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讓張良為他撿鞋,試探張良三次,之後贈其一份禮物

2020-12-22 吳阿靜1

《史記》這本書中,記載著很多人的故事,並且這些故事都是那種驚心動魄,無數的梟雄與英雄欲與天公試比高。

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首,《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三千年的歷史。

魯迅先生曾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老頭刁難張良:過來給我穿鞋,事後得一奇書,不料靠此書成為謀聖

在《史記》中,有著這樣一個故事:

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夠平定天下,打敗西楚霸王項羽,謀聖張良在其中有不可磨滅的功勞。

在劉邦手下做事,張良也是盡心盡力,因此,劉邦說張良是「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可是相傳是劉邦智囊的張良有一位身份神秘的師父,而且據說他的師父後來得道成仙了。總之就是神乎其神的說法,還挺厲害的。

那個時候張良刺殺秦始皇失敗,為了躲避秦始皇的追查,張良改了姓為長,藏身在下邳。有一天張良就在沂水的橋上散步遊逛,他原本只是出去散個心,放鬆放鬆的,卻不想有了一段奇遇。

他剛走上橋頭,就看到一位穿著粗糙衣服的老人家,這位老人家慢悠悠地朝著張良的方向走過來。可是就在兩人即將錯身而過時,老人家卻意外地將自己的鞋子給扔到橋下。張良心裡正納悶,這老人家不會是腦子有病,或者是想訛他吧,於是埋頭繼續往前走。

老人家轉過身來,指著張良並叫住了他,傲慢地說道:「小子,走那麼快做什麼,下去把鞋子給我撿上來。」張良雖然心中懷疑老人家是故意的,但是沒有說什麼,想著老人家年紀大,他就下去給老人家把鞋子撿上來了。老人家伸著腳,意思就是要張良為自己穿鞋,張良真的想將鞋子扔在老人家臉上,這分明就是故意刁難。張良看是個老頭,就給他穿上了鞋。

老頭誇張良孺子可教,送他一本《太公兵法》。待到他翻閱過後,沉溺其中。這件事真的十分奇怪,相傳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的隱士高人黃石公,也被稱作「圮上老人」,據說後來還得道成仙了。張良日夜苦讀《太公兵法》,變得足智多謀,被人稱為謀聖。

司馬遷把這事件記錄在了《史記》這本書中,《史記》是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環境在變,社會在變,但人性不變。」《史記》記錄了將近130個中國歷史風雲人物的故事,讀懂了《史記》,也就讀懂了人性。

同時《史記》是學習、工作、生活的實用指南,受益終身,因為我們可以從範蠡、張良,無論什麼境遇總能明哲保身,學會處事的情商;從範蠡、張良,學會談判的智慧

《史記》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智慧,它不僅僅是一本史書,同時也是一本權謀之書、觀人之書。《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是2000年從未被超過的史學巨著。從文學性來說,它有無韻之離騷之稱;從史學上來說,它奠定了24史的基本體裁。

歷史就像一面鏡子,不僅記錄著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而且隱藏著無數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敗的奧秘、可吸收借鑑的智慧,讓人生少走彎路。

與此同時,《史記》還有多篇文章入選教科書,乃是青少年必讀書籍。

在這裡我給大家推薦一套白話文翻譯的《史記》,通俗易懂。厚厚四大本,一包煙的錢你就可以領略古時的文化。

相關焦點

  • 黃石老人與張良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曾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奪得天下,並幫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晚年跟隨赤松子云遊,去世後,諡為文成侯。張良祖籍在韓國,他的祖父張開地做過韓國的三朝宰相。
  • 史記故事 張良與黃石老人
    一天,天氣不錯,張良因為閒得沒事,又出門去散步。 當他走到一座小橋的時候,看到一個老者正坐在橋頭的石墩兒上看他。 張良也沒在意,繼續往橋上走。 誰知剛剛走到老者身邊時,老者腳上的鞋忽然掉到了橋下面的淤泥裡。 老者大聲對張良說道:「小夥子!給我把鞋撿上來!」
  • 謀聖——張良
    張良被譽為「謀聖」,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詞,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一起並列為中國古代的14位聖人。傳說張良是得到了仙助,《史記》等史籍對這個傳說有詳細記載,智慧來自神助的傳說使張良的身上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有一日,張良來到下邳的一座橋上遊玩。經過一位身著粗布衣衫的白髮老人面前時,老人故意把鞋子丟到橋下,吩咐張良:「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撿上來!」聞聽此言,張良很氣憤,但見老人年紀比較大,就忍氣吞聲地到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老人又得寸進尺地說:「給我把鞋穿上!」
  • 【中國故事】《張良敬老》
    遇到一位一頭白髮,身穿粗布衣裳的老者,當張良走到他跟前的時候,老人一甩腳,就把一隻鞋甩到橋下去了。然後很不客氣的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給我把鞋撿上來!」張良感受到很納悶,我與此人素不相識,他怎麼能用這種口氣跟我說話,這樣做也太沒道理了。繼而轉念一想:他反正這麼大年紀了,尊老敬老是讀書人的美德,就勞累自己一回吧。
  • 了不起的張良
    秦始皇到東方巡遊,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誤中了副車。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尋拿刺客非常急迫,這是為了張良的緣故。張良於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張良閒暇時徜徉於下邳橋上,有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裳,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橋下,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有些驚訝,想打他。
  • 張良為老伯穿鞋,成就了一生事業
    張良在橋下閒逛,忽然一隻草鞋朝著他腦袋砸了過去,幸虧張良身手敏捷往旁邊一躲,只見橋上有一位老者正笑眯眯地望著他:「小子,幫我把鞋撿回來。」張良愕然片刻正想發怒,隨即心想對方是個老伯,這事我就忍了,哪知道張良把鞋撿了過來,老伯又道:幫我穿上。
  • 寫給孩子的名人故事——張良
    這個老翁見張良走近,故意把鞋扔到了橋下面,然後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強忍心中的不滿,替老人將鞋撿了上來,並恭敬地遞給了老人,老人卻一點也不表示感謝,穿了鞋後,揚長而去。老翁看見張良被自己差使也沒有忤逆,於是便回頭對張良說:「你這小子還是可以教導的。」就約張良五天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想知道老人是何意,就答應下來。
  • 成語故事 |老人家送給張良的是什麼書?—《孺子可教》
    古時候有一個地方叫做下邳(pī)城,城裡住著一個名叫張良的小男孩。有一天,張良到城北沂河的橋上散步,遇到了一位穿得破破爛爛的老人家。老人家故意把自己的鞋扔到了橋下,然後對張良說:「小夥子!幫我把鞋子撿起來吧!」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是看到對方年紀很大,於是忍住了,就去橋下撿起了鞋子,然後恭恭敬敬地給老人穿了上去。
  • 張良和甘茂,始於品質終於豐功偉績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謀士,他們爭奇鬥豔,為戰爭頻發的古代歷史增添了一抹抹的鮮豔色彩。在這些色彩中,有兩抹引起了我的注意——不是因為智謀,不是因為豐功偉績,而是因為他們的品質。留侯張良,一個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的能人。
  • 易經中有一句話,讓人醍醐灌頂,張良領悟透徹之後,受益匪淺
    《易經》是中華文化中一部具有傳奇色彩的著作,為中華文化「三玄」之一。所謂「玄」,既有深刻奧妙之意,也有難以駕馭之意。實際上,這部著作是中華文化中的哲學之作,涵蓋了中華民族的先人對天地、自然、萬物、生命等運行規律的認識。「易」字本意是指日月變化,《易經》也就是一門研究變化的學問。
  • 渾身是「故事」的男人:張良以什麼贏得了古今傳頌?4點值得借鑑
    論智謀,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是劉邦的頂級「智囊」;論志向,他年少時就以推翻強秦為己任,做事出人意表;論品行,他「遺橋三敬履」,是尊師重教的典範;論修為,他在功成名就之時急流勇退,遠離是非……那麼,張良身上有哪些難能可貴的品質呢?
  • 「名人百科」擁有完美結局的開國功臣——張良
    一天,張良走到沂水圯的橋頭,遇到一個穿著粗布短袍的老人,這個老人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脫落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吃了一驚,但還是替他取了上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讓張良給他穿上。張良並沒有說什麼,只是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
  • 張良與黃石公
    秦國將韓國滅掉後,張良一心想恢復韓國,曾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刺殺秦始皇,未成。之後,又改名換姓,在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過著流亡的日子。張良在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起兵反秦,後又投奔了劉邦,成為劉邦重要的謀士之一。他曾經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
  • 漢初三傑之一張良
    張良急流勇退,歸隱得以善終。[4]關於張良的後代,包含其子張闢彊,而歷史上的東漢學者張超、蜀漢將領張翼等皆是其後裔。道教創始者、五鬥米道領導人張道陵相傳也是他的後代。張良死後諡為文成侯,此後世人也尊稱他為謀聖。《史記》中有專門的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記錄他的生平。事跡[編輯]
  • 《史記•留侯世家》:張良的至上武功心法
    同樣,張良為衣著貧賤的老人拾鞋、穿鞋,得到了黃石公傳授的《太公兵法》和黃石公帝王術《素書》。得到一兩部寶書,就可輔佐劉邦打下漢家四百年天下。這兩本書內容有何神通?《太公兵法》亦稱《六韜》,從唐代開始,學者逐漸懷疑《六韜》系偽書,其主要依據是《隋書》才開始出現《六韜》之名,其文字鄙陋,內容淺駁,對「陰符」的理解有誤等等。
  • 歷史人物丨張良身上的儒家品質
    張良作為一個「世代相韓」的韓國公子,自己的國家被秦滅亡後,他散盡家財,立志報仇。為了復父母之拜,體現了「忠」、「孝」。秦滅韓時,其弟死於戰火,他「弟死不葬」,散家財,求刺客,誓為弟報仇。體現出「悌」。張良在圯上,遇黃石老人,能下橋取履,跪在地上給老人穿鞋,這是一般人,尤其是年青人(尤其出身貴族的年青人)做不到的。體現其「恭」。黃石老人要他五日後來,他兩次按時來到,黃石老人到得更早。為了說到做到,他第三次半夜來到。體現其「信」。
  • 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這個故事的真偽是很值得考究的,《史記》上說,黃石老人其實是轂城山下的一塊黃石,沂橋贈書給張良之後,黃石老人說十三年後和張良會再相見,果然,十三年後,張良在轂城山下見到了一塊奇異的黃石,張良畢恭畢敬的抱好這塊黃石,餘生一直在供奉它,死後也和黃石葬在了一起,這些都是後話。
  • 張良的悽美有誰知?
    從「美尊處優」韓相接班人,淪落為亡命天涯匿隱下邳張良祖上三代為韓相,輔佐五世韓王。張良的童年、少年都是學為相之道,既可做韓相接班人。天降橫災。「六王畢,四海一」,張良的弟弟戰死韓國保衛戰中。張良國破家亡,本該轟轟烈烈地厚葬衛國烈士的弟弟的。
  • 風雲人物 | 張良之後無子房
    然而,也是這一定格,讓後世對張良的「大勇」視而不見,認為他只是一個遠離戰場千裡之外出謀獻策的參謀,更有太多的「有志」文人試圖效仿他,妄想僅僅讀讀書,動動腦筋,就可以建功立業。張良,絕不僅僅是一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謀聖」,更是一個勇冠古今的「勇聖」。
  • 韓信、張良、蕭何被奉為「漢初三傑」,為何韓蕭下場悲涼,只有張良能得以善終
    於是,你找到了蕭何,語半未盡,蕭何奇之,便向我推薦,並以「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相勸,所以我就將你封為大將。記得當時你說項羽是「匹夫之勇」,又道他有「婦人之仁」。你又說,若將天下的地分封給為我立功的臣子,臣子們就會服我。話談到最後,你建議我起兵向東,並送一份文告送至三秦之地。告訴你,我當時聽了很高興,覺得與你相見恨晚,之後就聽從了你的計策,安排部隊去攻打預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