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嚴選:「中國版無印良品」的危險生意

2021-01-18 極點商業評論

文|鋅刻度記者 鄧曉進

編輯|許偉

1:消費者只能靠平臺對產品的描述以及肉眼對產品設計風格觀察來自我判斷。2:版權一直是懸在嚴選頂上的一把斷頭刀。3:當轉型求生成了當務之急,作為一個企業是不是該靜下心來捋清楚未來該如何前行。

最近,網易嚴選有點慌。

7月19日,其推出了9.9超值專區。靠低價抓住用戶的手法,卻換來用戶吐槽自降身價,顛覆品牌定位。

8月9日,網易嚴選的第二家生活美學館在成都開業,繼第一家線下店在廣州開業已經過去了近7個月。這一場與屈臣氏號稱電商零售雙賦能的探索,表現平淡無奇,在外界看來,更像是雙方業績受挫後的病急亂投醫。

隨著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陷入潰敗境地,從頁面設計,到商品風格,再到在商業模式都與其對標,被稱為「中國版無印良品」的網易嚴選看來也難逃危機。

刻意規避的生產商

艾晶,2017年在網易嚴選被其 「好生活,沒那麼貴」 的slogan所吸引,成為其用戶。「當時,覺得這個購物APP不論是賣的產品還是產品介紹配的圖片,還有整個界面設計都很簡潔、乾淨,有一種無印良品的感覺。」

再加上網易嚴選主推的國際大牌製造商直供產品,讓艾晶和她的設計師同事們為之瘋狂了一陣,「我們這個圈子比較喜歡低調同時又不失品質的東西」,這也代表了去LOGO化年輕一代群體的喜好和追求。

當記者問起,對於品牌直供是否就真是品牌工廠生產的產品作如何判斷時,艾晶的回答也比較無奈:「這個主要就是從相關品牌自己的產品設計風格上來判斷。」

為此,記者也採訪了部分網易嚴選的用戶,對於如何判斷是否大牌製造商直供產品的真假,幾乎都是靠外觀設計、產品一貫的風格來判定。

記者在網易嚴選APP中的品牌製造商直供這個類目下,看到海外製造商、CK製造商、新秀麗製造商、Armani製造商、MUJI製造商、Alexander McQueen製造商、松下製造商等,總共9個大牌製造商供貨類目。

每個類目下都沒有提起任何一點相關製造商的信息,而出現得最多的就是「嚴選海外團隊尋訪」「團隊把關」「嚴選團隊精選」「嚴選甄選」等話語。

記者向網易嚴選的人工客服諮詢一款標註了CK製造商的女式簡約繞帶高跟涼鞋,並沒有在產品詳情中看到是哪家CK製造商?該客服卻回答:「這邊具體的供應商信息屬於商業機密,不方便告知給您。」記者繼續追問消費者如何確定這個鞋子是CK製造商生產的,對方只表示,商品存在問題可以隨時聯繫。

消費者很難找到關於直供商品的真偽證明

通過調查不難發現,作為消費者對於直供商品的真偽,的確很難找到佐證,因此,消費者在選擇上也只能靠平臺對產品的描述以及肉眼對產品設計風格觀察來自我判斷。

除了品牌製造商直供產品之外,記者還發現嚴選的其他產品在商品詳情中也存在沒有生產廠家的相關介紹這一問題。以一款售價18元的鹹蛋黃餅乾為例,記者只能在詳情頁面中看到標註產地為四川樂山,拍攝的圖片展示也只是一些唯美的展示食品的照片。當向人工客服詢問相關廠家的時候,對方稱需要反饋核實。7分鐘之後,該客服回復稱商品包裝上會有相關委託方的信息。

但這就意味著,消費者購買下單前,是看不到任何生產廠家的信息的。

隨後,記者看到一款標記有網易嚴選幾個字的大丈夫凍幹牛肉麵,其品類包含私房牛肉麵和香辣牛肉麵兩種。同樣在介紹中也只有產地:山東省煙臺市,並無生產廠家信息。

記者通過圖片搜索才找到了其生產廠家為新三和食品有限責任公司。這家生產商也在阿里巴巴、天貓、京東等平臺經營著自己品牌名為海福盛的旗艦店,其凍乾麵產品中就有私房牛肉麵和香辣牛肉麵。

「其實,嚴選本身就是主打為用戶篩選出好的產品,這樣刻意去貼牌,反倒覺得有點怪異。」用戶李文文告訴記者,當知道嚴選貼牌的產品其實生產廠家也以另外的品牌在經營銷售的時候,覺得不是很好接受。「嚴選如實推薦這個品牌的產品,可能才更符合平臺扮演的角色。」

噱頭和擦邊球,這是一門危險的生意

「網易嚴選主打品牌供應商直供,這個就是噱頭而已。」業內人士認為嚴選所謂的品牌直供產品很有限,推出的價格明顯低於該品牌的市場類似產品價格,這明顯是獲客之計。

記者也在網易嚴選的品牌直供中發現,這個噱頭的成分確實不小。比如像CK,大家都知道其產品最著名的就是內衣、牛仔、T恤等產品,而在嚴選的CK製造商類目下的產品中大部分都是襪子和鞋子,牛仔褲和T恤分別只有一件產品。

再進入到Alexander McQueen製造商的類目下,就只有兩款挎包和一款卡包。而該品牌的熱門產品,圍巾、鞋子等並沒有出現。而Armani製造商之下,只有四款居家服和一款運動鞋。

品牌製造商直供專區的產品非常少,品牌直供就是個噱頭

從上述情況來看,網易嚴選關於大牌直供這一塊,的確忽悠得有點狠,看似為消費者撿便宜實則是消費大品牌,為其吸引用戶。而以此出圈的嚴選也因此留下了天生的缺陷。

此外,打擦邊球、抄襲一直都是網易嚴選繞不過的一個坎兒。

無印良品應該是對其影響最大的,不論從產品品類還是APP的界面布局還是詳情的介紹圖片,都流露著MUJI風。而細看產品又會發現,從鍋到枕頭,從拖鞋到保溫杯,從紙巾盒到毛巾……很多產品僅從外觀上就能看出相關知名品牌產品的設計如出一轍。

2017年,毛巾哥嗆聲丁磊事件和資深IT人士洪波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爆料引發的「一口鍋事件」,分別是對網易嚴選侵權和質量問題的控訴,當時還引發了一場關於電商ODM新模式的質疑。

對於產品的版權問題,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研究員趙佔領表示:「如果品牌方申請了外觀設計專利,而網易嚴選委託的製造商修改或模仿該品牌的設計,達到專利法所規定的相同或相似的程度,即會被認定構成專利侵權。」

趙律師還強調,如果模仿的產品由製造商設計,則製造商可能構成侵權,如果網易嚴選自己做的設計或者深度介入設計,則構成共同侵權。如果只是製造商構成侵權,網易嚴選作為銷售方也涉嫌侵權。

因此,版權一直是懸在嚴選頂上的一把斷頭刀。雖然說代工製造商確實在並無明確約定的情況下,不一定只專注服務某個品牌。但只有擁有其產品的設計方案才能規避侵權風險,製造商也才能為其他品牌方生產類似產品。

在江蘇從事服裝生產製造的盧浩(化名)告訴記者,打造一款成熟的產品,從創意、設計到打樣、修改再到量產、上市,中間還需要經歷市場調研、質量檢驗、營銷推廣等一系列流程。「所以,應該不會有任何品牌會把自己的經典暢銷產品讓代工製造企業生產出來讓其他品牌使用。」

記者還在嚴選平臺中看到,新秀麗製造商類目下出售的旅行箱,均價在300~400元,而市面上新秀麗的旅行箱價格在2000~3000元。

對此,盧浩認為這也是嚴選在打擦邊球。「消費者肯定都是衝著新秀麗這個品牌來的,所以平臺打著其製造商供貨的旗號,產品品質要麼就是跟品牌產品存在巨大差異,要麼就是平臺在走一條鋌而走險的道路。」他表示,靠打擦邊球來謀求競爭,這門生意是非常危險的。

轉型求生卻亂了步伐

7月19日,網易嚴選上線了9.9超值專區。這個新項目上線,再一次沿用了嚴選的一貫套路。大多數人在看到9.9專區的時候,都會認為這個區域裡的產品都是9.9元的價格。

但記者了解發現,其實不然,9.9專區包含9.9元、19.9元、29.9元、49.9元、99.9元幾個類別。而真正以9.9元出售的商品數量並不多。

「實際商品價值與市面上10元左右的商品價值也差不多。而且還不包郵,算上運費並沒有性價比可言。」一位用戶在了解了9.9專區的真實情況之後,對嚴選玩這種文字遊戲的營銷手段表示非常排斥。

這次網易的9.9專區的突兀上線也讓人覺得匪夷所思,業內人士認為,想靠低價產品來吸引流量,想靠低價噱頭來轉換用戶是註定要落空的,只有真正讓利消費者,真正物超所值才能達到轉化用戶的目的。

的確,嚴選定位針對的是35歲內的新中產,號稱要過性價比高的品質生活,但高品質和低價難平衡的矛盾在其發展過程中越發激化。一邊是品牌調性,一邊是經營壓力,不論是要調和矛盾還是維持品牌定位都變得非常棘手。

因此,在生存問題面前,曾經那個有著傲嬌氣質的網易嚴選步伐著實混亂了。

「其實在混亂應對的表象之下,網易嚴選有著更深層次的問題。」一位業內人士稱,隨著發展,嚴選模式的問題會變得越來越沉重。

第一,定位與市場規律衝突較大。

高品質、低價購看起來是非常美好的,所以網易嚴選一推出,還是吸引了很大一部分用戶。但隨著時間流逝,大家還是認清了魚和熊掌怎可兼得,也認清了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

高品質必然高成本,企業經營也必定是以長期盈利為目的。前期可以讓利,吸引用戶,但其可生存發展的長久之計還是體現在盈利能力上的。因此,噱頭可以帶來一時的流量,產生一時的價值,但不合理的定位始終會被市場排斥在外。

第二,版權、品質不可控。

版權和品質問題始終是嚴選的主要困擾。而這兩點也與其高品質低價購的定位有重大聯繫。要以大幅度低於品牌商品的價格,買到品牌商品一樣品質的產品,那麼考慮到定價成本門檻,要麼受限於版權,要麼難以控制產品品質。

而隨著人們版權意識的增強,靠模仿、抄襲的路子將會很難繼續下去。此後,網易嚴選因為版權和品質問題遭到的詬病會越來越多。

第三,品牌上升空間微乎其微。

關於品牌這件事,網易嚴選一開始似乎也並沒有想清楚。一開始就走了一條模仿的道路,產品和大牌外觀、設計相似度極高,但價格卻遠遠低於相關品牌的商品。這就讓消費者對其定位鎖死在性價比高這個點上,這會讓嚴選以後在品牌定位、溢價的提升上難度很大。在轉型路上也會走得非常艱辛。

此外,嚴選執著於貼牌來增強品牌在用戶群體中的辨識度其實也是走偏了,繼續做好商品與用戶之間的橋梁,在垂直領域深度耕耘才是正解。

第四,走線下實體的道路並非明智選擇。

從網易嚴選線下店到在酒店布置「嚴選房」,又到在書店裡面打造「新中產書房」,再到進入民宿領域布局「嚴選Home」,都沒有取得什麼成效。如今又與屈臣氏合作探索線上+線下新零售,從線下實體店的反饋來看,這次也沒什麼新意,主要就是把雙方的產品擺放到一起來賣,其中場景化的家居體驗區也似乎是在走一條宜家的老路子。

勇於嘗試創新是好的,但是如果只是頭腦發熱或者病急亂投醫,那呈現出來的結果只會是噱頭大於實際。

當轉型求生成了當務之急,作為一個企業是不是該靜下心來捋清楚未來該如何前行。其實很早就有人預言過,網易嚴選做個小而美的電商,不錯;但要做成巨頭的可能性,很小。

相關焦點

  • 跟風無印良品:網易嚴選的「ODM模式」還能走多遠?
    這種亦步亦趨的跟進讓外界不得不做出對比:網易嚴選與無印良品越來越像! 但網易嚴選的負責人柳曉剛回應媒體:「其實對我們來說,無印良品不是目標。」從2016年4月正式上線至今,網易嚴選因其品類選擇(偏日常用品)、商品整體風格(性冷淡風)等經常被消費者類比為無印良品,偏偏這次「跨界」的對象又同為酒店,是巧合?還是刻意為之? 網易嚴選有沒有可能做酒店呢?回答是肯定的。
  • 美國無印良品申請破產 中國無印的日子也不好過
    曾經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風光無限好,將精緻生活和簡約日系風的概念推而廣之,但是卻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推向"中國版無印良品",仿佛沒有意識到中國的消費需求發生的變化。無印良品敗走美國,中國市場也風光不再據悉,其美國業務已經連續三個財年虧損,上財年虧損約1000萬美元。
  • 無印良品是時候「下行」了
    不過,疫情只是無印良品美國子公司破產的加速器,畢竟其美國業務已經連續三年虧損,上財年虧損就約在1000萬美元。事實上,營收額貢獻率僅在2.5%左右的美國業務,對無印良品的衝擊並不大,如今,無印良品真正需要焦慮的,是它在中國市場的前路。在門店數量和銷售額佔比均超過全球業務一半比例的中國市場,無印良品中國同店銷售在2016年後便一路下滑,至今未止住頹勢。
  • 正版賣菜自救,「山寨」上市圈錢,無印良品和名創優品「生意經」
    山寨版上市圈錢,正版卻只能賣菜自救,兩家的「生意經」到底差在哪?正版另闢蹊徑,賣菜自救無印良品從進入中國市場受到熱捧而後熱度趨於冷卻,以無印良品為代表的「中間價位」品牌正在失寵,為拯救中國市場營收放緩的局面,早在2017年8月,無印良品已宣布中國店鋪在秋冬季開啟新定價,其中家居類降價幅度為67%,電子類和健康美容類分別降價21%、24%。
  • 無印良品要在中國開菜市場了!
    無印良品在中國跨界「賣菜」據國內多家媒體報導,近日,在上海瑞虹天地太陽宮召開的招商發布會上,項目方宣布,無印良品將在中國開設生鮮市場,首家店鋪將入駐該購物中心。項目MUJI meal solution supermarket為無印良品最新業態之一,又名MUJI菜市場生鮮計劃。
  • 無印良品開始在中國賣菜了
    無印良品在中國跨界「賣菜」據國內多家媒體報導,近日,在上海瑞虹天地太陽宮召開的招商發布會上,項目方宣布,無印良品將在中國開設生鮮市場,首家店鋪將入駐該購物中心。項目MUJI meal solution supermarket為無印良品最新業態之一,又名MUJI菜市場生鮮計劃。其實,這並非是無印良品首次入局生鮮市場。早在2017年,無印良品就在日本東京有樂町的旗艦店開設了蔬果賣場,2018年,在大阪開業的大門店號稱全球面積最大的無印良品菜市場,佔地面積達到4300平米,主打高端食材的銷售。
  • 無印良品:「去品牌化」的品牌化
    嚴選?無品牌?提起「無印良品」這個品牌,你第一個會聯想到哪個關鍵詞?以「去品牌化」聞名的無印良品在國內有著一眾信徒,他們希望在中國複製無印良品在日本的成功,然而這條路似乎並不好走,不僅是他們很艱辛,就連先行者無印良品在中國也沒混出個門道。
  • 盤點2019年表現出人意料的大品牌:Gucci、無印良品……
    3、你以為無印良品死了?其實它活得還行   幾乎所有人都在唱衰無印良品。的確,無印良品早已走下神壇。從2018年6月的那個季度開始,無印良品在中國地區的同店銷售下降。也就是說,它開業一年以上的老店生意在下滑,銷售額增長是依靠開新店拉動的。這樣的趨勢持續了一年。
  • 燒錢3年負債6400萬,無印良品美國公司破產
    這次輪到了日本零售巨頭無印良品(MUJI)。2020年7月10日,無印良品美國子公司因不堪經營重負向法院申請了破產保護。但無印良品的危機顯然不止於美國一個市場,其在主要海外市場中國的經營業績也在近兩年的疲軟增勢之下開始由盈轉虧。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無印良品「中國學徒」們的高歌猛進。
  • 無印良品中國市場同店銷售首次出現下跌
    無印良品要通過進軍家裝在中國市場開始講新的故事了。無印良品官方網站公示:2019年12月21日起,無印良品開始在中國市場涉足家裝業務。根據其官微的介紹:無印良品即將在中國推出的家裝業務是與幾家企業一同合作推出的。其中包括少海匯、海爾全屋定製以及有住。
  • Life Style Store的鼻祖,無印良品代工廠合集
    用人話說就是雜貨店,只不過無印良品把它發揚光大了,店鋪逼格簡直爆棚。既然是販賣生活方式的,小到吃穿用度,大到家具家電甚至連書店、酒店它都有。眾所周知,無印良品本身是不生產任何產品的,它只負責輸出產品設計、品牌文化,以及打造逼格滿滿的終端零售空間。至於產品,當然是交給各個領域的供應商了。
  • 順流逆流:無印良品的潮頭之戰|muji|優衣庫|zara|百貨店_網易財經
    在中國市場,無印良品近三年被爆十餘次質量問題,五年間連續降價11次。一時間,無印良品變無印「涼」品。最後為自救決定在中國轉戰新業態做生鮮市場。反觀純競對企業名創優品,10月15日正式登陸紐交所,市值近70億美元。同年日本無印良品MUJI則作為被告,於2019年11月敗訴原告中國版「山寨」無印良品Natural Mill,並需賠償原告「中國山寨」共計40萬餘元。
  • 失控的無印良品
    從經營來看,到去年年底無印良品在中國已經開滿了 100 家門店,單是 12 月一個月就開店 12 家,速度驚人,今年開店的進度更是有增無減,預計今年內將在成都開出中國第一家 MUJI cafe 和餐廳,並首次引入家電產品——對於無印良品來說,這似乎正是一個全盛的階段。不過,在我們熟知的禪意、慢生活的品牌氣質下,你不覺得無印良品開店太快了嗎?
  • 順流逆流:無印良品的潮頭之戰
    最後為自救決定在中國轉戰新業態做生鮮市場。反觀純競對企業名創優品,10月15日正式登陸紐交所,市值近70億美元。同年日本無印良品MUJI則作為被告,於2019年11月敗訴原告中國版「山寨」無印良品Natural Mill,並需賠償原告「中國山寨」共計40萬餘元。
  • 日本「無印良品」VS中國「無印良品」,究竟誰在「偷梁換柱」?
    (本文6407字,閱讀約需13分鐘)▲ 上圖:日本無印良品門店 ▼ 下圖:北京無印良品門店自1980年12月誕生以來,無印良品從主推食品、生活百貨的私人品牌到全球零售業的標杆企業,從日本到全球,一路高歌猛進,贏得了全世界消費者的認可。然而,無印良品卻在布局中國市場多年後,同北京一家同樣以「無印良品」為品牌的家紡店不期而遇,並由此上演了一場商標大戰。
  • 粉絲逃離的無印良品,到底做錯了什麼?
    誕生於日本泡沫經濟時期的無印良品,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其推崇的堅持與共鳴更是成為眾多粉絲和企業的精神引領。而近幾年來,無印良品的表現令人大跌眼鏡,產品質量問題、降價消息頻出、本土化隱疾爆現,甚至其母公司曝出巨額逃稅的醜聞,這些都與其品牌調性產生了嚴重的背離。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跌下神壇,那個「自然、當然」皆自在的它到底做錯了什麼?
  • 頻繁開拓新業態,無印良品欲尋找突破口
    無印良品中國總部否認頻繁開拓新業態與提升中國業績有關,對新京報記者解釋稱,「無印良品從日常生活發展到MUJI HOTEL,再到MUJI INFILL無印良品家裝,就是在建立一個機制,希望跟顧客之間達成交流和共鳴,激發顧客自己去思考、去發現什麼是生活的美學。」文志宏認為,每個行業做到極致一定是因為專業。
  • 無印良品爆品模式
    但很遺憾,無一取得成功。無印良品當時隸屬於西友集團,西友在商品開發上的一大特點就是高度關注顧客,無印良品也傳承了這種積極聽取顧客心聲和意見的優秀傳統,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觀察和發現,也給此後無印良品的商品開發帶來重要啟示。
  • 無印良品在中國開菜市場,買菜要年輕化、品牌化了?
    無印良品要在上海開菜市場,準備賣菜了。這背後打的是什麼算盤? 其實,在此之前無印良品就已經在日本東京和大阪的繁華地段相繼開了兩家菜市場,並且成為熱門的網紅打卡地點。 無論是網友何種評價觀點,不能否認的是,無印良品這一舉動確實吸引了網絡的關注。
  • 無印良品比不過「山寨牌」,在美負債67億日元,在中國也不行了?
    受疫情影響,無印良品已先後在美國關閉了18家門店,斷臂求生的作為,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案。在美國的情況如此不容樂觀,那麼在中國無印良品的現狀又如何呢?無印良品自從2017年三年以來不時傳出旗下產品存在質量問題十幾次,在央視的「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晚會還被曝光,無印良品店內出售的日本食品是來自日本輻射地區禁止進口的名單,這無疑對消費者身體健康帶來了極大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