
努力是過程,形容過程會引發歧義。
這些觀點,你們覺得誰的有道理呢?為什麼說陳銘老師一打三呢,因為陳銘講的是一種現象,對方幾個觀點都在這種現象裡,都可以反擊他們的辯點。如果是你作為正方,該怎麼破解陳銘的大招呢?小編也整理了下自己的辯點。也請各位來辯!
我認為這是一句好話,
1.他真的很努力了,從語文的角度出發,這是一句陳述句,是對某件事實的陳述,而這個事實就是他很努力,努力是正能量的褒義詞,那為什麼不是好話呢。那是什麼讓一句本來毫無爭議的好話上了辯論臺,產生了另一層的誤解呢?
2.是情感!反方認為不是好話,是因為把這句話的他帶入了情感,參夾了思想。讓它產生了攻擊,產生了惡意。
舉個例子,1.當我們談到某位學者遺憾的錯過諾貝爾獎,我們會說好可惜,但他真的很努力了。這時是不是的感受到這句話的善意了,由心的認為這是一句好話呢。第二個例:我們說馬東錯過了年度最佳主持人獎,但他真的很努力了(可結合現場跟隊友對答,隊友表現出很氣人的樣子)。你是不是開始感覺這句話的開始有了惡意了,認為我這是嘲諷他,不認可他的天份。而馬東本人剛好也在場聽到了這話,也會這樣覺得,因為努力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是獲獎這個結果。
所以同樣一句話,對陳訴者"我"來說,是一樣的,都是本意誇別人,只是聽的人,也就是「你」隨著與「他」的關係不同產生了歧義,甚至變為惡意的話。為什麼呢?因為這句話裡面有了情感,因為所說的「他」是你認識甚至是親近的人。這句話本意是單純的陳訴一個事實,情景只有我和你,沒有他,是我要向你陳述他很努力這個事實。
這個「他」因為對象的不同讓你會產生不一樣的情感:無關緊要的,不認識的你就會認為是句好話。如第一個例子,但一旦是自己認識的甚至了解和親近的,你就會覺得這是一句不好的話,並且隨著這個人的親近和在乎程度越濃表現得越強烈。因為你知道他不關心也不看重自己努不努力,他只想要努力後的這個結果是否如願。而結果一旦沒如願,那聽到這句話時,就變成楊奇涵說的沒有成就,沒有天份,變成一句傷人的話。
但回歸本質,這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一個他努力的事實。當靜下心來,把所有的情感放下,把那個他當做不認識的人,你還會覺得這不是一句好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