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就要到了。從古至今,人們都會在這一天與家人團聚,一同守歲迎新。
今年的春節有些特殊,由於疫情防控的需要,許多人在外工作的人選擇「就地過年」。好在,發達的網際網路讓我們在「雲端」相會,衝淡些許無法與親人團聚的遺憾。
其實在古代,也有很多人除夕不能歸家。在有關除夕的詩詞中,既有家人團聚的喜悅,也有獨自漂泊的愁苦。在除夕來臨之際,讓我們跟隨這些詩句,感受穿越千年的團圓情——
1400多年前,南朝梁代詩人徐君倩在除夕與妻子一起守歲,寫下了《共內人夜坐守歲》:
詩中從多個側面反映了古人在除夕之夜歡樂待曉的情景。
唐太宗李世民的《守歲》詳細描寫了當時宮廷之內除夕守歲的情景:
唐代白居易的《三年除夜》則寫出了另外一種意境,詩中寫道:
除夕之夜,全家團圓,在廳堂裡,兒女和孫輩排成行,一個個向最年長的白居易敬酒,好一派歡樂敬老景象。
宋代蘇東坡《守歲》詩同樣感人至深: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鬥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詩中描寫了除夕夜孩子們盡情嬉鬧的歡快場面,抒發了時光如流、歲月不居的人生感悟。
宋代韓疁《高陽臺·除夜》:
頻聽銀籤,重燃絳蠟,年華袞袞驚心。餞舊迎新,能消幾刻光陰。老來可慣通宵飲,待不眠、還怕寒侵。掩青尊,多謝梅花,伴我微吟。
鄰娃已試春妝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橫金。勾引東風,也知芳思難禁。朱顏那有年年好,逞豔遊、贏取如今。恣登臨,列雪樓臺,遲日園林。
這首詞也是除夕夜的抒懷之作,韓疁抒發遲暮之悲,同時描寫年輕人迎春試裝熱情冶遊的愉快情景,很像傾敘家常,自然不做作,通俗又深沉。
北宋梅堯臣《除夕與家人飲》詩:
此詩感嘆歲月催人老。人們在除夕這樣的日子裡往往容易產生這樣的情緒。
古時春節,人們都要趕回去和家人團聚。清朝乾隆年間,蔣士銓作了《歲暮到家》一詩,刻畫了歲末遊子歸家、母子相見時的驚喜之情。
遊子在外,時時牽動著母親的心;遊子歸家,往往使母親倍生憐愛之情。這首詩是蔣氏母子團聚時驚喜中含有傷感的真實場景。詩中的「無盡」是對母愛的高度概括與讚美,「及辰」則道出了詩人如期歸家後的欣喜心情。「寒衣」和「家信」都凝結著母親的溫存與思念,是真摯母愛的見證。這首詩展示了母親對兒子的感情寄託,同時也表現出兒子不忘母恩的心跡。
也有不少人春節時無法與家人團聚。唐人戴叔倫一首《除夜宿石頭驛》充分展現了詩人浮沉宦海,除夕之夜寄宿驛館、思念親人之冷落心情。
這一晚,多少往事湧上心頭,「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寫出了沉思追憶後又回到現實的自嘲。然而,前景又如何?「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一年伊始,萬象更新,可詩人的苦境仍舊未改。詩的結尾給人們以沉重的壓抑感和不盡的悽苦況味。
南宋民族英雄、詩人文天祥,為了保住宋朝一角山河,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被困於敵人牢獄中,除夕之夜寫了不朽的《除夜》詩: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按理說,除夕之夜該是全家圍爐而坐喝屠蘇酒的時候,可是此時此刻,文天祥身陷牢獄。面對死亡,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在想些什麼?感受如何?全詩真實地記錄了當時他的思想活動與精神狀態。詩人夜不寐,孤燈獨坐,一遍一遍默默地挑著燈花,多少悲憤之情、難言之意,都包含在默默無語的「挑燈」這一動作裡。這種身陷牢獄仍心繫天下安危的寬廣胸懷和面對死亡無所畏懼、慷慨從容的精神,永遠鼓勵著後人。
讓人叫絕的是,為吟除夕詩,竟有人向皇帝「叫板」。
唐代開元年間,有位名叫史青的小官給皇帝上書說,曹植七步成詩,他五步便可,皇帝不信,除夕之夜,召他進宮,叫他當面作詩一首。史青不負眾望,在皇上面前,不到五步便吟出一首短詩:
這首短詩生動地描繪了寒盡春回、星移鬥轉的情景,人們一面和舊年依依惜別,一面又滿懷欣喜地迎接新春的到來。詩句一出,即受皇帝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