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漢初的軍事謀略家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所謂「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指的就是張良。張良被譽為「謀聖」,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詞,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一起並列為中國古代的14位聖人。
拾履得書:
傳說張良智慧來自神助
投奔劉邦後,張良輔佐劉邦,出謀劃策,屢建奇功:燒棧道瞞項羽,修棧道渡陳倉,屢次麻痺項羽,為劉邦的軍事行動遮掩;楚漢戰爭轉折關頭,明確提出拉攏英布、聯絡彭越、倚重韓信、共同抗楚的計謀;有意與項羽的叔父項伯交友,以財物賄賂項伯,通過項伯緩解劉邦和項羽的矛盾,從容斡旋於「鴻門宴」,使劉邦免遭殺身之禍;鴻溝議和後,諫議劉邦乘項羽依約退兵之機追擊楚軍,勿使縱虎歸山……
逃到下邳的張良後來成為一代傑出的謀士,他的謀略是從哪裡學來的呢?傳說張良是得到了仙助,《史記》等史籍對這個傳說有詳細記載,智慧來自神助的傳說使張良的身上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有一日,張良來到下邳的一座橋上遊玩。經過一位身著粗布衣衫的白髮老人面前時,老人故意把鞋子丟到橋下,吩咐張良:「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撿上來!」聞聽此言,張良很氣憤,但見老人年紀比較大,就忍氣吞聲地到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老人又得寸進尺地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強壓怒火,跪在地上為老人穿上了鞋。穿好鞋後老人笑著離去,但走了一裡多地後,老人又返回對張良說:「你這小子有培養前途!5天後,你還來這裡見我。」
5天後的一大早,張良依約來到橋上,誰知老人早已到了。老人滿臉怒色說:「年輕人和老年人相約,怎麼能遲到呢?回去!5天後再來!」
又過了5天,張良雞鳴之時就前去赴約,但還是遲到了,老人又讓他5天後再來!第三次,張良半夜就出發,終於趕在了老人的前面。張良的真誠經受住了老人一連串考驗,老人高興地說:「這樣做才對!」然後拿出一本書說:「你把這本書讀透了,就可以為帝王之師!」說完飄然而去。
天亮後,張良發現老人送的書竟然是他夢寐以求的《太公兵法》,傳說此書是西周姜子牙所著。得到《太公兵法》後,張良手不釋卷,果然成為智謀奇才。
談到「拾履得書」一事的真偽,鄭中智先生笑著說,此事應當也是張良的一個計謀。當初,張良曾經是個「愣頭青」,年少氣盛,血氣方剛,史籍記載,直到「居下邳」時,張良依舊「為任俠」。不過,在「居下邳」的幾年中,張良實際上處於反思學習階段,可能學習了姜太公的很多軍事思想,漸漸走向成熟。在封建社會,某些人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就利用群眾的迷信思想,杜撰出一些神話為自己服務,在當時這種手段相當管用。張良可能杜撰出這個神話,藉以長自己志氣,滅他人威風。
兔死狗烹:
張良為何能獨善其身
漢朝建立後,劉邦封包括韓信、張良、蕭何在內的7個異姓功臣為侯,委以重任。但過了沒幾年,劉邦就不再信任這些昔日的功臣,找機會將這些人罷官奪爵,開國功臣們幾乎都沒有什麼好結局。不過,與眾不同的是,「漢初三傑」之中,韓信以謀反罪名被殺,還誅滅其三族;蕭何也被治罪下獄,惟有留侯張良一生平平安安。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劉邦的疑心極大,張良陪伴皇帝左右還能夠自保,這確實是一大奇蹟!張良為什麼能夠在危機重重的宮廷鬥爭中得以善始善終,也成為一個千古之迷。 鄭中智先生介紹說,在功成名就之後,和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是,張良這位功勳卓著的開國元老卻激流勇退,稱病不上朝,過起了閉門謝客的隱居生活。在封侯之初,張良便向劉邦表示,從此以後想學習「辟穀」、「輕身」之術,拋棄人間世事,不食人間煙火,以求修道成仙。此後,張良便藉口體弱多病,逐漸從官場中抽身,不再過問政事。
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封侯之後,張良「乃學辟穀」,聲稱從此之後要追求修道成仙。「辟穀」就是不吃飯。劉邦的夫人呂后當年就很不理解張良的行為,勸張良說:「人生那麼短暫,你何苦自找罪受呢?」
鄭中智先生分析說,張良的這些作為都是表面現象,其實是「明哲保身」之舉,這也是張良的一個計謀。以張良的聰明勁,他早就總結出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明白這樣的歷史規律:歷代君王在創業打江山的時候,正是用人之際,他會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在此時會得到尊重和重視,君王可以和臣下一道同甘苦共患難去打天下。然而,一旦功成名就之後,君主們卻不能和功臣們一同分享勝利的成果去坐天下了,他便會懷疑昔日的功臣「功高蓋主」,怕功臣會威脅他的王位,「卸磨殺驢」是必然的。歷史上開國功臣大多數結局都很悲慘,善始善終者能有幾人呢?
鄭中智先生分析認為,劉邦是個什麼樣的人,張良也早就看透了。所以,功成名就之後,張良見好就收,聰明地「拍屁股走人」,去學道,去遊玩,閉門不出,逐漸「名正言順」地從官場中退出,倒也不失為明智之舉!這種超脫之舉,才使得張良與眾不同地落得善始善終的結局。 當初,張良曾勸韓信也要功成身退,可惜的是韓信不聽勸告。直到人頭落地之前,韓信才悟透張良的苦心。在被殺之前,韓信曾發出了那句流傳千載的哀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應當說,「兔死狗烹」的結局張良早就心明眼亮了,這說明張良想得高遠,看得透徹。張良之舉雖說有點「明哲保身」的味道,但在當時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張良也只能如此。
張良能安然無恙,劉邦的老婆呂后也起了很大作用。鄭中智介紹說,有段時間,劉邦欲廢掉呂后的兒子,改立戚夫人的兒子如意為太子。呂后想保住兒子的王位,卻束手無策,情急之下,她找到張良求教。張良給呂后出主意說:「當今天下有4位大賢人,皇上想見卻見不到。太子若能請他們為上賓,皇上看見了肯定會對太子刮目相看,就不會廢掉太子了。」呂后按照張良的計謀而行,果然使兒子的王位得以保全,呂后當然對張良十分感激。通過這件事情,頗有計謀的張良自然又多了一把「安全鎖」。從這一點上說,還是張良的智謀救了他自己!
喜歡我們的內容,就加入我們吧!我們將為您推送優質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