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球最大中餐館打假中國加盟商
你知道嗎?全球最大的中餐連鎖品牌不在中國,而是在美國誕生的「熊貓快餐」。
當我知道這個事之後也是懷疑的,但當我看到「熊貓快餐」的資料之後終於相信了:目前他們在全球擁有2000多家分店,主要分布在美國各個州,還有波多黎各、墨西哥、加拿大、阿聯、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多個國家,僱傭了23000多名員工,每年賺100多億美元。
這兩天,終於傳來了「熊貓快餐」在中國雲南開設了第一家分店的消息,還有網友專程跑到雲南去「打卡」。
不過很快雲南的這家「熊貓快餐」就被打假了,遠在美國的創始人程正昌委託「中國烹飪協會」發布聲明,聲明裡說,從未授權任何人和機構在雲南開店,雲南的所謂「熊貓快餐」是個假貨。
網友們看到這個打假消息之後,紛紛表示:是假的我們就放心吃了。
因為凡是吃過熊貓快餐的中國人,都會感覺吃了一個假中餐,相比於傳統正宗的中餐來說,實在是太難吃了。
2、
所有華人都覺得「難吃」的中餐,
怎樣在國外年賺百億?
說熊貓快餐難吃,這並不是對他的惡意攻擊,因為就算是思鄉情切,在海外的華人,對熊貓快餐的評價也是一致的。
因為創始人程正昌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做給中國人吃的中餐,而是根據美國人的口味,做老美喜歡的中餐,賺美國人的錢。
「在美國,中國人畢竟是少數,瞄準美國人做生意,才能把生意做大」。在創業之初,程正昌就把目標客戶和傳統的中餐館區別開來,另闢蹊徑。
程正昌
在熊貓快餐最受美國人歡迎的一道菜,是程正昌自創的「陳皮雞」。雞塊裹著麵糊油炸之後蘸著酸甜的醬汁吃,由於在調料中加入曬乾之後的橘子皮,因此得名「陳皮雞」,口感酸甜微辣,有點像是糖醋裡脊,但這絕不是正宗的中餐,完全是迎合老美喜歡吃肉、甜酸味又帶一點辣的口味,反正華人都接受不了。
為了迎合老美口味,程正昌還別出心裁推出了「筷叉」這種餐具,讓老美在方便使用的同時,還有一種中國風情在裡面,讓他們誤以為自己在吃正宗的「中華料理」。
就這樣,把美國人口味研究透了的程正昌,一家店一家店地開遍了美國,幾十年的苦心經營,打造出了全球最大的中餐連鎖品牌。
但其實從一開始創業時,程正昌也走了許多彎路。
年輕的程正昌和妻子蔣佩琪
說起來,程正昌也是名廚之後。
他的父親程明才,是江蘇揚州的一位大廚,還曾經擔任過蔣介石的廚師。上個世紀50年代,程明才帶著全家去了臺灣,那時程正昌只有5歲。後來跟著父親去了日本開餐廳,在程正昌18歲的時候,全家又移民到了美國。
剛到美國的時候,父子倆商量著開中餐館,但花掉了多年積蓄開的餐廳,頭兩年生意不好,程正昌就從服務環節作為突破點進行改進。
當時美國的中餐館,幾乎所有人都把心思花在了研究菜品上面,服務卻很差,但沒有人意識到這一點,還都覺得自己的服務沒有問題。
程正昌從服務入手,做好客情關係。他能記住許多客人的名字,即使是在馬路上偶爾遇到,也會和別人熱情地打招呼。他會為客人精心定製菜品,確保每個人只花5美元都能夠菜餚豐富。當客人的菜吃完之後,他會不動聲色加兩個菜上去,對方會很驚喜。
「要想俘獲美國人的胃,你先要俘獲他的心」。這是他早年經營的秘訣。
當餐廳的生意越來越好的時候,程正昌就計劃開設分店,擴大規模。這時他要給自己的連鎖餐廳重新取一個響亮好記又內涵的名字,就想到了熊貓。
當時中美兩國剛剛建交,為了表達友誼,中國還贈送了兩隻大熊貓給美國的動物園,整個美國颳起了一股「熊貓熱」。用熊貓這個中國的「國寶」來給中餐館命名,再合適不過了。
熊貓快餐就這樣誕生了,這一次,程正昌又把經營重點轉移到了菜品上,根據美國人的口味推出新的菜品,才有了在美國風靡的「美式中餐」陳皮雞。
這個商業模式在美國獲得了成功,程正昌又接著推向了更多的國家,同樣受到歡迎。即使是在疫情時代的2020年,熊貓快餐不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開店的勢頭更猛,今年還沒有結束就新開了108家分店。
但就是沒有一家開在中國,以至於中國這邊都有人「沉不住氣」,山寨起來了。
3、
被誤解的「永不回中國」
關於為什麼不在中國開店,程正昌曾經很明確的說:「中國不需要熊貓快餐,那裡的競爭也太過激烈,我們是做給外國人吃的。」
這句話很好理解,熊貓快餐的菜品是根據外國人的口味設計的,中國人都吃不慣,來中國開店根本沒有競爭力,肯定是開一家賠一家。
但這句話也被一些人誤解了,認為程正昌是看不上中國市場,還傳出他說「永不回中國」的話,搞得好像他還有點賭氣一樣。以至於當山寨的熊貓餐廳在雲南開業的時候,有人說,看,這下打臉了吧?
其實就是產品定位的問題。程正昌的中餐本來就是去賺外國人錢的,就像肯德基、麥當勞在中國市場推出了米飯、粥這樣的菜品來賺中國人的錢一樣。你讓肯德基、麥當勞在美國市場也賣米飯,那不是傻嗎?
說起來,海外的中餐也分為兩種,一種是做華人生意的,正宗的中餐,一種是根據當地人口味改良的中餐。
在美國,最受歡迎的三道中餐菜品,是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和陳皮雞。
對於我們來說,左宗棠和李鴻章倒是聽過,但左宗棠雞和李鴻章雜碎是什麼鬼?這是美國人在侮辱我們的歷史人物嗎?
當然不是,這兩道菜都是中國廚師為了迎合美國人口味而發明的。左宗棠雞,是在臺灣有著「湘菜廚神」之稱的名廚彭長貴發明的,據說當年彭長貴接待一位美國客人,用特製的醬料製作了這道菜,食客讚不絕口,問他菜名,他隨口回「左宗棠雞」,因為左宗棠是他同鄉,他從小就很喜歡這個清朝的大臣。後來彭長貴去美國開餐廳,這道菜就風靡了美國,「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就特別喜歡「左宗棠雞」。
而李鴻章雜碎誕生過程,也基本類似,傳聞李鴻章在訪問美國時,因吃不慣西餐,其私人隨身廚師便將剩菜雜燴一鍋,恰巧有外國客人造訪,李鴻章挽留招待。外國客人品嘗後稱讚之餘,向李鴻章詢問菜名,李隨口一句「雜碎」。從此李鴻章雜碎就在美國流行開來,還傳到了加拿大。
美國報紙封面報導李鴻章訪美
這些菜品的受歡迎程度,我們在美國的影視劇中都能見到。
但你要是把這些菜引進到中國來,我估計沒有多少人會喜歡吃。
中餐在海外的發展故事,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入鄉隨俗,當中餐傳到海外,為了發展生存都需要改良和適應,更何況那些要在海外長期生活,甚至在海外出生的華人呢?我們不必因為海外華人與我們的價值觀不同而苦惱,更不必強迫認同,求同存異,是一個成熟民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