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面具—日本文化的另一標誌

2021-02-13 日本美學

你見過日本

各種神神秘秘的面具嗎?

雖然在中國很少被提及,但日本面具早已存在於我們接收到的信息中。在我們喜愛的動漫中,在日劇的場景裡,在日本旅行的路途中。

面具早已不是躺在博物館中冷冰冰的文物,對於對日本充滿好奇的人們來說,日本面具與浮世繪一樣,是日本文化獨特的標誌。下面,讓我們帶領大家前往日本面具奇幻而又神秘的世界。

如今提到使用面具的藝能,最先浮現在我們腦海中的必然是能樂

能樂在室町時期(14-15世紀)經由觀阿彌父子之手正式成型,五百餘年來幾經浮沉,至今仍留有五個主要流派活躍在演藝舞臺上。然而面具的歷史遠比能樂悠久,8世紀正倉院珍寶中就有多達171件伎樂面留存至今。從正倉院藏品到能樂誕生為止,這中間有過多少種面具呢?讓我們來看看能樂誕生之前的日本之面吧。

伎樂面 - 

顧名思義,伎樂面是用在伎樂中的假面。所謂伎樂又叫吳樂,是南北朝時我國吳地流行的民間樂舞。據《日本書紀》中記載,是由高麗渡來人味摩之在公元612年帶入日本的外來藝術,也是後世各種演藝的雛形。當時的伎樂藝人隸屬於寺院,主要在寺院佛事及宮廷儀禮上進行演出,是一種戴著面具表演的默劇

伎樂所用的面具據當時的寺院帳冊所記,有治道、崑崙、金剛、迦樓羅、吳等不同角色,完整的一套面具應有十四種共計二十三面。這種面體積相當,是從上罩住演員頭部的頭套式面具

迦樓羅,佛經中又叫金翅鳥王,傳說專吃毒蛇的神鳥。面具頭頂的肉冠和雙頰的肉垂都很傳神的保留了大型鳥類的特徵。日本文化財中心與東京國立博物館合作復原項目中發現迦樓羅面具可能還在口中垂著一根系鈴的鎖鏈,旋舞騰挪時鈴聲振振,十分有趣。

這其中有的如醉胡王、力士等一樣高鼻深目,從五官上透露著一股濃濃的胡人氣息,有的則如吳女等一樣面容平緩柔和,妝發眉眼與唐仕女像如出一轍。而中國這種造型面具在民間枚不勝舉,江西萍鄉儺面「梅香」,似「長安女兒雙髻鴉,隨風趁蝶學夭邪」。

吳女,伎樂面中唯一的女性面。面如滿月,眉似新柳,挽著唐代仕女像常見的雙環髻,儼然是當時的長安女子形象。在風格各異的面具根付中,有一類特別的作品,如下圖,是由大正時期的雕塑師、畫家加納鐵哉(1845-1925)所作。38歲時,他從東京遷至奈良,花了大量時間研習古代建築中的造像與繪畫;41歲時被日本文部省指派研究日本的傳統藝術;45歲時被東京藝術大學聘為教授。但他不久後就辭去工作,回到奈良接著他的研究。現存有許多他署名的作品,但大多是鐵哉早期為了生計而生產的所謂「工坊」作品,真正具有藝術水平的作品較少。

看著正倉院所藏的這些伎樂面具,眼前仿佛能看到這門藝術發源自印度或更加遙遠的西域,與佛教文化一起傳入中國,滲入了中國色彩的伎樂又再次漂洋過海來到日本,現在靜靜地躺在博物館中見證著一段文化傳播的歷史。

- 舞樂面 - 

舞樂面同樣顧名思義,是用在舞樂中的假面。舞樂又叫雅樂,意指雅正之樂。雅樂最初在奈良時代自中國和朝鮮傳入日本,隨後經模仿和融入日本本土民謠逐漸產生了日本雅樂。大約在平安時代(10世紀)已經成形,至今仍是宮廷音樂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線。

唐代崑崙奴面具 —《大明宮詞》

舞樂中,如「陵王」、「胡飲酒」、「納曾利」等一些角色按傳統需要各自佩戴相應的面具起舞,情態莊嚴優雅,十分動人。但並非所有時候都需要佩戴面具,比如由女性(特別是巫女)和男童女童舞蹈時通常不戴面具,以本色出演。

舞樂面 陵王

鎌倉時代 13-14世紀

重要文化財

東京國立博物館 c-14

陵王,雅樂「蘭陵王入陣曲」所用的面具。傳說北齊名將高長恭雖然身為男子,但五官嬌美如女子,所以臨陣出戰時特意戴上兇惡可怕的面具隱藏真容,蘭陵王就是他的封號。陵王面具在舞樂面中是最特別的,下顎與面具本體分離,用繩相連,跳躍舞蹈之時分離的下顎就會在舞者胸前搖晃,面具的眼睛部分也是可動的。

這些舞樂面具中大部分為木刻塗彩,也有一小部分只用厚紙加絹布做成,墨筆畫上抽象的符號象徵人面,稱為「雜麵」

 

舞樂面 案摩

江戶時代 18-19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 c-1149

天宮神社祭禮上的案摩表演

比起伎樂面來,舞樂面在裝飾意義上走出了更遠的一步。面具不僅僅停留在寫實人面上,而是加入了更多裝飾性的圖案,讓它更具魄力,也更適合風雅奢華的平安宮廷。

- 行道面 - 

行道面是專用於「行道」(又叫練り供養、お練り、來迎)這種寺院佛事的面具。最有名的行道佛事莫過於奈良當麻寺「練供養法會」,該寺藏有現指定為國寶的《綴織當麻曼荼羅圖》,傳說是天平時期(8世紀)藤原氏一位名叫中將姬的貴族名媛起心發願,在一夜之間用藕絲織成的珍品。曼荼羅上精工織出了西方淨土佛國景象,也是所有淨土圖之祖,當麻寺因此聞名於世。

每年五月十四日(傳說中中將姬的生辰)當麻寺都會舉行盛大的行道法會,由僧眾戴上佛、菩薩、天女、部眾等面具,裝扮成阿彌陀如來與眾菩薩來迎接往生信徒的樣子,且歌且舞,且唱且行。此時佩戴的面具就是行道面

《當麻曼荼羅-觀無量壽經變相圖》局部

舞樂,中央最下部有一個大舞臺,先後往生之淨土行者一邊奏起歡喜和感恩的妙樂,一邊快樂地舞蹈。

當麻寺直到近年為止仍在儀式中使用代代相傳的古老面具,這些面具沒有開出眼縫,戴上之後演員不能視物,要靠旁人引導前進,宛如佛菩薩從佛龕上走下來了一樣,場面十分震撼。

當麻寺練供養法會

除了當麻寺以外,京都教王護國寺(東寺)、奈良東大寺等不少寺院都藏有代代相傳的行道面。這其中京都東寺所傳承的「十二天面」最為古老,可以追溯到應德三年(1086)。

十二天面 

平安時代

重要文化財

京都國立博物館 C甲18-1~C甲18-7

 

一張小小的面具承載著千餘年厚重的歷史與文化,至今仍用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受眾。如果說伎樂面是純粹外來的文化,那麼舞樂面、行道面就是在此基礎上,吸收了本土養分所誕生的日本獨有文化之一。

伎樂、舞樂、行道,它們離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日本美學之大成「能樂」還僅有一步之遙。下一期就讓我們走近能樂與它神秘的面具吧。

相關焦點

  • 日本的面具文化
    在日本人的現實生活中呢,也有很多場合都會帶上面具,這已經變成了日本文化中的組成部分。他們為什麼要戴面具呢,今天我們就聊聊,日本人和那些面具之間的故事。(幽玄之面:對話陰陽兩界)日本有一種非常古老的表演形式,稱為【能】,它是幽玄之美的最典型代表。
  • 最神秘的面具——日本能面
  • 日本最神秘的面具——能面 藝術家
    能樂在日本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能面就是演繹能樂的面具讓我們一同欣賞這些神秘的面具吧鷲鼻悪尉能樂目前在日本已是曲高和寡。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能樂,能樂師在世界各地進行文化交流。一些年輕的能樂師還拍廣告、上訪談節目,在大學建俱樂部……古老的能樂有了新鮮血液,也就有了不死的生命。
  • 影武者分身術,日本面具文化談 日本文化
    就象在遊戲中那個刀風兇狠的雙刀面具武將BOSS一樣嗎?這個回答或者只中一少半,另外一大半,影武者的含義更類似於替身,統稱「替死鬼」- -。在日本戰國時期,由於暗殺戰術的盛行,日本大名們為了自己的小命著想,往往就找一類人穿上與自己一樣的衣甲在戰場上迷惑對方組織的暗殺戰術。
  • 面具文化|由戲劇作品轉向二次元,看日本人面具下的精神世界
    在日本的各種民俗事象中,面具可以算是非常常見的一種。傳統的面具是和一種日本經典戲劇——能樂所息息相關的。在近百年的發展中,日本的面具逐漸從戲劇作品中向二次元作品轉換,其中極有代表性的作品《夏目友人帳》,就通過面具來塑造了一個又一個人形妖怪的動漫形象。
  • 日本の面具
    >能樂在日本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能面就是演繹能樂的面具讓我們一同欣賞這些神秘的面具吧鷲鼻悪尉 能樂目前在日本已是曲高和寡。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能樂,能樂師在世界各地進行文化交流。一些年輕的能樂師還拍廣告、上訪談節目,在大學建俱樂部……古老的能樂有了新鮮血液,也就有了不死的生命。
  • 戴著面具活著的日本人 日本觀察
    但如果轉換角度重新審視的話又會發現:非日籍人士之所以會將日本人與「虛偽、做作」畫等號是因為他們考量的是面具的「有無」,即「戴著面具的人」對於「沒有戴面具的人」而言,必定是「虛偽、做作」的;但日本人的考量則不是面具的「有無」而是面具的「維持程度」,即面具的佩戴方式、狀態甚至是時間長短。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很講「秩序」的國家。
  • 在神秘的納斯卡線附近發現巨型貓的標誌,距今約2300年
    專家們在秘魯世界著名的納斯卡線附近發現了一幅新的巨型貓科動物地理標誌。它們在一座小山上,這一發現可以幫助專家們更好地了解拉丁美洲最著名的地理標誌。一個保護管理團隊在秘魯南部沿海沙漠的一座著名山丘上發現了這隻貓的地理標誌。它是在利馬以南約320公裡的納斯卡-帕爾帕考古公園內被發現的。
  • 面具魅影 · 神秘的主題婚禮
    「面具風」起源很早,威尼斯的面具文化在歐洲文明中獨具一格,是極少數將面具溶入日常生活的城市。
  • 日本動漫中,那些關於面具的秘密......
    不管是什麼人,戴上面具,就會變得複雜而且神秘。甚至,在日本動漫裡,有很多戴著面具的角色,也會給我們這種感覺。比如,這樣的。因此,不管是動漫的創作者,還是觀眾,都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面具」它可以給角色賦予一種「神秘」的氣息,也可以讓角色更有「故事」。那麼,這種「面具」的神奇魅力,到底來自於何處,我們對它的種種認識和感悟,是不是本身就隱藏在我們文化基因的深處?
  • 中世紀黑死病中的逆行者:神秘而「邪惡」的鳥嘴面具下聖潔的靈魂
    前言當我們翻看有關於中世紀歐洲的影視文學作品時,總能在其中發現一個神秘的物品,那就是鳥嘴面具。在很多劇作中,鳥嘴面具就是代表邪惡的符號,是為人所不喜的,但是追根溯源,鳥嘴面具在誕生之初卻是善良和奉獻的化身。
  • 儺戲—與神共舞:奇特面具後的神秘世界
    這面具可是一項國家級非遺的重要道具那就是儺戲又稱願戲、儺堂戲,是從古代儺祭活動演化而來的一種原始宗教劇種,以戴面具表演為特徵。儺戲戲種早於恩施的南戲和燈戲,是目前恩施地方戲曲中保留年代最久遠、最完整、最原始的地方戲曲。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日本人的面具與角色扮演:從Cosplay談起
    幾經費解才終於看明白,我們所說的壓抑,是他們角色扮演的面具。Coser的面具  通俗文化是由民眾的興趣集合而創造出的文化形式,來源於民間大多數的心之所向,被創造與被接受是同一個過程,自然擁有著不摻功利的天然性。使其在精神品格上清新自然、質樸剛健,難免粗糙,卻不矯揉造作。  通俗文化是日本文化的另一面,是顯露日本人原型的文化線索。
  • 探秘藏域NO.1—美麗傳說下的神秘面具
    藥泥面具也叫藏式藥泥面具,這是一種藏藥和中草藥材研磨成粉和泥土摻和而成的面具製作手藝。由於與藏藥混合使其具有了不腐蝕、不褪色、不汙染等特點,在藏族文化中,藥泥面具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由於它的傳承過程自古以來靠的是口耳相傳,所以至今沒有完整資料。
  • 日本能劇|隱藏在面具後的表演
    眼睛凝視著前方,嘴角有著生硬卻微妙的弧度,讓外人無從察覺面具的情緒
  • 面具的神秘時代:消失的25張「面孔」
    鳥嘴面具常為銀制,中空部位塞入藥草用以過濾空氣。久而久之,銀制長鳥嘴面具就變成了醫師的象徵。不過,和鳥嘴面具相比,很多美洲土著部落的諸多面具形態與象徵含義無疑更加豐富,它們不僅僅關乎死亡,更是佩戴者對於神話傳統的一種迷戀和認定。
  • 驚悚封面常客、紋身大熱圖案,這種日本面具到底什麼來頭?
    月岡耕漁 (Kōgyo Tsukioka)《道成寺》,絹畫,148.5×176.3cm,約1900-1927年你一定見過這種面具:或是魑魅魍魎的頭,或是似笑非笑的臉,在純黑背景中散發神秘氣息其實它們叫做「能面」,是日本傳統藝術「能劇」的核心道具。今天,海雲頻道為你揭開能劇的神秘面紗。
  • 一種神秘的藝術表達:日本傳統能劇面具製作
  • 《潛夢追兇》面具人真實身份是什麼 神秘面具人身份猜測解析
    《潛夢追兇》目前正在播出中,這是一部懸疑劇,對於劇中出現的神秘面具人,在網上有人進行了討論猜測,其中有幾個人嫌疑比較大,小編整理了相關內容,那麼,《潛夢追兇》面具人是誰?《潛夢追兇》面具人真實身份是什麼  《潛夢追兇》其意如字,潛入被調查者的夢中,追查真相,找到真兇。
  • 潛夢追兇面具人真實身份是什麼 神秘面具人身份猜測解析
    《潛夢追兇》目前正在播出中,這是一部懸疑劇,對於劇中出現的神秘面具人,在網上有人進行了討論猜測,其中有幾個人嫌疑比較大,小編整理了相關內容,那麼,《潛夢追兇》面具人是誰?《潛夢追兇》面具人真實身份是什麼《潛夢追兇》其意如字,潛入被調查者的夢中,追查真相,找到真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