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前189),字子房,城父(今河南寶豐東)人,漢初大臣。張良祖先五代都在韓國任丞相一職。秦國將韓國滅掉後,張良一心想恢復韓國,曾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刺殺秦始皇,未成。之後,又改名換姓,在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過著流亡的日子。
張良在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起兵反秦,後又投奔了劉邦,成為劉邦重要的謀士之一。他曾經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打了敗仗,張良建議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提出不封六國後代為侯;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漢朝建立後,張良被封侯。劉邦曾讚譽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外,子房功也」。
相傳,張良刺殺秦王失敗後,逃亡到了下邳。有一天,他由於愁悶,便來到橋上漫步、散心,與一位穿著道家服裝的老翁相遇。老翁故意將自己的鞋子掉到橋下,回頭對張良說:「孺子,你下橋去把我的鞋子拿上來!」
張良是大家子弟,見老翁如此使喚他,哪能受得了這樣的屈辱,惱怒極了。張良雙手握得緊緊的,憑著年輕人的血氣之勇,真想打他一頓。但終因他已經長期經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胸懷遠大的志向,況且,眼前的這個老翁已經年過八十,便強忍住心中的不滿,下橋為老翁取鞋,取上來後,老人又把腳伸出來,叫張良給他穿上。隨後,老翁長笑而去,張良感到非常詫異。
老翁離開一裡多地後又轉過身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五天後,你就在這個地方等我。」張良更是感覺奇怪,跪而答應。五天很快就過去了。在約定相會的這天,老者故意提前來到橋上。張良到時,已經是中午了,老翁不高興地責備張良道:「與老人約定好了,為什麼要遲到呢?你還是回去吧,五天後早點來,我們還在這個地方相會!」
張良索性在第五天一大早就去了橋上,可老翁還是比他提早到了橋上。老翁怒容滿面地斥責張良:「你為什麼又遲到了?你還是回去吧,過五天後可一定要早點來,我們還是在這個地方見面。」五天後,張良乾脆在半夜就到了橋上,天色漸漸亮起來後,老翁才來。
張良至誠和隱忍的精神深深感動了老翁,這次,老翁高興地對張良說:「就應該這樣守信用啊!」說完後,就拿出了隨身攜帶的一部書,對張良說道:「我現在把這本書送給你,你如果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王者之師,十年後必定可以有作為。十三年後,你再來見我,我是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
張良將這本書拿過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興奮極了,從此,日夜研習這部兵書,受益匪淺。後來,張良果真憑藉他超群的謀略,輔佐劉邦建立了漢朝。十三年後,他如約與老翁相會。老翁佚姓名,後人以其自稱「濟北谷城山下黃石」,所以,稱其為黃石公。
張良在走投無路之時,巧遇黃石公,得到《太公兵法》這一兵書,從而給他的命運帶來了轉機,使其學業大進,為日後輔佐漢王劉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機遇固然重要,但其能隱忍、克制,最終謙謹待人尤為重要。
人生漫長而坎坷,惟有嚴於自律,方能使之熠熠生輝。當我們想讓自己超越平凡的時候,最為關鍵的就是要讓自己成為懂得自愛、勇於自省、善於自控的人。因為只有自律,才能真正戰勝自己。縱觀世界歷史,那些能夠取得成功的人,無一不是具有自律品行的人。有一位學者曾經說過:「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對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和健康都能產生積極的作用;不好的習慣,只能使人在生活中學會放縱,走向失敗。……只有自律,能夠使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句話,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本文是小編根據書籍和網絡資料整理出來的,如有文字圖片版權侵權問題,
請聯繫小編,我們會虛心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