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非常了解韓信?曾勸韓信學會功成身退

2021-03-05 三千年讀史

說起張良、韓信,相信每位小夥伴都非常熟悉,他們同為西漢的開國功臣,為西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結局卻截然相反,一位安度晚年,一位晚節不保。

雖然張良和韓信關係沒有特別好,但張良極其欣賞韓信能力,也很了解韓信性格。曾勸過韓信,讓他收斂一些,學會功成身退。奈何韓信根本就沒有聽從張良的意見,以至於最後落了個悲慘的結局。

張良還有韓信,蕭何,他們三個人被稱為是漢初三傑,其中蕭何和韓信還是老鄉的關係,而韓信之所以能有後來的發展,也與蕭何這個老鄉有一定的關係。

張良是一個謀士,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張良和韓信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而最後韓信被害,張良又為韓信做過什麼。

第一,張良曾經勸過韓信提前脫身。

張良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近乎神化,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不管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張良都非常的有能力,而且他是一個很有危機意識感的人,再看韓信,

韓信在軍事方面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正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韓信被稱為是戰神,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韓信的性格比較張揚,而張良也曾勸過韓信,要收斂一些,最好是提前功成身退,脫離朝廷。

第二,韓信太過看重於名利。

對於張良的勸阻,韓信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他覺得以自己對劉邦的貢獻,還有和劉邦的交情上來看,劉邦是不會對自己下手的,

再加上韓信在軍隊裡的威望,所以韓信覺得劉邦不會對付自己,可是他想錯了,正是因為他在軍隊裡的威望高,

這才威脅到了劉邦對於軍事的管控,再加上韓信居功自傲,所以自然就讓劉邦對韓信反感。

第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韓信的死張良也沒有辦法。

是君王要韓信死,再加上呂后的心思比較歹毒,這個時候張良就算是有心也救不了韓信,因為要殺韓信的是君王,

更何況張良曾經提醒過韓信,只不過韓信根本就沒有危機意識感,所以才導致了這樣悲慘結局。

長按下方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

即可快速關注哦

相關焦點

  • 張良和韓信有什麼過節嗎 為何不阻止劉邦殺韓信
    1、張良和韓信有過節嗎張良和韓信的關係其實也沒有特別的好,張良作為一個謀士,他是很欣賞韓信的能力,但同時他也了解韓信的性格,所以張良曾經也勸過韓信,讓他收斂一些,學會功成身退。奈何韓信根本就沒有聽從張良的意見,以至於最後落了個悲慘的結局。
  • 為何張良功成身退韓信卻不得善終?不同的出身與追求,決定了命運
    談秦說漢(340)為何張良功成身退韓信卻不得善終?
  • 在韓信蕭何被害的時候,張良選擇袖手旁觀,也是身不由己
    大家對於張良這個人來說是非常的熟悉了,並且劉邦能夠最後坐上皇帝,也是因為他的手下有張良這樣的人才,雖然對於張良的評價從古至今都是非常高的
  • 張良如此足智多謀,韓信遇難,為何他卻袖手旁觀?
    張良是西漢帝國的開國功臣,與文聖孔子、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並稱中國古代14位聖人,張良被冠於謀聖的稱號。劉邦能夠在短短七年時間內從一介布衣北漂成功,建立大漢王朝,跟他手下三位關鍵人物密不可分,即兵仙韓信、宰相蕭何、謀聖張良,史稱「漢初三傑」。
  • 歷史秘聞:由「胯下之辱」說及韓信、張良與林彪
    每當看見韓信就招呼他過來,把自己帶來的便當分點給他吃。韓信可真也有點不好意思,難免忸怩作態,怎奈飢餓難擋,每次最後還是厚著臉皮吃了。也許當時正是春末夏初的換季季節,要洗的東西很多,漂母居然在淮水邊洗了十幾天,每天都將飯菜分給韓信吃,韓信非常感激,紅著臉兒對婆婆說:「婆婆,你這樣照顧我,我將來一定要好好報答您。」
  • 為何在劉邦殺韓信的時候,張良沒有求情原因就是如此現實
    但是最近發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最近有人叫屈的時候,把張良拉扯進來了,說張良不該見死不救,說只要張良開口劉邦是會放過韓信的。但是小編並不是這樣認為。說張良只要開口劉邦就會放過韓信的人,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劉邦對張良非常信任,只要張良開口,劉邦就沒有不放人的道理。確實,按照當時的情況來說,只要張良替韓信求情,韓信肯定死不了,頂多被流放。
  • 劉邦當年為何要殺掉韓信、彭越,卻對張良手下留情
    可以說西漢的建立,除了麾下謀士的大力獻計之外,那些在外地牽制項羽的諸侯們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功勞,比如韓信、英布、彭越這樣的武將,不過在立國之後,劉邦對他們的做法卻截然不同,對於蕭何,張良這種謀臣往往是能將就就將就,而對於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們卻通通給除掉了,這究竟是為何導致如此大的差異,下面筆者就來分析一二
  • 張良對韓信一生的評價,只有四個字,準確道出為何韓信必須死!
    韓信被後世稱為兵仙、戰神,更是應驗了陳勝吳廣起義的那句話,「王侯將相」全都做過,往後兩千的年封建歷史裡,再也難找出第二個人來。那麼,如此厲害的一個人,為何會被呂后殺於鍾室呢?其實,張良對韓信一生的評價中的四個字,就已經透露出韓信必須死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就由小編為您細細道來。
  • 成語故事 |《鳥盡弓藏》張良功成身退的故事
    這裡面說了兩個人,一個是韓信,一個是張良張子房,翻譯過來就是說:齊王韓信遭受五刑而死,那可是鳥盡弓藏的下場;能夠功成身退聲譽保全的,只有那漢代的名臣張良了。韓信是劉邦建立漢朝的最大功臣之一,可是結果卻十分悲慘,自己受到五種刑法而死,也被滅了三族。哪五種刑法呢?就是在臉上刺字,割掉鼻子,砍掉左右腳,然後被竹板打死,最後當眾將頭顱砍掉剁成肉醬,肉還被直接賣掉。
  • 蕭何和呂后密謀殺韓信,張良知道了為什麼卻不阻止?——張氏文化
    說到蕭何呂后還有張良啊其實也還是真的是有點點的尷尬的,因為真的就是三個人一臺戲啊,最近不少的網友也說我了,其實蕭何和呂后是有密謀殺韓信的,但是其實這件事情張良卻又是知道的
  • 韓信、張良、蕭何被奉為「漢初三傑」,為何韓蕭下場悲涼,只有張良能得以善終
    當時,我非常的惱火,你沒有匯報便草率地做了決定,卻不知在我心裡已住下不安之念。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你小子是不懂這個道理。對了,你小子攻下齊國後,便派人對我說:「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願為假王便。」
  • 漢初三傑的功勞,蕭何、張良、韓信,在劉邦的心中是怎麼排名?
    蕭何、張良、韓信這三個人代表的是劉邦手下的三個派別。 劉邦統一天下時間是,沛縣起兵到平定異姓諸侯王,這十四年的時間。 蕭何代表的是劉邦的元老集團,如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靳歙、周昌等。
  • 功臣的哀歌——韓信之死
    韓信實在太厲害了,正如項羽派去的說客武涉評價韓信「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如果韓信中立,則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封建時代任何一個君王,手下有如此厲害的人物都非常忌憚,不得不用,也不得不防。項羽自刎後,劉邦做的第一件事,迫不及待的奪了韓信的兵權,改封楚王。
  • 【楚漢】 五十、韓信的冕旒
    在前邊我聊韓信的時候,曾經分析過,這貨絕不是白白請韓信吃飯,而是想要利用韓信。韓信不配合,這貨才讓自己媳婦唱了出黑臉,哄走了韓信。雖然史書上沒有記載這貨到底想要韓信幹什麼,總之這事觸犯了韓信的原則,他堅決不幹。如今楚王歸來,給這貨結算了飯錢,還說他是小人。韓信能原諒屠夫,唯獨不原諒這貨,說明這位南鄉亭長確實是個小人。
  •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都在幹什麼?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在哪裡?公元221年,39歲的秦始皇統一中原,36歲的劉邦正在沛縣當亭長;12歲的項羽跟隨其叔父項梁逃亡吳中;37歲的蕭何在沛縣當亭長;31歲的張良到東邊拜見倉海君,尋找刺殺秦始皇的大力士;11歲的韓信在淮陰幫幫漂母洗紗;57歲的範增在居才嘆息一聲。
  •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的功勞排序,劉邦是否做到了公道?
    "漢初三傑″中,蕭何的長處在於內政管理,張良的長處在於謀略布局,而韓信的長處在於行軍打仗。在劉邦的集團裡,這三者就像青銅鼎的三隻腳,缺一不可。如果說蕭何為劉邦的成功夯實了國力基礎,張良就為劉邦的成功指明戰略方向,基礎和方向都有了,試問成功還會遠嗎?
  • 和韓信有關的成語
    這個成語的由來是當時韓信吃不飽飯時,有一位婦人給了韓信一碗飯吃,韓信在離開的時候,韓信對這位婦人說道,等到自己衣錦還鄉時,一定會報答她,結果韓信功成名就之後,回報了她千金。第三個胯下之辱。這個成語的由來大家想必是非常的熟悉。當時有一村霸擋住韓信的去路,要韓信從他胯下鑽過,韓信做了,後來韓信功成名就之後,這個成語就成了韓信能伸能屈的象徵。第四個婦人之仁。
  • 揭秘千古謎題:同是漢初四傑,韓信遇難時,張良為何不施以援手?
    張良是西漢帝國的開國功臣,與文聖孔子、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並稱中國古代14位聖人,張良被冠於謀聖的稱號。劉邦能夠在短短七年時間內從一介布衣北漂成功,建立大漢王朝,跟他手下三位關鍵人物密不可分,即兵仙韓信、宰相蕭何、謀聖張良,史稱「漢初三傑」。韓信是個軍事奇才。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平定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又北上降服了燕國。
  • 謀聖——張良
    拾履得書:傳說張良智慧來自神助投奔劉邦後,張良輔佐劉邦,出謀劃策,屢建奇功:燒棧道瞞項羽,修棧道渡陳倉,屢次麻痺項羽,為劉邦的軍事行動遮掩;楚漢戰爭轉折關頭,明確提出拉攏英布、聯絡彭越、倚重韓信、共同抗楚的計謀;有意與項羽的叔父項伯交友,以財物賄賂項伯,通過項伯緩解劉邦和項羽的矛盾,從容斡旋於
  • 劉邦論功封侯時,為何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卻屈居第62?
    張良、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他們也是知名度最高的西漢開國功臣。在世人眼中,張良運籌帷幄,蕭何坐鎮後方,韓信徵戰沙場,三人雖然擅長領域不同,但能力和功績不相上下。 不過,作為「漢初三傑」的直屬領導,漢高祖劉邦或許有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