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西漢的建立,除了麾下謀士的大力獻計之外,那些在外地牽制項羽的諸侯們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功勞,比如韓信、英布、彭越這樣的武將,不過在立國之後,劉邦對他們的做法卻截然不同,對於蕭何,張良這種謀臣往往是能將就就將就,而對於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們卻通通給除掉了,這究竟是為何導致如此大的差異,下面筆者就來分析一二。
在劉邦成立漢朝之後,先後分了8個外姓王,他們都因為各種罪名而被劉邦給殺害了,而因為長沙王吳芮是張良的好朋友,在張良給他出謀劃策之下,他最終得以善終,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韓信、彭越等異姓王,自然也逃不了被殺的命運。
《史記》漢誅梁王彭越,醢之
而張良只是一個小小的謀士,並沒有什麼兵權在手,雖然在計謀上非常的出色,並沒有領兵作戰的能力,而且他雖然是韓國的貴族,卻比不上韓國的宗室,因此在漢朝建立後,劉備只對其格外放心,而且除了張良以外,那些沒有兵權的文臣大都被劉邦給放過了,甚至連那個和自己從小玩到大的死對頭都被劉邦給寬恕了。
再來看看那些劉邦所封的異姓王中,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半路跟隨劉邦的,幾乎沒有劉邦在沛縣起兵時的老家底,因此劉邦對他們並沒有什麼感情,只是要利用他們手中的兵權和地盤,而由於他們投奔過來本身就有很大的勢力,因此不得已要將他們封為異姓王,這也註定了他們在天下一統後就要被消滅的命運。
而張良與劉邦很早就熟識,簡直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名義上雖是君臣,而在私底下,劉邦卻對張良非常的尊敬,而且從劉邦對張良與其他儒生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一二,加上張良對劉邦的勸諫,劉邦也是無一不從,這種特殊的情況也導致了張良能在劉邦時期安全的生存下來。
加上張良非常的有政治頭腦,吸取了越王勾踐在成功之後大殺功臣的先例,於是便效仿古人韜光養晦。而相反韓信、彭越這批人雖然在戰場上可以百戰百勝之外,而在政治上卻是一個初生的嬰兒,再加上高官厚祿的誘惑,使得他們對於即將到來的死亡視而不見,結果可想而知。
參考文獻:
《史記》
《資治通鑑》
《漢書》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系雲松介子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