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為老伯穿鞋,成就了一生事業

2020-12-27 景天說故事

張良在橋下閒逛,忽然一隻草鞋朝著他腦袋砸了過去,幸虧張良身手敏捷往旁邊一躲,只見橋上有一位老者正笑眯眯地望著他:「小子,幫我把鞋撿回來。」

張良愕然片刻正想發怒,隨即心想對方是個老伯,這事我就忍了,哪知道張良把鞋撿了過來,老伯又道:幫我穿上。

張良脾氣還挺好,居然真的跪下來給老伯穿上草鞋。老者穿好鞋之後揚長而去,居然連一句謝謝都沒說。

張良傻乎乎地望著對方背影發呆,突然老伯走了一會又折回來道:孺子可教也,5天後清晨時分在這裡等我。

張良覺得莫名其妙,心想:但對方不像凡人,莫非有大本事?反正閒著也是閒著,來看看又何妨。

5天後張良早早來到橋邊,哪知道老伯居然先到一步,怒道:你怎麼比我還遲,5天後再來。

5天後雞剛打鳴時,張良就到了橋邊,誰知老伯居然又先到,張良氣的臉色通紅:老伯你莫不是在耍我?老伯面無表情道:5天後再來。

這次張良學乖了,竟然在半夜時分就跑到橋下,在夜風中瑟瑟發抖等了許久,此時老伯才姍姍來到:就該是這樣。隨即從懷中拿出一本書說道:這本《太公兵法》你拿走,讀懂了你就可以學成王者之師,10年後必然有大成就,那時候再來山下黃石那裡見我,說罷揚長而去。

本典故出自《史記·留侯世家》,張良為家族報仇本打算行刺秦始皇,誰知計劃失敗,無奈改名換姓一路逃命來到此地,這才遇到黃石公。

當然黃石公也不可能白白將好書贈予張良,首先他把鞋子丟到張良面前,讓他撿回來,接著毫不客氣的命令他幫自己穿上,穿好後一句謝謝都沒有就扭頭而去,這是為了測試張良的脾氣,幸好張良忍住怒意順利通過第1次測試。

接下來連續幾天讓張良來橋上等他,大概是為了測試張良是否有一顆堅韌不拔、不輕言放棄的心,而張良又順利通過了第2次測試。

或許正因為張良品行純良、不輕言放棄的性格讓黃石公大為滿意,才將自身所學傾囊相授,讓張良成為漢初三傑,輔助劉邦建立漢朝,立下赫赫功勳。傳聞張良幫助劉邦平定天下後便歸隱山林,尋找黃石公去也。

史記中記載黃石公傳授張良的是《太公兵法》,但張良軍事才能並不突出,因此不少人認為當初黃石公傳授的是另一本書奇書,講訴君子安身立命的《素書》。

《素書》講述了為人處世的道理,君子切莫貪圖酒色,遵守謙虛有禮、樂於助人的準則,只有行為端正才可以為眾人表率,只有品行端正才能讓大家信服,只有賞罰分明、知人善用才能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條,這應該算是最早的管理學書籍了吧。

相關焦點

  • 歷史人物丨張良身上的儒家品質
    張良在圯上,遇黃石老人,能下橋取履,跪在地上給老人穿鞋,這是一般人,尤其是年青人(尤其出身貴族的年青人)做不到的。體現其「恭」。黃石老人要他五日後來,他兩次按時來到,黃石老人到得更早。為了說到做到,他第三次半夜來到。體現其「信」。
  • 一位老人讓張良為他撿鞋,試探張良三次,之後贈其一份禮物
    魯迅先生曾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老頭刁難張良:過來給我穿鞋,事後得一奇書,不料靠此書成為謀聖在《史記》中,有著這樣一個故事: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夠平定天下,打敗西楚霸王項羽,謀聖張良在其中有不可磨滅的功勞。
  • 張良的悽美有誰知?
    我不知道題主是不是指的張姓可以「免貴」且是大姓,才說張良家族輝煌。在我讀《史記》中看到的是張良的悽美與悲涼。劉邦:「子房,為之奈何?」劉邦離不開的謀士,當屬張良。然,這位開國功臣,初漢三傑之一的張良,卻不得不在即將輝煌的時候,隱退弧守清寒。
  • 謀聖張良的一生:會審時度勢的人,有多順風順水!
    張良的智謀是是被後世公認的,甚至「張良計」已經成為了一種形容詞,劉邦出身亭長,卻可以從西楚霸王的手中奪下江山,並且開創了歷朝之首的大漢天朝,張良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筆者就結合史料,來微述智者張良的千秋偉績。張良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極具傳奇色彩。
  • 史記故事 張良與黃石老人
    張良本來是韓國貴族,他的爸爸是韓國的丞相。因為秦始皇滅亡了韓國,這讓張良對秦始皇非常痛恨。在張良二十多歲的時候,他悄悄地策劃了一次刺殺秦始皇的行動。 張良用重金請到了一個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出巡的路上,當秦始皇的馬車走到張良的伏擊圈時,大力士用一百多斤的大鐵錘砸爛了秦始皇的馬車。 但是,秦始皇卻不在那輛馬車上。
  • 張良:不爭,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老漢臨走前留給他一本書:「天下之爭,最大的爭是不爭,博浪沙一戰,看似為救百姓,卻是害了百姓呀!」 張良瞬間茅塞頓開,從此潛心研學這本《太公兵書》,並把書中「不爭」的智慧,運用到行軍打仗中,為劉邦入鹹陽贏得了先機。
  • 《史記•留侯世家》:張良的至上武功心法
    日本能劇有《張良學藝》,取材於《留侯世家》故事「張良拾履」。據介紹,這場戲包含了修習武士道至上心法的秘密。其實這是武俠小說的套路。所謂「武林至尊,寶刀屠龍」,屠龍刀裡有嶽飛的百勝兵法《武穆遺書》,得之可打天下。《史記》的很多細節描寫,比如《鴻門宴》裡人物的內心活動,大多出自太史公的文學想像,武俠小說家的遠祖正是司馬遷。
  • 謀聖——張良
    張良被譽為「謀聖」,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詞,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一起並列為中國古代的14位聖人。張良強壓怒火,跪在地上為老人穿上了鞋。穿好鞋後老人笑著離去,但走了一裡多地後,老人又返回對張良說:「你這小子有培養前途!5天後,你還來這裡見我。」5天後的一大早,張良依約來到橋上,誰知老人早已到了。老人滿臉怒色說:「年輕人和老年人相約,怎麼能遲到呢?回去!5天後再來!」又過了5天,張良雞鳴之時就前去赴約,但還是遲到了,老人又讓他5天後再來!
  • 黃石老人與張良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曾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奪得天下,並幫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晚年跟隨赤松子云遊,去世後,諡為文成侯。張良祖籍在韓國,他的祖父張開地做過韓國的三朝宰相。
  • 廣州文藝百家丨張良:風雨過後是彩虹
    在珠影,他為中國南派電影的繁榮立下汗馬功勞,為中國影視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於從藝60年的風雨歲月,張良覺得自己很幸運,是「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他今天的成績:2009年,榮獲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第十二屆金鳳凰獎「終身成就獎」;2010年,榮獲廣東省「首屆文藝終身成就獎」;2015年,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電影藝術家」獎。
  • 戰國,兩人:一個叫張良,一個叫李斯.
    而李斯,則選擇了「荀子」做老師,專門學習「帝王之術」(幫助別人成就帝王之業的辦法)。荀子相對於孔子孟子,仕途更成功一些,荀子在齊國做「祭酒」(相當於中科院院長)。他寫的《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為今人所熟知。
  • 張良為何受重用,鴻門宴解救劉邦
    據《資治通鑑》記載,張良是在投靠他人的路上遇到了劉邦,在一番討論之後,張良卻選擇了追隨劉邦。再多次的關鍵戰役劉邦也是採用了張良的計策,而大獲全勝。小編覺得,兩人之間更多的是惺惺相惜,劉邦孟理解張良的經世之才,並且知人善用。二張良也有幸尋得一知己,願意為其鞠躬盡瘁。
  • 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1.曾經仗劍走天涯——俠氣張良,首先是他的俠氣,年輕時候的張良,是那種仗劍走天涯的不拘少年。2.一生的奇緣——黃石老人張良刺殺始皇帝失敗,出逃,避難於下邳,在下邳張良有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奇遇,傳說中黃石老人在下邳的橋上賜給張良《太公兵法》,他也是張良心裡一輩子的老師,儘管他們的見面只有寥寥幾次。
  • 諸葛亮、張良、姜子牙等智謀之士,為何不自己創業,而給別人打工
    引言很多人都有一個做老闆的夢想,但事實證明,真正能當上老闆的人,或者說能成大事業、賺到大錢的卻沒幾個。畢竟闖事業和打工是不同的,雖然前者能獲得更好的發展與更豐厚的物質回報,但同樣也需要滿足更多、更苛刻的條件才有機會成功,並不是自己能力夠強或者足夠有錢就能做到。悉數歷史名人,比如姜子牙,張良,諸葛亮等個個都是有智慧、有本事的能耐之人,卻還是得依靠給別人打工來施展自己的才華。他們以自己的實際經歷告訴我們,創業是努力和機遇並存的結果。
  • 觀點|重讀《留侯世家》,《太公兵法》到底教會了張良什麼?(一)
    張良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一代謀臣,常為劉邦出謀劃策,幾乎沒有為將帶兵的經歷。但是《太公兵法》從名字上看卻是一本兵書,而這本書在《留侯世家》中有特別提到,對惜字如金的太史公而言,著墨甚多可見重要。事實上,張良也並非按照書的名字成為一個將軍,而是成為一個謀士。由此好奇,所謂的《太公兵法》到底教會了張良什麼?
  • 我的父親張良與電影《董存瑞》
    無論是在過去珠影廠或現在的珠影集團時期,他曾為中國南派電影的繁榮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中國電影的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於他已從藝64年的風雨歲月,父親覺得自己很幸運,說是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他今天的成績。2009年,他榮獲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第12屆金鳳凰獎,終身成就獎;2010年,榮獲廣東省首屆文藝終身成就獎;2015年,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
  • 張良與黃石公
    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打了敗仗,張良建議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提出不封六國後代為侯;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漢朝建立後,張良被封侯。劉邦曾讚譽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外,子房功也」。相傳,張良刺殺秦王失敗後,逃亡到了下邳。有一天,他由於愁悶,便來到橋上漫步、散心,與一位穿著道家服裝的老翁相遇。
  • 漢初三傑之一張良
    劉邦出兵滅秦時,張良、韓成的部隊與劉邦會師,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鹹陽,秦朝滅亡。當時劉邦意圖自立為關中王,項羽得知後非常憤怒,要滅除劉邦,幸虧在項伯與張良的幫助下,劉邦與項羽在鴻門宴之中和解。張良賄賂項伯,希望幫劉邦取得戰略地位較高的漢中之地,經過斡旋之後,項羽同意。劉邦赴巴蜀漢中為漢王,而項羽承認韓成為韓王,張良離開劉邦去輔佐韓成[1][2]。
  • 張良為什麼選在博浪沙刺秦?
    張良是秦末漢初的名人,與韓信、蕭何並稱「漢初三傑」,據說有「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的才能。他從博浪沙行刺到圯上受書,從巧遇劉邦到「約法三章」,從扶漢滅楚到退隱山林,他的一生不但充滿了傳奇,而且又得以善始善終。那麼張良為什麼要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呢?
  • 了不起的張良
    話說,兩千多年前,有一個叫做張良的人。他的先人是韓國人。秦國滅亡韓國時,張良還很年輕,沒有在韓國做官。韓國滅亡後,張良家有奴僕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財產尋求勇士謀刺秦王,為韓國報仇,這是因為他的祖父、父親任過五代韓王之相。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習禮法,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他找來一個大力士,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