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重讀《留侯世家》,《太公兵法》到底教會了張良什麼?(一)

2021-02-23 計量人

今日聽到關於張良的一段故事,覺得耳目一新,很哇塞。遂重讀了《史記·留侯世家》,又有了許多新的發現。

 

張良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一代謀臣,常為劉邦出謀劃策,幾乎沒有為將帶兵的經歷。但是《太公兵法》從名字上看卻是一本兵書,而這本書在《留侯世家》中有特別提到,對惜字如金的太史公而言,著墨甚多可見重要。事實上,張良也並非按照書的名字成為一個將軍,而是成為一個謀士。由此好奇,所謂的《太公兵法》到底教會了張良什麼?

 

先不要去讀晦澀難懂的《太公兵法》,該書內容龐大,篇篇都是經典,卻難以把握要點。不妨從張良的故事中去感受該書的智慧,然後結合原著去理解。我是這麼做的,現將領會寫下來。

 

眾所周知,《太公兵法》是黃石公贈送給張良的,在《史記》中有這麼一段詳細介紹了贈書過程。

 

良嘗間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根據這段話,可以看出黃石公和張良都看過這本書,而且深刻領會。對於黃石公而言,他說「讀此則為王者師矣」,而張良則「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然而,對於《太公兵法》到底教會了張良什麼,只能從黃石公與張良的言行中進行剖析。

 

首先,《太公兵法》不是一本像《孫子兵法》一樣講單純講兵法的書。現有《太公兵法》共分為六卷,前兩卷分別為文韜武韜,內容上多是周文王同姜太公的對話。除此之外,能夠證實上述論述的證據還有兩點,其一,從黃石公的言論中可見,熟讀並領會這本書,可以成為「王者師」,一本王者師的書不太可能是一本單純講兵法的書,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其二,從張良後來的表現來看,是以王師的身份出現,職位是一個謀士,鮮有參與兵事。因此可見,《太公兵法》斷然不是一本單純講兵法的書,其教會張良的更重要在於謀略上。

 

既然《太公兵法》不是單純地講兵法,那又給張良帶去了什麼呢?從《留侯世家》中,我一共總結了如下幾點。這些內容閃耀著智慧,貫穿了張良輔佐劉邦的始終,已經深刻地融入到張良的骨髓中,也被原著所印證著。

 

第一點,隱。「隱」是張良從《太公兵法》中學到的第一大內容。隱即隱藏,將自己藏起來而為人所不知。在上述摘抄的文字中,以及後來張良輔佐劉邦的過程中,甚至在《太公兵法》原著中都處處透著「隱」的智慧。故事的背景是,黃石公有意而來,目的是為了考察張良是否孺子可教。黃石公一到,就把鞋子故意丟在橋下,並滿臉輕蔑地讓張良去撿回來。此時,張良的反應是「良鄂然,欲毆之」。此時張良是想打黃石公,畢竟自己是貴族子弟,剛剛刺殺秦始皇被全國通緝,怎麼被一糟老頭故意戲謔。但張良還是聽從了老人的要求,此時是出於尊老愛幼。小時老師教我們的尊老愛幼,其實在這句話已經結束了,後面的內容和尊老愛幼沒有關係。

 

當張良撿回來後,黃石公又讓張良給穿上。此時張良已經深為震驚了,但高手過招就在一瞬之間。「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說的是既然已經撿回了鞋子,那就穿上吧。把事情做到位,這是張良原有的品質。但穿鞋就可以了,如何要「長跪」?此時,張良已經出了一招,內心裡已經黯然認為眼前的這個人深不可測,便以大禮回之,大有以退為進之意。更深不可測的在於,黃石公穿好鞋子後,並沒有說謝謝,而是「笑而去」。此時,「良殊大驚」,他感到十分驚訝。內心裡估摸在想,這人到底是誰,受如此大禮且怡然自得,那麼自己的招數就不攻自破,沒有鎮住對方。黃石公走了會,又回來,約定了見面地點了時間。此時張良已經徹底被收服了,「良因怪之,跪曰」,全然沒有了之前的傲慢。「隱」字到這,已經被黃石公深刻的貫徹了,以非常人之舉行非常人之事,讓自己不被人所知。這裡的隱貼合原著,是將自己的情緒隱起來,也即隱其情。

 

在張良後續輔佐劉邦的過程中,「隱」的思想時常出現,且得到了擴展。首先,從張良的轉變來看。刺殺秦始皇時,是一個熱血少年,學完《太公兵法》後,成為一代謀士,退卻了年少時的衝動,不再以勇猛論英雄。這個時候,張良已經做到了隱其情,深知自己應當減少衝動,轉而以謀略取勝。其次,劉邦被封為漢王前往巴蜀時,張良勸說劉邦燒毀棧道,以示不會返還之心。這要求劉邦將自己的心思隱藏起來,以保存實力,也即隱其心。再後來,韓信正是接著修棧道之事,暗度陳倉,還定三秦。再次,劉邦論功行賞時,張良本可封三萬戶,但自請留侯。他深知自己的實力,卻刻意避其鋒芒。漢初三傑,韓信下場最為悽慘。蕭何也為了保全自己而自汙。張良是三人中,最為善終的。這是隱藏自己的實力,不將自己置於風口浪尖之下。可見,張良處處做到隱,隱其情,隱其心,隱其實

 

在《太公兵法》中,有提到「夫王者之道如龍首,高居而遠望,深視而審聽。示其形,隱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極也,若淵之深不可測也。」這裡的隱強調的是不怒自威,但只是隱的一個方面,也即隱其情。張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擴展,豐富了隱的內容。黃石公表露的是隱其情,張良教劉邦的是隱其心,張良自己所表現出來的是隱其實。有這三隱,則不可為人知,而人無所敵。就像張良被黃石公徹底收服,項羽相信劉邦不會還定三秦,呂后相信張良而得以善終。

 

有後續。

相關焦點

  • 《史記•留侯世家》:張良的至上武功心法
    日本能劇有《張良學藝》,取材於《留侯世家》故事「張良拾履」。據介紹,這場戲包含了修習武士道至上心法的秘密。其實這是武俠小說的套路。所謂「武林至尊,寶刀屠龍」,屠龍刀裡有嶽飛的百勝兵法《武穆遺書》,得之可打天下。《史記》的很多細節描寫,比如《鴻門宴》裡人物的內心活動,大多出自太史公的文學想像,武俠小說家的遠祖正是司馬遷。
  •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留侯世家》圍繞張良一生的經歷,描述了他在複雜的政治鬥爭與尖銳的軍事鬥爭中的超群才幹,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後,不爭權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為,使得這一著名歷史人物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在我們面前。秦統一六國之前,張良是韓國人。
  • 【中國故事】《張良敬老》
    遇到一位一頭白髮,身穿粗布衣裳的老者,當張良走到他跟前的時候,老人一甩腳,就把一隻鞋甩到橋下去了。然後很不客氣的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給我把鞋撿上來!」張良感受到很納悶,我與此人素不相識,他怎麼能用這種口氣跟我說話,這樣做也太沒道理了。繼而轉念一想:他反正這麼大年紀了,尊老敬老是讀書人的美德,就勞累自己一回吧。
  • 漢留侯張良身世考——張氏文化
    張良到底是何許人呢?《史記》曰:「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
  • 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最讓我神往的卻是張良和黃石老人初見的時候,黃石老人故意刁難張良,張良本心為之,通過了老人的考驗,歷史上有名的典故「張良拾履」即來自於此。之後黃石老人讓張良第二天清晨來橋上相會,有東西要傳授給他,張良都遲到了兩次,老人很不滿,第三次張良終於趕在老人之前到達,於是黃石公贈之《太公兵法》。
  • 史記:《留侯世家》原文
    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 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居下邳,為任俠。項伯常殺人,從良匿。後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
  • 五、《留侯世家》篇
    韓國被秦始皇滅掉後,張良想家仇國恨一起報,找人造了一個大鐵錘去砸秦始皇坐的車,結果還真砸中了車,不過是砸到了秦始皇的替身。這哥們就此落草為寇,跑到了下邳這個地方躲起來。關於張良在下邳橋上遇到一個老人家三番五次折磨他,給他一本書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偉大的蘇東坡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留侯論》,就這件事來表揚張良,說他「忍小忿,以就大謀」。
  • 張良為老伯穿鞋,成就了一生事業
    張良在橋下閒逛,忽然一隻草鞋朝著他腦袋砸了過去,幸虧張良身手敏捷往旁邊一躲,只見橋上有一位老者正笑眯眯地望著他:「小子,幫我把鞋撿回來。」張良愕然片刻正想發怒,隨即心想對方是個老伯,這事我就忍了,哪知道張良把鞋撿了過來,老伯又道:幫我穿上。
  • 謀聖——張良
    張良強壓怒火,跪在地上為老人穿上了鞋。穿好鞋後老人笑著離去,但走了一裡多地後,老人又返回對張良說:「你這小子有培養前途!5天後,你還來這裡見我。」5天後的一大早,張良依約來到橋上,誰知老人早已到了。老人滿臉怒色說:「年輕人和老年人相約,怎麼能遲到呢?回去!5天後再來!」又過了5天,張良雞鳴之時就前去赴約,但還是遲到了,老人又讓他5天後再來!
  • 劉邦能當上皇帝,和斬白蛇一點關係都沒有,全靠張良的一本奇書!
    聽了報告,劉邦迅速拿出老大應有的姿態,說了句,男子漢大丈夫,要行便行,要住便住,一條白蛇,有什麼可怕的?話音剛落,劉邦就抄起佩劍,大踏步向前去,留下一眾亡命之徒原地錯愕著。劉邦一邊前行一邊喝酒,喝著喝著,看到了那條攔路的大白蛇,果然很大。大白蛇盤在道路中央,佔滿了整條路,並向劉邦挑釁似的吐著信子。
  • 了不起的張良
    天明時一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因而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經常學習、誦讀它。張良打算前去跟隨他,半道上遇見了沛公。張良多次根據《太公兵法》向沛公獻策,沛公很賞識他,經常採用他的計謀。張良對別人講這些,別人都不能領悟。張良說:「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間的。」所以張良就跟隨了沛公,沒有去見景駒。沛公從雒陽向南過轅關時,張良率兵跟從沛公,攻下韓地十餘座城邑,擊敗了楊熊的軍隊。沛公於是讓韓王成在陽翟留守,自己和張良一起南下,攻打宛縣,向西進入武關。
  • 史記故事 張良與黃石老人
    老者自以為是的語氣一開始讓張良非常不高興---又不是自家長輩,請人家幫忙撿東西,說話還這麼衝,誰能高興呢? 不過,要說張良的與眾不同,也就在這裡:面對這種突發的違反常理的情況,張良並沒有怒氣衝衝破口大罵,他仔細看了看那老者,見老者白髮蒼蒼,滿臉皺紋,年紀已經很大了。
  • 黃石老人與張良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曾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奪得天下,並幫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晚年跟隨赤松子云遊,去世後,諡為文成侯。張良祖籍在韓國,他的祖父張開地做過韓國的三朝宰相。
  • 漢初三傑之一張良
    秦國在前230年滅韓後,張良散盡家財求得善擲沉重鐵錐的大力士報仇,於博浪沙伏擊行刺秦始皇,卻誤中副車,行刺失敗,張良只好隱姓埋名躲避通緝。在秦時,他也一度幫助殺人的項伯(項羽的堂叔)逃離公家的拘捕。張良在流亡時認識了隱士黃石公,受贈《太公兵法》,潛心苦讀十年而有成,張良聚集了百餘名少年,成為當地的遊俠,得知景駒自立為楚王,打算前去投靠。
  • 太公兵法
    其災(此下似有闕文)予奚行而得免於無道乎?」太公曰:「因其所為,且興其化。上知天道,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乃可以有國焉(同上。《御覽》八十四引《周書》,今《逸周書》無之,必出《太公兵法》中逸文,蓋《太公兵法》昔人引之多通稱《周書》,《淮南子》以《六弢》為「陰謀圖王」之書,此雲「無陰謀」可信也。)!
  • 歷史人物丨張良身上的儒家品質
    漢初「三傑」之首——留侯張良,從來是個神秘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