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前189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史記正義引括地誌》云:「『城父在汝州郟城縣東三十裡,韓也。』」
張良先輩在韓國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
《史記·留侯世家》:教我距關無內諸侯,秦地可盡王,故聽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卻項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為柰何?」良乃固要項伯。項伯見沛公。沛公與飲為壽,結賓婚。令項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項羽,所以距關者,備他盜也。
憑藉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后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冊封為留侯。
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晚年,跟隨赤松子云遊四海。張良去世後,諡號文成。《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資治通鑑·漢紀三》: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徹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群臣說服。
《留侯贊》陳平:智足決疑,量足包荒,才足折衝禦侮,德足輔世長民,皇帝從籌,百僚允若,炎漢萬民之鴻庥;辟穀仙遊,功成身退,乃平生心事之了了。元勳之首冠也。
《太史公自序》: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揚雄·《解嘲》:婁敬之策於成周之世,則乖矣。有談範蔡之說於金張許史之間,則狂矣。夫蕭規曹隨,留侯畫策,陳平出奇,功若泰山,響若坻頹,雖其人之贍智哉,亦會其時之可為也。
2006年2月,郟縣李口鎮張店村出土了一塊紅石石刻。經過清理發現,在這塊未經打磨的自然石面上,寫有6行57個字:「(諸葛)亮攜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賢宗。觀地勢不嚴,然清靜秀逸,乃龍鳳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成帝王之師。吾輩嘆之、敬之、效之。」
《請解領選表》:臣遠尋終古,近察身事,邀恩幸藉,未見其倫。何者?子房之遇漢後,公達之逢魏君,史籍以為美談,君子稱其高義。二臣才堪王佐,理非曲私,兩主專仗威武,有傷寬裕,豈與庸流之人,憑含弘之澤者,同年而語哉?預在有心,胡寧無感。如使傾宗殞元,有益塵露,猶當畢志驅馳,仰訁州萬一,豈容稍在形飾,以徇常事。九流任要,風猷所先,玉石朱素,由斯而定。臣亦不謂文案之間,都無微解,至於品裁臧否,特所未閒。雖存自勖,識不副意,兼竊而任,彼此俱壅,專情本官,庶幾仿佛。且前代掌選,未必具在代來,何為於今,非臣不可。傾心奉國,匪復退讓之與,預同休戚,寧俟位任為親。陛下若不以此理賜期,豈仰望於殊眷。頻冒嚴威,分甘尤戾。
李白: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潛匿遊下邳,豈曰非智勇?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蘇軾: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十七史百將傳》:「子房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太公書》者,後十三年從高帝過濟北,果見谷城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孫子曰:『無約而請和者,謀也。』良請啖秦將而襲擊之。又曰:『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良借前箸以破酈生之說。又曰:『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良未嘗有戰鬥功。又曰:『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良連籌帷幄,決勝千裡。又曰:『銳卒勿攻。』良謂楚人剽疾,勿與爭鋒是也。」
周恩來:張良不是帥才 但追隨漢王是最優秀軍師
張良絕對是任何帝王夢寐以求的頂尖人才——那種對人心時局極有洞察力的智謀之士。
張良,蕭何,韓信實際上代表了三種頂尖人才:智庫、吏才、將才。
張良對劉邦的作用可以說是舉足輕重——他總能在變幻莫測的利害關係中穿透層層迷霧,直指問題的要害,並做出最正確的選擇——而正確的選擇往往比努力還重要——比如讀研還是工作?炒股還是炒房?漲還是跌?如果每個選擇題都做對了,你會成為億萬富翁。
項羽軍霸上,張良勸劉邦去向項羽謝罪,這是劉邦當時唯一的生路,劉邦順著這條路活下來了。
劉邦彭城大敗,魏趙齊燕皆叛漢歸楚,項羽直撲宛洛,漢軍危在旦夕,混亂不堪且迅速惡化的局勢中,張良卻迅速看出形勢的轉機之處:韓信國士無雙可獨當一面,使之攻略北方;彭越貪婪,可收買,使襲擊項羽脆弱的糧道;英布與項羽有隙,害怕被報復,可以離間,拿來擋槍。——後果然靠這三張牌打敗項羽。
鴻溝畫界後劉邦想罷兵,張良建議急擊勿失,不要讓項羽有喘息之機。
劉邦固陵戰敗後,諸侯不動如山,張良看準諸侯心思,建議劉邦裂圖封國收買諸侯,結果諸侯兵來,迅速滅掉項羽。
——
事實上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政府都面臨著如何做出正確戰略選擇的問題——這也是最關鍵的難題——因為錯了就完蛋了。
那個能幫你指出正確的戰略方向的人,雖然他並不精於具體業務,但你能說他無用嗎?回想張良的一生作為,洞察時局,拿捏得當,堪稱帝王之師,一代謀聖。
1.曾經仗劍走天涯——俠氣
張良,首先是他的俠氣,年輕時候的張良,是那種仗劍走天涯的不拘少年。張良的祖上五代人都在韓國做大官,戰國時代,韓國和秦國毗鄰,所以韓國在秦國的壓迫之下苦苦支撐幾代人終於滅亡,作為韓國的遺民,年輕時候的張良勵志要刺殺始皇帝,而且在博浪沙中差一點就成功,之後被全國通緝,只能出逃。年輕時候張良做的這件事情,不知道晚年時候張良自己怎麼看,那時天下紛爭多年,到秦朝終於統一,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秦朝結束多年刀兵,讓天下重歸於太平,覺得是功大於過的,後來二世皇帝的暴政當然另說,那時若是張良成功,秦朝必定大亂,天下英雄或會早很多年揭竿而起。這件事情的功過不好評價,但總是覺得,晚年的留候要是能重來一次的話,應該不會去刺殺了吧,畢竟這件事情的連帶影響太大,晚年的留候已經見識了天下所有應該見識的風雲激蕩,也許不會那樣衝動和不顧後果了吧。
不說這件事的結局,張良年輕時候做的這件事,想到伍子胥,伍子胥始終是覺得史記裡面最有俠氣的人物,比《刺客列傳》裡面的刺客更有那種偉大的胸襟,刺客列傳裡面的人物,說實話不過是匹夫之怒,他們的俠氣沒有那種吞天吐地的氣概。反觀伍子胥,其父兄為楚平王所殺,這個人居然隱忍二十幾年,輔佐吳王闔閭差點滅了楚國,將楚平王鞭屍三百。這種一己之怒,報之一國的氣概,真的太人神往。而看到張良早年的行為,覺得張良和伍子胥竟有幾分相像,只是後來的張良在心境上突破了伍子胥的層次,達到了一種不可說的境界,早年的他們,也許是一類人吧。
《史記·留侯世家》: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
2.一生的奇緣——黃石老人
張良刺殺始皇帝失敗,出逃,避難於下邳,在下邳張良有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奇遇,傳說中黃石老人在下邳的橋上賜給張良《太公兵法》,他也是張良心裡一輩子的老師,儘管他們的見面只有寥寥幾次。這個故事的真偽是很值得考究的,《史記》上說,黃石老人其實是轂城山下的一塊黃石,沂橋贈書給張良之後,黃石老人說十三年後和張良會再相見,果然,十三年後,張良在轂城山下見到了一塊奇異的黃石,張良畢恭畢敬的抱好這塊黃石,餘生一直在供奉它,死後也和黃石葬在了一起,這些都是後話。最讓我神往的卻是張良和黃石老人初見的時候,黃石老人故意刁難張良,張良本心為之,通過了老人的考驗,歷史上有名的典故「張良拾履」即來自於此。之後黃石老人讓張良第二天清晨來橋上相會,有東西要傳授給他,張良都遲到了兩次,老人很不滿,第三次張良終於趕在老人之前到達,於是黃石公贈之《太公兵法》。看到這些文字,總是想到那時天下在一片緊張中蠢蠢欲動,為了赴黃石老人之約,月華如水之下,年輕的張良風塵僕僕的往橋上趕,那種心情大概和我們現在怕遲到趕上班一樣吧。只是那時公子是那樣的年輕,即使是在避難之際,卻總感覺他的行為有那麼一種奇氣,月下趕路的身影,讓我想到李白《俠客行》裡面的那句「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張良不知道,這是一部改變自己際遇的書!
《史記·留侯世家》:良嘗間從容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
《史記·留侯世家》: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3.他的謀略——魁梧奇偉!
《史記》中的太史公曰,一開始的時候往往不是很在意,後來才知道司馬遷的評價往往是一篇的點睛之筆,在《留侯世家》末尾,太史公是這樣寫的:「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這裡太史公對留候張良的謀略用了四個字來評價——魁梧奇偉,四字堪稱神來之筆。劉邦手下謀士眾多,最傑出的當屬張良和陳平,陳平的計策多有異想天開、神乎其神之處,但是總給人感覺冷陰陰的有幾分邪氣(比如重金收買敵方將領、勸高祖偽遊雲夢擒韓信)。張良的計策也很奇,但是卻很奇怪給人一種堂堂正正之感,陳平練的像是闢邪劍法、獨孤九劍之類,張良練的感覺像是易筋經,練到一定境界兩人都幾乎無往不利,但是總感覺易筋經似乎更恢弘。張良的計策,第一是正,其二是奇,第三是宏偉,很難想像一個人的胸襟和魄力到了何種地步,才能有這種大手筆。
對比一下陳平和張良的作品,楚漢戰爭中,陳平給劉邦出的一條計策是「大王(劉邦)誠能出捐數萬斤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陳平的反間計妙到毫巔,但是總讓人喜歡不起來。
而當時同樣是劉邦手下的大謀士酈食其,建議劉邦尋找戰國六國的後裔,立之為王,一起對付項羽,劉邦也覺得是一大妙計,但是張良聽後立即看出這條計策的破綻,因為當時項羽更強,六國復立之後很可能會順風倒向項羽,而且最重要的是,劉邦手下的將領來自各個地區,六國復立,很多將領會離開劉邦去輔佐舊主。劉邦聽後,汗流浹背,馬上終止了操作,漢初兩大最傑出謀略家的計策區別大抵如此。
張良外出歸來,拜見劉邦。劉邦一邊吃飯,一邊把實行分封的主張說與張良聽,並問此計得失如何。張良聽罷,大吃一驚,忙問:「這是誰給陛下出的計策?」他沉痛地搖搖頭接著說:「照此做法,陛下的大事就要壞了。」劉邦頓時驚慌失色道:「為什麼?」張良伸手拿起酒桌上的一雙筷子,連比帶劃地講了起來。他說:「第一,往昔商湯、周武王伐夏桀殷紂後封其後代,是基於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時還可以致其於死地的考慮,然而如今陛下能控制項羽並於必要時致其死地嗎?
第二,昔日周武王克殷後,殺了商紂王得到了他的頭顱,如今陛下能得到項羽的頭顱嗎?
第三,表商容之閭(巷門),封比幹之墓,釋箕子之囚,是意在獎掖鞭策本朝臣民。現今漢王所需的是旌忠尊賢的時候嗎?
第四,武王散錢發粟是用敵國之積蓄,現漢王軍需無著,哪裡還有能力救濟飢貧呢?
第五,把兵車改為乘車,倒置兵器以示不用,今陛下鏖戰正急,怎能效法呢?
第六,過去,馬放南山陽坡,牛息桃林蔭下,是因為天下已轉入昇平年代。現今激戰不休,怎能偃武修文呢?
第七,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給六國後人,則將士謀臣各歸其主,無人隨劉邦爭奪天下。
第八,楚軍強大,六國軟弱必然屈服,怎麼能向陛下稱臣呢?」
張良的分析,真是字字珠璣,精妙至極,且切中要害。他看到古今時移勢異,因而得出絕不能照抄照搬「古聖先賢」之法的結論。尤其重要的是,張良認為封土賜爵是一種很有吸引力的獎掖手段,賞賜給戰爭中的有功之臣,用以鼓勵天下將士追隨漢王,使分封成為一種維繫將士之心的重要措施。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還靠什麼激勵將士從而取得勝利呢?張良鞭辟入裡的分析,較之昔日請立韓王,處心積慮地「復韓」的思想認識,顯然是一個飛躍,而且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佔有重要一頁。難怪1700年之後,還被明人李贄情不自禁地讚嘆為「快論」。
張良借箸諫阻分封,使劉邦茅塞頓開,恍然大悟,以致輟食吐哺,大罵酈食其:「臭儒生,差一點壞了老子的大事!」然後,下令立即銷毀已經刻制完成的六國印璽,從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戰略錯誤。為爾後漢王朝的統一減少了不少麻煩和阻力。不能不承認,張良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謀略家和富有遠見的政治家。
魁梧奇偉也許是對留候謀略的最好評價!他對那個時代看得太清楚,他的心太博大而飄忽,他像是天上的流雲,只有這樣的無雙國士才能駕馭住自己的能力,在奇正之間達到一種天人合般的平衡,創造出了那麼多讓人嘆為觀止的權謀作品。留候之後,中國歷史又演繹了兩千年,但是從沒有人敢說他超越這個人!
《史記·留侯世家》: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4、他的尊嚴
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和張良,結局各不相同,韓信身死未央宮,建漢之後蕭何曾被劉邦下獄,只有張良,和劉邦這種曠世雄主共事一生,從不曾被侮辱,賓主從來恭恭敬敬,甚至到呂后時期,對張良更加感恩戴德。在蕭何的傳記中,司馬遷講述了蕭何在好幾個時期怎樣小心翼翼的保護自己,不被劉邦猜忌,然而蕭何最後還是難免凌辱。張良沒有刻意保護自己,也從不會強出頭,他的話每一句都是最深刻的洞見,卻不會讓人覺得被天才的輝煌所灼傷。劉邦手下這群驕兵悍將,沒有下過牢獄的寥寥無幾,不管是多麼牛逼的人物,總會被劉邦在一個時間點上狠狠地搞一頓,張良卻沒有。他神奇的保住自己的尊嚴,即使是天子之威,對他也得敬畏三分,下邳橋上的年輕人,多年的浮沉後,終於不再是少年。
曾經好奇,為什麼劉邦那麼尊重張良,後來覺得也許是張良無欲無求的心態吧。他不會像韓信,打下了齊國之後擁兵自重,和劉邦討價還價,自立為齊王,他不會像蕭何一樣做各種事情來掩飾自己,表達対劉邦的衷心,他甚至不是非劉邦不可,輔佐劉邦只是因為劉邦恰好可以輔佐而已。
碰到劉邦之前,他曾經跟很多人講過《太公兵法》的精髓,這些人都只將其看做書生之見,只有劉邦,一下能領悟其中的要害,張良感慨「沛公殆天授」,於是決定跟著劉邦。之後因為各種政治勢力的角逐,在劉邦最困難的時候,也就是被封為漢王前往漢中的時候,他並沒有像樊噲他們那樣忠心耿耿跟在劉邦身邊,但是在臨別之時,卻告訴劉邦燒毀棧道,麻痺項羽,同時稍微操作一波,讓項羽和北邊的齊國展開了好長時間的拉鋸戰,消耗了項羽。頂級的謀士,並不是畢恭畢敬陪著主公,而是彈指之間,傾動天下,建立真正的不世之功。之後張良、劉邦重聚,兩人一直合作到漢朝建立。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劉邦封天下功臣時候,準備封三萬戶給張良,並讓其自擇封地,張良說「始臣(張良)起下邳,與上(劉邦)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張良不敢當三萬戶的封侯,說因為自己當初和劉邦是在陳留縣碰到的,於是只請求以陳留為封地,號「留候」。這種平常心,是他最本質的東西之一吧。
《史記·留侯世家》:後八年卒,諡為文成侯。
5.他的道——先生何至自苦如此乎!
怎樣來結束這個赫赫有名的人物,想了一下,就用《留侯世家》裡面看到差點落淚的一句來結束吧。故事從劉邦晚年開始,晚年劉邦寵愛戚夫人,欲用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取代呂后的兒子為太子,劉邦心意很堅決,呂后等日夜憂懼但是毫無辦法。後來呂后向張良求計,張良一開始是拒絕的。那時的張良已經是大漢朝神一般的人物,而且歸隱不問朝事已久,唯一值得自己出馬的事大概只有皇帝召見,去和老皇帝劉邦吹吹牛,回憶那些崢嶸而光輝的歲月,或者侃侃某個大臣表現如何。晚年的劉邦是孤獨的,皇帝後期再也不是隨便和大臣在大殿之上喝酒,酒醉之後任由臣子拔劍擊柱、放口高歌的隨性皇帝了,伴君如伴虎是劉邦後期的真實寫照。曾經韓信在的時候,老皇帝還可以和韓信一起論論兵道,聽韓信一臉坦誠的說「大王不過十萬而,信多多益善」。未央宮後,整個朝廷,夠資格和皇帝談笑風生的就只有留候了。這裡說的資格倒不是說功勞的問題,而是一種隱秘的心境,我始終覺得劉邦、張良、韓信三個人是一類人,他們之間有一種天然的理解和欣賞,他們的性格像雲,漂浮不定氣概非凡,其他人都是凡夫俗子,在心境上達不到那種境界。
呂后等苦苦哀求,後來張良獻計,保住了太子之位。
《史記·留侯世家》:呂后恐,不知所為。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筴,上信用之。」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呂澤彊要曰:「為我畫計。」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於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史記·留侯世家》: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爭太子。上詳許之,猶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角裡先生,綺裡季,夏黃公。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闢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遊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裡。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柰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歌數闋,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所以呂后儘管殘暴非常,但是對張良很是感激。劉邦死後,張良晚年辟穀修仙,這時發生了整個史記裡面呂后身上最溫情的一幕,也是讓我最感動的少數幾幕之一。史記記載「(張良)乃學辟穀,道引輕身。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強食之,
《史記·留侯世家》: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聽而食。
這段話大意是說,呂后強制張良要吃飯,說人生苦短,何乃自苦至此。看到「自苦」這兩個字,竟覺眼角一酸,也許本質上這才是張良真實的一生吧——自苦。無論是早年散盡家財刺殺始皇帝,中間下邳得授天書,成就不世之業,晚年道引輕身,辟穀修真,中間卻不知多少苦楚。默默地忍下,不改少年之心,銀鞍白馬,談笑傾危天下,背後更多的是「自苦」吧。和劉邦這種雄主共事,一輩子君臣之間雲淡風輕,背後也許是這個人各種處驚不變和刻意為之。「自苦」和「魁梧奇偉」一樣是對他最好的描述,嘆哉!大英雄豪傑當如此!
前面講述張良的計策之時,引述的太史公曰「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這句話說,太史公覺得他的計策恢宏非常,但是看到他的畫像卻很秀氣,像是清秀的女子,這個描寫更是增加了好多想像的空間,狀如「婦人好女」,應該就是現在的小鮮肉吧,只是再配以留候獨特得才華,和小鮮肉遠遠不是一個量級,倒像是古龍筆下那些瀟灑愜意的翩翩公子。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是孔子的弟子,但是相貌奇醜,孔子看不上,想不到子羽學成後在楚國荊蠻之地闖出好大的名聲,坐下弟子數百人,孔子欣賞之餘,有了這句感慨。太史公說,張良也是這類人,「留候亦云」四個字有多少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