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與黃石公

2021-02-23 知泰安

張良(?—前189),字子房,城父(今河南寶豐東)人,漢初大臣。張良祖先五代都在韓國任丞相一職。秦國將韓國滅掉後,張良一心想恢復韓國,曾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刺殺秦始皇,未成。之後,又改名換姓,在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過著流亡的日子。

張良在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起兵反秦,後又投奔了劉邦,成為劉邦重要的謀士之一。他曾經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打了敗仗,張良建議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提出不封六國後代為侯;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漢朝建立後,張良被封侯。劉邦曾讚譽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外,子房功也」。

相傳,張良刺殺秦王失敗後,逃亡到了下邳。有一天,他由於愁悶,便來到橋上漫步、散心,與一位穿著道家服裝的老翁相遇。老翁故意將自己的鞋子掉到橋下,回頭對張良說:「孺子,你下橋去把我的鞋子拿上來!」

張良是大家子弟,見老翁如此使喚他,哪能受得了這樣的屈辱,惱怒極了。張良雙手握得緊緊的,憑著年輕人的血氣之勇,真想打他一頓。但終因他已經長期經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胸懷遠大的志向,況且,眼前的這個老翁已經年過八十,便強忍住心中的不滿,下橋為老翁取鞋,取上來後,老人又把腳伸出來,叫張良給他穿上。隨後,老翁長笑而去,張良感到非常詫異。

老翁離開一裡多地後又轉過身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五天後,你就在這個地方等我。」張良更是感覺奇怪,跪而答應。五天很快就過去了。在約定相會的這天,老者故意提前來到橋上。張良到時,已經是中午了,老翁不高興地責備張良道:「與老人約定好了,為什麼要遲到呢?你還是回去吧,五天後早點來,我們還在這個地方相會!」

張良索性在第五天一大早就去了橋上,可老翁還是比他提早到了橋上。老翁怒容滿面地斥責張良:「你為什麼又遲到了?你還是回去吧,過五天後可一定要早點來,我們還是在這個地方見面。」五天後,張良乾脆在半夜就到了橋上,天色漸漸亮起來後,老翁才來。

張良至誠和隱忍的精神深深感動了老翁,這次,老翁高興地對張良說:「就應該這樣守信用啊!」說完後,就拿出了隨身攜帶的一部書,對張良說道:「我現在把這本書送給你,你如果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王者之師,十年後必定可以有作為。十三年後,你再來見我,我是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

張良將這本書拿過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興奮極了,從此,日夜研習這部兵書,受益匪淺。後來,張良果真憑藉他超群的謀略,輔佐劉邦建立了漢朝。十三年後,他如約與老翁相會。老翁佚姓名,後人以其自稱「濟北谷城山下黃石」,所以,稱其為黃石公。

張良在走投無路之時,巧遇黃石公,得到《太公兵法》這一兵書,從而給他的命運帶來了轉機,使其學業大進,為日後輔佐漢王劉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機遇固然重要,但其能隱忍、克制,最終謙謹待人尤為重要。

人生漫長而坎坷,惟有嚴於自律,方能使之熠熠生輝。當我們想讓自己超越平凡的時候,最為關鍵的就是要讓自己成為懂得自愛、勇於自省、善於自控的人。因為只有自律,才能真正戰勝自己。縱觀世界歷史,那些能夠取得成功的人,無一不是具有自律品行的人。有一位學者曾經說過:「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對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和健康都能產生積極的作用;不好的習慣,只能使人在生活中學會放縱,走向失敗。……只有自律,能夠使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句話,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本文是小編根據書籍和網絡資料整理出來的,如有文字圖片版權侵權問題,

請聯繫小編,我們會虛心改正。

相關焦點

  • 紅樓夢:子房與黃石公的典故
    下面我們不妨根據批准中典故的提示,來推測書中第一回子房與黃石公的典故來暗示什麼。先來看下該典故:……那僧便念咒書符,大展幻[甲戌側批:明點「幻」字。好!]術,將一塊大石登時變成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且又縮成扇墜大小的可佩可拿。[甲戌側批:奇詭險怪之文,有如髯蘇《石鐘》《赤壁》用幻處。]
  • 黃石老人與張良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曾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奪得天下,並幫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晚年跟隨赤松子云遊,去世後,諡為文成侯。張良祖籍在韓國,他的祖父張開地做過韓國的三朝宰相。
  • 張良為老伯穿鞋,成就了一生事業
    張良在橋下閒逛,忽然一隻草鞋朝著他腦袋砸了過去,幸虧張良身手敏捷往旁邊一躲,只見橋上有一位老者正笑眯眯地望著他:「小子,幫我把鞋撿回來。」張良愕然片刻正想發怒,隨即心想對方是個老伯,這事我就忍了,哪知道張良把鞋撿了過來,老伯又道:幫我穿上。
  • 觀點|重讀《留侯世家》,《太公兵法》到底教會了張良什麼?(一)
    根據這段話,可以看出黃石公和張良都看過這本書,而且深刻領會。對於黃石公而言,他說「讀此則為王者師矣」,而張良則「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然而,對於《太公兵法》到底教會了張良什麼,只能從黃石公與張良的言行中進行剖析。 首先,《太公兵法》不是一本像《孫子兵法》一樣講單純講兵法的書。
  • 風雲人物 | 張良之後無子房
    然而,也是這一定格,讓後世對張良的「大勇」視而不見,認為他只是一個遠離戰場千裡之外出謀獻策的參謀,更有太多的「有志」文人試圖效仿他,妄想僅僅讀讀書,動動腦筋,就可以建功立業。張良,絕不僅僅是一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謀聖」,更是一個勇冠古今的「勇聖」。
  • 《史記•留侯世家》:張良的至上武功心法
    日本能劇有《張良學藝》,取材於《留侯世家》故事「張良拾履」。據介紹,這場戲包含了修習武士道至上心法的秘密。其實這是武俠小說的套路。所謂「武林至尊,寶刀屠龍」,屠龍刀裡有嶽飛的百勝兵法《武穆遺書》,得之可打天下。《史記》的很多細節描寫,比如《鴻門宴》裡人物的內心活動,大多出自太史公的文學想像,武俠小說家的遠祖正是司馬遷。
  • 渾身是「故事」的男人:張良以什麼贏得了古今傳頌?4點值得借鑑
    直到項羽殺了韓王,使張良更加堅定地站在了劉邦一邊。張良作為一介書生,年輕時做事就出人意表,而且心存大志,他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愛國情懷不失為一代豪傑。尊師重道歷史上有名的「遺橋三敬履」的故事,說的就是張良拜師的故事。話說張良刺殺秦始皇沒有成功,被秦始皇追殺,他被迫隱居到了下邳。
  • 漢初三傑之一張良
    秦國在前230年滅韓後,張良散盡家財求得善擲沉重鐵錐的大力士報仇,於博浪沙伏擊行刺秦始皇,卻誤中副車,行刺失敗,張良只好隱姓埋名躲避通緝。在秦時,他也一度幫助殺人的項伯(項羽的堂叔)逃離公家的拘捕。張良在流亡時認識了隱士黃石公,受贈《太公兵法》,潛心苦讀十年而有成,張良聚集了百餘名少年,成為當地的遊俠,得知景駒自立為楚王,打算前去投靠。
  • 一位老人讓張良為他撿鞋,試探張良三次,之後贈其一份禮物
    老頭刁難張良:過來給我穿鞋,事後得一奇書,不料靠此書成為謀聖在《史記》中,有著這樣一個故事: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夠平定天下,打敗西楚霸王項羽,謀聖張良在其中有不可磨滅的功勞。在劉邦手下做事,張良也是盡心盡力,因此,劉邦說張良是「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可是相傳是劉邦智囊的張良有一位身份神秘的師父,而且據說他的師父後來得道成仙了。總之就是神乎其神的說法,還挺厲害的。那個時候張良刺殺秦始皇失敗,為了躲避秦始皇的追查,張良改了姓為長,藏身在下邳。
  • 張良為什麼選在博浪沙刺秦?
    張良是秦末漢初的名人,與韓信、蕭何並稱「漢初三傑」,據說有「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的才能。他從博浪沙行刺到圯上受書,從巧遇劉邦到「約法三章」,從扶漢滅楚到退隱山林,他的一生不但充滿了傳奇,而且又得以善始善終。那麼張良為什麼要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呢?
  • 戰國,兩人:一個叫張良,一個叫李斯.
    amp;黃石公相遇:《 天下:英雄主題》傳授兵書:《一代宗師》 張良習兵書:《傳奇》李斯人生高峰:《雁落 逸》 李斯結局:《殘月》文末點題詩:《寒山 尋》 結尾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戰國末年,韓國和楚國走出來兩個男人。
  • 張良的兒子,在15歲的一句話,差一點就毀了整個漢朝
    張良的兒子,在15歲的一句話,差一點就毀了整個漢朝李白是一個放蕩不羈的人,能夠受到他成慫的人肯定是一位功勳卓越並且深得人心的人。李白在自己的文章中曾經寫了這麼幾句話。「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潛匿遊下邳,豈曰非智勇。
  • 謀聖張良的一生:會審時度勢的人,有多順風順水!
    張良的智謀是是被後世公認的,甚至「張良計」已經成為了一種形容詞,劉邦出身亭長,卻可以從西楚霸王的手中奪下江山,並且開創了歷朝之首的大漢天朝,張良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筆者就結合史料,來微述智者張良的千秋偉績。張良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極具傳奇色彩。
  • 中國歷史上5大謀略家:諸葛亮未能上榜,張良只能排第二
    第二名、張良秦國滅亡了韓國,張良圖謀恢復韓國,從事抗暴活動,結交刺客,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誤中副車,未成。後更姓換名,亡匿下邳,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張良張子房謀略過人,人稱「謀聖」,可見其智謀之高,劉邦能成事,張良功不可沒。在小編心裡位列第二。第一名、姜子牙姜子牙之名不需要多說,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 中國最後一個貴族張良:放得下,才能保得住
    當劉邦做了皇帝後,張良意識到,文人可為「王者師」的時代已經成為美好的過去,「帝王尊師」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秦以降的「帝制」已經使中國的精英,變成了封建王朝的奴才。八年秦漢風雲,實際上就是張良、項羽兩個末代貴族的較量——兩人的目的都很簡單,就是推翻秦國,報國難家仇。劉邦則不同,有一種渾水摸魚的感覺。張良堪稱秦漢風雲的幕後總導演。
  • 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蘇軾: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