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記者進百村|船山區河沙鎮梓桐村:「精準良方」讓村子摘了貧困帽

2020-12-27 遂寧新聞網

12月26日《遂寧日報》報版截圖

【村名片】

船山區河沙鎮梓桐村幅員面積9.2平方公裡,現有耕地4383畝,轄11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121戶358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1戶440人,主要發展水果、水稻、中藥材、魚塘等種植養殖業。2016年,梓桐村全部脫貧並實現整村退出貧困村序列。

【大事記】

●2014年,原梓桐村被評定為省級貧困村

●2016年,原梓桐村實現整村退出貧困村序列

●2016年,原梓桐村試點打造「院壩銀行」,實現銀行評級授信全覆蓋

●2017年,90戶村民搬進「梓桐人家」

●2018年,原梓桐村被評為省級文化扶貧示範村

●2019年,船山區行政村建制調整,河沙鎮板橋村、玉屏村、原梓桐村合併為梓桐村

梓桐村村民的幸福生活

漫步梓桐新村,漂亮的新居,整潔的路面,村民門前花壇內綻放的冬菊,以及鄉風文明標語、村民公約……生機勃勃的新農村生活氣息讓人感到振奮。

近年來,隨著船山區脫貧攻堅工作的持續發力,曾經窮鄉僻壤的梓桐村藉助土地增減掛鈎、易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招引等「精準良方」,徹底改變了過去落後面貌,成功脫貧「摘帽」。

目前,梓桐村交通便利、基礎設施條件較好、公共服務較為完善,農業產業、旅遊產業初具規模,村民們也搬進了新家、住進了新房,開啟了幸福的新生活。

強基礎

「機耕道」變「硬化路」

真正實現「戶戶通」

脫貧攻堅,交通先行。

12月21日,記者從市城區出發,沿著247國道及350國道朝著「十裡荷畫」方向行駛了大約30分鐘,便來到了船山區河沙鎮梓桐村地界。6米寬的瀝青進村道路,清晰齊備的標識標線,良好的村組路況,不禁讓人讚嘆梓桐村基礎設施的「先進」。

「原來的梓桐村在深溝裡,我們所站的地方全是泥巴路。從曾經的老房子走到這裡需要一個多小時。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好,全都修成了瀝青路、水泥路,坐車十幾分鐘就到了。」梓桐村村民譚瓊昌指著「梓桐人家」新村前面的瀝青路激動地說。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梓桐村基礎設施曾經面貌的真實寫照。為辦好民生實事,助推脫貧攻堅,近年來,梓桐村依託我市農業「一體化」大環線建設,把農村公路改造提升作為「惠民生、補短板、促發展」的重要內容,科學編制規劃,針對鄉村道路破損嚴重、通行狀況不佳的實際情況,全力推進農村公路提升工程。

「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我們村通過招商引資、村兩委出資等方式,新修建了40餘公裡道路,真正實現了『戶戶通』水泥路。」梓桐村第一書記陳光均告訴記者,除了道路,近年來,梓桐村還修建了堰塘20個、渠系6.5公裡。

伴隨著一個個農村公路提升項目的完成,一條條狹窄、坑窪的鄉村小道變成了寬闊平整的瀝青路、水泥路,不僅讓當地村民出行更為便捷,而且也為廣大農民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興產業

土地變資產

村民吃上「產業飯」

「一路通,則百業興」。「機耕道」向「硬化路」的蛻變,不僅讓村民出行便捷度大大提高,還吸引了不少業主前來投資興業。

今年10月底,梓桐村新引進的四川天浪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村裡流轉了1700多畝土地,種植水稻和榨菜,並採用「村集體+村民+公司」的利益聯結機制,既讓村民、村集體有了固定收益,也讓大家有了上班拿工資的機會。

「我們看中的就是梓桐村良好的基礎設施,方便我們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的種植。」四川天浪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劍介紹說,產業基地每天的用工量都在100人以上,一年支付的務工費將在20萬—30萬元。

截至目前,梓桐村已引進龍頭企業3家,共流轉土地4383畝,佔全村土地的80%以上,主要發展水果、水稻、中藥材、魚塘等種植養殖業,實現村民年增收1000元以上。

梓桐村村支部書記蔣勇說,依託現有的特色產業和民宿,下一步,梓桐村將加大力度發展旅遊觀光產業,讓城裡的遊客到村上有吃、有住、有玩,進一步帶動村經濟發展,確保村民持續增收。

搬新居

土坯房變小洋樓

生活更加有盼頭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梓桐村的好事便接連不斷,村裡的易地扶貧搬遷讓貧困戶想要住新房的夢想成為現實。2016年11日,梓桐村貧困戶蔣書林迎來了「大喜事」,他領到了鑰匙,搬進了新房。

記者在梓桐村「梓桐人家」看到,臨近村頭,寬敞的道路直通定居點,一排排紅瓦白牆的新村聚集點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顯得格外美麗。定居點內的綠化設施、黨群服務中心、衛生室、圖書室一應俱全,家家戶戶窗明几淨,門前院落乾淨整潔。這讓人很難想到,曾經的梓桐村可是河沙鎮有名的貧困村。

「現在的房子廚房後牆開了窗,明亮又衛生;廁所改成了水衝式,方便又乾淨;樓頂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洗澡舒適多了。」梓桐村村民蔣常林說,他曾經還擔心搬出來沒有土地,種點小蔥、蒜苗都困難,但現在看來之前的擔憂都是多餘的,「你瞧,我家門前的小菜園裡,什麼蔬菜都有。」

「我們通過土地增減掛鈎、易地扶貧搬遷、CD級危房改造和自建三種方式,讓村裡300餘戶村民搬進了新房。截至目前,全村80%的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房。」陳光均說。

梓桐村居住環境改變,讓貧困群眾笑開顏

有了寬敞通達的道路,徹底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產業招引難的問題;有了產業,村民們「造血」功能更足,就近當上了產業工人,掙錢就有了新路子;有了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政策的落地,昔日的貧困戶「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一系列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地生根,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生活有了盼頭和奔頭。

百姓幸福事

不等不靠

藉助政策摘窮帽

12月21日,天剛蒙蒙亮,梓桐村村民蔣書林吃過早飯,便開著自家小貨車出門拉送貨物去了。

蔣書林是梓桐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由於妻子和兒子都是殘疾人,他是家裡唯一的勞動力。在扶貧政策的幫助下,蔣書林不僅住進了新房,而且還通過銀行評級授信貸款4萬元購買了一輛小貨車,用於拉送貨物,一年下來能有2萬多元的收入。

「還得感謝國家的金融扶持政策。我相信,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蔣書林對未來充滿希望。

不只是蔣書林,同村的唐瓊珍也是銀行評級授信的受益者之一。唐瓊珍是因病致貧,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通過銀行評級授信,唐瓊珍可以享受4萬元的小額貸款金額。

「靠著在銀行貸款的4萬元,我買了12頭小牛,搞起了養殖,當年純收入就達到了六七萬元,如今已經脫貧。」據唐瓊珍介紹,2019年,她就還清了銀行的貸款。

梓桐村村民晾曬臘肉

脫貧不返貧才是真脫貧。自2016年8月,遂寧農商行對梓桐村出臺扶貧小額信用貸款政策後,貧困戶、村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原來「等靠要」的思想也逐漸轉變。

「梓桐村11個組實現評級授信全覆蓋,村民使用貸款來發展產業的達80%。」梓桐村村支部書記蔣勇說,通過評級授信,對符合條件的村民給予2萬—10萬元的貸款授信額度,且不需要提供任何抵押。當村民有貸款需求時,便可以向村委會申請,獲批後便可到銀行辦理貸款業務,有效解決了貸款手續繁、成本高、速度慢等問題,打通了村民脫貧致富的金融通道。

人物訪談

打造鄉村振興樣板 鞏固提升脫貧成效

——專訪河沙鎮黨委書記敬平

「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906戶2374人,如今已全部實現高質量脫貧。」據河沙鎮黨委書記敬平介紹,近年來,河沙鎮始終堅持「一切工作都服務於脫貧攻堅,一切政策傾斜於脫貧攻堅,一切力量都聚焦於脫貧攻堅」,舉全鎮之力,下足「繡花」功夫,全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硬仗,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今年初,河沙鎮研究制定《河沙鎮2020年脫貧攻堅實施方案》,重點把拓寬增收渠道作為貧困勞動力增收的關鍵,突出產業發展、就業務工、開發崗位、集體產業收益分紅和消費扶貧五個主抓手,精準施策、傾斜扶持,努力實現了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群眾收入更加穩定、更可持續、更有保障。

截至目前,全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2016年的11855元躍升至今年的19276元,增長62.6%;全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今年達到9144.38元,較2016年增長了72.9%。

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鄉村振興是脫貧攻堅的鞏固和深化,兩者的共通點旨在消除貧困,縮小城鄉差距。」敬平告訴記者,河沙鎮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不斷通過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來解決制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瓶頸和短板。2020年,河沙鎮積極向上爭取各類項目18個、資金0.86億元,改擴建制約發展的交通道路達60餘公裡。

下一步,河沙鎮將緊扣區委「3個2」發展戰略,立足「文旅強鎮、產業興鎮、生態美鎮」的中心場鎮定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發展「景村一體、農旅結合」的都市農業,推動以糧油、蔬菜、水果種植為主導的小微農業園區建設,努力實現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目前河沙鎮柑橘、李子、葡萄等優質水果種植面積已達4000餘畝。今年新引進的「稻漁共生稻菜輪作」項目已完成土地整理3000餘畝。

記者手記

搬遷一代人

幸福後來人

「安居」是「樂業」之本,住房問題是重大民生問題。人們說搬山容易搬「心」難。在梓桐村,易地扶貧搬遷效果好不好?群眾臉上的笑容就是答案。

村民吳天瓊作為梓桐村「梓桐人家」的土地增減掛鈎戶,她家拆舊建新,一家6口人搬進了120餘平方米的新居。「想不到能住進這麼漂亮的新居!」從成功脫貧再到搬進新居,幾年間,家裡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於現在的生活,吳天瓊非常滿意。

吳天瓊的老伴何富生以前沉默寡言,如今脫貧了,人也開朗了很多,對村上的事情參與熱情也很高。

生活環境好了,村民心氣順了,笑容自然流露出來……何富生的轉變,是梓桐村新村建設效果最直觀的反映。

搬遷一代人,幸福後來人。易地扶貧搬遷,目的就是讓這些艱苦地區群眾享受更好的生命健康保障和公共服務。挪窮窩、換窮貌、拔窮根……到了新家園,貧困村民將獲得更好的就醫、就學環境,將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從此擺脫貧窮、走上致富路。

來源:全媒體記者 梁惠/文 李四海/圖

編輯:郭 蘭 王 瑞

責編:林 敏

審核:冉啟香

終審:李興紅

相關焦點

  • 百名記者進百村 | 走進船山區老池鎮芋禾村
    12月17日6版村名片  芋禾村位於船山區老池鎮西邊,由於自然條件制約,基礎設施落後,經濟發展緩慢李四海/攝  (全媒體記者 梁界波)脫貧人物誌  船山區大禾晟豐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治燕  「種養結合」助力脫貧  「這3000頭生豬在春節前後就可以出欄,
  • 百名記者進百村|船山區老池鎮福龍村:近2000畝土地在流轉中煥發活力
    12月24日《遂寧日報》報版截圖寬敞整潔的水泥路,整齊劃一的小洋樓,漫山遍野的桑樹,不時從身邊開過的小車……再次來到船山區老池鎮福龍村,這個曾經的貧困村的改變讓記者有些吃驚●2019年,船山區行政村建制調整,老池鎮盤龍村和福祥村合併為福龍村; ●2019年,福龍村實現整村退出貧困村序列。
  • 百名記者進百村|大英縣玉峰鎮鬥笠村:走出脫貧新路子 村民過上好日子
    村名片大英縣玉峰鎮鬥笠村距玉峰場鎮4公裡,由原鬥笠村與紅苗子村合併而成,全村幅員面積3.1平方公裡,共有村民548戶1936人。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鬥笠村村內建有紅苗子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玉鑫麗景產聯式專業合作社、大英縣鑫鬥笠家庭農場,引進大英縣綠鼎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規模種植脆紅李600畝,建有百香果觀光園。
  • 百名記者進百村|安居區西眉鎮新寧村:酸檸檬麻藤椒種出 「甜」日子
    貧困發生率曾經達40%的安居區西眉鎮新寧村,為啥沒幾年就甩掉了貧困帽?新寧村村支書周敏說:「我們靠的是——種『酸』種『麻』!」 「這是我們村的『金疙瘩』,一定要精心管護好。」12月15日,記者走進新寧村檸檬種植基地,村民嚴華碧正忙著為檸檬剪枝。
  • 簡陽市平泉街道梓桐村,等你來pick!
    梓桐村距離簡陽市約20公裡,距離平泉街道約7公裡。距318國道約3公裡。平泉街道地處淺丘地帶,海拔360~451米,年平均溫度17℃,屬亞熱帶溼潤氣候,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土質以大粘土為主。
  • 重慶萬州梓桐村:「石旮旯」地裡「刨」出致富路
    重慶市萬州區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重慶7月11日電 題:重慶萬州梓桐村:「石旮旯」地裡「刨」出致富路作者 馬佳欣 黃玉保 滕鵬7月的大雨洗禮著大山,空氣中清新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在海拔1200多米的重慶市萬州區羅田鎮梓桐村7組石寨堂,石斛林在雨水的衝刷下蒼翠欲滴,年逾七旬的譚仕忠正站在泡桐樹下專注地清理自家石斛林裡的雜草。「你可別小看這些指頭大小的藥材,每年能給我帶來幾千塊錢的純收入。」譚仕忠指著石頭縫裡和樹上的石斛對記者說,這主要得益於當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石斛產業。
  • 第21個記者節暨「百縣百村百人」採訪活動走進合肥
    記錄生動實踐 凝聚奮進力量第21個記者節暨「百縣百村百人」採訪活動走進合肥11月6日,在中國記者節即將到來之際,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共同主辦的慶祝第21個記者節暨「百縣百村百人」採訪活動在合肥啟動
  • 丁香鎮梓桐村婦聯:關愛新生兒,產後隨訪暖人心
    丁香鎮梓桐村婦聯:關愛新生兒,產後隨訪暖人心 2020-07-21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徽慶祝第21個記者節暨「百縣百村百人」採訪活動啟動
    安徽慶祝第21個記者節暨「百縣百村百人」採訪活動啟動 2020-11-07 0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啟動「百名記者進百村」
    本報訊 (見習記者吳明娟)5月19日,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百名記者進百村」大型採訪活動正式啟動。在接下來的5個月時間裡,集團旗下五大媒體的116名記者將走鄉村、入農戶,探訪脫貧攻堅一線,講述中原大地上的動人故事。
  • 「百名藝術家進百村繪小康,迎接建黨一百年」大型美術作品採風創作...
    「百名藝術家進百村繪小康,迎接建黨一百年」大型美術作品採風創作活動正式啟動 2020-11-04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百名記者進百村|蓬溪縣文井鎮趙先村:昔日貧困村迸出發展新動力
    脫貧致富經蓬溪縣文井鎮趙先村通過社會扶貧新模式推進精準扶貧 昔日貧困村迸出發展新動力 「村裡引進了業主,搞起了養豬場,村民種魔芋、種南瓜,公路、水利都整得好,變化很大。」近年來,趙先村不斷夯實基層組織建設,通過社會扶貧新模式推進精準扶貧,因地制宜發展產業,2019年實現全部脫貧,全村面貌煥然一新,迸發出發展新動力。趙先村的村民採摘金絲皇菊。劉昌松/攝補齊短板發展產業康年裕所在的產業基地種著金絲皇菊和佛手,是眾智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的土地。
  • 民生 |那坡百省鄉那布村:邊陲苗寨之變
    那布村水弄屯,被稱作「水弄苗寨」,距離中越邊境僅20多米,深藏在1500米海拔的大山裡,是廣西最偏遠的抵邊屯之一。這裡群山環繞,山高路險。曾經,一條彎急狹窄崎嶇、坑窪不平的泥石山路是村莊唯一通往外界的路。在通村道路沒硬化之前,村民如果要到18公裡外的百省鄉,步行翻山越嶺一個來回少說也得三、四個小時。
  • 「百縣百村百人」採訪活動走進巢湖三瓜公社
    據合肥在線消息 11月6日,在中國記者節即將到來之際,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共同主辦的慶祝第21個記者節暨「百縣百村百人」採訪活動在合肥啟動。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功在望。
  • 區工商聯「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暖冬愛心活動走進仁裡鎮億禾村
    12月30日,遂寧市船山區工商聯帶領同益商貿、紅黃藍幼兒園、鵬達廣告等多家企業負責人及工作人員,來到仁裡鎮億禾村,為村裡的103名困難群眾、困難黨員及學生送上慰問物資。區政協副主席、區工商聯主席、商會會長任曉敏參加活動。
  • 百名記者進百村丨射洪市復興鎮九聖村:產業振興「富口袋」鄉風文明...
    黃鉑晶攝  在脫貧攻堅中,九聖村特別注重開展形式多樣的脫貧攻堅感恩教育。村黨支部堅持開展「領導幹部進村講、村組幹部進社講、幫扶幹部進戶講、人民群眾進夜講」的「四進四講」感恩奮進教育。同時,表彰感恩奮進之星、農民夜校星級學員、四好戶以及「好媳婦」「好公公」「好婆婆」「熱心公益好人」等身邊好人,持續弘揚九聖村民風淳樸、和諧友善的優良傳統。
  • 春建鄉:三十茶韻「見」康寧|「百花百村,百村百味」尋味攻略(22)
    說到村子裡有什麼值得一去的地方,村口的老大爺二話不說,直指村委廣場,小分隊當時還不解,廣場是給人散散步跳跳舞的地方,怎麼就如此值得老大爺推薦?諸位看官,接下來讓我給您細細道來。   公園只是泛稱,這座佔地2000餘平的大園子,比起一些小型的景觀點起來也是不逞多讓。下車入目的先是一個四方水池,中間的大水車在緩緩轉動,譁啦譁啦的水聲,不由得讓人想起從前。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青山湖區進順村:共建小康家園 共享幸福生活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青山湖區進順村:共建小康家園 共享幸福生活 2020-11-14 21: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美鄉村—百家號百村築夢(寧波市奉化區桐照漁村)
    農業部辦公廳最新發布的《關於公布2017年休閒漁業品牌創建主體認定名單的通知》中,寧波奉化桐照村獲得全國「最美漁村」稱號!這些年來在村領導的帶領下,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辦起了休閒漁業,群眾安居樂業,老百姓的生活好象芝麻開花節節高。(8)喜報!農業部辦公廳最新發布的《關於公布2017年休閒漁業品牌創建主體認定名單的通知》中,寧波奉化桐照村獲得全國「最美漁村」稱號!
  • 曼瑜天雅董事長謝杭峰 百村扶貧計劃專訪
    「助力國家扶貧攻堅戰.曼瑜天雅百村扶貧濟困計劃」主要發起人之一曼瑜天雅董事長謝杭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最近在網絡上鋪天蓋地的都是曼瑜天雅的扶貧宣傳報導,「助力國家扶貧攻堅戰.曼瑜天雅百村扶貧濟困計劃」自開展以來,得到了廣大網友的熱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