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和劉邦的恩怨:是劉邦演的飛鳥盡?還是韓信要劉邦的江山?

2021-01-17 一騎煙塵論古今

韓信生前有兩個言論:

第一:韓信成為楚王后,因為被人告謀反被劉邦抓了一次,韓信對劉邦說:

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然後韓信對劉邦說,天下已經定了,我死我認命。結果劉邦沒有殺他,而是將他貶為淮陰侯。

第二:韓信被殺之前,他嘆氣道: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韓信在臨死前後悔沒有聽蒯通的話。因為韓信擔任齊王時,蒯通勸他反了劉邦,他沒有聽。

如此的這兩個言論,似乎對韓信的被殺就已經有了結論,原因是他沒有擺脫中國千百年以來封建專制的宿命,功臣宿將就是這樣的下場。

三千年以來,有些朝代中有些不太自信的君主為了自己的江山永固,存在殺功臣宿將的現象,但這種現象並不普遍。如果是普遍現象,那麼在改朝換代之際,即將勝利的一方一定是自己人之間殺得不可開交,以下亂上成為普遍現象,因為誰都不願意看到勝利後自己被殺的命運,這樣的結論是比較荒謬的。

真正拿開國元勳不共戴天,存在大規模殺戮的屈指可數,明太祖朱元璋是個特例。明太祖能大規模殺功臣,也說明功臣們事先毫無準備,因為這樣的現象不具備普遍性。

回到韓信的被殺,如果只是因為歷史存在的一個現象就簡單地得出結論,韓信是被冤殺。這個結論下得未免草率,對劉邦也不公平。

韓信到底是被冤殺,還是謀反而被劉邦鎮壓?

劉邦殺韓信,並非韓信已經舉起了反旗,正式宣布和劉邦決裂而被抓獲,而是呂后使計殺了韓信,這就讓劉邦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再加之後來發生了劉邦的白馬之盟,他只希望劉姓為王,這就讓人們有理論上的推論,韓信是被冤殺。

對韓信是被冤殺的認定,很大程度上在於,很多人認為劉邦即使不認為韓信會反,他也會殺韓信。

之所以基於這樣的認定,因為《史記》中記載了一句話,韓信認為劉邦「畏惡其能」。也就是劉邦害怕,嫉妒,恨韓信的能力。

如果僅憑韓信自己認為劉邦嫉妒他,恐怕缺乏說服力,不能作為他和劉邦恩怨的證明,除非是公正的第三者這樣說。

要判斷人物和事件的聯繫,最主要的是看行動,而不是當事人的自說自話。劉邦殺了一些功臣,可是他殺的功臣都是有過得硬理由的。

一、劉邦殺了哪些功臣?

劉邦誅殺的開國功臣,除了韓信外,還有燕王臧荼、潁川侯利幾、韓王韓信、趙相陳豨、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

從以上幾個功臣看,燕王臧荼、潁川侯利幾、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原本都是項羽麾下的降將,其中燕王臧荼、潁川侯利幾和淮南王黥布都有反劉邦之實。

梁王彭越是被手下告發有謀反之心,劉邦本是將他流放,只是後來被呂后吹了枕邊風才改了主意,可是他還是沒有殺彭越,因為雖然彭越被告謀反,但是並沒有過得硬的證據。這也看出劉邦不是隨意殺人的人,結果呂后又再安排彭越的門人告彭越謀反,這才讓劉邦殺了彭越。

韓王韓信雖然不是項羽的降將,可是他勾結匈奴謀反是事實,同樣,趙相陳豨在代地起兵謀反也是事實。

因此,從劉邦殺的幾個人看,他都有過得硬的理由,唯獨殺韓信沒有理由?這就是蹊蹺,而有蹊蹺就往往和人們認知的不符。

二、劉邦被認為不喜歡韓信的四件事

學界流傳的關於劉邦不喜歡韓信的理由,主要因為韓信做錯了四件事,可是仔細分析這四件事,可以發現韓信其實並沒有錯:

第一:韓信對劉邦的重要謀士酈食其的死負有直接責任。當初酈食其到齊王軍中說服齊王田廣罷兵,齊王田廣也聽了酈食其的意見撤銷了防禦,結果韓信為了爭功突襲齊營,致使酈食其被齊王所烹。

韓信突襲齊營,主要是聽了蒯通的計策。蒯通說你數萬人打了一年才拿下趙國五十多座城池,酈食其只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將拿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你打了幾年仗難道還不如一個儒生?可是,蒯通說這個話是有前提的,這個非常重要的前提被後來人有意忽略。

蒯通的前提是,韓信攻打齊國是受令於劉邦的,是劉邦正式下了詔書的,而他並沒有接到停止進攻的命令。從嚴肅軍令出發,韓信必須攻打齊營。韓信之所以猶豫,是他分不清從非正常渠道獲得的消息和正常渠道的軍令之間的關係,這正是將者的忌諱,好在蒯通提醒了他。蒯通從公私兩方面告訴韓信,必須攻打齊營。

事實上,也並沒有看到後來劉邦因為酈食其的死對韓信有意見。

第二:韓信平了齊地後,在劉邦被圍滎陽時,他不但沒有立刻去救劉邦,反而向劉邦討封齊王。

第三:劉邦在固陵被圍時,韓信要和劉邦約定先分地,然後再出兵。

以上兩點被認為韓信是趁機要挾,從而引發劉邦的仇恨。可是,這也可以看做韓信為避免被劉邦猜忌而使用的手段。

這方面典型的事例是秦將王翦。王翦伐楚時,他不斷向秦王提條件,又是要田地美宅,又要求封侯,正是這樣趁機要挾的行為才消除了生性多疑的秦王的疑心。

如果韓信表現得一無所求,一副無欲的樣子,那才是真正要讓劉邦起疑心的。

第四:就是韓信和劉邦之間那場流傳甚廣的對話,即韓信帶兵多多益善。劉邦問韓信,在韓信眼裡他劉邦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不過十萬,劉邦又問你韓信能帶多少,韓信說多多益善。

這樣的對話,又被認為韓信給劉邦心裡留下了陰影。

其實,這段對話還有背景。韓信已經被貶為了淮陰侯,而劉邦卻經常和他在一起交流各位將領的能力。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場景,如果一介帝王已經將某位大臣邊緣化或者冷落,他是不可能常常去和這位大臣探討其他大臣的能力的。之所以如此,證明劉邦認定韓信不可能反,因此對韓信並不設防,才可以「從容」地和他討論其他將領的問題。

一個領導經常去找被自己降級的下級聊天,而且聊的還是本部門的人事,可以想見這位領導開闊的心胸以及在下級面前所具有的心理優勢。

劉邦和韓信兩人的談話明顯透著輕鬆,而且劉邦聽了韓信說自己帶兵多多益善後,笑著問他:「你帶兵多多益善,怎麼會被我抓了?」韓信說:「我帶兵多多益善,你帶我們這些將領多多益善,而且我被你抓,因為你是君權神授,代表上天的力量,而不是人力所為。」

可以看出韓信不是不會說話的人,他和劉邦兩人的對話也非常輕鬆。

韓信和劉邦兩人的這番對話,其實含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就是韓信認為自己在戰術上勝劉邦,可是在戰略上卻不如劉邦,這是韓信對劉邦的一種認輸。

因為具體帶兵打仗,無論多少數量的兵,都是戰術層面,而御將則是戰略層面。

因此,被認為劉邦不喜歡韓信的四件事,恰恰是劉邦認為韓信不可能謀反的理由。

三、韓信被認為不可能謀反的三點理由

一直以來,學界流傳的韓信不可能謀反的理由有三點,可是,仔細分析,其實這三點得不出韓信不謀反的結論:

第一:韓信對漂母之恩都不敢忘,還把當初對自己行胯下之辱的少年提拔為中尉,所以他不可能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讓自己成就大事業的劉邦進行謀反。

政治從來講究利益,將恩怨放在政治上就是幼稚。

韓信的做法,也正是他回到自己的家鄉擔任楚王時,收買人心的做法。韓信還賞賜了他寄食過的那位亭長百錢。看樣子,韓信幾乎將和他有緣分的人賞賜了個遍。而韓信做這些並不是私下做,而是做在明處,其實更是一種宣傳。

對讓自己受胯下之辱的少年,韓信讓他做官還不夠,還對自己麾下的文臣武將們耐心講解這場胯下之辱的故事,以及自己的處理方式。

自古幹大事者各有各的特點,可是有一個特點是共有的,就是仗義疏財。韓信對和自己有仇的故人不僅能一笑了之,而且還賞賜錢財,可想而知他對自己的手下和豪傑們更加不吝賞賜,為什麼會被告謀反?廣交豪傑,籠絡人心是重要因素

第二:當年韓信手握重兵時,項羽派武涉勸韓信反,韓信不聽;之後,蒯通又勸韓信反,韓信還是沒有聽,後來韓信被貶沒有了實力,更沒有反的理由。

對項羽的為人,韓信非常清楚,沒有理由再跟著他的指揮棒轉。

蒯通勸說不成也是有原因的。韓信和劉邦翻臉,最終是靠實力,當時韓信剛成為齊王,他本人立足未穩,很難說在和劉邦、項羽的三足鼎立中能討到什麼便宜。

蒯通是一介儒生,並沒有爭霸天下的戰略眼光,他一味說劉邦不可信,要韓信反,可是反了之後如何做,恰恰在這個重要的問題上,蒯通給不出任何建議,而這卻是韓信需要考慮的重點。

劉邦雖然沒有韓信善於帶兵,卻是一位戰略家,這點韓信是從內心感到服氣的。實際上劉邦也不是一般的戰略家。後來陳豨謀反,劉邦一眼就看出他軍隊配置的缺陷,沒有「南據漳水,北守邯鄲」,就知道陳豨成不了事。

因此,站在韓信的角度,他如果要反,只能有兩個條件,一是被逼得走投無路,明知不可為也不得不為;二是認為可為。

當蒯通讓韓信反時,韓信當時還不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任何一個。

第三:韓信謀反,不去聯合實力強勁的諸侯王,卻聯絡遠在北部邊境的趙相陳豨,因此不合道理。

韓信沒有聯合諸侯王,因為他並沒有一個可以交道的諸侯王,算得上朋友的可能就只有相國蕭何一人,其他的諸侯王和韓信沒有太多的交情。而且諸侯王們都戰功赫赫,打仗並不比韓信差,在雙方並無交情之下,韓信不可能貿然去聯合諸侯王。

而且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已經被驅逐出諸侯王的行列,讓他去聯合比他級別更高的諸侯王造反,即便有諸侯王和他一拍即合,如何進行利益分配?再讓韓信為人做嫁衣肯定是不願意的,可是要讓其他諸侯王為他一個淮陰侯做嫁衣,也是不可能的。

而韓信和陳豨的聯合反而更有可能,因為陳豨名氣不大,級別不高,可是手中握有對抗匈奴的漢朝精銳,即趙、代地區的邊兵。正如韓信對陳豨所說,這支邊兵是一支天下精兵。這支軍隊如果被韓信握在手裡,是可以和劉邦一戰的。

因此,認為韓信不可能反的三點理由,其實都不成立。

總結來說,通過對一直以來學界流傳的劉邦不喜歡韓信的理由進行解析,以及對韓信不會謀反的理由進行解析,得出了兩個結論:一是劉邦不認為韓信會謀反;二是韓信有可能謀反。

那麼韓信到底有沒有或者是否打算要謀反呢?

四、韓信是否要謀反?

討論韓信是否有謀反企圖的問題時,我們已經有了上述討論的兩個條件:

第一:劉邦不認為韓信會謀反;

第二:韓信有謀反的條件。

在這兩個條件之下,再加上韓信謀反需要滿足的另外兩個條件:

第三:被逼得走投無路,明知不可為也不得不為;

第四:是通過對形勢的判斷,認為可為。

有了以上四個條件,判斷韓信是否有謀反的企圖就明晰了,因為最後要判斷韓信是否謀反,取決於他的性格。

韓信在做齊王和楚王時,他沒有要反的想法,這點在《史記》為他的傳中說得很清楚,關鍵是他被貶為淮陰侯以後。

韓信的性格中,有一種先秦時期的士人精神,這是難以今人的眼光來看待的。

韓信當年是「貧無行」,在人們的眼裡就是窮而且渣,而且還不是一般的渣,因為他被剝奪了進體制的資格,連小吏都不能做。如何生存呢,韓信常到人家家裡「寄食」,說白了就是要飯,只不過是在人家家裡吃而已,結果讓很多人厭惡他。讓今人無法理解的是,儘管人們討厭韓信,卻還是會讓他到家裡來白吃。

這就是那個時候人們生活的生態,白吃的羞恥感並不如現在來得強烈,而白給人吃也不如現在來得憋屈。當亭長的妻子不給韓信放上碗筷時,他一怒而去,而且再也不登門,他認為這樣的侮辱,比胯下之辱更甚。

這從後來韓信對給他胯下之辱少年的感謝和對亭長的責備,也可以看得出來。因為不給飯吃是看不起,而胯下之辱是打不過。打不過可以認慫,可是決不能讓人看不起。

再加之漂母的一番大丈夫竟然連一餐飯都解決不了的教訓,更加刺激了韓信的上進心。

韓信從一個連一日三餐都要人施捨的人,一躍而成齊王,楚王,如此大的落差,相信功名利祿對他來說,應該比生命都重要。

同為漢初三傑的張良本是韓國王室後裔,因此他可以急流勇退;蕭何本是縣組織部長,他可以偃旗息鼓,謹慎小心。可是韓信不能。

韓信從齊王到楚王再被貶為侯,又看到諸侯王們接連起兵謀反,他不知道後續還會遇到什麼,會不會再被剝奪淮陰侯的爵位,或者被一擼到底,回到家鄉做庶民?這是韓信不能接受的,正好陳豨要出去掌握精兵,這讓韓信給自己先留了一條後路,他告訴陳豨一旦起事,他可以提供幫助。

韓信對陳豨的話說得很清楚,如果陳豨被逼造反,自己保證和他在一起,如果陳豨沒有被逼造反,大家還是該幹嘛幹嘛吧。

結果,陳豨反了。

趁著劉邦主力上了前線,京城空虛,韓信準備偷襲留守的呂后,也就成了順理成章了。

結論:劉邦並不認為韓信會反,可是韓信卻有了反的行動,因此韓信被殺並不冤。

相關焦點

  • 假如韓信跟隨劉邦出戰,能否避免白登之圍?
    在把劉邦被困在白登山之時,韓信還活著,並沒有死,那麼如果韓信在軍中,能幫劉邦避免白登之圍嗎?首先,匈奴的實力要強於漢朝!就算真的韓信在劉邦軍中,很可能也無濟於事,想要戰勝匈奴,極其困難。史料記載:「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彊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其世傳國官號乃可得而記雲。」
  • 劉邦與韓信的恩怨情仇:看家族企業的利益衝突
    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破格提拔授受三軍大權於韓信,然而,在劉邦眼中韓信只是他的一個「家奴」(古代皇帝大多把大臣當家奴,我們都知道清朝的大臣自稱是「奴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大臣追隨了君王等於是把生命也一同交了出去,沒有這份死心塌地的忠心者都難以善終。)
  • 拋開影視劇,劉邦為何斬殺大將軍韓信,於長樂宮?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載:「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範蠡離開越國的時候,寫給文仲的一封信。文仲範蠡為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立下了汗馬功勞,範蠡功成身退,文仲後被越王賜死)。公元前196年,劉邦以「叛亂謀反」之罪斬殺韓信並誅三族,當真是伴君如伴虎那麼劉邦為何殺韓信呢?真如影視劇那般「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嗎?通過羅列史籍與考證,小編列出四點原因。
  • 劉邦問韓信:你說朕能帶多少兵?韓信的回答讓劉邦尷尬不已
    大家都知道韓信可以說是功高蓋主的代表性人物,但是其實在劉邦創業初期兩人的關係還是非常的好的,甚至還會經常性的在一起交流一下領兵打仗的經驗
  • 韓信是怎麼死的?一向欣賞信任韓信的劉邦,為什麼非要殺死他?
    說到韓信,他真的是嗷嗷猛,自己咣咣打了七十多座城,還給自己封了個齊王,用來威脅齊楚兩國,勢頭劉邦擋都擋不住,雖然說是幫了劉邦,但我覺得也是這個時候,雖然韓信的心還是想著劉邦這邊的,但是劉邦那會兒正焦頭爛額的,韓信又自立為王,雖然面上不顯,但是劉邦的心裡一下子就警惕了起來。
  • 劉邦必殺韓信,10字鐵證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 明朝那些事兒 講的歷史是真的嗎| 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遊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呂后(楚漢傳奇)古往今來,許多人認為韓信並未謀反,這是劉邦、呂后製造的一大冤案,是謀殺。那麼,韓信是謀反還是被謀殺?又是如何被謀殺的呢?
  • 一代軍師天才韓信為什麼會被殺?是劉邦殘殺功臣還是韓信自取滅亡
    傳統的軍事思想是對勇力和紀律的要求。孫武為什麼要冒著那麼大的風險,砍吳王的兩個妃子?就是要求軍隊必須要有紀律。項羽採用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對勇力的要求。韓信的軍事思想,是在這個基礎上的一種發展。背水一戰是要求勇力,但暗渡陳倉、四面楚歌則是詭道。所以韓信最終能夠以詭道打敗只講勇和力的項羽。但說到政治上,韓信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糊塗蟲!
  • 白登之圍,劉邦九死一生,他為何沒有讓韓信前來救援
    等到劉邦到了晉陽之後,聽到韓信和匈奴合兵一處,共同對付自己,劉邦在得知消息之後,十分的震怒。為了對付劉邦匈奴的策略採取的是步步引誘,一點點給劉邦下套。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輩來,皆言匈奴可擊。其二、《史記》中記載的很清楚,匈奴這邊利用虛虛實實的「障眼法」。對於愛貪小便宜的劉邦來說,顯然沒有意識到,這完全就是匈奴陰謀。
  • 劉邦被困白登山的時候韓信在幹嘛?血淚交織的西漢史,看著心疼
    而且他的封地在潁川,距離洛陽、淮陽、宛城等戰略要地都很近,對劉邦江山的穩定威脅很大。於是劉邦就將他的封地改遷到了太原,名義上是讓他抵禦北方匈奴的南下。可這韓王信是當初戰事需要,硬生生的被劉邦與張良捧起來的,現在面對統一、比原來還強盛的匈奴大軍,除了戰敗還是戰敗,最後差點連王都馬邑也丟了。打不過就投降保命這是韓王信慣用的招數,於是他便投降了匈奴,並與匈奴的冒頓單于相約一起進攻劉邦的漢朝疆域。其實,韓王信是肯定不願意從潁川調往太原的,可在他前後,那漢朝第一功臣楚王韓信都被貶為了淮陰侯,他又如何敢對劉邦的旨意有怨言呢!
  • 為何功高蓋世的韓信卻被劉邦默許誅殺?其實死的並不冤!
    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取天下,離不開韓信的汗馬功勞。當然,韓信之死雖然是被呂后和蕭何所害,但是也與劉邦有些密不可分的關係。韓信畫像那為何韓信功高勞苦,而劉邦為何還要默許別人殺之?我想唐太宗李世民能解答這個問題。
  • 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
    影視劇《楚漢傳奇》中劉邦與項羽形象圖現代人都認為韓信是決定楚漢之爭戰局的關鍵人物,韓信幫誰誰就贏。那麼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韓信在軍事方面對楚漢之爭中,對劉邦打敗項羽的貢獻很大,這是不容質疑的。但是劉邦沒有韓信,最終也是會打敗項羽的。這主要由兩個方面因素決定的:一是劉邦的政治才能;二是項羽殘暴且剛愎自用的性格。首先,劉邦高超的政治才能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決定了其必然能夠奪取天下。一是智略超人,具有極強的政治眼光。
  • 韓信陳倉大戰:為劉邦建設霸業鋪平道路,還使得韓信名滿天下
    這自然不能讓韓信滿意,他還有自己的雄心報復要實現,怎能甘心屈居低位呢。懷才不遇的韓信幾經周轉,最後終於經人介紹,得以加入到了劉邦的隊伍當中,起初,劉邦給他的職位並不高,因為對於一個新來的陌生人,劉邦實在是沒有什麼重用的想法。而鴻門宴事件以後,蕭何百般推舉,劉邦才將韓信看入眼中,並且封其為麾下的一員將領。
  • 如果再給韓信一個機會,項羽和劉邦他會選誰做領導?
    但是,等一切塵埃落定之時,韓信卻遭遇了「飛鳥盡,良弓藏」的待遇,項羽身死之後,劉邦立刻就進入韓信軍中,直接收奪其兵權,改封其為楚王,而後,又使計,將其貶為淮陰侯。而後,韓信又在呂后的計謀下,被捆入宮中鍾室,被殺。一代英雄沒有死於戰場,卻死於主公的猜忌,死於內鬥,也是可悲可嘆!
  • 韓信從楚王到淮陰侯,其實是劉邦的另類父愛!
    公元前201年十月,有人上書告發楚王韓信謀fan,劉邦把各位將軍和謀士們都叫來,問他們的意見。
  • 劉邦當年為何要殺掉韓信、彭越,卻對張良手下留情
    可以說西漢的建立,除了麾下謀士的大力獻計之外,那些在外地牽制項羽的諸侯們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功勞,比如韓信、英布、彭越這樣的武將,不過在立國之後,劉邦對他們的做法卻截然不同,對於蕭何,張良這種謀臣往往是能將就就將就,而對於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們卻通通給除掉了,這究竟是為何導致如此大的差異,下面筆者就來分析一二
  • 西漢功臣韓信被殺令人不勝唏噓,韓信究竟要如何做才能避免被殺
    身為「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卻在西漢建立之後被呂后誘殺,關於韓信之死,一直以來都令人不勝唏噓。不過,站在劉邦和呂后的立場上,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韓信似乎又不得不殺。那麼,韓信到底該如何做,才能避免被殺呢?
  • 情商(EQ):從劉邦項羽韓信三人,看情商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項羽劉邦,楚漢之爭,起初劉邦就是一個草根,項羽算是個富二代,兩人家底根本就不可一比。結局卻是那麼的演義和不同,讓史官和後人唏噓。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我們從三個人的特點來分析。項羽落得烏江自刎,用韓信的話來說: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這八個字把項羽的性格概括的非常全面。項羽有拔山蓋頂之氣,叱吒風雲之勇,卻沒有審時度勢之能,更沒有伸縮進退之智。
  • 韓信被劉邦封為楚王,定都下邳,劉邦又加封彭越等文臣武將
    張良說:金錢和功名是身外之物,有塊留邑之地,能夠養老了。韓信說:子房兄,我的心胸可不如你呀。張良笑了他們擇一草坪席地而坐,韓信說:記得當年我在楚國,勸楚王,讓他定都關中,楚王不聽話,結果自取滅亡。關中依山傍水,土地肥沃,三面據險,一面臨河,河能運漕,可為帝王之都。洛陽中區狹窄,寬不過百裡。請子房兄轉告陛下,勸他遷都關中。子房說:凡事不能強求,要講究個水到渠成。
  • 韓信到底有多厲害?如果劉邦不殺他,他會不會造反?
    只有韓信綜合兩方面之長,為劉邦劃出了清晰的進取方向。後世把韓信白起並稱為「韓白」,那麼「韓白」有高下之分嗎?個人以為還是有的。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戰略規劃遠比衝鋒陷陣重要。方向決定了勝利與否。白起的百戰百勝,大多是在秦朝君臣商定大戰略後具體負責執行。
  • 韓信必須死的原因不是劉邦想殺功臣而是因為現實導致韓信不能不死
    漢初異姓諸侯王連上韓信有八個,大漢朝的外面還有一個不歸劉邦管的匈奴王,這些王裡面刨去盧綰和韓信,其他的王實際上都不屬於劉邦的臣子,他們都是真正的王,有自己的地盤也有自己的兵馬和子民,這些王哪裡是劉邦的臣子,分明就是和漢王、西楚霸王一樣的存在,他們並不是真正的臣,他們其實就是能和劉邦爭天下的對手,只不過是臨時合作了一把,現在又暫時老實了一陣,這些人的存在對劉邦來說是必須要剿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