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的成語故事(四)

2021-02-19 歷史教學服務

韓信點兵( hán xìn diǎn bīng )

成語典故:

韓信點兵的成語來源淮安民間傳說。

劉邦問韓信:「你覺得我可以帶兵多少?」

韓信:「最多十萬。」

劉邦不解的問:「那你呢?」

韓信自豪地說:「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

劉邦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那我不是打不過你?」

韓信說:「不,主公是駕馭將軍的人才,不是駕馭士兵的,而將士們是專門訓練士兵的。」

釋義:

常與多多益善搭配。寓意越多越好。

造句:

在我看來,這項活動是個創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各地不妨一試。

成語典故: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眾諸侯王從鴻門戲水之下,各就各國。漢王劉邦原本就有十萬人馬,因項羽嫉妒他的功勞太大,怕他兵馬多了,威脅自己。因此奪走七萬,只給了三萬。但因劉邦心胸開闊,待人寬厚,臨行前,楚霸王和其他諸侯國的士兵,凡是敬仰劉邦的,又偷偷跟著跑來的也有好幾萬。劉邦就統領這些人馬兵丁,高舉寫有"漢"字的旗幟,從今長安縣杜陵以南進人蝕中,即子午谷之子午道,經寧陝、石泉、洋縣等地,到漢中就國。張良本是奉韓王成之命;送劉邦到關中的,理應隨劉邦到漢中。可是項羽有意拆散劉邦的力量,要張良回韓國陽翟(今河南省禹縣),仍去輔佐韓王成。張良深知劉邦胸懷大志,能夠統一天下,受項羽的排擠壓制,被封到一個小小的、偏僻的漢中為王,自己應該竭盡全力幫助他。因此就向韓王請假,願護送劉邦到漢中,親眼看一看漢中的山川地形。

張良送劉邦就國,從子午道入,本在漢中以東,理應先進漢中城。但張良是一位軍事戰略家,歷來十分注意觀察山地形。他同劉邦一起沿漢中盆地北緣,順秦嶺山脈南麓而行,繞道漢中城不進,卻先到了漢中城西的褒中。

張良送劉邦來到褒中後,去褒谷口觀看道路地形。看過後,對劉邦說:"大王,你何不將這條棧道燒毀?"劉邦不解其意,反問道:"燒毀這條棧道,我怎能出得去呢?"張良說:"若不燒掉這條道路,它的北口就在雍王章邯的大門上!你還沒有打出去,他就打進來了。"張良接著說:"項羽不是懷疑你會再進攻他嗎?燒掉了這條棧道,就等於向項羽表明你無能力抵抗他的進攻,也不準備再打回關中和他爭奪天下。這樣就可以麻痺項羽,使他解除戒備。然後大王以漢中這塊地方為基地,屯兵養馬,廣積糧草,養精蓄銳,再圖來日。"

劉邦聽後,恍然大悟,連連稱讚張良真是深謀遠慮,遠見卓識。就命張良從這條褒斜棧道返回去侍奉韓王成的時候,於路途之上邊走邊燒,把這條人稱"五百裡"的褒斜棧閣之道化為了灰燼,只留下一些懸崖陡壁上的石樁石窟窿。張良燒的這條棧閣之道,就是南起褒谷口,經過今陝西留壩縣的馬道、武關驛,北轉下南河、江口,再入紅崖河、太白縣城、五裡坡,出眉縣斜谷關的穿山古道。張良燒絕褒斜棧道的事,被項羽、章邯知道後,心中大喜。他們料想劉邦不會東山再起,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放鬆了對劉邦的警惕。

釋義:

指劉邦將從漢中出兵攻項羽時,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造句:

我軍部隊為節省時間,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很快端掉了敵人的堡壘。

成語典故:

秦朝末年,政治腐敗,群雄並起,紛紛反秦。劉邦的部隊首先進入關中,攻進鹹陽。勢力強大的項羽進入關中後,逼迫劉邦退出關中。鴻門宴上,劉邦險些喪命。劉邦此次脫險後,只得率部退駐漢中。為了麻痺項羽,劉邦退走時,將漢中通往關中的棧道全部燒毀,表示不再返回關中。其實劉邦一天也沒有忘記一定要擊敗項羽,爭奪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強大起來的劉邦,派大將軍韓信出兵東徵。出徵之前,韓信派了許多士兵去修復已被燒毀的棧道,擺出要從原路殺回的架勢。關中守軍聞訊,密切注視修復棧道的進展情況,並派主力部隊在這條路線各個關日要塞加緊防範,阻攔漢軍進攻。韓信「明修棧道」的行動,果然奏效,由於吸引了敵軍注意力,把敵軍的主力引誘到了棧道一線,韓信立即派大軍繞道到陳倉(今陝西寶雞縣東)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打敗章邯,平定三秦,為劉邦統一中原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釋義:

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亦比喻暗中進行活動。

造句:

當那些科技公司鬧得沸沸揚揚的時候,傳統的媒體公司正在暗度陳倉,掌控市場。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chéng yě xiāo hé,bài yě xiāo hé)

成語典故:

秦末漢初,淮陰(今屬江蘇省)有一個名叫韓信的人,年輕時,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後來,韓信投奔項羽,參加反秦。他曾向項羽提過一些作戰建議,但都沒有被採納。韓信看到自己的才能無法施展,便改投劉邦。

一開始,劉邦也沒有重用韓信,只讓他當了一名小軍官,一次犯了軍法,還差點兒受刑處死。免死後,只讓他充當一名管理糧草的小官(治粟都尉)。一次偶然的機會,韓信遇上了蕭何。蕭何是劉邦的親信,劉邦對他可以說是言聽計從。蕭何與韓信一席長談之後,對韓信非常欽佩,認為韓信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但是,正當蕭何決定向劉邦推薦韓信的時候,韓信卻逃跑了。原來,劉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帶的人,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地區偏狹,難以發展。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紛紛逃亡。韓信見劉邦沒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著跑了。

蕭何得知韓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來不及報告劉邦,跳上戰馬,連夜把韓信追了回來。劉邦原來以為蕭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氣。後來得知蕭何竟親自追回韓信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官,罵蕭何是小題大做。蕭何向劉邦詳細地介紹了韓信的情況,然後說:"韓信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願做一輩子漢中王便罷,如要奪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於蕭何的力薦,劉邦終於同意拜韓信為大將軍,並選擇吉日良時,舉行隆重的拜將儀式。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以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為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劉邦做了皇帝以後,卻對韓信越來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韓信的兵權,由"齊王"改封為"楚王";不久,又將韓信逮捕;赦免後,只封了個"淮陰侯"。韓信閒住長安,鬱郁不得志,被人陷害謀反,向劉邦的妻子呂后告發。呂后想把韓信召來除掉,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最後,由蕭何設計把韓信騙到宮中,呂后以謀反的罪名把韓信殺害在長樂宮鍾室。

文章來源【統編歷史】,更多歷史乾貨,關注公眾號【統編歷史】

釋義:

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成事由於蕭何,敗事也由於蕭何。指事情的成敗或好壞全由於同一個人的作為。

造句: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你能有今天的棋力與你多年來的勤懇自學不無關係,但也正是如此,你的缺點也和你沒能接受系統正規的教學有關。

成語典故:

當年韓信剛投奔劉邦時,劉邦讓他管理糧倉,韓信提出了"推陳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糧倉開設前後兩個門,把新糧從前門運送進去,把舊糧從後門運出來,這樣可以防止糧食在蜀中炎熱潮溼的環境下腐敗變質。從而使蜀中糧倉不再有變質浪費的現象,這無疑是倉儲管理史上的創舉。

釋義:

指去掉舊事物的糟粕,取其精華,並使它向新的方向發展(多指繼承文化遺產)。

造句:

廠商不斷地將產品推陳出新,以迎合顧客的需求。

- THE END -

來源:網絡,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我們尊重原創,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使用不當的情況,或涉及原創內容,侵害了您的權益,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西安首次發現戰國秦漢時期「後宮」
    (西安市文物局供圖)  本報訊(記者龐樂)秦漢櫟陽城是200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今西安市閻良區。近日,西安市文物局公布秦漢櫟陽城遺址2018-2020年度考古收穫,首次發現戰國秦漢時期「後宮」區域。
  • 成語博士買驢諷刺的是什麼 博士買驢是什麼意思寓言故事介紹
    「博士買驢」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成語,出自《顏氏家訓·勉學》。按照這個成語的本意去分析,說的是博士買了一頭驢,但是在寫契約時卻並未見一個驢字。相信很多人看到博士兩個字,都會認為是現代產物。事實上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以博士為官名的人。博士作為負責教授學問的官員,他們本身一定是學富五車之人。
  • 成語故事:女媧補天
    成語故事 >【拼音】nǚ wā bǔ tiān【釋義】神話故事,伏羲的妹妹女媧煉五色石補天。【近義詞】鍊石補天【反義詞】無 成語典故 《山海經》是一本記錄了中國上古時期許多事物的古籍,《女媧補天》就是出自這本古籍。
  • 在古代不同時期的女子髮型,秦漢可能最受歡迎
    太古時期無文字無圖畫流傳,暫時就不提了。秦漢時期的髮型,史學家們把它稱作「環髻」。是將長發繞城環盤繞在頭頂之上而組成的不同形態分布,通常都是有好幾個部分的。從我們現代人的觀點看來,秦漢時期女性們對於髮型的形象感要求比較高。如果合適的髮型再在搭配秦漢時期的服飾,就會給人一種十分清新淡雅之感。
  • 曲高和寡| 成語故事
    從這個故事中還衍生出了兩個成語,那就是「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陽春白雪,原本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種高雅的歌曲名。現在用來比喻高雅而不通俗的文藝作品。而下巴裡人,則是泛指通俗的文藝作品。《陽春》《白雪》的作者師曠師春秋時期著名的音樂家。師曠是一位盲人樂師,他的聽音、辨音能力特別強。
  • 【成語故事 ·秦】結草銜環
    成語釋義:結草:把草結在一起,絆倒敵人搭救恩人;銜環:嘴裡銜著玉環;結草銜環: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後世用結草銜環代指報恩。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以勇力聞世。與狐偃、趙衰等人合稱晉國「五賢士」。魏顆:姬姓,令狐氏,名顆,因令狐氏出於魏氏,故多稱魏顆,史稱令狐文子。春秋時代晉國魏武子的兒子,為人明禮敦厚,任晉國將軍之職。楊寶:名士楊震之父,東漢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古代神怪小說及成語「結草銜環」的「銜環」典故的主人翁。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東漢時期名臣,隱士楊寶之子。
  •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的平原君與清河
    我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烽煙四起。在那個動蕩年代,曾經在同一時期湧現出赫赫有名的「四大公子」,他們分別是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
  • 【成語故事 ·唐】唾手可得
    成語釋義:指動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極容易得到。成語出處:《新唐書·褚遂良傳》:「但遣一二將;付銳兵十萬;翔雲;唾手可取。」隋末時期,追隨西秦霸王薛舉,擔任通事舍人。歸順唐朝後,得到唐太宗重用,歷任諫議大夫、黃門侍郎,累遷中書令,執掌朝政大權。顯慶四年(659年),去世,享年六十四歲,諡號「文忠」。天寶六載(747年),配享唐高宗廟庭,累贈太尉。成語故事:褚遂良是唐太宗時的重臣,也是著名的書法家。
  • 戰國時期和秦漢時期的稅
    引言戰國時期,農業和工商業發展很快,適應國家兼併、統一的要求,這時期的工商稅收也隨著發展起來。工商稅戰國時期的工商稅,除關稅、市租之外,主要是「鹽鐵之利和「山澤之賦」。關市稅進入戰國後,由於鐵器的廣泛使用,勞動生產率發生了很大變化。
  • 相思成語 只緣身在此中
    和另外兩位邯鄲學院選手「靈趙菡芮」合成為「邯鄲四霸網友稱鈺樺姐姐簡直美呆,女王範十足!上場比賽,「白話靈犀」首嘗敗績,負於「秦漢思源」,不過兩人在奪位賽,90秒一口氣猜出14個成語,速度之快令騰嶽掌門大呼「瘋了」 「白話靈犀」也向觀眾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 成語故事:草船借箭
    【成語】:草船借箭【拼音】:cǎo chuán jiè jiàn【解釋】:運用智謀,憑藉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 成語文化:聽過「博士買驢」的故事嗎?書卷三紙,未有驢字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可以說每一個成語都是一個故事。今天我們要說的成語,它們雖然可能不為人知,但個個有著豐富的情節與故事。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個大家不太熟悉的成語「博士買驢」,譏諷寫文章長篇累牘而說不到點子上。
  • 出自南京的成語故事
    2.鳳毛麟角  發生地:南京烏衣巷,故事:南朝時期的謝超宗,是烏衣巷有名的才子。一次,新安王的母親逝世後,謝超宗寫了一篇表彰死者的文章,宋孝武帝讀後大加讚賞,稱讚說:「超宗殊有鳳毛。」而「麟角」之說則是出自《北史》:「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 言而有信|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秦國因為地處偏遠,人口不多,因此國力上與其他強國相比總有一些差距。秦國的國君秦孝公是位胸懷大志的君主,他立志要使秦國富強起來。為了儘快完成復興秦國的霸業,他在國內頒布了求賢令。……▍素材來源:《芝麻講成語故事》,它是一套針對7~12歲兒童量身打造的集故事性、互動性、趣味性和實用性於一體的兒童國學讀本。本書特色如下:1.好看的成語故事+央視著名少兒欄目主持人芝麻原聲同步音頻,讓小讀者們不僅可以愉快的閱讀,還能通過掃碼聽芝麻講成語故事。
  • 成語故事:富弼「詬如不聞」
    這就是「富弼詬(gòu)如不聞」的故事,這個成語如故事一樣,意思是被人辱罵卻好像沒有聽見一樣,不動聲色。形容寬宏大量(近義詞),有涵養。看歷史故事,就能讀懂成語,讓我們、讓孩子們能在生活、學習中活學活用,這並不難,因為今天特地給大家推薦這套《一口氣讀懂中華經典語文》。
  • 中華智慧成語「入木三分」的故事
    成語「入木三分」講的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生活在距今16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他是我國歷史上大名鼎鼎、家喻戶曉的大書法家,被後人譽為「書聖」。他的書法到底有多棒呢?四個字——冠絕古今。王羲之之後,在書法上能夠超越他的可謂鳳毛麟角。
  • 成語大會六進四神猜爆料頻現
    本周五19:30,中國成語大會總決賽前最後一戰即將打響,六強選手將角逐參加冠軍爭奪戰的四強席位。強強對抗,火花四射,爆笑不斷。兩個冠軍熱門組合「秦漢思源」將對陣「靈趙菡芮」狹路相逢       洗澡=潔身自好 張騰嶽自爆一個月洗一次澡       本場比賽的首組對抗是西安交大的「秦漢思源
  • 成語中的合肥文化:聆聽成語故事 品味廬州經典
    比如古老的神話傳說、民間典故,還有精彩的人物傳記、歷史戰役等,其中衍生出的大量成語故事,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脈氣象,彰顯出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魅力。你知道這些熟悉的成語涉及哪些歷史人物嗎?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和合肥有著什麼樣的淵源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華成語中的合肥文化。
  • 常識積累 |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相關考點。公考常識備考,多積累肯定沒錯!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 一日無食則飢,一日無衣則寒——秦漢時期的人們吃什麼穿什麼?
    對於穿衣則更甚,進入了奴隸制社會之後,衣服除了禦寒,還充當著區分社會等級的角色,到了秦漢時期人們的吃飯和穿衣也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那麼問題就來了,秦漢時期普通的民眾吃什麼穿什麼呢?我們本篇就透過秦漢時期人們的衣食住行,來了解一下兩千多年前普通的民眾是如何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