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枯燥無味的政治劇,恰恰在呼籲平權主義的當下「生逢其時」。
知名媒體Polygon最近評選出2020年最值得一看的20部佳劇,第一名是由凱特·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莎拉·保羅森(Sarah Paulson)等女演員主演的《美國夫人》。
這是一部平權主義政治歷史劇,電影重新見證70年代文化戰爭中最重要的一場攻堅戰是如何永遠地改變了美國當代政治版圖。
目前IMD均分7.9;Metacritic均分87;爛番茄新鮮度96%;豆瓣評分9.2……值得一看的佳劇!
匠心巨製
《美國夫人》的團隊大部分是女性。由《驚奇隊長》的導演Anna Boden、Ryan Fleck以及《使女的故事》的導演Amma Asante等共同執導;編劇之一Dahvi Waller曾憑藉執筆《廣告狂人》獲艾美獎;再加上大魔王Cate Blanchett領銜,香蕉姐Sarah Paulson、Rose Byrne、Margo Martindale等在內的頂配演員陣容,不少影評人預估這部由FX出品、於流媒體Hulu播出的系列作品,將會是今年艾美獎和明年金球獎的限定劇各類獎項的寵兒之一。
這部「黃金配置」的電視劇聚焦當下熱門的平權話題,圍繞20世紀70年代的《平等權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簡稱ERA)》,刻畫了兩派女性隊伍:
一邊是以Phyllis Schlafly(Cate Blanchett飾)為首的保守派家庭婦女們,她是致力於反對女權主義、反對同性戀、反對墮胎合法化等議題的保守派活動家,主張「Stop ERA」,擔心家庭婦女的價值被這一法案消逝。
對立邊是自由派的女權精英們,Gloria Steinem(羅絲·伯恩 飾)、Betty Friedan(特蕾西·奧爾曼 飾)等主張以ERA推行女權主義運動。
保守派家庭婦女們
自由派女權主義者
ERA是美國憲法的一項修正案,旨在保障所有美國公民享有平等的合法權利,試圖解決男女兩性在離婚、財產、就業和其他事項方面的法律區別,希望通過修正案禁止性別歧視。
ERA被全美各州認可,平權運動本可以向前邁進一大步。然而Schlafly領導的反ERA運動卻使70年代女權主義運動由盛轉衰,即使到了2020年,ERA能否被寫入美國憲法依然未知,女權主義運動似乎在原地踏步。因此,不少女權主義者也將Schlafly視為「魔鬼」,這似乎更加無法否認女性在風雲變化年代裡的力量。
劇組的「良心」在道化服上賺足了關注度。
服裝設計由兩次奧斯卡獎獲得者兼執行製片人Bina Daigeler擔任,她與其團隊一起收集了大量的美國70年代的時尚雜誌和新聞媒體的圖片,以服飾形塑起當時女性的視覺形象。因自身觀念的差異,我們能顯而易見地從服飾風格區分出自由派女權主義者和保守派家庭婦女們。
前景是裙裝保守派家庭婦女,背景是褲裝自由派女權主義者
無論是主張平權的自由派女性精英們,還是反對平權的保守派家庭婦女們,《美國夫人》呈現的這些美國女性已滿足了基本的生活溫飽,她們的衣著不再僅是蔽體,更多地體現自身的氣場和態度。
在服裝的助力之下,這部歷史劇的選角也做到了對真實人物形象的絕妙還原。在女性群像劇裡,為什麼大家因女性群體內部的爭執而憤慨?為什麼觀眾因大和解後、姐妹齊心的劇情而動容?就是通過形似神更似的演員還原出差異化、多元化的有血有肉的個體女性形象。
Phyllis Schlafly(Cate Blanchett飾)
Gloria Steinem(Rose Byrne飾)
Shirley Chisholm(Uzo Aduba飾)
Bella Abzug(Margo Martindale飾)
劇情也在還原事實的同時,增加了戲劇衝突性,使得劇情觀賞性很強。
例如在第四集裡Schlafly與Betty在伊利諾州大學公開辯論的情節,因可參考的影像資料為零,所以創作團隊和兩位主演主要從倆人在1976年初《早安美國》上的對談中尋找靈感。
現實中的Schlafly更為保守、機械,Betty也沒有劇中那麼強勢。但《美國夫人》中的角色裡,Betty會情緒失控、破口大罵「女巫」,Schlafly如此弔詭的辯論話術,才能讓我們感知到有缺陷人物的真實性以及早期女權主義運動的抗爭不易。
女性革命
女人要革命,是女權還是平權?
ERA於1921年首次在美國國會中被提出,並引發關於性別平等的討論。劇集選取了主張ERA的五位自由派女權精英:Gloria Steinem、Bella Abzug、Shirley Chisholm、Betty Friedan、Jill Ruckelshaus,她們是當今女權主義運動的「先輩們」,因共同的平權訴求集結在「ERA」共同體之中。但她們成長於各異的經歷之中,不同的性格取向和政治主張讓這一女性先鋒團體從內瓦解,也讓70年代的女權主義運動由盛轉衰。
與她們相對立的即是以Phyllis Schlafly為代表的「Stop ERA」家庭婦女組織,反對修正案的理由主要偏向於傳統的性別角色和家庭價值方面,認為修正案通過會認可墮胎、避孕等女性權利,改變女性在家庭的傳統角色、扭曲傳統家庭價值等。
兩派女性的紛爭體現在方方面面,Gloria諷刺家庭婦女,「他們終於為他們的大男子主義找到了最好的障眼法,那就是女人。這些家庭主婦是苟延殘喘的父權制最後一口氣了,她們被洗腦了,相信如果不按照規矩來,就會失去男人的愛和保護。」
主張男女平權的ERA卻把本質同為女性的家庭婦女們隔絕在外,這種獨立女性的形象不免帶有居高臨下的精英色彩。女性尋求權力的道路不是決然與男權對立,以致於拋棄被男權制度收編的家庭婦女,要知道家庭婦女的價值依然能體現出女性力量。
Schlafly同樣不屑於這些未婚女性,認為這些女權主義者只是沒人願意娶的可憐鬼,她們只想通過立法解決自己的私人問題。如果把女性推到職場上去,就會發現自己在兼任職場和家庭的兩份工作,為什麼要放棄我們家庭婦女們的「幸福」生活呢?
其實Schlafly一直在遭受性別歧視的過程中「逞強」,政治職場、反平權運動、夫妻性關係……然而她依然以女性身份維護著男權體系,是一種對既得利益失去的害怕。
但也有觀眾認為這是一種「懷柔(用溫和的政治手段籠絡其他的民族或國家,使歸附自己 )」。當Schlafly闖入男權體系下的政治主場時,儘管她熟讀律法、擅於宣講,但她依然被使喚去做會議記錄、依然是男性的附屬角色。太多的境遇讓她明白——女性想要往上爬,就得服從男人的規則。
同為「女性」性別之下,在力該往一處使時,都能因「是否結婚」而相互battle、進而因各自不同的利益劃歸為兩派。ERA內部的分崩離析也不斷推促著現代女性思考——我們到底想要什麼?
自由無非是大家都渴望的訴求,然而二字的探討對女性至今依然是偽命題。
不少人以「褲裝為槓桿撬動的女權意識」界定70年代的女權主義運動。美國1960-1970年代,褲裝被傳統家庭主婦認為是不可接受的,甚至裙褲也被列於黑名單上。與此同時,東西兩岸的自由派女性服裝卻顯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現代化。在《美國夫人》中這一特點在兩派女性交鋒時體現得淋漓盡致,再次作證服裝藝術的「良心」。
以樓梯欄杆為界,左邊是裙裝保守派,右邊是褲裝自由派
「女性能不能穿褲裝」這一在現代社會看起來毋庸置疑的問題,卻經歷了社會變革影響、女權主義者據理力爭的努力,女性褲裝被賦予了太多的政治意義:在那個年代,是否穿褲裝代表了你屬於保守派或是自由派。
而諷刺的是,政界女性不穿裙裝就不能進入國會。
拿什麼追求自由?
服裝都難以自由的時代,拿什麼去追求自由?現在的女性也在遭受種種質疑,其中不乏來自同為女性的質疑聲。
《美國夫人》的大部分編劇、導演都是女性,以女性視角講述女性主義運動是站得住腳的。不過這部歷史劇雖以反平權的女性為主線視角,但並不是反女權劇,而是通過講述「如果一個女權主義者反女權,反對和男性鬥爭的話,自己爭取女權的路會變得多麼崎嶇。」
從而告訴姐妹們應該團結起來,而在團結的前提之下,我們同樣是思想開闊且優秀的個體。
《美國夫人》的導演們也出品過不少類似題材的作品。
例如在Amma Asante參與導演的《使女的故事》中,反烏託邦背景中的女性抗爭被看作是主體,著裝是身份階級的表徵:黑衣首長、藍衣人妻、紅衣使女、灰衣非人等。
最低賤的非女類,往往是容貌不美、思想不純、侍夫不力、生育不能的女人,亦或是寡婦、女權分子、女同性戀者和女異議分子等。紅衣使女在「等級」上略好,但依然只被看作「長著兩條腿的子宮」。
道具象徵的隱喻和暗喻、反人道行為帶來的感官刺激,各種藝術表現手法在觸發觀眾想像空間之餘、啟示大家反思更可怕的現實映射——在某些落後的地區,《使女的故事》中的某些行為依然能找到註腳。
回到現實生活中,「大魔王」Cate Blanchett的個人成長經歷,其實是女性範本。
她百分之百堅定自己的表演愛好,並且為之全情付出,事實證明這些看似天賦型演員都是自身的堅定和磨練。早在墨爾本衛理公會女子學院就讀時,她就喜歡上了戲劇,並實打實幹地成為了學校戲劇社團負責人;考上墨爾本大學的藝術和經濟學專業後依然著迷於戲劇,索性退學、前往英國開始職業生涯,最後以藝術學士的身份從澳大利亞國立藝術戲劇學校畢業。
97年的Cate Blanchett
大魔王憑藉主演歷史題材電影《伊莉莎白》中的「伊莉莎白一世」一角提名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第5屆美國演員工會獎電影類最佳女主角,獲得了第56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等各項大獎。
《伊莉莎白》的導演Shekhar Kapur如此評價她,「我第一眼看到凱特,就從她的臉上看出了成為一名偉大演員的天賦。」
隨後各部作品的積累加持之下,Blanchett坐實了「女王專業戶」的稱號。
作為「人間扳手」,成功挑戰同性題材和反串角色。在鮑勃·迪倫的傳記電影《我不在那兒》中,她是6位鮑勃不同時期扮演者中唯一的女性。她恣意散發的中性氣場成功詮釋了這一時期的鮑勃,憑此角色斬獲的無數大獎足以證明她是詮釋得最好的那一個。
當被記者問到性取向、女性身份問題時,她的回答足現「平權」,也為迷茫前行的現代女性們做出了精神引領。
圖片來源:@減肥的日常bot
優雅、自信、獨立、強大是大魔王的代名詞,也該是現代女性自由選擇的態度。
正如法國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創作的社會學著作《第二性》中寫道的:「對於做出了能與男人媲美的業績的女子,社會體制擁有的力量會超越一切性別差異加以頌揚。伊莎貝拉一世、伊莉莎白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而是君主。」
圖片來源
新浪微博 / 豆瓣 / I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