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 秋山 布面油彩 60×50cm 2015年
油畫風景中的山水精神
文 / 李 興
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寫道:「丘園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煙霞仙聖,此人情所常願而不得見也。」大自然千差萬別的物態與豐富的色彩,加上四時與氣候的變化,給我們呈現出萬千氣象,它們也同樣是繪畫藝術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所謂風景畫本是西來的詞彙,因此,一般來講,風景畫所遵從的也多是西方繪畫的構圖、透視、空間、造型、色彩等法則。在後現代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即便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思考或哲學批判等,但大多數畫家的畫作仍然帶有鮮明的西方文化印記。
李興 清涼峽谷 布面油彩 60×50cm 2015年
要使當代油畫既體現出「中國氣象」,又傳遞出時代精神,則必須強調「山水精神」。無論是在萌芽狀態的魏晉玄學影響之下,強調「臥遊」的山水;還是唐代文人修身所依賴的山水;或五代與兩宋的自然山水;或元代那不求物象之形,但寫胸中逸氣,並體現出「生命真實」的山水;或明清強調「心物合一」,追求「心與天遊」,試圖呈現畫家心中的理想化、人格化面貌的山水,山水在國人心中始終是精神家園,是生命的安頓之所和歸宿之處。因此,在風景繪畫中,我們必須強調山水這個概念。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努力促使自然山水物象在內心能夠「畫象布色,構茲雲嶺」,進而促使山水與人生成為兩相融通的境界。
李興 春雨江南 布面油彩 60×50cm 2012年
「山水精神」反映在畫面上就是要講求「立意」、「氣韻」、「意象」、「筆墨」。中國畫講究未落筆先立意,風景繪畫創作也是如此。此處所謂的立意構思,並非只是西畫所講究的構圖或構成等畫面形式語言方面的因素,而是要創造出一種根植於中國傳統哲學的「自在世界」,也即所謂「山水以形媚道」。作品傳達出什麼樣的意蘊,該意蘊以何種方式呈現,這都是畫家首先要思考的。
李興 藏寨 布面油彩 50×60cm 2016年
無論是自然物象的提取,還是畫面整體韻味的傳達,或者畫面情境的內涵表現等,這些因素都值得畫家重視。同時,這些因素組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所謂的「氣韻」。就此而言,畫家在對景寫生或創作之時,要努力回歸到自然中去,去感悟和體驗中國傳統文人的理想生活與格物方式,這樣才會獲得內心的安寧與充盈,繼而使主觀的意識、情感與自然的神韻融為一體。只有這樣,畫家才能將畫的詩意傳遞出來。
李興 青稞田與草場 布面油彩 50×60cm 2016年
若值四時與晨暮變化之際,你所看到的自然物象勢必會更為豐富,也更容易使人產生各種「意象化」的聯想。根據自然景物在各種情形下的視覺感知,加上作者的主觀情感想像,畫家可以把握住審美層面的「意象」,這也就近似於宗炳所說的「澄懷觀道」、「澄懷味象」的境界了。當然,在感悟詩意的基礎上,畫家還需要對自然物象做意象化處理。在經過意象化的處理加工後,畫面的立意布局、語言造型、色彩表現、形象塑造等均超脫於現實物象之上。換言之,以人物畫「形神」之美學觀來改造風景畫也是可以成立的。此外,通過對自然景物形態的觀察、體悟,畫家可以把握住自然的本真意蘊,或者說內在氣質。在此情況下,畫家也就能夠在畫面中展現出對象的本質和神韻。
李興 紅原-月亮灣 布面油彩 50×60cm 2015年
我認為,表達個人情感的造型語言和色彩本質上就是所謂的「筆墨」。此種「筆墨」語言可以是「寫實」的,也可以是「寫意」的。寫意化的用筆並非隨意塗抹,而應該根據畫面韻味與情感表達的需要做一定程度調整,其本質應該是文人品格的外化。在油畫風景創作中,畫家需要儘量歸納、提煉客觀對象的形態,並將主觀情感依照相關形式法則表達出來,這樣畫家便能在作品中彰顯出真正的藝術精神與品格——「氣韻」。
李興 松贊林寺 布面油彩 50×70cm 2016年
李興 山谷中的郎木寺 布面油彩 50×70cm 2015年
李興 雲影下的麥窪寺 布面油彩 50×70cm 2015年
李興 龍脊梯田 布面油彩 2014年
李興 山居 布面油彩 2014年
李興 海 布面油彩 2007年
李興 青春如歌 100×150cm
李興 桃花園裡的歌聲之二 114×146cm
李興 桃花源裡的歌聲之一 150×90cm 2008年
李興 西出陽關之一 180×130cm 2009年
李興 西出陽關之二 180×130cm 2009年
李興,天津大學軟體學院院長助理,視覺藝術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天津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津市青年美術書法家協會理事,天津市青年動漫協會副秘書長,天津市動畫學會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當代油畫專題)
點擊下方圖片,瀏覽詳情
澍雨畫館公眾微信號: Shuyuhuaguan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本公號均為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
微信QQ號:52307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