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講故事的虎虎老師
我講個秦朝時候的故事
張良和黃石老人
張良是秦漢時期的第一謀士,不僅有著決勝千裡的本領,而且智勇雙全,仁愛聰慧。
張良本來是韓國貴族,他的爸爸是韓國的丞相。因為秦始皇滅亡了韓國,這讓張良對秦始皇非常痛恨。在張良二十多歲的時候,他悄悄地策劃了一次刺殺秦始皇的行動。
張良用重金請到了一個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出巡的路上,當秦始皇的馬車走到張良的伏擊圈時,大力士用一百多斤的大鐵錘砸爛了秦始皇的馬車。
但是,秦始皇卻不在那輛馬車上。
行刺就這樣失敗了。張良為了躲避秦始皇的追鋪,逃到了一個叫下邳的地方隱居起來。
隱居充滿了無聊。
張良每天吃飽喝足,就在下邳地界四處散步,打發無聊的時光。
一天,天氣不錯,張良因為閒得沒事,又出門去散步。
當他走到一座小橋的時候,看到一個老者正坐在橋頭的石墩兒上看他。
張良也沒在意,繼續往橋上走。
誰知剛剛走到老者身邊時,老者腳上的鞋忽然掉到了橋下面的淤泥裡。
老者大聲對張良說道:「小夥子!給我把鞋撿上來!」
老者自以為是的語氣一開始讓張良非常不高興---又不是自家長輩,請人家幫忙撿東西,說話還這麼衝,誰能高興呢?
不過,要說張良的與眾不同,也就在這裡:面對這種突發的違反常理的情況,張良並沒有怒氣衝衝破口大罵,他仔細看了看那老者,見老者白髮蒼蒼,滿臉皺紋,年紀已經很大了。
張良沒和老者理論,默默地走下橋,將老者的鞋撿了上來。
這老者一點也不懂禮貌,不僅不謝謝張良,反而大模大樣地把腳一伸,對張良大聲吆喝道:「小夥子,來,給我把鞋穿上。」
這種事情,換個別人沒準就罵人了!但是張良卻沒有發火,他看了看手裡的鞋,又看了看老者的腳,心裡想:他老成這樣子,怕是穿鞋也困難。既然做好人就做到底吧,現在把鞋子扔地上,不是連剛才給他撿鞋子的人情都沒了!
想到這裡,張良走上前,蹲跪在地上將鞋給老人恭恭敬敬地穿上。
老人滿意地看著張良,也不說謝謝,站起身揚長而去。
周圍的人都在說那老人太不懂事,唯獨張良心平氣和,若無其事的繼續散步。
老人走了不遠,很快就返回來了。
他找到張良對他說道:「小夥子,你是個可教之人!五天後的黎明,你來這裡與我見面!」張良暗暗吃驚,不過,他並沒有表露出來,臉色平靜地回答道:「是。」
到了約定的那天,張良起個大早,天剛蒙蒙亮就趕到了橋邊。
沒想到,老人早就坐在橋上了。他看著匆匆趕來的張良,有些生氣的說:「年輕人和老年人約會,怎麼能遲到這麼久呢!你回去吧,五天以後再來!」
五天以後,張良等到雞叫頭遍,天還沒亮就匆匆趕到橋邊。
誰知老人還是早到了。張良慚愧地無言以對。老人生氣了,把張良狠狠地責備了幾句,氣呼呼地說:「你回去吧!五天以後再來!萬萬不可再遲到了!」
張良答應了。
轉眼,又到了第五天,這次,張良連覺都不敢睡。現在的時間說,頭天晚上九點多趕到了橋上。
他不敢怠慢,瞪大眼睛到處看。
沒過多久,他忽然看見那老人遠遠地走來。
老人走到橋上,高興地對張良說:「這樣子才對嘛!」說著,老人從懷裡取出一個小包袱交給張良,說道:「這是一部奇書!學好了它,你就可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以後天下大亂,你可以憑藉學到的本領輔助天子,掃清寰宇,建立一份大事業!」
張良又驚又喜,他接過小包袱,對老者問道:「請問您尊姓大名?」老者笑笑,說道:「這書你拿回去慢慢學,我這就去了。不要問什么姓名,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就是我。」
老者說完,飄然而去。
張良對著老者的背影深深行了一個禮,拿著書匆匆回家。
到家以後,張良打開包袱一看,原來是一部《太公兵法》。
這書可是了不得!傳說那是姜子牙寫的,裡面全是怎麼用兵打仗,怎麼安邦定國。
張良自從得了這部奇書,就日夜發奮苦讀,把書裡面的所有韜略計謀全部爛熟於心。
後來,陳勝吳廣起義,一時間全國各地到處都有起義的部隊,到處都是反抗秦朝的義軍。
張良也拉起了一百多人的隊伍,投奔了劉邦。
張良成了劉邦的第一謀士。他輔佐劉邦東徵西討,打敗了各路豪傑,最後,劉邦統一天下,建立了大漢王朝。
傳說呢,張良後來專門去谷城山找到了老人說的那塊黃石,並將那塊黃石請回家裡。張良去世的時候,他的家人就將這塊黃石陪葬在張良的棺材裡。
張良和黃石老人的故事就講到這裡啦 謝謝大家的收聽 咱們下個故事再見
虎虎老師
2017.7成都
《史記·留侯世家》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良嘗從容步遊於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歐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 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