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思故鄉

2021-02-19 掌上黃泥河


  一回到故鄉,耳朵就放假了,如一隻小小的蜜蜂流連於花叢中不出來,丟下你一個人於鄉路上慢慢地走。

  風吹過,溫柔地吹過。你可以感受到它撫摸著你臉頰的那絲清涼,可你聽不到它的狂嘯,也看不見它撕扯著枝頭,它就那麼貓兒一般悄聲而過。小草在陽光下無聲地長著,花朵在陽光下無聲地開著,河水也只是一個音節,譁譁、譁譁地流著,流得你的心痒痒的,想唱些什麼,可你什麼也不能唱,鳥兒沒唱,花兒沒唱,你只好不唱。你實在不忍心打碎這寂靜,這寂靜是一層薄冰,你踩上去便會破裂。你便在故鄉的山路上,在那些一歲一枯的綠草中間慢慢地走著,慢慢地看著,慢慢地享受這份寧靜。寧靜裡有生命在湧動。

  你知道故鄉前行的沉重。為了這份寧靜,曾經有過的喧鬧凋零了,磚廠的轟鳴像秋天的樹葉一片片飄落。從凋敝的磚廠舊址走過,小草在斷壁上飄動,仿佛是在替故鄉看守著昨天的故事,看守著故鄉的一份眷戀。一隻鵝,不理會這些,依舊在村路上散步,鵝的叫聲讓小村更靜,靜得你甚至聽到了陽光掉在地上的聲音。鳥鳴山更幽,鵝鳴村也更幽。

  從城裡回來,從待得久了的噪聲裡逃出來,回到這故鄉的山坡站一站,於寂靜之中聽陽光鎳幣般落在你肩頭的聲響。

  舉頭思故鄉。

  低頭也思故鄉。


  天開始藍。藍得讓你感到餓,一種長途跋涉之後迫不及待的飢餓。你便開始發饞,饞饞地凝視著那藍天,想扯下來咬上幾口。那是一種純淨的藍,藍得有一種透人心脾的力量,即便是一顆星星掉進去,濺起的也只是藍色的浪花。

  天藍之後,水也幸福地碧了。

  藍天之下的大雅河,河水舒緩地在一個個石頭中間跳來跳去,雲習慣於每天在河水裡把自己洗得乾乾淨淨之後,再回到天上去。

  自從上遊的造紙廠停產了之後,河水恢復了小時候的樣子,年輕時候的樣子。河兩岸淡淡的花明明滅滅,小草蓬勃,樹在努力生長著。河的美好和故鄉的美好一樣,從沒有停止前行的腳步,它總是不斷地長高自己,不斷地讓生命綻放。

  關鍵是為了河的美麗,故鄉一次次地放下自己往日的榮耀,放下這些,才能夠讓河走得更遠更美。一個懂得放下,敢於放下的故鄉,就一定會寧靜致遠。

  於是,「生態」是一個新名詞,「休閒」是一個新動詞,沿著河的兩岸高低飛舞。靜坐河邊,看河從小村走過,從我們的生命中走過。就想起與河相伴的日子,想起小小少年的快樂,想起光著屁股洗澡的背影,想起用石片在水面上激起的浪花。

  在故鄉成長的二十年,這個世界有了許多的改變。在推土機的轟鳴聲和渾濁的河水掃蕩過的土地上,我們丟失了許多河流、湖泊,許多魚也去流浪了。二十年之後我們明白了,可那些魚是找不回來了,那清清的水也找不回來了。

  我總是在想,即使找不回那魚了,至少我該讓生活於河邊的人,像我故鄉的父老一樣,知道自己失去過什麼,然後才懂得失而復得的寶貴與快樂。

  剛入山口,故鄉便用清新的空氣砸你,大片大片砸得你精神抖擻時,你抬起頭,見四面全是綠。樹綠著草綠著山綠著嶺綠著,淺淺的綠深深的綠,仿佛誰不經意打翻了一盆綠色的顏料,綠色沿著那嶺那溝,無邊無際地流下去流下去,瀑布一樣,掛在山崖山坡。只有偶爾飛過的鳥兒才讓人一震,你的目光才會隨那鳥兒向遠處飛去,飛也飛不出去這一片濃綠淡綠。

  在故鄉的四月,你可以聽到綠色走來的腳步聲,輕輕的靜靜的,一場春風一場春雨之後,就有綠意爬上枝頭,就有小草拱出地面,不但紅杏枝頭,所有的枝頭春意都在鬧,鬧得故鄉熱熱鬧鬧。

  女兒牽著我的手問:為什麼這裡的小哥小姐不放風箏。在都市常常被樓群電線掛斷風箏的女兒,以為故鄉的田野是放風箏的最佳場所,她不知和她同齡的鄉村的孩子,已和大人一樣肩負生活的擔子,他們勞作,用自己的勤勞捻成長長的線。放飛自己讀書的願望。這些事情,女兒不知道,都市裡的很多孩子不知道。

  他們更不知道,為了這綠,靠山吃山的鄉親,放下了祖祖輩輩伐木的斧頭。這些父老鄉親從山谷深處走出來,從一種生活習慣中走出來,不再靠山吃山。鍬鎬與山的撞擊聲替代了伐木聲。他們彎下腰的身影,仿佛是一個把手安裝在山坡上,握住就可以把一山的綠色拎走一段回家,他們把從大山拿走的一切又還給大山。

  伐木者寂寞的小屋是山坡上的路標,讓父老鄉親不會走錯路。木材加工廠被遺忘在山腳下,苗圃在山坡上像一面綠色的旗幟。林場成了景區,伐木工成了導遊,木把頭成了老闆,原本傷痕累累的山坡又被綠色佔領了,那些低矮的原本不成材的楓樹,把自己生命的壯美在秋天舉起來,紅紅的山谷竟然讓遊人從四面八方向這裡飛過來,讓鄉親們知道了,風景也可以賣錢了,讓鄉親們知道了青山真的是銀山。一個原本生疏的名詞「生態」,也像屋門的把手,被他們握得錚亮。

  離開故鄉的日子,我珍視都市裡那極少極少的綠地,甚至連樓角與磚縫擠出的一絲綠意也讓我欣喜。而在故鄉,這一切都是極普通極平淡的,便覺得許多平淡的東西因為缺少而珍貴,比如水比如空氣比如真誠,我們丟失了什麼才去尋找什麼。

  風吹背後寒,在故鄉,迎面吹過來的不是風,是風景。

        本文摘自人民日報,版權歸屬原作者!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掌上黃泥河

相關焦點

  • 低頭,思故鄉
    在故鄉的那些遙遠時光,就像深刻的隱喻,不到某個時刻,便不能懂得。文字 | 清風修竹圖片 | 來自網絡公眾號 | 修竹的小日常一入臘月,家裡的講究就多起來。故鄉湧上心頭。不在臘月,不會那麼深刻。 溫柔敦厚的故鄉,天空大地,綠樹竹影,鳥飛蟲鳴,淺水溪流,良田美池,阡陌交通,屋舍儼然,雞犬相聞。靜謐中有鬧熱,鳴唱中有清幽。
  • 抖音床前明月光誰低頭思故鄉是什麼歌 深夜詩人歌曲歌詞
    首頁 > 問答 > 關鍵詞 > 抖音最新資訊 > 正文 抖音床前明月光誰低頭思故鄉是什麼歌 深夜詩人歌曲歌詞
  • 【每日一詩】11月12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在過去那種交通和信息都如此不便利的時代,誰在外漂泊不會思念故鄉呢?李白雖飄逸如仙,也脫不盡凡人的情緒。事實上,「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後,他寫了很多思鄉的詩。在一個靜靜的夜晚,李白出門走進院子突然看到井欄前灑滿了潔白的月光,乍一看以為是下了滿地的白霜。從「疑」字我們可以推斷,李白肯定是突然看到地上的月光,才會在來不及反應的情況下以為是白霜。
  • 為什麼新到家的金魚,不會舉頭望明月,大部分都是低頭思故鄉?
    意思就是說,人家是在那裡低頭思念著自己的故鄉呢,我們就不要去過度打擾它了。一、一位老魚友提供的判斷金魚能否栽頭的標準,很專業,就是有點小複雜老道老師,關於金魚如何判斷栽頭可能性問題,我們可以這樣看:從魚嘴的上部至尾柄的上部劃一條直線。再從魚腮的下部至尾鰭的下部劃一條直線。
  • 李白「低頭思故鄉」的故鄉到底在哪裡?不在中國,而在這個國家
    李白吸引人的軼事,除了他的幾段婚姻、在長安城的生活,便還有一條——低頭所思的故鄉到底是哪裡?李白到底在哪出生?這個問題困擾了幾百年以來的眾多學者。蜀中說、條支說、西域焉耆碎葉說、中亞碎葉說,這四種是流傳較為廣泛的觀點。蜀中說"蜀",便是知大家熟悉的一色川味走天下的四川。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文學家楊慎提出,李白的故鄉應是在今四川省江油市。
  • 低頭思故鄉的李白,為何一生都沒有回家?近鄉情怯四個字娓娓道來
    在揚州期間,李白病倒了,某一天夜裡忽然看見天上的明月照在床前,於是有了孤獨漂泊之感,十分思念故鄉和親人,於是寫下了那首名傳千古的《靜夜思》。開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而踏上遠遊的徵途。再遊成都、峨眉山,然後舟行東下至渝州(今重慶市)。
  • 豐子愷:離開太久的地方是故鄉
    文丨豐子愷 在古人的詩詞中,可以看見「歸」「鄉」「家」「故鄉」「故園」「作客」「羈旅」等字屢屢出現,因此可以推想古人對於故鄉是何等地親愛
  • 聽說回不去的地方都叫故鄉,來詩詞裡看看古人是如何思念故鄉的!
    我在故鄉存檔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奔跑、每一日欣喜,都是此生最彌足珍貴的禮物。故鄉捨不得我,我又怎麼捨得它呢?「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李白的思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王維的思鄉;「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這是岑參的思鄉。那麼,你的思鄉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低頭望明月,舉頭思故鄉|中秋「月相」表款大賞
    剎那間,低頭玩味腕間「明月」;再抬頭,故鄉仿佛就在眼前。CORUM 崑崙表Bubble泡泡系列47毫米限量表款
  • 《成吉思藍調》:聖丹斯的傳奇,失去的故鄉
    在一片排山倒海式的呼麥(khoomei)裡,隨著歌曲《阿拉什大河》(Alash Hem)和怪異的橙-黃-綠閃屏,《成吉思藍調》在主人公保羅·佩納(Paul Pena)的敘說裡開始。一系列簡單的蒙太奇鏡頭之後,影片帶我們了解了佩納的生活。佩納是一位美國少數民族盲人藍調音樂家。
  • 《詩書故鄉》 · 2020青少兒漢語藝術盛典主題歌
    作詞:單協和   作曲:姚峰   編曲:鄂茅   原唱:鄧文怡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李白的詩與月:回不去的故鄉,就像月亮|周末讀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正統的詩歌分類學之外,還可把詩歌分成這樣兩類:一是在書頁上如此短小簡單,卻在心裡引發轟鳴並持久迴響的詩;一是看上去富麗喧赫,卻在心裡波瀾不興並很快隨時間枯萎的詩。問題二來自三四句,即「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如果在室內的床上,那麼如何舉頭望明月?在就寢的床上,一個人思故鄉時應該不是低頭而是仰頭吧?有人說李白靠著窗,即使靠窗,舉頭也很牽強,也未必能看到月亮。也有人猜床指的是胡床,說李白當時坐在門口或廊下。這倒有點接近,但胡床就是今天的躺椅,有休閒消遣的意味,與詩中情緒不合。
  • [郢都故事·中秋特稿] 月是故鄉明
    中華文化是鄉愁的「根」。「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五年前的那個中秋節,主席用一句唐代詩人張九齡的詩句,道出了無數海外遊子的心聲。那天,正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聯合國系列峰會的主席與夫人,在異國他鄉與海外華人華僑代表度過了一個特殊的中秋節。
  • 《成吉思藍調》影評 | 聖丹斯的傳奇,失去的故鄉
    太多前人用英文寫過關於《成吉思藍調》的妙文。它在1999年贏得聖丹斯(Sundance)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已經充分證明了其剪輯之出彩與和故事之天然。《成吉思藍調》的中亞之旅也讓我想起了許多自己的旅行。當然,兩個美國小夥拿著兩臺老舊攝錄機(camcorder)從美國跑到不知此乃何處的圖瓦(Tuva)又拍回聖丹斯的傳奇故事也無疑為我們後輩獨立電影攝製者樹立了奮鬥目標。
  • 酸甜苦辣人生路,也把異鄉當故鄉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也常常觸景生情,向著遠方的故鄉,陷入無盡的思念和惆悵。我十七歲參軍離開家鄉到北京,至今年底就整整四十四年了。當年,我們鐵道兵集體整建制就地轉業成了體制內的國企職工。一路辛苦奔波,歷經酸甜苦辣,恍如回眸之間就到了花甲之年。退休了,現在多以居家生活為主,這大北京依然是我的第二故鄉了。
  • 我愛故鄉的竹
    我的故鄉在攀枝花米易。故鄉的天空湛藍,山林毓秀,草木繁盛,安寧河舒緩流淌、清澈明淨。故鄉的山水讓我魂牽夢縈,但我獨愛故鄉的竹。   蜀地多竹,農舍的房前屋後常被一叢叢的茂林修竹環繞。我到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風景,但每次行走在故鄉的竹林下,心境都倍感寧靜。
  • 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解讀古代文學中的思鄉類型
    地域意義上的故鄉所謂地域意義上的故鄉是指一個人出生、成長的地方,那裡,有他的溫馨的童年記憶、熟識的父老鄉親、成長中的酸甜苦辣。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刻畫出一個歸家的徵人愈近家鄉愈為哀傷的心理,烘託出深沉的鄉思情,開起了徵夫思歸之先河。
  • 小提琴演奏《黃昏的故鄉》 濃重的鄉情~
    假如堂叔到我家進門時不低頭,必然就會碰著頭,自己造成了小痛苦,別人也跟著不自在,哪還有低著頭走進去換來的那種歡笑?記得前些年我到石林、桂林遊覽時,遇到了一個個美麗自然的石洞,洞口都比平常人低,奇特的造型充滿了神秘和誘惑,這就是需要我們低頭的時候。假若不進去,就不知裡面有什麼風景和奇特的構造,有時還會留下遺憾;假如進洞口時不低頭,就會被碰頭甚而被碰得頭破血流。
  • 春節禮俗與春節詩詞:故鄉今夜思千裡,愁鬢明朝又一年
    古代讀書人多宦遊,歲除也往往不能回家,在所有與家人團聚的節日裡,春節無疑是最為特殊的,鄉關之思此時最切。同樣地,家人也掛念千裡之外的未歸人,高適《除夜作》云:「故鄉今夜思千裡,愁鬢明朝又一年」,便是以家人對自己的思念曲寫思鄉之情。春節詩詞的另一主題是憂患,這一意識浸到傳統文人骨子裡,即便在熱鬧的節日裡也不曾忘卻。
  • 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之所以思鄉經典
    「詩聖」杜甫的這首《月夜憶舍弟》,句句堪稱經典,如果非要找出其中的名句,那詩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原文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這首詩是杜甫在「安史之亂」開始的那一年九月,在秦州(今甘肅省天水)所作。當時,安祿山、史思明引兵南下,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