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秦說漢(340)為何張良功成身退韓信卻不得善終?不同的出身與追求,決定了命運
同為漢初三傑之張良與韓信,命運卻有天壤之別。劉邦革命成功後,張良被封為留侯,福澤後世;韓信雖被封王,但很快被貶並被殺害。張良能功成身退,是其老謀深算,而韓信兔死狗烹,則是其能力太強,讓剛取得天下的劉邦仍然睡不著覺。
其實在劉邦時期的謀士,不管是張良、陳平,還是王陵,甚至是蒯通,其下場都算不太壞,因為他們對皇權不構成威脅。但手握大權的高官大多被猜忌,特別是手握重兵的將軍與諸侯,則大多被劉邦以各種理由清洗,所謂匹夫無罪,懷壁有罪。
張良的祖父、父親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釐王、悼惠王共五代韓王之相,一直到秦國滅韓,他的父親張平身故(死因應該與秦國有關)。張良雖然沒有在韓國任職,但張良的家境還是比較富裕的,家有奴僕三百人,最起碼是吃喝不愁的。
史書上沒有韓信父母出身的介紹,從韓信自幼貧窮,但識文斷字,還且每天身負長劍的情況來看,韓信的父親有可能是秦朝的武官,自小教韓信兵法武藝,可能是父母觸犯律令被殺,韓信懂事以來就貧困交加,沒有工作,所以吃喝都成了問題。
按照馬斯洛之生存、安全、歸宿感、尊重、自我實現的五大需求層次。韓信仍在第一級生存需求階段,為了填飽肚子有時幫漂母洗紗來換口飯吃。但張良已經達到了第二級的安全需求,他沒有嘗試過飢餓的滋味,但精神上受到家仇國恨的壓抑。
韓信追求的第一人生目的,是解決溫飽問題。張良的第一人生目的是為報家仇國恨,為此弟死不葬,重金請力士於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遂。韓信的追求是生理上的,張良的追求是心理上的。因此,張良與韓信兩個人參加革命的動機不同。
陳勝與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農民起義,揭開了反秦的序幕,張良與韓信也投軍。韓信在項梁的軍中當了一名大頭兵,項梁戰死後,又在項羽手下當了一名郎中。但張良則是帶著一百多人的隊伍先投靠了劉邦,又與劉邦一起投靠了項梁領導的楚軍。
韓信與張良參加革命的時間是差不多的,但張良的起點比韓信要高,張良也算是帶資(一百多人)入股,被劉邦封了一個廄將之職。項梁戰死之後,張良隨劉邦從留縣一路打進了武關,到達鹹陽。韓信跟著項羽參加巨鹿之戰之後,也到了鹹陽。
戲下分封之後,韓信離開了項羽,跟隨劉邦到了漢中;張良在斜谷口告別劉邦後,前往韓國任職。按馬斯洛的五大需求,張良與韓信都已經處於相同的追求歸屬感需求層次了,都在進行第二次的人生選擇,只不過張良離開劉邦,韓信則投靠劉邦。
劉邦給韓信封了一個治粟都尉之職,也就是催收軍糧的工作。韓信仍然感覺沒有得到重視,又開小差想溜走,幸被時為丞相的蕭何連夜追回。在蕭何的大力推薦之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沒過多久,與劉邦一起統兵還定三秦,佔領關中之地。
張良去到韓國之後,韓王成已經被項羽給殺了,因此張良只得從小路逃走,在關中與劉邦會合,被封為成信侯,與韓信一起出徵,到了楚國的彭城。但是,韓信雖有大將軍之職,但沒有實權;張良職務在韓信之下,卻似乎更加受到劉邦的信任。
韓信雖被劉邦委以重任卻無實權,兵權一直捏在劉邦自己的手裡。張良雖被封侯,其實也就是一個謀士。劉邦性格多疑,對誰也不放心,特別是剛從楚營叛逃過來又想叛漢的韓信。無論哪一個老闆,都不喜歡動不動就撂挑子的管理幹部。
事實上,劉邦指揮軍隊從漢中打到關中,攻克滎陽後一直打到楚都彭城,靠的是運氣,沒遇上項羽的主力部隊,跟他的指揮能力沒有關係。但劉邦卻自以為是,飄了。結果項羽親率三萬精騎從齊國千裡奔襲,將劉邦的56萬聯軍打殘於睢水邊。
劉邦損兵折將,連老婆孩子都顧不上,自個兒逃到了呂侯的兵營,然後退守滎陽。這時聽從張良之計,重用大將軍韓信統兵。韓信取得兵權之後,組織兵力在京、索之間多次打退楚軍的進攻,扭轉了漢軍一直被追著打的局面,在滎陽與楚軍對峙。
滎陽局勢稍稍穩定之後,韓信又率軍渡過黃河,以聲東擊西之計在安邑打敗叛漢的魏王豹,佔領了魏地。接著,韓信提出兵分兩路,一路在滎陽牽制楚軍,一路由北面迂迴到楚國的後方,與滎陽的漢軍形成對楚軍的夾擊,得到了劉邦的採納。
韓信的這個戰略部署是有私心的,就是不想跟劉邦呆在一起,劉邦也應該看出來了,但又想韓信用幾萬兵力吸引楚軍,以減輕滎陽的壓力,動機都不單純。韓信在黃河以北連續用兵,又打敗了舊趙地的陳餘軍,勸降了舊燕地,成績不俗。
而沒有了韓信的滎陽城防很快被項羽攻破了,劉邦逃到成皋,成皋又被項羽攻破了。於是劉邦與滕公隻身渡過黃河,跑到韓信的軍中,奪了韓信的兵權,韓信變成了光杆司令,並要求他自行徵兵奪取舊齊地,同時又派出鸝食其去勸降齊王田廣。
劉邦命令韓信訓練新軍進攻齊國,在不讓韓信知情的前提下,又同時委派鸝食其去勸降齊王田廣,說明劉邦對使用韓信是很矛盾的。一方面韓信確實有軍事能力,一方面又擔心韓信的能力太強會利用漢軍為跳板自起爐灶單幹,因此一直防備著他。
而韓信在率軍出徵舊齊國的途中,已經從非正式途徑知道了齊國已經投降的消息。但韓信聽從蒯通之言,一不做二不休,以突襲的方式佔領了齊國,還在濰水中打敗了楚將龍且的二十萬援軍。接著派使者向漢王劉邦送信,請求封自己為「假齊王」。
韓信佔領齊國後,並沒有立即向楚國的彭城發起進攻,而是據地自守,向劉邦要「假齊王」之職,而這時,劉邦正被楚軍緊緊圍攻,看到韓信的來信,劉邦當然十分不爽,但還是滿足了韓信的請求,並將其封為「真齊王」,但徹底惹怒了劉邦。
劉邦勸降齊王田廣卻不通知韓信,韓信明知田廣已經歸降卻仍然以武力奪城,這時劉邦與韓信的心理活動都很微妙。而韓信只是要求被封為「假齊王」,但劉邦卻賜予其「真齊王」。韓信用兵如神卻情商不夠,居然沒有感覺到劉邦殺心已起。
垓下之戰後,項羽的楚軍被全殲,劉邦立即下令削掉了韓信的齊王之職,改封為楚王。但劉邦在徙封韓信的同時,又讓張良在齊地自選三萬戶食邑。齊國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僅次於關中平原,封誰不是封,為何將韓信遷徙卻又要封給張良呢?
其實劉邦也是在試探張良,但張良的情商很高,以自己無特殊功勞,不僅不接受賜封的齊地,也不願增封食邑三萬戶,自願被封於最初與劉邦結識的留縣,做一個小小的留侯,而且在劉邦的革命成功之後,又以體弱多病為由,歸隱於山野之中。
張良一直伴隨劉邦左右,對劉邦的可以同患難而不能同享樂的性格有一定的了解。而同時,劉邦對韓信索要「假齊王」之位時,劉邦所表現出來的憤怒,張良是很有體會的。因此,張良不接受劉邦賜封於齊地,反而自動歸隱,不惹人嫉妒與反感。
韓信以貧民出身從軍,其奮鬥的目標就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以戰功封侯拜相。因此,他以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可以說,劉邦能取得天下,韓信功不可沒。但韓信錯就錯在沒有據地稱王,而不應該只要一個「假王」。
韓信並不是因為索要的「齊王」之位而遭到劉邦的猜忌,而是韓信本身擁有的軍事能力讓劉邦寢食難安。因此,劉邦以齊王之位安撫韓信參與最終滅楚之垓下大戰後,立即將其徙封為楚王,後又藉故將其貶為淮陰侯,最終還是最呂雉殺於鍾室。
張良沒有兵權,相對來講,對劉邦不構成威脅,張良從參加革命開始時,大家都道他不求富貴,只是為了推翻秦朝,沒有其他的野心。而張良體弱多病,沒做過僭越之事,又一直在劉邦身邊為其出謀獻策,得到劉邦的信任,又懂得急流勇退。
張良能功成身退,主要是張良的存在與否對劉邦的皇權不構成威脅。而韓信可能本無謀反之意,但他具備謀反的能力,又有一顆追求王侯富貴之心,因此遭到猜忌。
2021/2/1
我是秦磚漢瓦裡的拾荒人,感謝閱讀,人走留香,點個讚唄,不勝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