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日本
各種神神秘秘的面具嗎?
雖然在中國很少被提及,但日本面具早已存在於我們接收到的信息中。在我們喜愛的動漫中,在日劇的場景裡,在日本旅行的路途中。
面具早已不是躺在博物館中冷冰冰的文物,對於對日本充滿好奇的人們來說,日本面具與浮世繪一樣,是日本文化獨特的標誌。下面,讓我們帶領大家前往日本面具奇幻而又神秘的世界。
如今提到使用面具的藝能,最先浮現在我們腦海中的必然是能樂。
能樂在室町時期(14-15世紀)經由觀阿彌父子之手正式成型,五百餘年來幾經浮沉,至今仍留有五個主要流派活躍在演藝舞臺上。然而面具的歷史遠比能樂悠久,8世紀正倉院珍寶中就有多達171件伎樂面留存至今。從正倉院藏品到能樂誕生為止,這中間有過多少種面具呢?讓我們來看看能樂誕生之前的日本之面吧。
- 伎樂面 -
顧名思義,伎樂面是用在伎樂中的假面。所謂伎樂又叫吳樂,是南北朝時我國吳地流行的民間樂舞。據《日本書紀》中記載,是由高麗渡來人味摩之在公元612年帶入日本的外來藝術,也是後世各種演藝的雛形。當時的伎樂藝人隸屬於寺院,主要在寺院佛事及宮廷儀禮上進行演出,是一種戴著面具表演的默劇。
伎樂所用的面具據當時的寺院帳冊所記,有治道、崑崙、金剛、迦樓羅、吳女等不同角色,完整的一套面具應有十四種,共計二十三面。這種面體積相當大,是從上罩住演員頭部的頭套式面具。
迦樓羅,佛經中又叫金翅鳥王,傳說專吃毒蛇的神鳥。面具頭頂的肉冠和雙頰的肉垂都很傳神的保留了大型鳥類的特徵。日本文化財中心與東京國立博物館合作復原項目中發現迦樓羅面具可能還在口中垂著一根系鈴的鎖鏈,旋舞騰挪時鈴聲振振,十分有趣。這其中有的如醉胡王、力士等一樣高鼻深目,從五官上透露著一股濃濃的胡人氣息,有的則如吳女等一樣面容平緩柔和,妝發眉眼與唐仕女像如出一轍。而中國這種造型面具在民間枚不勝舉,江西萍鄉儺面「梅香」,似「長安女兒雙髻鴉,隨風趁蝶學夭邪」。
吳女,伎樂面中唯一的女性面。面如滿月,眉似新柳,挽著唐代仕女像常見的雙環髻,儼然是當時的長安女子形象。在風格各異的面具根付中,有一類特別的作品,如下圖,是由大正時期的雕塑師、畫家加納鐵哉(1845-1925)所作。38歲時,他從東京遷至奈良,花了大量時間研習古代建築中的造像與繪畫;41歲時被日本文部省指派研究日本的傳統藝術;45歲時被東京藝術大學聘為教授。但他不久後就辭去工作,回到奈良接著他的研究。現存有許多他署名的作品,但大多是鐵哉早期為了生計而生產的所謂「工坊」作品,真正具有藝術水平的作品較少。看著正倉院所藏的這些伎樂面具,眼前仿佛能看到這門藝術發源自印度或更加遙遠的西域,與佛教文化一起傳入中國,滲入了中國色彩的伎樂又再次漂洋過海來到日本,現在靜靜地躺在博物館中見證著一段文化傳播的歷史。
- 舞樂面 -
舞樂面同樣顧名思義,是用在舞樂中的假面。舞樂又叫雅樂,意指雅正之樂。雅樂最初在奈良時代自中國和朝鮮傳入日本,隨後經模仿和融入日本本土民謠逐漸產生了日本雅樂。大約在平安時代(10世紀)已經成形,至今仍是宮廷音樂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線。
唐代崑崙奴面具 —《大明宮詞》
舞樂中,如「陵王」、「胡飲酒」、「納曾利」等一些角色按傳統需要各自佩戴相應的面具起舞,情態莊嚴優雅,十分動人。但並非所有時候都需要佩戴面具,比如由女性(特別是巫女)和男童女童舞蹈時通常不戴面具,以本色出演。
▲
舞樂面 陵王
鎌倉時代 13-14世紀
重要文化財
東京國立博物館 c-14
陵王,雅樂「蘭陵王入陣曲」所用的面具。傳說北齊名將高長恭雖然身為男子,但五官嬌美如女子,所以臨陣出戰時特意戴上兇惡可怕的面具隱藏真容,蘭陵王就是他的封號。陵王面具在舞樂面中是最特別的,下顎與面具本體分離,用繩相連,跳躍舞蹈之時分離的下顎就會在舞者胸前搖晃,面具的眼睛部分也是可動的。這些舞樂面具中大部分為木刻塗彩,也有一小部分只用厚紙加絹布做成,墨筆畫上抽象的符號象徵人面,稱為「雜麵」。
▲
舞樂面 案摩
江戶時代 18-19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 c-1149
▲
天宮神社祭禮上的案摩表演
比起伎樂面來,舞樂面在裝飾意義上走出了更遠的一步。面具不僅僅停留在寫實人面上,而是加入了更多裝飾性的圖案,讓它更具魄力,也更適合風雅奢華的平安宮廷。
- 行道面 -
行道面是專用於「行道」(又叫練り供養、お練り、來迎)這種寺院佛事的面具。最有名的行道佛事莫過於奈良當麻寺的「練供養法會」,該寺藏有現指定為國寶的《綴織當麻曼荼羅圖》,傳說是天平時期(8世紀)藤原氏一位名叫中將姬的貴族名媛起心發願,在一夜之間用藕絲織成的珍品。曼荼羅上精工織出了西方淨土佛國景象,也是所有淨土圖之祖,當麻寺因此聞名於世。
每年五月十四日(傳說中中將姬的生辰)當麻寺都會舉行盛大的行道法會,由僧眾戴上佛、菩薩、天女、部眾等面具,裝扮成阿彌陀如來與眾菩薩來迎接往生信徒的樣子,且歌且舞,且唱且行。此時佩戴的面具就是行道面。
▲
《當麻曼荼羅-觀無量壽經變相圖》局部
舞樂,中央最下部有一個大舞臺,先後往生之淨土行者一邊奏起歡喜和感恩的妙樂,一邊快樂地舞蹈。當麻寺直到近年為止仍在儀式中使用代代相傳的古老面具,這些面具沒有開出眼縫,戴上之後演員不能視物,要靠旁人引導前進,宛如佛菩薩從佛龕上走下來了一樣,場面十分震撼。
▲
當麻寺練供養法會
除了當麻寺以外,京都教王護國寺(東寺)、奈良東大寺等不少寺院都藏有代代相傳的行道面。這其中京都東寺所傳承的「十二天面」最為古老,可以追溯到應德三年(1086)。
十二天面
平安時代
重要文化財
京都國立博物館 C甲18-1~C甲18-7
一張小小的面具承載著千餘年厚重的歷史與文化,至今仍用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受眾。如果說伎樂面是純粹外來的文化,那麼舞樂面、行道面就是在此基礎上,吸收了本土養分所誕生的日本獨有文化之一。
伎樂、舞樂、行道,它們離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日本美學之大成「能樂」還僅有一步之遙。下一期就讓我們走近能樂與它神秘的面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