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講雷州話的能和潮汕人暢聊?

2021-01-18 得嗲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是我站在你面前

卻聽不懂你在說什麼

來看一個段子↓

外地人:「鴨子雷州話怎麼說?」

雷州人:「啊」

外地人:「啥?」

雷州人:「啊!」

外地人:「……那鴨爪怎麼說?」

雷州人:「啊卡」

外地人:「到底是啥?」

外地人:「那裙子又怎麼說?」

雷州人:「滾」

外地人:「你說什麼?」

雷州人:「滾啊」

外地人:「……"

也許只有潮汕人才能明白

雷州人真的有在認真說方言

假如一個潮汕人來到湛江

他一定能夠聽懂一句:甲卟(吃飯)

廣東共有72種方言

雷州話和潮汕話被認為是廣東方言中

最難聽懂的兩種

粵西和粵東距離接近1000公裡

雷州話和潮汕話為何如此相似?

這裡有幾道測試題

看看你會幾道~

請嘗試把題目中的內容翻譯成雷州話和潮汕話

1

小孩

雷州話:儂仔

潮汕話:奴仔

2

開心

雷州話:畫喜

潮汕話:歡喜

3

轉彎

雷州話:鬱角

潮汕話:鬱角

4

蘿蔔

雷州話:菜頭

潮汕話:菜頭

5

膝蓋

雷州話:腳塢或腳頭塢

潮汕話:腳頭塢

6

淤青

雷州話:黑青(烏青)

潮汕話:烏青

7

雞皮疙瘩

雷州話:雞母皮

潮汕話:雞母皮

8

你認識

雷州話:魯北

潮汕話:呂北

9

沒什麼

雷州話:沒咪

潮汕話:無咪個

10

去你家

雷州話:去魯豆

潮汕話:去呂塊

好了好了

賣關子都賣到這了

你嗅到解密的味道了嗎

潮汕話和雷州話之所以這麼像

是因為同為閩南方言分支

那問題來了

為何它們

一個在粵東,一個在粵西呢?

閩南語,據傳起源於黃河、洛水流域,歷朝歷代因徵蠻、避亂,遷移至福建南部。據有關史料記載,中原漢族從秦、漢、唐、宋、元、明不同時期分成幾撥途經古蒲田暫居,後分別遷居於雷州半島、粵東地區。遷於粵東地區的早期漢人後裔,主要分布在潮州、汕頭、揭陽、汕尾、梅州等地。

閩南語現主要分布地除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外,還廣泛分布於廣東粵東、粵西地區、海南島等地區。

雖然經過數百年的演變

這兩種方言的語音語調各有所變化

但不少讀音還是有很高的相似性和關聯性

從古到今,福建、潮汕地區

一直都與湛江淵源頗深,交流頻繁

如今

湛江人常聽到的「福建村」

正是起源於此

湛江有個「福建村」

福建村在湛江市赤坎區北部,據傳南宋之後,為躲避元軍追殺,大量移民從福建莆田遷居於此,經商和定居,聚居之處,便叫做福建街,並逐漸形成村落,赤坎才初步形成港埠。

在赤坎,有一條福建街,北起民主路,南止九二一路,是赤坎區古老街道之一。從民主路至平安街口路段,尚保留有古老街道痕跡,街口有八角井,為清乾隆年間潮州來赤坎經商人士所建。

廣州灣商埠,也是到湛經商的潮人聚集之處。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宣布解除海禁,隨之出現商旅雲集、懋遷者多的繁榮景象。此時,潮籍商民也開始到湛創業定居。潮人與本地人通商結義,相處融洽,商號漸多。

在赤坎區的廣州灣商會會館舊址,就留下了當年潮籍商人到湛經商的歷史痕跡。在廣州灣區域內,商人團體是以地緣組織為主,潮州會館是廣州灣商人組織的主要機構之一。赤坎埠自18世紀後期起吸引了不少潮州、福建和廣府等地商客前來經商。

▲廣州灣商會舊址

大通街是赤坎最早發展的街道之一,其中不少潮州商人所建的建築仍保存至今。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湛江各方面的建設事業得以發展,到湛經商創業的潮人也不斷增加。截至去年,在湛江工作生活的潮汕人已達12萬人,他們把湛江作為工作生活的第二故鄉。

▲大通街

廣東語言博大精深

粵西粵東相距近1000公裡

雷州話和潮汕話這兩個自帶加密功能的方言

卻能夠友好相處

希望這些方言文化可以更好地傳承下去

傳播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來源:綜合湛江市地情網、廣州灣歷史研究資訊、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湛江特呈島之謎:村民講雷州話,為何會有7座高州文化的冼太廟?
    冼夫人又稱為譙國冼太夫人,後人稱為嶺南聖母,她一生以促進漢族與俚人團結為己任,順應歷史潮流,指揮六州軍馬,多次發兵平叛,致力於國家統一,精忠愛國,造福人民,贏得了歷朝統治者的敬重和冊封。高州冼太廟為國家A級景區、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高州市文明路,潘州公園北面。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始建,嘉靖四十三年和清同治年間先後重修,是全國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冼太廟。
  • 潮汕人的工夫茶
    常言道茶三酒四,喝茶三兩知己就能暢聊一天的簡單生活。在潮汕人的眼裡,客人來了,請喝茶是最最重要的待客之道,而作為潮汕人更是把茶葉跟大米相媲美,所以在潮汕人的心裡茶的地位是很高的,因此茶葉還有一個雅稱叫做「茶米」,也就是茶跟米一樣的重要,潮汕人已經把茶當作大米一樣的東西了。當然這樣子的叫法得益於跟平時的生活息息相關的。
  • 潮汕講古——潮汕人的方言文化
    講古,北方人稱之為「評書」或「說書」,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中國各地的說書人常以自己的方言向人們講述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潮汕也有本地特色的講古文化。聽說在解放前,在汕頭的福合埕、潮州的開元寺、揭陽的城隍廟等地都設有講古攤,講古藝人每日每夜,使用潮汕方言,講述各種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而聽者不計其數。舊時的講古是一種謀生手段。講古藝人多為謀生計的窮困文人或敗落子弟,每講到一個段落至精彩處,便停下來向聽眾收賞錢。聽眾多為老年人、體力勞動者和小販。聽說書的人,坐其椅子的就必須給錢,但多少不限。
  • 全世界有多少部講潮汕人故事的電影?(上)
    此片基本在潮汕地區取景,選擇了澄海冠山神山、樟林西塘、東裡塘西街頭、前美慈黌故居、蓮華碧砂五叢榕、潮州開元寺和汕頭達濠等一些景點作為拍攝地。1989年《八兩金》由洪金寶主演的愛情電影洪金寶也演過潮汕人,但並不是功夫片,而是愛情片《八兩金》。
  • 潮汕人與客家人
    在中國的廣東地區有三大民系,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都是從古中原南遷而來,經過上千年和當地原住民的同化,形成了今天的三大民系。今天我們就講潮汕人和客家人。潮汕人,古時稱潮州人,隋宋兩次南遷最終定居潮州府形成潮汕文化。
  • 和潮汕人談戀愛,我膨脹了.
    比如一手上天入地的絕好廚藝,和無微不至的體貼照顧,在他們眼中才是真正的「寵你技能」。但也不是每個潮汕人都自帶下廚天賦,這時他們就使出了另一項技能:帶你尋吃。各種餐廳食鋪大排檔小攤位,他們永遠都能找到最好吃又實惠的那家,然後藉機收穫對方投來的讚嘆眼神。
  • 雷州話經典歌曲《阿強和阿花》,雷州人必聽!
    雷州話經典歌曲《阿強和阿花》,雷州人必聽!
  • 在嘉大,和潮汕人談戀愛是怎樣一種體驗?
    最近有小夥伴在後臺和通少說:「通少,你知道和潮汕人談戀愛是怎樣一種體驗嗎?」
  • 潮汕人,這次又要讓人羨慕了!
    他們出了名的團結、敢拼、講義氣、會做生意,但也有些會迷信、重男輕女、排外…這裡面有事實,有讚譽,但也有偏見。 潮汕人是較為特殊的群體,潮汕地區歷史上也一直分分合合。那真正的潮汕,你又了解多少呢?
  • 這些年,攪動廣州深圳樓市的潮汕人
    常常有置業顧問反映,舊業主老帶新的促銷機制,在潮汕人身上效果不會差。3、講風水,重細節。潮汕人重風水,從潮汕老厝的建築風便可窺知一二。風格鮮明獨特,坐落選址與修砌風格也有很有考究。潮汕客是廣深置業中介又愛又恨的群體。一方面,潮汕人人多錢多,出手闊綽豪爽。但另一方面,潮汕客講究起來卻非常難伺候。4樓可以嗎?4樓免談。
  • 潮汕人喝茶有多野?
    茶具已經進化為潮汕人的體外器官正因為時刻離不開茶,潮汕人與茶具便發展成共存共生關係。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茶。時間地點空間的任何限制統統打破,對一口熱茶的渴望促使潮汕人背起茶具行走四方,「在任何地方都能喝茶」的傳奇也因此誕生。
  • 紅桃粿,潮汕人小時候渴望的年味!
    紅桃粿也被叫做紅殼桃、粿桃、桃粿,幾乎每個潮汕人都吃過這種粿。紅桃粿,承載了小編兒時的記憶,也是每個潮州人最熟悉的味道。紅桃粿是潮汕人過年必不可少的美食,想起兒時阿嬤煎的紅桃粿,外酥內嫩,粿料豐富,味道極佳。就是這樣子的美食,很多年輕人也未必知道如何製作。
  • 潮汕人在深圳,是靠這些活下去的...
    97年的時候,深漂潮汕人越來越多,他開了家「亞六潮汕打冷」,做正宗的家鄉味道,一時間生意大好。許多潮汕人來在這裡,吃著家鄉味道,找回堅持下去的動力!不打烊的店,潮汕人在深圳,無論什麼時候,都能在這座城市吃到家鄉的味道。
  • 潮汕人為什麼這麼能打|大象公會
    內陸山區的客家人聚居地,其實時至今日,也仍有大量的講福佬話的人群居住在土樓中。歷史還能證明,潮汕人絕不僅是窩裡橫。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放東南海禁,允許人民作內海貿易,開啟了粵東客家人移民臺灣的序幕,乾隆十二年(1747年)允許閩粵到暹羅買米和木材,標誌著外貿海禁也隨之解除,掀開了潮汕人移民海外尤其是暹羅的高峰。
  • 潮食| 潮汕人的「生醃」胃,果然名不虛傳!
    在大廣東,論吃鮮 廣州、順德、潮汕均榜上有名 但論最能吃「生」 潮汕人說第二 估計沒人敢說第一了
  • 中秋節,潮汕人是這樣拜月娘的……
    中秋節,潮汕人是這樣拜月娘的…… 早上去市場大採購 下午和家人折大金 晚上時辰一到 各家各戶會在自家門口
  • 潮汕人的鄉愁,是那一碗碗的厝頭巷尾的草粿
    談起鄉愁,每個地方的人想到的東西都不一樣,西安人會想到那唇齒留香的肉夾饃,川渝人會想到那辣油飄香的麻辣火鍋,長沙人會想到美味的麻辣小龍蝦,而潮汕人則會想到那碗樸實無華卻又口感獨特的草粿。在每個潮汕人的童年裡,一定都有這樣一個阿婆或者阿伯,他踩著老式三輪車,帶著一個大喇叭,在夏天的厝頭巷尾來回騎著車,載著滿滿幾鍋草粿,一邊騎車喇叭一邊廣播到:草粿!豆腐花!而遠遠聽到聲音的小孩就會帶著碗默默在巷頭等著阿伯的到來。拿著碗舀上滿滿一碗黑乎乎的草粿,撒上潔白的白砂糖,心滿意足地端回家。我想這是每個潮汕孩子夏天最大的盼頭了吧!
  • 潮汕人過年吃什麼?央視告訴了全世界!
    在以前物質匱乏的年代,鵝肉並非日常三餐就能隨便享用,一般只有春節和中秋這兩大節日,才會宰鵝祭祖拜神,然後全家食用。林貞標告訴記者,潮汕人用來做滷鵝的鵝,並非一般我們常見的家鵝,而是原產潮州市饒平縣浮濱鄉的巨型鵝——獅頭鵝,素有「世界鵝王」之稱,公鵝的重量在三十到四十斤左右,母鵝一般也有二十多斤重。
  • 從傳統行業跨步網際網路,潮汕人又悄悄進軍電影業
    作者:淙良來源:投資家網在潮汕大地上,誕生了眾多家喻戶曉的富豪:「企鵝帝國」的馬化騰、「星河地產」的黃楚龍、「海岸城」的李茂水、「大中華」的黃世再、香港「紡織大王」林百欣、「股壇狙擊手」劉鑾雄,還有泰國正大集團謝國民和酒業巨子蘇旭明跟大多潮商一樣,莊慶建身上也流著一股「愛拼」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