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必殺韓信,10字鐵證

2021-02-23 歷史教師王漢周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 明朝那些事兒 講的歷史是真的嗎| 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遊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

呂后(楚漢傳奇)

古往今來,許多人認為韓信並未謀反,這是劉邦、呂后製造的一大冤案,是謀殺。

那麼,韓信是謀反還是被謀殺?又是如何被謀殺的呢?

01

公元前197年,代國丞相陳豨起兵謀反,漢高祖劉邦不顧年邁親自帥軍徵伐。

此時已經被軟禁在長安的淮陰侯韓信推脫稱自己生病,拒絕跟隨漢高祖劉邦出徵。

韓信得的是心病,早在數月以前,韓信就已經與老部下陳豨相約起兵,按照計劃韓信會在長安召集舊部起事襲擊呂后和太子。

然而韓信手下的一名家臣早已提前密報呂后,呂后急忙與相國蕭何商議對策。

相國蕭何登門通知韓信:「皇帝已經平定陳豨,群臣正在一起進宮慶賀。你也趕快跟我一起去吧!」

韓信聽了非常驚訝,經不住相國的催促,只好一起進宮了。

韓信剛剛踏入宮殿,呂后便命人將其五花大綁,在長樂宮裡殺了。

此時,韓信明白一切都晚了,長嘆一聲:「後悔沒有聽從蒯通的建議,被一個婦人誆騙,這都是天意啊!」

《史記》記載:「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五年前,意氣風發的大將軍韓信還曾十面埋伏合圍項羽,短短數年便束手就擒。

韓信

02

西漢三年(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在彭城被項羽打敗,五十萬大軍灰飛煙滅,灰溜溜逃回滎陽。

漢軍在滎陽一線收割敖倉的糧食,與項羽軍隊僵持了一年有餘。

項羽率軍切斷漢軍的糧道,漢軍陷入空前的危機之中。

屋漏偏逢連夜雨,魏王豹聲稱回去看病,結果渡過黃河便背叛了劉邦。

劉邦十分憤怒,命令將軍韓信領兵從北面攻擊魏國,一舉俘虜了魏王豹。

隨後韓信領兵直逼趙國,很快在井陘打敗趙國三十萬大軍,並且吞併了趙國。

這還不算,韓信派了一個使臣給燕國國王送去一封書信,燕國竟然不戰而降。

身處滎陽的漢王劉邦心裡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韓信一路勢如破竹,生氣的是自己被項羽打的如同喪家之犬。

這時候,劉邦用陳平的計策,派出兩千女子聲東擊西,才趁夜逃出了被項羽包圍的滎陽。

當天夜裡,劉邦趁夜逃跑後坐著滕公夏侯嬰的馬車,從成皋連夜出發北渡黃河。

第二天天不亮,劉邦便到達了韓信的軍隊駐地脩武。

劉邦和夏侯嬰謊稱自己是漢軍的使者,請求進營傳達命令。

這時候韓信和張耳還沒有起床,劉邦便召集樊噲和曹參等舊部,奪了韓信的軍權。

韓信和張耳起床後,得知劉邦帶走了軍隊,大驚失色。

臨走前,劉邦任命張耳為趙王,韓信為趙國相國,命令張耳收復趙地,韓信領兵攻打齊國。

就這樣,三十萬大軍被劉邦拐走了。

《史記》記載:「漢王跳,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北渡河,馳宿脩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乃使張耳北益收兵趙地,使韓信東擊齊。」

03

韓信無可奈何地收集剩餘軍隊,準備再次出徵。

然而劉邦立即給了韓信當頭棒喝:劉邦派親信酈食其已說服齊國投降漢國。

韓信知道自己已經沒有價值。

這時,韓信臨終前口中的謀士蒯通閃亮登場了。


蒯通

蒯通告訴韓信:「漢王可否有停止進攻齊國的命令,沒有啊!你如果停下,你大將軍的功勞還不如一個書生,以後就混不下去了!」

韓信一聽,有理!

於是韓信立即馬不停蹄趕往齊國。

這邊齊王正在與酈食其喝酒慶功,根本沒有防備,所以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此處省略過程一萬字,反正幾次下來,韓信拿下了整個齊國,酈食其成了過去時(被故齊王煮了,這裡要稱呼故齊王,因為已經被韓信砍了)。

此時,漢王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傻眼了,誰都不敢再小看這個曾經受到胯下之辱的無名小輩。

蒯通一躍成為韓信最信任的謀士,他此時也看出自己扶持的韓信似乎有可能成為天下的主人,便向躺在齊王座位上的韓信說道:「我學過相面,我看你正面最高不過是個侯爵,但是背面卻貴不可言。」

韓信立馬起身:「先生這話幾個意思?」

蒯通笑著說道:「這時候漢王正在滎陽受苦,項羽的修好使者也已經到了。天下的走勢就在您的手裡了,你懂得!」

韓信搖了搖頭,說道:「我不能背叛漢王。」

從齊國安定考慮,韓信上書漢王劉邦:「齊國不好治理,如果不找個人代理齊王,恐怕會生叛亂。」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漢王接到韓信的書信氣得暴跳如雷,心想「老子被項羽打的屁滾尿流你不來增援,還跟我要齊王。」

張良看出劉邦生氣了,趕緊踩劉邦的腳丫子。

劉邦瞬間反應過來,口是心非地說道:「大丈夫幹就幹真王!」

於是冊封韓信為齊王。

韓信便覺得劉邦不會從他手裡奪走齊國,拒絕了蒯通的建議。

《史記》記載:「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

04

不幾天,韓信見到了劉邦派來冊封的使臣張良,同時張良命令韓信率軍合圍項羽。

張良

韓信信心爆棚。

一方面劉邦沒有食言,真的冊封自己為齊王。

另一方面張良透露: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統帥各國聯軍百萬。

於是齊王韓信帶兵南下,與此同時劉邦背叛與楚國的盟約再次東進,彭越和英布也起兵合圍項羽。

最終,漢軍以絕對優勢消滅了西楚霸王項羽,過程大家耳熟能詳,此處老王省略一萬字。

戰鬥剛剛結束,劉邦來到定陶大本營,宣布了新的人事任命:解除韓信的大將軍職務。

韓信還沒緩過神來,劉邦的命令又來了:韓信功勞太大了,改封為楚王。

這次韓信認為不會發生的事情發生了:軍隊和齊國都沒有了。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還有《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05

如果你以為故事到此為止了,那你就太小看劉邦的無恥了。

最終,漢高祖劉邦也將韓信的楚國拿走了,原因很簡單:韓信太能幹,太有能力了。

韓信收留了項羽的部下鍾離眛,劉邦得知後很生氣,準備起兵攻打韓信。

張良對劉邦說道:「你打得過韓信嗎?」

劉邦一想一身冷汗:「還真是可能打不過,韓信可是幾千兵將平趙滅齊的人物啊!」

於是,劉邦和張良導演了一出雲遊楚國的好戲。

韓信聽說皇帝陛下來遊玩了,於是趕緊騎馬前去迎接,劉邦趁機將其抓捕,直接帶著回了長安。

劉邦為了炫耀打敗了韓信,宣布大赦天下,剛剛被降為淮陰侯的韓信也只能生悶氣了。

《史記》記載:「用陳平計,乃偽遊雲夢,會諸侯於陳,楚王信迎,即因執之。」

06

於是就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隨後,呂后又下令滅了韓信的父、母、妻三族。

韓信被殺後,劉邦回到洛陽,聽了這個消息後,又喜又嘆。

至於韓信是否真的要謀反,劉邦沒有問。

於是,「韓信謀反被殺」就成了歷史上的重大謎案之一。

韓信臨死前,並沒有親口承認謀反之事,根據《史記》的記載,韓信似乎的確與陳豨探討過謀反事宜。

如果事實確實如此,那他在齊王任上時,具備與劉邦、項羽三足鼎立的實力時不反,卻在無兵無卒的情況下造反,實在是玩火自焚。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韓信「謀反」是被誣陷,而司馬遷則是用了曲筆,明肯暗否。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大禍臨頭之際,韓信才後悔未用蒯通反漢之計,這足以說明:韓信終其一生,始終未動謀反之念。

事實上,分析《史記》等史籍對韓信「謀反」事實的相關記載,我們也可以看出有許多矛盾之處,令人質疑。

其一,韓信在劉邦勝負未卜的時候,拒絕蒯通遊說他另起爐灶的勸誘,等到了劉邦功成名就之時卻心生異志,這對於一個深諳兵法的將帥來說太過於違背常理。

其二,韓信兩次被劉邦襲奪兵權,早已從中察覺到劉邦對他的猜忌與畏懼。但是,他在劉邦被項羽兵困固陵時不反,到楚地為王時不反,迎劉邦於陳地時不反,為何偏在無權無兵、蟄居長安之時謀反呢?一代名將怎麼可能如此沒有謀略?

其三,以韓信的智慧,他怎麼可能在受到監視的情況下,還與陳豨「闢左右與之步於庭」密商謀反之策?這不是欲蓋彌彰嗎?再說,韓信與陳豨商定謀反之時無第三者在場,外人如何知道談話內容?司馬遷的記錄何以那麼詳細?

其四,陳豨向來是劉邦的親信,與韓信關係一般,韓信怎麼會愚蠢到貿然向皇帝的親信吐露心曲,而且是謀反這種關係身家性命的大事?再說,陳豨到巨鹿赴任後數年,與韓信一直不通音信,這樣的同謀也太奇怪了吧。

其五,凡謀反者,矛頭一般指向最高當權者,即皇帝。而韓信謀反的目標竟是呂后和太子,不合常理。況且劉邦當時統帥大軍在外,韓信即使得手,也名不正言不順,且並未消滅劉邦的有生力量,這樣的謀反毫無意義,韓信的見識怎會低下到如此地步?

其六,韓信向來熟諳兵法,怎麼可能將未經訓練的囚徒和自己的家人作為造反的主要力量。且不說這些人是否能攻佔戒備森嚴、層層設防的皇宮,靠偽造劉邦的詔旨赦免的囚徒就一定會聽韓信的指揮,跟著他謀反嗎?這些問題韓信不可能沒想過。

其七,韓信「謀反」僅是由其舍人之弟告發,舍人弟告發的最初動機,是因為韓信要殺他的哥哥,怎見得舍人之弟不是誣告?而且舍人之弟又怎能知道如此重大的機密?韓信難道會如此粗心大意?考慮到呂后殺梁王彭越時,就是令鼓越的舍人誣告彭越「謀反」,那麼,韓信舍人之弟告發韓信「謀反」是否也是呂后所指使,實在值得懷疑。

其八,如果韓信確有謀反意圖,當蕭何騙韓信入宮時,韓信怎會不做任何防備,而是坦然涉險,輕易進宮?韓信死前,為什麼只感嘆自己平定齊地之時未聽蒯通之言,而沒有悔恨自己謀劃不周?

其九,韓信「謀反」虛實尚未可知,呂后就誘而殺之。對於朝中第一功臣被殺,劉邦為何不責呂后,甚至不詳加調查。是否說明劉、呂設謀於前?

07

綜觀歷史,歷朝歷代的開國功臣大都很少能善終,這是歷史規律。

韓信雖然沒有造反的實證,卻有造反的實力,這不能不讓劉邦有所顧忌。

況且,韓信數次敲竹槓要挾劉邦,劉邦肯定痛快。再說,他不能不對韓信心生懼意。

所以,韓信之死是必然的,只是如何死法而已。



韓信如果真的要造反,那麼是告密者毀了他;

如果他沒有想過造反,那麼,是劉邦利用告密者毀了他。

還有什麼能比「謀反」之罪更能殺雞儆猴,震懾其他異姓王的目的?

韓信被殺之後,其他幾個在楚漢戰爭中和韓信同樣起過重大作用的異姓王,都被以種種藉口所殺,只有一個長沙王吳芮早死,幸得善終。又因他的勢力弱小,封國處在漢與南越的中間地帶,可起緩衝作用,因此其後人倖免於殺戮,封國得以保存。直到五代以後,因絕嗣而亡。

劉邦在剪除韓信、彭越等異姓王后,曾經與諸大臣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可見,剪除異姓王是劉邦的既定國策,這才是韓信被殺的真正原因。

參考資料:

《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資治通鑑·漢紀·韓信之死》

淺談對《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形象的一些看法 曹健韜《 CNKI;WanFang 》 2012

相關焦點

  • 韓信和劉邦的恩怨:是劉邦演的飛鳥盡?還是韓信要劉邦的江山?
    回到韓信的被殺,如果只是因為歷史存在的一個現象就簡單地得出結論,韓信是被冤殺。這個結論下得未免草率,對劉邦也不公平。韓信到底是被冤殺,還是謀反而被劉邦鎮壓?劉邦殺韓信,並非韓信已經舉起了反旗,正式宣布和劉邦決裂而被抓獲,而是呂后使計殺了韓信,這就讓劉邦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
  • 劉邦問韓信:你說朕能帶多少兵?韓信的回答讓劉邦尷尬不已
    當時正值亂世,基本就是誰手裡有兵誰就是大哥,所以他就問過韓信,他能帶多少軍隊。韓信的回答可以說是很讓人深思了,那就是多多益善。劉邦一聽其實心裡還是挺高興的,畢竟韓信算是給他打工的,如果說韓信多少軍隊都能帶的話,那麼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呢?
  • 情商(EQ):從劉邦項羽韓信三人,看情商的重要性
    情商(EQ):從劉邦項羽韓信三人,看情商的重要性何種人立於世而不受制於人?何種人存於亂而不廢拙於途?
  • 韓信被劉邦封為楚王,定都下邳,劉邦又加封彭越等文臣武將
    韓信被劉邦封為楚王,定都下邳,擇日赴任。劉邦又加封彭越,英布,張良,蕭何,曹參等文臣武將,封呂雉為皇后,劉盈為太子,大赦天下。第二天黃昏,韓信來到洛陽城外散步,張良迎面走來,拱手施禮道:恭賀賢弟封為楚王,不久衣錦還鄉啦。子房兄,帥印,軍符都交了。唉,你為什麼只要求封個留侯呢?
  • 韓信是怎麼死的?一向欣賞信任韓信的劉邦,為什麼非要殺死他?
    作為劉邦手下最能打的武將,劉邦對韓信的評價那叫一個高,對他的欣賞喜愛之一無以言表,作為開國功臣之一,又是有卓越突出貢獻的人物,劉邦稱帝成立自家漢朝集團,就得給幾位元老分分股份了,其中韓信就被分為了楚王。
  • 拋開影視劇,劉邦為何斬殺大將軍韓信,於長樂宮?
    公元前196年,劉邦以「叛亂謀反」之罪斬殺韓信並誅三族,當真是伴君如伴虎那麼劉邦為何殺韓信呢?真如影視劇那般「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嗎?通過羅列史籍與考證,小編列出四點原因。劉邦聽後大怒,無可奈何,後面派遣張良赴齊,封韓信個真王,真齊王,之後韓信才出兵救劉。如此將領,帝王豈能安心。
  • 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
    影視劇《楚漢傳奇》中劉邦與項羽形象圖現代人都認為韓信是決定楚漢之爭戰局的關鍵人物,韓信幫誰誰就贏。那麼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韓信在軍事方面對楚漢之爭中,對劉邦打敗項羽的貢獻很大,這是不容質疑的。但是劉邦沒有韓信,最終也是會打敗項羽的。這主要由兩個方面因素決定的:一是劉邦的政治才能;二是項羽殘暴且剛愎自用的性格。首先,劉邦高超的政治才能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決定了其必然能夠奪取天下。一是智略超人,具有極強的政治眼光。
  • 韓信從楚王到淮陰侯,其實是劉邦的另類父愛!
    劉邦聽完後,默然不語。劉邦又問陳平怎麼看,陳平道:有人上書告韓信謀反,這個事韓信本人知道嗎?劉邦說:他本人不知道。陳平說:那我敢問陛下,您的軍隊與楚王韓信的軍隊相比誰更厲害?高帝道:確實比不過他的。陳平說:陛下的將領,論用兵之才,有能比過韓信的嗎?高帝道:還真沒趕得上他的。
  • 張良對韓信一生的評價,只有四個字,準確道出為何韓信必須死!
    韓信被後世稱為兵仙、戰神,更是應驗了陳勝吳廣起義的那句話,「王侯將相」全都做過,往後兩千的年封建歷史裡,再也難找出第二個人來。那麼,如此厲害的一個人,為何會被呂后殺於鍾室呢?其實,張良對韓信一生的評價中的四個字,就已經透露出韓信必須死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就由小編為您細細道來。
  • 韓信陳倉大戰:為劉邦建設霸業鋪平道路,還使得韓信名滿天下
    劉邦抓住這個好時機,於是就在同時期發起了著名的陳倉之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也就是出自於這場著名的戰爭,而這個計策的策劃人,就是名將韓信。韓信在獻出這個計策不久之前才投入了劉邦的門下,而這個計策,也為他的名將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戰,使劉邦一舉奪下關中。英雄相遇總的來說,在秦朝末期,韓信就已經有了反對秦朝的想法,並且積極參加各路軍隊。
  • 一代軍師天才韓信為什麼會被殺?是劉邦殘殺功臣還是韓信自取滅亡
    韓信被殺,很多人都為他不值,還有很多人為他打抱不平,覺得劉邦實在是個小人。劉邦作為我國封建社會早期的開國皇帝,開了一個殺功臣的壞頭,使得後世所有朝代,在開國之初,是血淋淋的充滿陰霾之氣。不過說起來,韓信雖然值得同情,他本人也有極大的責任。
  • 白登之圍,劉邦九死一生,他為何沒有讓韓信前來救援
    由於實力相差太大,雖然朝廷也派兵援助,但韓信多次向匈奴求和,這件事情被朝廷知道後,於是派人申斥韓信沒有骨氣。韓信擔心被殺,於是決定投降匈奴,聯合匈奴起兵造反。這一反便開始了劉邦的噩夢。白登之圍的經過。其一、公元前200年,在劉邦平叛的過程中,戰爭的勝利來的太過於順利。劉邦自己都曾說過一句話,領兵打仗他不如韓信,而且韓信給劉邦的結論便是只可帶兵十萬,而且是綽綽有餘。
  • 假如韓信跟隨劉邦出戰,能否避免白登之圍?
    更重要的是,劉邦根本不信任韓信!劉邦和韓信的關係,就好比是貿易夥伴關係,劉邦讓韓信為其攻城拔寨,而韓信通過劉邦這個平臺飛黃騰達。韓信對劉邦是有感激之情的,否則當初蒯通勸其三分天下,韓信就可能直接同意。然而韓信和劉邦的關係一直是不溫不火,甚至經常產生矛盾。
  • 劉邦與韓信的恩怨情仇:看家族企業的利益衝突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劉邦多次受困,韓信遲疑不救,更是坐地起價要挾劉邦;劉邦也是多次奔入韓信營壘奪取帥印,毫不留情的搶走韓信的幸苦積累的「家底」。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破格提拔授受三軍大權於韓信,然而,在劉邦眼中韓信只是他的一個「家奴」(古代皇帝大多把大臣當家奴,我們都知道清朝的大臣自稱是「奴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大臣追隨了君王等於是把生命也一同交了出去,沒有這份死心塌地的忠心者都難以善終。)
  • 楚漢爭霸中項羽為何會輸給劉邦?韓信說了8個字,道破了真相
    比如我們說韓信,韓信號稱兵仙,在沒有帶兵打仗之前就已經展露了天賦,當然,只是口頭上的天賦。最初韓信入項軍,但卻得不到項羽的信任,因為項羽認為靠自己的戰術也能取勝,不必採用韓信之法。作為了團隊中的一員,領隊的太厲害了,很容易使下面的人無法獲得機會,從而韓信出走也是遲早的事情。
  • 秦時明月:劉邦即將屌絲逆襲上位,韓信首戰失利?拉劉邦墊背!
    而這場戰局的總指揮,就是兵仙韓信,他推出了項羽的四大將去對抗王離的豺狼虎豹。當眾人讓他立下軍令狀,他慫了!在滄海橫流最新的劇情中,韓信回答的說法,在做的都是大佬,沒有人會聽他的。所以立軍令狀就是自己去送死,田言聽出來韓信的意思,就是沒有大權沒有人願意聽他的,所以說出了見韓信如見俠魁,此時的韓信算是有了大權,其實不知,這是田言的陰謀,因為他打亂了田言和王離的計劃,有了大權的韓信立下了軍令狀在18集預告中,我們看到韓信的首戰,可能涼涼了!這也正中了田言的陰謀。可韓信也不傻,即使知道這是個圈套,也要往裡面鑽。
  • 韓信必須死的原因不是劉邦想殺功臣而是因為現實導致韓信不能不死
    韓信是大漢朝的開國元勳,是大漢朝最大的功臣,很多人說韓信的死是因為劉邦想殺功臣,其實真實的原因並不是劉邦想殺功臣,劉邦根本就沒有想過殺任何一個功臣,韓信的死是因為現實讓韓信不能不死。劉邦得到天下以後對韓信做的第一個保護是什麼呢?
  • 劉邦當年為何要殺掉韓信、彭越,卻對張良手下留情
    可以說西漢的建立,除了麾下謀士的大力獻計之外,那些在外地牽制項羽的諸侯們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功勞,比如韓信、英布、彭越這樣的武將,不過在立國之後,劉邦對他們的做法卻截然不同,對於蕭何,張良這種謀臣往往是能將就就將就,而對於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們卻通通給除掉了,這究竟是為何導致如此大的差異,下面筆者就來分析一二
  • 韓信因何謀反?
    當韓信擁有重兵之時,如果謀反易如反掌。第一次,是劉邦在滎陽與項羽苦戰之時,韓信掃平趙、燕、齊之地,已成一方諸侯之勢。於是,他請求劉邦委任他為假(代理)齊王。劉邦極為不滿,但在張良、陳平的提醒下,稱「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直接冊立韓信為正式齊王。
  • 蕭何韓信張良幫劉邦鞏固天下後三人的命運截然不同
    蕭何可以說是韓信的伯樂,韓信能得到劉邦的賞識,全靠蕭何的舉薦,蕭何當年一見到韓信就對韓信的才能給予了肯定和認可足以見蕭何的慧眼識人。可是他的結局也同樣沒有好到哪裡去,蕭何此人卻是是有雄才大略可是偏偏跟了一個地痞出生的劉邦,劉邦疑心頗重度量也小,在成為帝王后生怕這些飽學之士謀權篡位,派人時時刻刻緊緊盯著他們一刻不敢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