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文化|由戲劇作品轉向二次元,看日本人面具下的精神世界

2020-12-25 清諾晗history

在日本的各種民俗事象中,面具可以算是非常常見的一種。傳統的面具是和一種日本經典戲劇——能樂所息息相關的。

在近百年的發展中,日本的面具逐漸從戲劇作品中向二次元作品轉換,其中極有代表性的作品《夏目友人帳》,就通過面具來塑造了一個又一個人形妖怪的動漫形象。而面具本身的含義也從傳統戲劇道具演變成了對當代社會中的日本人的影射。

夏目友人帳

傳統面具

1、由中國傳入

據考古學家研究發現,最早的日本面具誕生於公元二世紀,其產生和中日早期文化交流有著密切的關係。在2013年,櫻井市大福古墓遺址出土了一件木製面具殘件,被公認為是日本最古老的面具。

考古研究者稱其用於舉辦莊嚴的儀式,可能由一個被稱為「方相氏」的人佩戴。

而在中國《周禮·夏官·方相氏》中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而時難(儺),以索室驅疫。大喪,先柩。」正是主持儺祭,驅除疫鬼的形象。

此外通過遺址中其他遺蹟發現了更多中日交流的痕跡,也為這件日本最古老的面具的起源指明了方向。

木質面具殘件

而常用面具作道具的日本能樂,是在唐代聖德太子時期秦河勝大臣把當時的伎樂傳入日本,很快獲得日本宮廷和寺院的喜愛。而能樂面具也隨著能樂在日本的流傳而逐漸推廣開來。

2、能樂面具的審美

能樂通常演出貴族英雄的悲壯故事,其核心是展現人神對話,展現人物的痛苦、矛盾和怨念,因此能樂常有一種陰森的氛圍。其追求的是超脫的,高雅的,凝練的美,通過留白和抽象化留給觀眾想像的空間,以此來獲得貴族式的「幽玄的崇高美」。

能樂通過在演出時用能面遮面的形式來遮蓋演員的面部表情,僅僅用面具上蘊涵的表情和演員的肢體動作來傳情達意,把能樂抽象化,從而加強觀眾的感受,提高能樂的藝術內涵,以達到給觀賞者回味無窮的體驗。

能樂面具

因此能樂面具也必須與能樂的主旨相符合,能樂面具製作精緻,繪畫生動,雕刻細膩,通過精細的做工來表達不同人物形象的複雜表情,以代替演員本身的面部表情

在其種種的工藝上,都顯而易見地展示了東方的美學觀念和道德文化,給觀眾以直接的審美判斷。

兇相大多目眥欲裂,滿臉橫肉,強調凹下和凸起產生的起伏,善相則慈眉善目,和顏悅色,雕刻細膩,面部柔和,因此顯得慈祥。旨在於能夠通過具有鮮明特點的面具給予觀眾最直接的視覺感受。

兇相

妖怪面具

1、妖怪面具的代表

隨著時代的發展,日本人逐漸將面具這一具體的事物作為一種意象加入到了影視作品裡

面具在日式動漫作品中隨處可見,如宮崎駿筆下的無臉人,採用的還是較為傳統的能面形象,而《夏目友人帳》中的諸多妖怪面具則是做了一定的簡化,大多以紙繪圖覆面,也有部分高級妖怪使用木質面具。

而在《死神BLEACH》中,面具則更成為了一種超現實的代表,通常用半個或整個怪物頭骨來作為破面或假面。無論是什麼形象,妖怪或異能者總是離不開面具,面具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無臉人

日本人鍾愛妖怪文化,更鍾愛戴著面具的妖怪。在漫畫作品中使用這些面具的用意或是實力的展現,或是作為區分人和妖的標誌,但是最常見的還是為了隱藏。

善良的妖怪因為曾經的受傷而戴上面具,藏起來自己的真實面目和性格秉性,從而掩飾自我,保護自己。而這一意象在日本人群中具有很高的社會認同度。

但不同於原始的能面的鮮豔色彩,動漫作品中的面具大多顏色素雅。創作者以紅白黑藍四種基本顏色為主來繪製面具,並且通過用大面積的白色作為底色,從而營造出一種素雅的感覺,這一點是和傳統能面面具的留白功能遙相呼應的。

善良的妖怪

2、妖怪面具的影射

日本人常以笑容滿面被談起,而壓抑的社會環境已經讓日本人自覺或不自覺地戴上了某種心理上的「面具」。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微笑示人,展現出自己的親和和友好,不可以在人前崩潰大哭,不可以做出來失禮的舉動。

日本人被整個社會氛圍要求著,收起自己真實的想法,壓抑自己的情緒,展現出來自己最和善的一面。這一點和日本動漫裡的妖怪面具是何其相似的,或者說,動漫裡的妖怪面具正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射。

日本人一直在追求一種平和美,追求遇事臨危不亂,追求無論何時都要保持平和,這種平和支持了日本人的整個精神世界。

壓抑的日本人

《菊與刀》也曾描寫:「人們都認為有著像神風敢死隊那副表情的日本人,即使失敗了也絕不會輕而易舉地讓美國軍隊登陸的,但事實是,日本人突然以變臉,卻以一副和藹可親的表情去歡迎勝利者。」

正是日本人所追求的平和表情的面具促使了他們的這種轉變,為了自保,他們的表情就像是面具一般捉摸不透,令人難以了解其真正的心思。

日本人極愛這種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表情,因此在製作面具的時候甚至都會用到這種被稱為「中間表情」的表情。但是日本人本身並不像他們的面具一樣一樣永遠理智平和,而是極易感傷的人。

菊與刀

這種矛盾讓日本人容易自我否定,容易厭倦自己,對自己感到惱火和不滿。他們有的人選擇了逃避,通過種種解壓方式來釋放自己,有的則走上了極端的道路。

總結

在日本動漫作品中常見的面具,可以稱為是日本人現實生活中「中間表情」的影射。動漫中的面具往往象徵著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約束和規則,而創作者之所以選擇面具來作為這些規則的載體,則是借鑑了日本傳統面具形象——能面。

能面

創作者在進行再創作的時候將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原有的具體事物中,從而創造出來具有新的代表意義的新的事象。

但是無論是傳統的面具還是新時代動漫作品中的面具,或者是日本人心中的面具,面具隱藏面部表情的基本功能從未流失過,面具在日本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從未動搖過。

參考文獻

1、《日本能樂與能樂面具製作》

2、《日本的面具藝術》

3、《日本、中國以及韓國的面具文化》

4、《日本發現最古老的面具,或與中日早期交流有關》

相關焦點

  • 日本人的面具與角色扮演:從Cosplay談起
    從而使得到訪過這裡的人,患上不同程度的精神性暈船。幾經費解才終於看明白,我們所說的壓抑,是他們角色扮演的面具。Coser的面具  通俗文化是由民眾的興趣集合而創造出的文化形式,來源於民間大多數的心之所向,被創造與被接受是同一個過程,自然擁有著不摻功利的天然性。使其在精神品格上清新自然、質樸剛健,難免粗糙,卻不矯揉造作。
  • 日本的面具文化
    在日本人的現實生活中呢,也有很多場合都會帶上面具,這已經變成了日本文化中的組成部分。他們為什麼要戴面具呢,今天我們就聊聊,日本人和那些面具之間的故事。(幽玄之面:對話陰陽兩界)日本有一種非常古老的表演形式,稱為【能】,它是幽玄之美的最典型代表。
  • 日本能面具,如果害怕,不要點開
    在這樣的情景下,恐怖的神鬼面具自 然先行誕生。之後,象徵智慧的老人面、代表女神的女面,才陸續出現。隨 著時代的演進,戲劇逐漸脫離了宗教,成為獨立的娛樂活動。面具變成了演 戲的道具,以增強戲劇效果。從最早傳入的伎樂面到舞樂面、行道面和追儺面,都對後來的能面造成影響。 大約在七世紀初期,伎樂由中亞地方傳入。伎樂面為表現喜感,表情較為誇 張,大多由桐木、楠木製成。
  • 神秘的面具—日本文化的另一標誌
    下面,讓我們帶領大家前往日本面具奇幻而又神秘的世界。如今提到使用面具的藝能,最先浮現在我們腦海中的必然是能樂。據《日本書紀》中記載,是由高麗渡來人味摩之在公元612年帶入日本的外來藝術,也是後世各種演藝的雛形。當時的伎樂藝人隸屬於寺院,主要在寺院佛事及宮廷儀禮上進行演出,是一種戴著面具表演的默劇。
  • 魅影的面具 M.A.S.K.與戲劇
    深藏在面具恆久不變的無言之中。——約翰•馬克每一種面具都有自己的神話。——列維•史特勞斯面具之下,他那張臉,有著讓人不安的模樣。 面具之下,他那張臉,有著讓世界無法理解的扭曲。 面具之下,他那張臉,輪迴交織著自卑與自尊,真善美與假惡醜。
  • 《中國動漫周刊》第661期 萬聖節專題:二次元中的神秘面具人
    特別企劃:萬聖節化妝舞會盤點二次元中的神秘面具人面具最早出現在遙遠的古代,常用於部落祭祀等活動,如今已與時俱進地演化成一種時尚元素,出沒於各種舞會、狂歡節和表演中。面具又被稱為「假面」,是人們內心世界的一種象徵,戴上面具之後,人的內心世界被虛假的形象覆蓋。二次元世界有許多面具角色,其中有因不得已的苦衷戴上面具的苦情派,也有從頭到尾都以面具示人的低調派,這些設計富幻想色彩的面具為本體增添了獨特魅力。適逢萬聖節,諸君選好面具參加化妝舞會了嗎?
  • 戴著面具活著的日本人 日本觀察
    稍將其具象化之後才愕然發現宛如一個個精緻且毫無破綻的「能面具」。能面具日本的能面具作為日本古典劇種——能劇的重要載體,與我國古典戲劇中的臉譜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其最大不同在於「表情」的處理方式。我國的臉譜強調油墨重彩,即通過色調的不同或是眼尾、嘴角勾勒方式的差異來刻畫人物的表情甚至性格,誇張之勢顯著。
  • 詭異卻又華麗的面具下隱藏了什麼? | 威尼斯狂歡節
    面具,指遮蓋全部或部分臉並有眼睛開孔的覆蓋物,通常作為舞會、狂歡節或類似的節日、戲劇等的偽裝 起遮擋保護作用的外罩。面具文化也通常被稱為儺(nuo)文化。而面具中,最為典型和著名的大概就是威尼斯面具了。在歐洲文明中獨具一格,是極少數面具溶入日常生活的城市。威尼斯人把面具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18世紀以前,威尼斯居民生活完全離不開面具。
  • 影武者分身術,日本面具文化談 日本文化
    就象在遊戲中那個刀風兇狠的雙刀面具武將BOSS一樣嗎?這個回答或者只中一少半,另外一大半,影武者的含義更類似於替身,統稱「替死鬼」- -。在日本戰國時期,由於暗殺戰術的盛行,日本大名們為了自己的小命著想,往往就找一類人穿上與自己一樣的衣甲在戰場上迷惑對方組織的暗殺戰術。
  • 日本妖怪文化與戲劇
    妖怪文化與戲劇 (一)能劇 能劇是日本的傳統戲劇,也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能劇源於古代舞蹈戲劇形式和 12 世紀或 13 世紀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舉行的各種節慶戲劇。「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義。
  • 神秘人面具啟示錄
    本期推送我們將走進歷史上著名的神秘人的內心世界並且教大家尋找屬於自己的神秘。鳥嘴面具人Zanni 也是戲劇形象,據說鼻子越長,代表這個人物越愚蠢,他那低矮的額頭便是他愚笨的象徵。華麗熱鬧的面具說完那真是不得不說一下咱們博大精深的各路東方跳大神,面具一般都有獨特象徵文化,許多祭祀都需要祭祀長老帶上面具跳特定的舞蹈與他們所信奉的神進行交流,簡單說就是跳大神。
  • 日本戲劇的發展,竟是在中國的引導下,這事你怎麼看
    受中國盛唐以後流行的佛教文化的影響,日本神道教開始盛行,武士階層也做出了很大努力。寺廟和神龕廣泛建造,宗教活動和民間祭祀定期舉行。因此,在宗教儀式的氛圍中,戲劇在寺院和神龕的幫助下逐漸成型。日本過去沒有戲劇。
  • 日本動漫中,那些關於面具的秘密......
    不管是什麼人,戴上面具,就會變得複雜而且神秘。甚至,在日本動漫裡,有很多戴著面具的角色,也會給我們這種感覺。比如,這樣的。我們這次,就來一起探索,在動漫裡大放異彩的「面具」的文化密碼。一. 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面具」在日本動漫裡出鏡率非常頻繁。
  • 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張曉華:面具戲劇的「美癒」之旅
    1995年,在擔任中華戲劇學會秘書長時,向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申請補助,曾舉辦了國內首次的戲劇治療活動,是個為期三週由藍迪教授主持的「戲劇治療創作研習營」。爾後,從1999年開始,我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首開四學分的「戲劇治療」,再於在碩士班開設「戲劇治療理論與實務」的課程迄今。
  • 日本の面具
    >能樂在日本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能面由檜木雕刻而成,不少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能面的獨特之處在於兼有「悲哀與微笑兩種截然相反的表情」。有的能面看似微笑,眼角卻如泣如訴;有的能面看似悲傷,唇邊卻漾出一絲平和的笑意。
  • 【科普】泰國的面具文化與泰國恭請神明---來泰國找大師做法事
    孔劇/面具舞 การแสดงโขน,港澳臺譯法(箜劇) 是一種由舞者戴上面具進行舞臺表演的藝術表演形式,是一種專用於宗教儀式上的表演,常見於東南亞地區,實際上每個國家的文化或多或少都是從印度引進而來,被稱為印度「第一部史詩作品」的「羅摩衍那」是印度神話的寶庫,也是後世印度文藝作品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包括印尼在內的東南亞國家都受其非常深厚的影響,但在進入各個東南亞國家之後
  • 《新娘面具》我眼中的新娘面具
    片子的現實教育意義很大,不同於現在的普通迷你劇,它所傳揚的可歌可泣的面具精神值得我們深思。就如一位吧友所說:一個面具倒下了,還會有千千萬萬個面具站起來。面具精神是永不會熄滅的,它存在於人們的心中。即使被人嘲笑又怎樣,即使被人毆打又怎樣,身體上的痛再怎麼也比不上心裡的痛。看著正義之士被嚴刑拷打,江山痛苦的躺在地上留下了辛酸的淚水,在每一次化身為新娘面具時,他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責任,自己心中濃烈的愛國激情。自己的母親被日本人害死,自己不能輕舉妄動,還要裝瘋流淚被日本人嘲笑,本想化身新娘面具報仇卻被趕來的弟弟追殺,不幸中槍,帶著遺憾和悔恨離開了這個世界。
  • 最神秘的面具——日本能面
  • 這裡有一份面具的 「不完整發展史」
    源自 (很早…)之前見到的一張照片,由日本面具藝術家 Shin Murayama 為 TAKAHIROMIYASHITATheSoloist
  • 從三星堆到日本能劇,雖都是面具,我們卻早幾千年
    ,而非無臉男的確,「無臉男」和「十二金仙」、「九尾」一樣,都戴著面具,但兩種面具的出處和文化背景不同。無臉男的面具,讓我想起日本最主要的傳統戲劇——表現超現實世界的「能劇」裡使用的面具,這種藝術距今大約600年。在能劇中,主角的衣袍可由旁人幫忙穿戴,唯有「能面」只能由演員自己非常肅穆地戴上。因為在他們看來,每個面具背後,都藏著一個獨一無二的角色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