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鳥盡弓藏》張良功成身退的故事

2021-02-13 米得說故事

一米姐姐:嗯。這裡面說了兩個人,一個是韓信,一個是張良張子房,翻譯過來就是說:齊王韓信遭受五刑而死,那可是鳥盡弓藏的下場;能夠功成身退聲譽保全的,只有那漢代的名臣張良了。韓信是劉邦建立漢朝的最大功臣之一,可是結果卻十分悲慘,自己受到五種刑法而死,也被滅了三族。

哪五種刑法呢?就是在臉上刺字,割掉鼻子,砍掉左右腳,然後被竹板打死,最後當眾將頭顱砍掉剁成肉醬,肉還被直接賣掉。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成語裡我們也講過。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劉邦取得天下後,鳥盡弓藏的時候,張良是如何全身而退的。劉邦滅掉了項羽,終於取得了天下,開始對有功人員進行封賞,封賞是個複雜的事,要一步一步、一批一批的來。

包括張良在內的20多位功臣第一批被封,漢高祖劉邦這樣評價張良的:「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劉邦令張良自己選原來齊國的三萬戶為食邑封地。張良很低調,堅決不幹,請求減少封地的戶數,封地的地方也改在與劉邦初次相遇的留地。這一個舉動很聰明。對了,聰明的用英文是?

一得:clever      美 [ˈklɛvɚ]  

一米姐姐:為什麼說聰明呢?因為張良深通歷史,早就了解二百多年前範蠡、文種興越後的逃而生、留而死的事,「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豈不明白!他要求減少封地就是為了低調收斂,封地改在自己與劉邦第一次相見的地方留地,就是希望以後勾起劉邦的念舊,保全自己。

劉邦一看,心想這個張良懂事得很,放心了許多,就同意了,所以以後大家也稱張良為留侯。封賞還沒進行完,劉邦就感到不對勁,隱隱約約覺得朝堂上,瀰漫著一絲不安的氣氛。有一次,劉邦看到很多大臣坐在沙地上竊竊私語,也不知道在議論什麼。劉邦很疑惑,就把張良叫了過來,問是什麼情況呀?

張良可是一個說話的高手,知道要讓皇帝聽自己的意見,就要先嚇唬他。張良故意危言聳聽地說:「他們在商議謀反!」劉邦果然被嚇了一跳,趕緊問為什麼?張良一看有效呦,接著就說了:「陛下,您起兵自布衣百姓,是用了這些人才爭得了天下。現在您做了天子,可是現在受封的都是您平時喜愛的人,而誅殺的都是平時您所仇怨的人。現在朝中正在統計戰功。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天下的土地畢竟有限。這些人怕您不能封賞他們,又怕您追究他們平常的過失,最後會被殺,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

劉邦趕忙問:「那該怎麼辦?」張良不慌不忙地說;「您平時最恨的,而且大家都知道您不喜歡這個人,是誰?」劉邦想都不想就說了:「那當然是雍齒了,他雖然是我老鄉,可兩次背叛過我。最後還是厚著臉皮來歸順我。哼哼,我原想殺掉他,因為他的功勞多,所以沒有忍心!」張良說:「那您趕緊先封賞雍齒。群臣見雍齒都被封賞了,自然就會安心了。」

於是,劉邦擺設酒席,歡宴群臣,並當場封雍齒為什邡侯,還催促丞相、御史們趕快定功行封。群臣見狀,皆大歡喜,紛紛議論道:「哎呀,像雍齒那樣的人都能封侯,我們就更不用憂慮了。」 張良此舉,不僅糾正了劉邦任人唯親,循私行賞的弊端,而且輕而易舉地緩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動亂。對了,動亂用英文是?

一得:unrest   美 [ʌnˈrɛst]

一米姐姐:嗯。張良身體也不太好,隨著劉邦皇位的逐漸地穩固,張良有意識的退出政治舞臺,而且還不讓劉邦察覺到。以自己身體原因,閉門不出,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

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韓信死後,張良更是放棄一切,不戀權位,專心修道養身,摒棄人間萬事。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沒有威脅的人,所以他也就安全了。到了晚年,張良還遇到過最後一次政治危機。對了,危機用英文是?

一得:crisis       美 [ˈkraɪsɪs]   

一米姐姐:嗯,這個危機就是劉邦想改立太子,把呂后的兒子劉盈廢掉,改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當太子。群臣勸諫,劉邦不聽。呂后急了,求救於張良。張良也覺得太子一位,事關重要,不可輕易更立。但張良可不想趟這個混水,自己不願意出面去說,而且去了也可能是白說。張良給呂后出主意:「皇后呀,口舌難保太子,如果您能讓太子請商山四皓出山,皇上知道這四位肯輔佐太子,那太子就無憂了!」

這商山四皓是四個老人,都八十多歲了,也是有學問的隱士,當時很有名氣。劉邦去請,他們認為劉邦傲慢,所以不肯下山為官。呂后可是很有手段的,讓人帶上太子的親筆信,用謙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品,迎請這四個人。四個人來了,成了太子的幕僚和老師。

有一次,劉邦和太子見面,看他後面跟著四個白鬍子老頭,鬚眉潔白,衣冠非常壯美奇特。就問這幾位是誰,四個人說了自己的名字,劉邦大吃一驚:「哎呀,我訪求各位好幾年了,你們都逃避著我,現在你們為何自願跟隨著我兒子呢?」 四人都說:「陛下輕慢士人,喜歡罵人,我們講求義理,不願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我們私下聞知太子為人仁義孝順,謙恭有禮,喜愛士人,天下人沒有誰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們就來了。」

劉邦大為震動,說:「那就麻煩諸位始終如一地好好調教保護太子吧!」於是乎,張良不動聲色的保護了太子,暗暗保全了劉邦的身後事,又示好了呂后。正因為張良自己的智慧,才沒讓自己走了鳥盡弓藏這種大多數功臣的悲劇之路。

一得:張良好厲害!

一米姐姐:嗯。不厲害就要鳥盡弓藏嘍。鳥盡弓藏成語的意思是說鳥打完了把弓藏起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過河拆橋。好了,我們來聽聽今天的英文單詞吧。

相關焦點

  • 中華成語小故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niǎo jìn gōng cáng,tù sǐ gǒu pēng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 朱文杰:「漢初三傑」的成語故事
    三傑第一為張良,在留壩有他的廟,紫柏山為張良功成身退的辟穀之地;第二蕭何,為大漢建萬世之功者第一人也,留壩馬道鎮北的寒溪傳說為「蕭何月下追韓信」之地。所追的韓信,亦列三傑之中,在漢中還有韓信拜將臺。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耳熟能詳的成語非常之多,張良的「功成身退」,語出 《老子》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張良實為最佳典範。
  •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歷史故事
    可是文種並沒有離去,最終受誅,成為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第一個典型。這就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出處,意思是把鳥打完了,那良弓就沒有用處了,兔子已經死了,那狗也沒有用了,不如烹了吃。是指一個人失去了利用價值,就被殺掉或者落下個比別人更慘的下場。
  • 張良非常了解韓信?曾勸韓信學會功成身退
    雖然張良和韓信關係沒有特別好,但張良極其欣賞韓信能力,也很了解韓信性格。曾勸過韓信,讓他收斂一些,學會功成身退。奈何韓信根本就沒有聽從張良的意見,以至於最後落了個悲慘的結局。張良還有韓信,蕭何,他們三個人被稱為是漢初三傑,其中蕭何和韓信還是老鄉的關係,而韓信之所以能有後來的發展,也與蕭何這個老鄉有一定的關係。
  • 【成語故事】鳥盡弓藏
    成語故事   春秋爭霸時期,社會風雷激蕩,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各諸侯國都為了爭奪霸主之位你爭我奪,互相徵伐。其中江東地區主要以吳越兩國爭霸。兩國也是最後登上霸主之位的國家。
  • 歷史潛規則——「鳥盡弓藏」與「養寇自重」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簡化成兩句成語,「鳥盡弓藏」和「兔死狗烹」,就是形容功臣良將在天下太平以後的命運。因為不再需要打仗,這些功臣手握重兵,很可能就「功高震主」。如果再加上為人不知收斂,隨便被主上找點把柄,立刻就會招來殺身之禍。 其實放在現代的公司身上,這句話也相當真實。
  • 為何張良功成身退韓信卻不得善終?不同的出身與追求,決定了命運
    談秦說漢(340)為何張良功成身退韓信卻不得善終?
  • 功成身退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功成身退,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復出。出自:先秦 李耳《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近義詞有:功遂身退,功成身退是中性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指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
  • 睡前成語故事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解釋:見此情景,張良走到軍門,找來樊噲。樊噲問道:「今天的事情怎麼樣?」張良說:「很危急!現在項莊正在舞劍,他一直在打沛公的主意呀!」樊噲說:「這麼說太危險啦!
  • 史記故事 張良與黃石老人
    大家好  我是講故事的虎虎老師 我講個秦朝時候的故事    張良和黃石老人
  • 三國成語故事:強詞奪理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發生在諸葛亮「舌戰群儒」期間,相關人物為諸葛亮和嚴畯。原文如下: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且請問孔明治何經典?」孔明視之,乃嚴畯也。
  • 成語故事:一飯千金,戰神韓信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成語故事:一飯千金歷史人物:韓信成語出處: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成語解釋:形容受人點滴之恩,給以豐厚的報答。反義詞:忘恩負義 過河拆橋成語典故: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候,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
  • 成語故事 |老人家送給張良的是什麼書?—《孺子可教》
    古時候有一個地方叫做下邳(pī)城,城裡住著一個名叫張良的小男孩。有一天,張良到城北沂河的橋上散步,遇到了一位穿得破破爛爛的老人家。老人家故意把自己的鞋扔到了橋下,然後對張良說:「小夥子!幫我把鞋子撿起來吧!」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是看到對方年紀很大,於是忍住了,就去橋下撿起了鞋子,然後恭恭敬敬地給老人穿了上去。
  • 【趣味成語】暗渡陳倉的故事.每天三分鐘,在故事中學會一個成語!
    聽故事                                                            點擊上方播放按鈕即可觀看動畫劉邦不得不暫時領兵西上,在路上他接受了張良的計策,把一路走過的幾百裡棧道全部燒毀,表示沒有再進入關中的意思,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到了南鄭,發現部下有一位才能出眾的軍事家,那就是韓信。劉邦就封韓信為大將,請他策劃向東發展、奪取天下的軍事部署。
  • 【中華成語故事】《孺子可教》《程門立雪》
    【釋義】「孺子可教」這則成語的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誨。這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出處】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 秦漢時期的成語故事(四)
    韓信點兵的成語來源淮安民間傳說。張良深知劉邦胸懷大志,能夠統一天下,受項羽的排擠壓制,被封到一個小小的、偏僻的漢中為王,自己應該竭盡全力幫助他。因此就向韓王請假,願護送劉邦到漢中,親眼看一看漢中的山川地形。張良送劉邦就國,從子午道入,本在漢中以東,理應先進漢中城。但張良是一位軍事戰略家,歷來十分注意觀察山地形。他同劉邦一起沿漢中盆地北緣,順秦嶺山脈南麓而行,繞道漢中城不進,卻先到了漢中城西的褒中。
  • 寫給孩子的名人故事——張良
    如果有的話,張良就是這樣的人物吧!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張良的故事。博浪沙刺秦張良的祖上,世代是貴族,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做過戰國時期韓國的宰相。後來,韓國被秦所滅,張良心存亡國亡家之恨,遣散了家中三百多個奴僕,把所有的家財都用來招募壯士,目的是刺殺秦始皇,為韓國報仇。為了報仇,張良到東方拜見倉海君,找到一個大力士,為他打造了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
  • 【中國故事】《張良敬老》
    遇到一位一頭白髮,身穿粗布衣裳的老者,當張良走到他跟前的時候,老人一甩腳,就把一隻鞋甩到橋下去了。然後很不客氣的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給我把鞋撿上來!」張良感受到很納悶,我與此人素不相識,他怎麼能用這種口氣跟我說話,這樣做也太沒道理了。繼而轉念一想:他反正這麼大年紀了,尊老敬老是讀書人的美德,就勞累自己一回吧。
  • 「謀聖」張良是禹州人嗎?《張良故裡在禹州》出版發行啦!還有投資3.8億的張良書院將開建……
    據《張良故裡在禹州》主編楊永華介紹,該書是禹州張良故裡研究會通過近幾年深入研究,把研究成果匯集成書,全書分為禹州之古今、張良故裡在禹州、張良傳說、張良故事、張良故裡尋根熱、張良後裔遍天下、張良書院介紹7個部分。
  • 從胯下之辱到伐功矜能,韓信一生創造50多個成語,你都知道幾個?
    咱們中國人講話寫文章,願意使用成語,每一個成語都是一個歷史故事、歷史典故,講出來很有文採。咱們這麼講吧,一個古人如果你的故事能被縮編成一個成語,那麼你這個人是很容易被後世很多代人記住的,你是一個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名人了,所以真正能被編進成語的名人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