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記者進百村|大英縣玉峰鎮鬥笠村:走出脫貧新路子 村民過上好日子

2021-01-09 遂寧新聞網

村名片

大英縣玉峰鎮鬥笠村距玉峰場鎮4公裡,由原鬥笠村與紅苗子村合併而成,全村幅員面積3.1平方公裡,共有村民548戶1936人。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鬥笠村村內建有紅苗子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玉鑫麗景產聯式專業合作社、大英縣鑫鬥笠家庭農場,引進大英縣綠鼎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規模種植脆紅李600畝,建有百香果觀光園。

大事記

●2014年,鬥笠村、紅苗子村被評為省級貧困村;

 

●2018年,成立大英玉鑫麗景產聯式合作社發展脆紅李等產業;

 

●2018年,鬥笠村、紅苗子村退出貧困村序列;

 

●2019年,鬥笠村被評為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示範村。

2020年12月15日《遂寧日報》3版

脫貧門道

產業引領

●引進大英綠鼎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一邊發展水果種植,一邊在林下套種蔬菜

 

●成立大英縣玉鑫麗景產聯式合作社

文化建設

●成立大英縣鬥笠村鄉村藝術館

 

●修建村文化室

 

●對村內歷史文化進行深度挖掘

 

●宣揚感恩奮進、傳統文化

脫貧致富經

大英縣玉峰鎮鬥笠村

走出脫貧新路子 村民過上好日子

近日,記者來到大英縣玉峰鎮鬥笠村,只見綠油油的蔬菜讓整個村莊充滿勃勃生機。

鬥笠村地處大英縣玉峰鎮西南部,與德陽市中江縣倉山鎮相鄰,地理位置相對偏僻。由於交通落後、人多地少、集體經濟小等諸多因素制約,鬥笠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村子的變化從2014年開始,6年來,幹部群眾凝心聚力抓發展,讓鬥笠村變得村美業旺。如今的鬥笠村,發展之路更寬,產業效益更高,新村面貌更美,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鬥笠村村容乾淨整潔。

產業引領 脫貧致富按下「快進鍵」

「把這邊用泥巴壓緊點……」在鬥笠村的蔬菜基地裡,村民們正忙著翻土、建大棚、挖渠,為播撒種子做準備,老員工廖桂珍也和大家一起忙前忙後。「我們長期在蔬菜基地工作,搭大棚、育海椒苗、育茄子苗這些都會做,掙40元錢一天。」廖桂珍說,自己在基地裡面務工,一年可以收入幾千元錢,有了收入,家裡的生活質量也提高了許多。

像廖桂珍一樣在蔬菜基地幹活的村民還有60多名,家門口務工可以讓他們在照顧家庭的同時,也有一份穩定收入。村民們說,這一切還要感謝2018年村裡引進的大英綠鼎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了讓村民在短期內就能有收益,村兩委與公司商議一邊發展水果種植,一邊在水果林下套種蔬菜,並成立了大英縣玉鑫麗景產聯式合作社。

 

「一期在鬥笠村6個組種植脆紅李537畝,並在林下套種蔬菜。」大英縣玉鑫麗景產聯式合作社理事長陳永康告訴記者,合作社採取「農業公司+農戶+村集體」的合作方式,按照6:3:1的分紅比例,實行農戶自願入股、合作社統一管理的模式。「我們林下種植蔬菜種兩季,一季種海椒、茄子,一季種兒菜、棒菜。老百姓不僅可以就近務工,還能以土地入股保底分紅。」

百姓以土地入股,保底分紅加入了合作社,並可以在裡面務工,讓村民既有工資又有分紅。2018年至2019年全社成員分紅11萬元,全社成員及周邊外來人員務工工資實現70餘萬元,實現全村人均收入增長800餘元。2019年至2020年計劃全社成員分紅20萬元,全村人均收入增長1000元。

 

「今年上半年的海椒、茄子已經獲得了100多萬元收入。」陳永康告訴記者,在鬥笠村,無論是蔬菜還是水果,都由企業統一栽植、統一管護、統一採摘、統一銷售。「今年的兒菜、棒菜早就被預定完了,根本不愁銷路。」

 

水果、蔬菜種植已成為村裡的主導產業,為村民及村集體帶來了穩定收益。下一步,鬥笠村將根據產業特色,進一步探索發展採摘節、觀光節、李花節等鄉村旅遊項目,把農產品轉化為旅遊產品,增加產業附加值,確保村民穩定脫貧、持續增收。

遊客採摘百香果。

文化建設 讓村容村貌換新顏

村民的物質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更要上去,脫貧奔康和鄉村振興要有機契合。為此,鬥笠村將文化建設提上日程,很多關於感恩奮進教育、弘揚傳統文化以及宣講扶貧政策的文化牆和宣傳牌在鬥笠村紮根。生動的文字和彩畫,提振了鄉村精神文明風貌,也美化了村容村貌,濃厚了鄉村文化。

「我們在村口立了村碑,建立了鄉村藝術館,裡面掛著藝術家到鬥笠村採風留下的字畫,供村民們觀賞、學習,接受藝術的洗禮。」鬥笠村駐村工作隊員周義雙告訴記者,在玉峰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村上投資2萬元,租用長期在外地務工的村民閒置房屋,添制了必要的設備,成立了大英縣鬥笠村鄉村藝術館。「藝術館引來了藝術家們到鬥笠村送藝術、送文化,現在一些村民有時也在藝術館裡寫寫畫畫,大大豐富了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除此之外,鬥笠村還修建了40平方米的文化室,文化室現有藏書2000冊。村裡還增添了背投大電視、鑼鼓、二胡、笛子、太婆龍等文化設施,並成立了10人的舞蹈隊,舞蹈隊除教本村群眾跳舞外,還參加村內外的節慶活動。

「我們還對村內歷史文化進行深度挖掘。」周義雙告訴記者,目前,鬥笠村已發掘出東漢墓崖四處、宋代鹽井四口,乾隆賜名鬥笠的傳說、鹹豐皇帝聖封的八品誥命墓碑,以及抗擊外侵的母親寨遺址、現代曠氏家族割肝救母的至孝文化、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曾家大院、清代名醫雅號「但求不疼」的故事,而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也豐富了村文化內容,為正在籌建的村史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建設村文化室和村級藝術館,在全村宣揚感恩奮進、傳統文化……一項項文化建設豐富鄉村內涵,也改變了鬥笠村的人和物。如今,鬥笠村村民在文化建設的引領下,村容村貌換新顏,從單純的脫貧之路邁進了鄉村振興之軌。

百姓幸福事

夫妻雙雙紮根鬥笠村

建起農家樂 吃上旅遊飯

在鬥笠村兩委辦公室旁的一面圍牆上,掛著四個大圓簸箕,中間「笠影農莊」四個大字格外醒目,圍牆裡面的小院裡別致的景觀讓人眼前一亮。這是鬥笠村發展第一個農家樂——笠影農莊,老闆夫妻兩人都是大英縣城的人。

笠影農莊負責人陳麗告訴記者,她酷愛養花,本來和丈夫打算退休後找一處村莊,租一處農房過田園生活。在一次同學聚會中,鬥笠村駐村幫扶幹部周義雙了解到陳麗的這個想法後,便邀請陳麗夫妻去鬥笠村開農莊。

笠影農莊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去玩耍。

第一次來到鬥笠村,陳麗就被鬥笠村的環境所吸引,成片的產業、乾淨整潔的村容村貌,旁邊就是四五水庫,正好丈夫也愛釣魚,兩人便決定紮根在鬥笠村。2020年5月,兩人一次性支付了20年房租,按照自己的心中預想對農家樂進行了改造裝修,8月,笠影農莊開始對外營業。

笠影農莊改造裝修都是用的村裡人,讓當地村民直接受益。農莊建成後,陳麗還聘用了3名當地貧困戶長期務工,穩定增收。在經營農莊的同時,陳麗夫妻還幫助貧困戶銷售雞蛋、鴨蛋等農產品,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

周義雙告訴記者,鬥笠村歷史文化深厚、產業發展勢頭正旺,正在積極探索農旅結合模式,下一步還準備辦自己的鄉村旅遊節。作為鬥笠村第一個農家樂,笠影農莊不僅對於鬥笠村的鄉村旅遊發展意義重大,對以後鬥笠村回引返鄉創業人員也意義非凡。

脫貧人物誌

貧困戶曾浩然

找到致富路 奔向新生活

這兩天,鬥笠村村民曾浩然特別忙碌,除了忙自己物業服務公司的工作,他又多了一份新工作。「我朋友承包了射洪片區的5G基站安裝,我主要幫他管理。」曾浩然告訴記者,雖然很辛苦,但是自己一點也不覺得累。

認識曾浩然的人都說,現在的他跟6年前完全是兩個人。

2010年,常年在煤礦開挖掘機的曾浩然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辭職回家休養。治病花光了他所有積蓄,老婆也因此離開了他,精神上受到嚴重打擊的曾浩然開始抑鬱頹廢,全然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2014年,當時我被評為了村裡的貧困戶。」曾浩然說,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村裡的幫扶幹部多次上門,鼓勵他要重新振作起來,並幫助他搞起了養殖。「周義雙書記幫我爭取了啟動資金,我就開始養牛。」

養牛產業發展起來,曾浩然也逐漸有了收入,病也得到了有效治療,這讓他重新燃起了對生活對未來的希望。

搞好養殖業的同時,曾浩然也在積極探索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2017年,在扶貧幹部周義雙的鼓勵下,曾浩然辦理了2萬元的扶貧貸款,開起了滷菜店,通過曾浩然的勤奮努力,滷菜店生意越做越紅火。但曾浩然卻不滿足於現狀,又在2018年註冊了遂寧市榮浩物業服務公司,開啟了自己的新產業。如今,在曾浩然的用心經營下,物業公司業績不斷增大,曾浩然也從昔日的貧困戶變身為村民心中的致富榜樣。

人物訪談

全面開啟鄉村振興新徵程

——訪大英縣玉峰鎮黨委書記吳鵬

2014年以來,玉峰鎮以農民致富增收為重點,以全面脫貧為目標,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全鎮戰略性任務,以農民致富增收為重點,聚焦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就業扶貧、感恩教育等方面,穩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2019年底,玉峰鎮所有貧困村已全部退出貧困村序列,貧困戶也全部脫貧。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玉峰鎮做了哪些具體工作?玉峰鎮黨委書記吳鵬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玉峰鎮結合全鎮基礎設施現狀及需求,積極向上爭取項目、爭取資金,紮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不斷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助推鄉村振興。2014年以來,全鎮共投入扶貧專項資金2385.98萬元,到村實施項目48個。」吳鵬介紹,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是農村致貧的重要原因。48個項目主要圍繞村基礎設施、產業項目、村公共服務設施、住房保障和飲水安全五個大方面,充分發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使用效益,聚焦基礎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工作的發動機。吳鵬說,玉峰鎮按照「一產抓特色,二產抓提升,三產抓拓展」的發展思路,通過扶持生產和產業就業確保一批貧困人口穩定脫貧。通過在全鎮8個貧困村推行產聯式合作社,發展水果、中藥材、蔬菜、水稻等產業。同時圍繞蓬萊——玉峰小環線道路項目規劃,支持鬥笠村等6個貧困村加強農旅結合,著力發展鄉村旅遊業,促進產業融合。推行扶貧小額貸款,全鎮共發放貸款2992.08萬元,惠及貧困戶1340戶,進一步提升了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實現了貧困戶增加收入和發展產業的雙贏。

與此同時,玉峰鎮還積極開展感恩教育,為脫貧攻堅注入內生動力,營造積極向上、感恩奮進的良好氛圍,大大增強了貧困戶主動脫貧的積極性。「脫貧攻堅為玉峰鎮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下一步我們將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生態宜居為關鍵、鄉風文明為保障、治理有效為基礎、生活富裕為根本,全面開啟鄉村振興新徵程。」談到下一步工作打算時,吳鵬如是說。

來源:全媒體記者 範晶 楊樹林/文 劉昌松/圖

編輯:張霽雯 孫 各

責編:林 敏

審核:冉啟香

終審:周一帆

相關焦點

  • 記大英縣玉峰鎮人大代表、鬥笠村黨總支書記楊華林
    一手抓特色產業發展一手抓鄉村文化建設——記大英縣玉峰鎮人大代表、鬥笠村黨總支書記楊華林寒冬時節,大英縣玉峰鎮鬥笠村卻一片忙碌的景象,村民們正在地裡忙著收兒菜、棒菜等蔬菜,然後集中裝車運往成都、重慶等地銷售。
  • 百名記者進百村|船山區河沙鎮梓桐村:「精準良方」讓村子摘了貧困帽
    、村民公約……生機勃勃的新農村生活氣息讓人感到振奮。近年來,隨著船山區脫貧攻堅工作的持續發力,曾經窮鄉僻壤的梓桐村藉助土地增減掛鈎、易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招引等「精準良方」,徹底改變了過去落後面貌,成功脫貧「摘帽」。目前,梓桐村交通便利、基礎設施條件較好、公共服務較為完善,農業產業、旅遊產業初具規模,村民們也搬進了新家、住進了新房,開啟了幸福的新生活。
  • 百名記者進百村 | 走進船山區老池鎮芋禾村
    林間,整治後的溝渠裡流水潺潺,坡地上的山坪塘裡水量充足。   基礎設施建設曾是芋禾村的短板和不足。脫貧攻堅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幫扶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芋禾村著力加強村道路建設和水利建設,新修村道路3172米(其中產業路2180米),整治塘堰8口、蓄水池4口、渠道2100米、機井12個。
  • 卓筒井故裡的時代「答卷」——大英縣脫貧攻堅貧攻堅紀實
    一位老鄉說:「我的那個房子修得也好,我們這麼大歲數,沒想到還要住新房子,好房子。」另一位老鄉說:「我們也搬進了新房子,過上好日子,太感謝黨的政策了。」 貧困戶張先品說:「現在房子寬,水、電、都給我們安得好好的,我們要把產業抓好,把生活過得美美好好的。」說起搬遷後的生活,張先品笑得合不攏嘴。張先品告訴我們: 易地搬遷前,因為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只能在家種田。
  • 百名記者進百村|蓬溪縣文井鎮趙先村:昔日貧困村迸出發展新動力
    日前,站在產業基地的田埂上,蓬溪縣文井鎮趙先村70多歲的老村主任康年裕打開了話匣子。趙先村屬於旱片死角、庫區移民貧困村,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近年來,趙先村不斷夯實基層組織建設,通過社會扶貧新模式推進精準扶貧,因地制宜發展產業,2019年實現全部脫貧,全村面貌煥然一新,迸發出發展新動力。趙先村的村民採摘金絲皇菊。
  • 百名記者進百村丨射洪市復興鎮九聖村:產業振興「富口袋」鄉風文明...
    謝鳳鳴說,2017年,九聖村在幫扶單位和愛心企業捐資幫助下,籌資建成了350平方米的九聖村黨群服務中心,包括天遂九聖村示範衛生室、文化室、婦女兒童之家,以及村兩委辦公陣地、群眾服務中心。  活動有了陣地,村民們自發組建了三支文體隊,每晚在文化廣場和文化排練室開展文體活動,帶動了全村村民參與文化活動。村文體隊積極組隊參加全鎮文藝調演,主動與周邊鎮、村進行文化活動交流。
  • 百名記者進百村|船山區老池鎮福龍村:近2000畝土地在流轉中煥發活力
    路修了,而且修到了村民家門口。村民種植的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第一時間被拉到市場銷售,村民收入也水漲船高。 貧困戶陶正祿的牛棚門口,一條平整的水泥硬化路依門而過。「現在政策好,扶貧產業路修到了牛棚門口。」陶正祿告訴記者,公路修好了,商家願意上門收購,既節省了人力財力物力,又提升了效率。
  • 百名記者進百村|安居區西眉鎮新寧村:酸檸檬麻藤椒種出 「甜」日子
    「這是我們村的『金疙瘩』,一定要精心管護好。」12月15日,記者走進新寧村檸檬種植基地,村民嚴華碧正忙著為檸檬剪枝。 深入交流後,記者從範秀華身上感受到一股女強人的勤懇、認真和努力。 「她家裡還養了100頭豬!」同在檸檬地裡幹活的另一名村民給記者爆出一條「大新聞」。原來,養豬才是範秀華的主業,在檸檬地幹活只是兼職。
  •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啟動「百名記者進百村」
    本報訊 (見習記者吳明娟)5月19日,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百名記者進百村」大型採訪活動正式啟動。在接下來的5個月時間裡,集團旗下五大媒體的116名記者將走鄉村、入農戶,探訪脫貧攻堅一線,講述中原大地上的動人故事。
  • 民生 |那坡百省鄉那布村:邊陲苗寨之變
    那布村水弄屯,被稱作「水弄苗寨」,距離中越邊境僅20多米,深藏在1500米海拔的大山裡,是廣西最偏遠的抵邊屯之一。這裡群山環繞,山高路險。曾經,一條彎急狹窄崎嶇、坑窪不平的泥石山路是村莊唯一通往外界的路。在通村道路沒硬化之前,村民如果要到18公裡外的百省鄉,步行翻山越嶺一個來回少說也得三、四個小時。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從「後進」到「先進」,前進村是怎樣前進的?
    前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國娟告訴記者:「從『撿到籃子裡都是菜』到綠色優先、高質量發展,腦子裡這個彎兒必須要轉。雙城之間綠色生態屏障建設促使我們面臨新的轉型,出路就是要緊緊抓住生態屏障建設這一重大歷史發展機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帶領村民們過上好日子。」如何發展村級經濟,改善群眾生活,成為擺在村「兩委」班子面前的最緊迫課題。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青山湖區進順村:共建小康家園 共享幸福生活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青山湖區進順村:共建小康家園 共享幸福生活 2020-11-14 21: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徽慶祝第21個記者節暨「百縣百村百人」採訪活動啟動
    安徽慶祝第21個記者節暨「百縣百村百人」採訪活動啟動 2020-11-07 0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特色產業助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中衛市海原縣地處西海固地區,自然條件惡劣,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走出大山、擺脫貧困,是當地群眾多年的期盼。   如今,海原縣的自來水普及率已達99%;全縣累計減貧近10萬人,其中1.5萬貧困人口完成易地扶貧搬遷。豐衣足食的新生活、溫暖舒適的新家園,真真切切地就在眼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2020-10-09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百縣百村百人】不負青春踐初心
    近日,記者在蒙城縣許疃鎮土橋村見到盧毅時,她正和村「兩委」幹部一起上門走訪貧困戶和空巢老人。  「女娃子個子不高,皮膚白皙,看起來文文弱弱的。」這是土橋村村民對盧毅的第一印象。
  • 曼瑜天雅董事長謝杭峰 百村扶貧計劃專訪
    記者: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很好奇您是怎麼想到要發起曼瑜天雅百村扶貧濟困計劃的?謝杭峰:2019年是我們偉大祖國70成立70周年誕辰,為了響應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召,為了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為了學校中那些可愛的孩子們,為了很多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也為了不忘一家優秀企業的使命與擔當,我希望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我們的國家盡一份力。
  • 「百縣百村百人」採訪活動走進巢湖三瓜公社
    據合肥在線消息 11月6日,在中國記者節即將到來之際,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共同主辦的慶祝第21個記者節暨「百縣百村百人」採訪活動在合肥啟動。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功在望。
  • 脫貧攻堅看山東:家家住上小別墅 就業就在村裡頭 別墅村的「精準...
    不少村民在住進了小別墅後,將樓上的房間精心布置改成了民宿。不僅加入了村裡的民宿推廣微信群,還在旅遊APP上註冊了民宿信息,實現了線上加線下的推廣。每逢周末和節假日,不少民宿房間都能住滿,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也吃上了「旅遊飯」。鄭嬌是嫁進魯源新村的媳婦,如今她也將自己家的三層小樓改造成了民宿,「原來在外面打工,每個月工資不多,總歸不是長久之計。」
  • 「百名藝術家進百村繪小康,迎接建黨一百年」大型美術作品採風創作...
    「百名藝術家進百村繪小康,迎接建黨一百年」大型美術作品採風創作活動正式啟動 2020-11-04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