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個貴族張良:放得下,才能保得住

2021-02-13 國學堂


張良,被後世稱為「謀聖」。更切實的評價,是:讀一部兵書,滅一個王朝,開一代盛世。他是中國最後一個敢以「王者師」身份自居的文人,也是中國最後一個貴族。

張良:中國最後一個貴族

很多人說張良是劉邦的謀士,但王安石說,張良才是劉邦集團的真正頭腦,他只不過是躲在幕後,利用劉邦的力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推翻暴秦,為韓報仇。

對於其他人,劉邦非打即罵,唯獨對張良言必稱「子房」。對於口中從來不斷汙言穢語的劉邦,這相當不易,是敬師之禮。

當劉邦做了皇帝後,張良意識到,文人可為「王者師」的時代已經成為美好的過去,「帝王尊師」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秦以降的「帝制」已經使中國的精英,變成了封建王朝的奴才。

八年秦漢風雲,實際上就是張良、項羽兩個末代貴族的較量——兩人的目的都很簡單,就是推翻秦國,報國難家仇。劉邦則不同,有一種渾水摸魚的感覺。張良堪稱秦漢風雲的幕後總導演。在他的運籌帷幄之下,另一個末代貴族項羽被迫以烏江自刎而謝幕。

隨著項羽的故去,張良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知名的傳統貴族。

之所以說傳統貴族,是因為自秦以降,中國已經沒有貴族群體。雖說還有極少數的人具有貴族精神,可畢竟為數極少,稱不上是一個族群了。

貴族之所以是貴族,並不在於財富有多少,也不在於權力有多大,而在於具有一種高貴的精神,史書上稱之為貴族精神,其有三根重要的支柱:一是文化的教養,二是社會的擔當,三是自由的靈魂。

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創「專制帝制」時代,中國的貴族開始退出歷史舞臺。


初衷:報國讎家恨

張良的出身與項羽相似,都是六國貴族,都是復仇者。

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今河南禹州)任過五代韓王之相。至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但韓王待張家還是甚厚的,弱韓為強秦所滅的時候,「良家僮三百人」,日子過得相當滋潤。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時張良約20歲,正在淮陽學習禮法,如無意外,入朝為官是遲早的事。但忽然間這個理想就被秦始皇給剪滅了。

年輕的張良曾像項羽一樣血氣方剛,對暴秦恨之入骨。年輕氣盛的公子哥兒幾乎在一瞬間轉變成一個超級憤青:遣盡家僮,弟死不葬,變賣家產,四處尋求天下勇士刺殺秦始皇。

眾所周知,他找到一個不怕死的大力士,在古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陽縣城東郊),扔出重達120斤的大鐵錘,擊中秦始皇的副車——秦始皇倖免於難,但對此事十分惱怒,下令全國緝捕刺客。這是公元前218年。

古博浪沙的一錐已證明張良的血氣之勇,接下來是該磨礪他深謀遠慮本事的時候了。

刺秦後的張良改姓埋名,在據劉邦家鄉沛縣不遠的下邳隱居下來。這一蟄居就是9年。正是這一段時光,使得末代貴族張良有了學習知識、反思自己的好時機,從而將到死也只有血氣之勇的項羽拋之腦後。

在這一時期,張良遇到了師父黃石公。老人送給張良一本書,就是姜尚姜子牙寫的《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之士。

後世有人考證,這應當是張良編的一個故事。但不管真假,張良已化陽剛為陰柔,從血氣方剛之年轉為謀劃大局之齡,為之後成為一代傑出謀士而打下堅實基礎。


功業:為什麼張良才是謀聖

在評價「漢初三傑」時,劉邦將張良置於首位:「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宋朝著名文臣真德修亦讚嘆說:子房為漢謀臣,雖未嘗一日居輔相之位,而其功實為三傑之冠,故高帝首稱之。

很多人可能都有同樣的疑慮,有蕭何和韓信在前,看上去出力最小的張良為何能居三傑之首?看完下面張良這十二大功業,你就明白了。

1、輕取宛城


公元前207年九月,劉邦軍隊抵達南陽郡,南陽郡守退入宛城固守。劉邦滅秦心切,見宛城一時難以攻取,打算繞過宛城繼續西進。張良認為不妥,說宛城離秦都已不遠,一旦秦都來兵,宛城的秦兵再從後面追殺過來,劉邦軍將腹背受敵。不如假裝繞過,趁夜返回,將宛城重重圍住,以攻心之術,逼降郡守。就這樣,劉邦兵不血刃輕取南陽,解除了西進的後顧之憂。

2、智取嶢關


拿下南陽後,劉邦率軍抵達秦都鹹陽的咽喉要塞嶢關(今陝西商州西北)。張良說,嶢關的守將是個屠夫的兒子,這種市儈小人,可通過「威逼利誘」輕取,重兵佯攻,重利勸誘。劉邦依計而行,嶢關守將果然表示願意獻關投降,還說要和劉邦聯合進攻鹹陽。不料張良又說,嶢關乃秦之門戶,不同其他,守將願降,但其手下兵將未必服從,如果士卒不從,後果將不堪設想。再說屠夫之子,見利忘義,降後再叛,隱患多多。所以要趁其鬆懈,一舉攻克之。劉邦大喜,遂突然發起攻擊,很快攻下嶢關。

3、逼降秦都


小試牛刀後,張良讓劉邦繼續採取對付嶢關守將的手段,派人去利誘趙高,對他說,你幹掉秦二世,咱倆平分關中。這趙高真的就幹掉了秦二世,還派人和劉邦交涉,平分秦國。劉邦呵呵一笑,發起佯攻。趙高的美夢成空,被秦國舊族幹掉,秦王子嬰開城出降。可以說,如果不是張良的計策保證了軍事上的順利,劉邦不會比項羽早進關中亡秦。

4、一救劉邦


攻入鹹陽後,劉邦即耽於享樂,自認為是關中王了,在鹹陽宮裡醉死夢生,不見任何人。這可急壞了張良,趕緊說服樊噲,直接闖入宮中,對劉邦當頭棒喝:「項羽正星夜趕來,你是想做第二個秦二世麼?!」劉邦立馬清醒過來,下令即刻查封所有府庫財物,全軍退出鹹陽,還軍灞上。同時聽從張良的計策,宣布廢除秦朝苛法,並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贏得三秦民心。可以說,如果沒有張良,劉邦連鴻門宴都去不了,就讓項羽在鹹陽咔嚓了。

5、二救劉邦


鴻門宴,如果沒有張良,劉邦依舊會被項羽KO。張良在這次生死攸關的鬥爭中,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幫助劉邦安全脫離虎口,又使項羽內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禍根。

6、討漢中郡


暴秦已滅,韓王成也得到了韓國舊地,又到了張良和劉邦說再見的時候了。劉邦很大方,贈與張良大量金銀財寶,張良一轉手都給了項伯,託他幫劉邦又討來漢中郡。這樣,劉邦建都南鄭(今陝西南鄭縣東北),佔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張良為劉邦討得的這漢中一郡成了最後勝利的起點,也成為大漢民族的起點——漢王、漢朝、漢族皆由此而起。

7、麻痺項羽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漢中市褒城鎮)。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過去後,全部燒毀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襲擊。

半年後,韓信就「暗度陳倉」,復得富饒、形勝的三秦之地。張良韓信,一個「明燒」,一個「暗渡」,使得劉邦積累了足以與項羽對峙的資本。


8、三救劉邦


項羽知道劉邦搞定三秦後,怒不可遏,立馬就要殺將過來。張良早已預料到這一點,上書項羽說:「漢王名不符實,欲得關中;如約既止,不敢再東進。」同時,張良還把齊王田榮謀叛之事轉告項羽,說「齊國正打算聯手趙國滅楚,項王不可不防啊。」

項羽本就瞧不起劉邦,再說齊國確實在眼皮底下,劉邦在西邊鬧點事,離自己還遠,便沒管劉邦,去滅田榮了。這為劉邦贏得了寶貴的休養生息時間。

9、下邑之謀


隨著天下再次大亂,項羽變得乖戾囂張,竟然殺死了韓王成,使張良相韓的幻夢徹底破滅,最終通過種種關卡,來到劉邦身邊,此後便朝夕相隨左右。

明代李贄曾評論此事說:項羽此舉,「為漢驅一好軍師。」

公元前205年春,劉邦先佔彭城後被項羽打敗,狼狽逃至下邑,心灰意冷。正是在這個時候,張良給劉邦制定了決定後來楚漢勝敗的「下邑之謀」。接下來四年,劉邦基本忠實執行了這一計策:

1)通過自己正面與項羽對峙,彭越背後打遊擊騷擾的戰術,拖延住項羽;

2)離間原本和項羽關係近的英布等南方諸侯王,瓦解項羽的力量;

3)韓信一路向北,再向東,降服各路諸侯,集聚足夠雄厚的決鬥資本。

10、制止分封


公元前204年冬,項羽圍劉邦於滎陽,漢軍糧草匱乏,漸漸難撐,張良外出督糧。正是這個時候,劉邦差點採取了一個昏招:效法商周,刻印封王,恢復秦末舊六國,則六國君臣、百姓必擁戴劉邦。

在這關鍵時候,張良外出歸來,拜見劉邦,說這真是自尋死路:

第一,商湯滅夏後分封夏後代,是基於可控為前提的,現在你能控制項羽並於必要時致其死地嗎?

第二,周武王分封商紂王的後代,前提是在殺了商紂王后,你現在得到項羽的頭顱了嗎?

第三,無論商周,都表彰前朝忠臣,目的是鞭策本朝臣民,為本朝臣民樹立榜樣,現在是你需要表彰忠賢的時候嗎?

第四,武王散發的糧食錢財都是敵國的積蓄,你現在連糧草都沒有,拿什麼去救濟貧困?

第五,把兵車改為乘車,倒置兵器以示不用,現在鏖戰正急,不是自尋死路嗎?

第六,過去馬放南山,牛息林蔭,是因為天下已太平。現今激戰不休,怎能偃武修文?

第七,如果你把土地都分封給了六國後人,則將士謀臣各歸其主,誰還跟你劉邦奪天下?

第八,如果你是六國之後,是向強大的楚國臣服,還是向被圍困的你稱臣?

第九,你不認為封土賜爵是一種很有吸引力的獎勵手段,是賞賜給戰爭中有功之臣,用以鼓勵天下將士追隨你的好辦法嗎?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還靠什麼激勵將士從而取得勝利呢?

聽完張良的話,劉邦立即下令銷毀已經刻制完成的六國印璽,從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戰略錯誤。

11、窮追項羽


公元前202年,兵困馬乏糧草不濟的項羽和劉邦終於坐下來劃下了楚河漢界,約定罷兵。劉邦這次是想玩真的。但張良說,不能真玩啊,要當做緩兵之計。此時不消滅項羽,待項羽明白過來兵足將廣之後,被滅的就是你劉邦了!劉邦覺得很對,遂撕毀協議,起兵再戰。

12、虛撫韓彭


就在劉邦苦戰項羽之時,韓信已羽翼豐滿,要求封王了。劉邦當然很生氣,但張良認識到,韓信的向背已成為楚漢之戰的關鍵所在,說服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封彭越為梁王,並代表劉邦親往齊地分封韓信,安撫其心,成功地解決了漢內部的權位矛盾,贏得了楚漢天平上關鍵的一個籌碼。

穩住韓信後,楚漢戰爭的形勢發生了重大轉折,韓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計兵圍項羽於垓下,繼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計瓦解了楚軍士氣,終於打敗項羽,迫其自刎。至此,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徹底勝利而告終結。


謝幕:放得下,才能保得住

然而,隨著末代貴族項羽的故去,末代貴族張良也意識到自己的時代過去了。

雖然張良無兵無權,甚至沒有任何職位,但從心底講,做了皇帝的劉邦還是很畏懼張良的,也可以用「又愛又怕」形容。他不知道該怎樣「褒獎」張良,所以讓張「在齊地自擇三萬戶」。

但從「齊地」兩字可看出劉邦並不誠心,至少另有所慮。此時,齊地還是韓信的地盤,居然讓張良去齊地領三萬戶封地,什麼意思?你劉邦不知道張良是韓國人,他孜孜不倦的目標就是「復韓」?這說明,劉邦不僅對韓信,骨子裡對張良也有些信不大過。當然,也或許是太信任張良了,希望讓他去制約韓信。

能洞察天下人的張良,豈能不了解日夜相伴的劉邦?項羽已死,我張良的歷史使命也就完結了。你劉邦取了天下,我張良報了仇。兩人各得其所,皆大歡喜,此時分手,恰到好處。

張良已生去意,但仍不好駁了劉邦的面子,亦想曲諫劉邦,不要學殘暴的項羽。於是說:我最早和你相識於留地,對那座小城難以忘懷,你真要封就封我個留侯吧。

張良辭封的理由就是這麼簡單:我張良祖祖輩輩是韓國舊臣,暴秦滅韓後,我散盡萬貫家財,一心為故國復仇。現在目標已經達到,很開心了。況且,國破家亡後,我已經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已經很滿足了。我的心願已了,從此願遠離塵世,追隨師父黃石公修仙養道。

劉邦「乃封良為留侯」。

實際上張良雖然智深,但是他的退隱,也不能僅僅理解為明哲保身,因為他開始的目的就是為國報仇,既然目的已經實現,那就自然可以退身出局,功名利祿原本就不是他的目標,這是他與蕭何尤其是韓信根本不同的地方。

正是這種出發點的不同,導致了做法的不同,同時也最終造成了結局的不同。「漢初三傑」中,最後韓信以謀反罪名被殺,蕭何也被治罪下獄,惟有張良一生平平安安。

張良用事實告誡世人:放得下,才能保得住!

「相韓」已成空夢,張良或許有過「相漢」的念頭,但是他所忠心的,還是心底的故國。同時,他也太了解劉邦了,所以在最後把這一念頭也壓在了心底,當劉邦問他誰可為相時,他推薦了蕭何。

這一刻,劉邦心中是否想過讓張良為相?不得而知。反正,後來至劉邦病危,呂后也沒能從劉邦口中問出張良的名字。或許,他知道,天下定後,張良的心已絕塵而去。

呂后問劉邦:「蕭何死後,由誰來接替他呢?」劉邦說曹參。

呂后問曹參之後是誰,劉邦說:「王陵可以在曹參之後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可以由陳平輔佐。陳平雖有智謀,但不能決斷大事。」

呂后又追問以後怎麼辦,劉邦輕嘆說:「不用操那麼多心了,你也活不到那時候。」

呂后不甘心,劉邦死後,她想方設法逼張良出來做事,但都沒有成功。

劉邦死後,張良即搬離長安,在湖北省鹹寧市通城縣東南的黃袍山修建了「良山道觀」及「伐桂書院」,隱居於此,教當地孩子讀書習字。

北宋詩人黃庭堅7歲隨父遊黃袍山,在參觀「良山道觀」和「伐桂書院」時,賦詩一首:

牧童騎牛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是啊,中國歷史上王侯將相多了去了,又有幾個人能比得了張良的名氣?!

約公元前186年,張良病逝,諡號文成侯。


傳承國學文明

證悟東方智慧

歡迎您走進【國學堂】

官方微信號:GuoxueTown

國學堂,重新發現中國文化太美!

相關焦點

  • 戰國,兩人:一個叫張良,一個叫李斯.
    他是楚國政府的一個小小公務員。 他叫張良。張良本是韓國五世宰相家的公子,是一名貴族子弟。亂世無常。韓國突然亡國了。亡國,是個什麼概念?很快,中國史上一次驚天動地的謀刺行動開始了。在博浪沙,張良與刺客行刺秦始皇。巨型鐵錘飛出,一錘擊中馬車車輪,秦軍震亂。
  • 盡人皆知的張良,也刺秦了?
    不是生活在底層的平民百姓,因為換作是誰來統治都差不多,反而最受影響的是那些六國的貴族舊部,他們曾經是生活在金字塔頂層的人,生活安穩,衣食無憂!可遭到滅國之後的他們,原本錦衣玉食的生活被打破,也許是幾代人積累下的財富煙消雲散。所以這些人才是最痛恨秦的人群。這些人每時每刻不在想著暴秦早點死去,以及想方設法的收買死士刺秦......
  • 張良為什麼選在博浪沙刺秦?
    張良是秦末漢初的名人,與韓信、蕭何並稱「漢初三傑」,據說有「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的才能。他從博浪沙行刺到圯上受書,從巧遇劉邦到「約法三章」,從扶漢滅楚到退隱山林,他的一生不但充滿了傳奇,而且又得以善始善終。那麼張良為什麼要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呢?
  • 張良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可惜功敗垂成!否則可能改變歷史
    韓國的滅亡,不僅使張良出仕為官,出將入相的美夢成為了泡影,作為韓國支柱之一的家族命運也因為韓國的滅亡而岌岌可危。怎麼才能扭轉韓國的國運,維持家族的延續,挽救全家上下幾千人的身家性命?那只有讓韓國復國,才能夠實現這一切。可要想憑藉武力推翻強大秦國談何容易。
  • 張良:人生四十年,不過是在與自己對壘搏命
    張良本沒有理由去救下劉邦,天下間,項羽勢大,而他又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這無疑會陷自己於危險當中,在天下大定,一切轉危為安的當口,誰不想保住一條性命,去享受新時代的祝福。可是張良還是去做了,他將鴻門宴的內幕告訴了劉邦,然後為劉邦合理謀劃出了唯一生路。等到劉邦安然離去,自己在項家軍的虎狼環視之中,安之若素,依然保持著一個舊貴族的安寧。四十歲是一個掙扎磨難的時節,你可以選擇放棄別人,獨善其身。也可以選擇相互扶持,咬牙到底。但每個人都不應該成為一座孤島,孤島註定會被世界遺忘。
  • 漢初三傑僅有張良得到了真正的善終,為何?
    這裡面的三人,指的就是張良、韓信、蕭何,三人合稱漢初三傑。  劉邦能夠建立西漢,這三人功不可沒。韓信的用兵,蕭何的後勤,張良的計謀缺一不可。但是劉邦對於功臣的殺戮,也是歷史上出了名的,漢初三傑中也只有張良能功成身退。張良出身的家室背景非常優渥,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其祖輩是韓國的貴族,且五代都出任韓國的丞相,貴族名士之後。然而在成為天下聞名的謀士前,少年張良還是個熱血青年,或者說是個憤青。
  • 劉邦身邊的謀士,除了張良,還有一個也非常厲害
    陳平其實出身不怎麼好,家裡非常的貧窮,但是他哥哥覺得即使再窮,也得接受教育,好在陳平沒有辜負他哥的期望。後來陳平見自己家裡實在快過不下去了,於是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找了當地的一個富貴人家,那家人有個女兒克夫,陳平自然不怕,加上自身條件不差,以此為跳板,迅速讓自己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 諸葛亮、張良、姜子牙等智謀之士,為何不自己創業,而給別人打工
    悉數歷史名人,比如姜子牙,張良,諸葛亮等個個都是有智慧、有本事的能耐之人,卻還是得依靠給別人打工來施展自己的才華。他們以自己的實際經歷告訴我們,創業是努力和機遇並存的結果。諸葛亮:運氣是成功不可忽視的助力諸葛亮的祖上是一名官員,他的父親也有著較高的官銜。
  • 史記故事 張良與黃石老人
    張良本來是韓國貴族,他的爸爸是韓國的丞相。因為秦始皇滅亡了韓國,這讓張良對秦始皇非常痛恨。在張良二十多歲的時候,他悄悄地策劃了一次刺殺秦始皇的行動。 張良用重金請到了一個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出巡的路上,當秦始皇的馬車走到張良的伏擊圈時,大力士用一百多斤的大鐵錘砸爛了秦始皇的馬車。 但是,秦始皇卻不在那輛馬車上。
  • 歷史秘聞:由「胯下之辱」說及韓信、張良與林彪
    中國歷史上,「忍」的故事俯拾皆是,韓信的「胯下之辱」因其刺激性,比起「張良進履」,在老百姓中的流傳還要更廣泛。韓信是江蘇淮陰人,身於一個破落的貴族家庭,年時家境還可以,以讀過不少書。稍長,家道中落,慈嚴相繼棄世,只留下了一把象徵貴族身份的祖傳長劍。在從童年到青年的漫長成長過程中,韓信一直生活在極端的貧困之中,家徒四壁,六親無靠,吃了上頓,沒有下頓。
  • 張良和甘茂,始於品質終於豐功偉績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謀士,他們爭奇鬥豔,為戰爭頻發的古代歷史增添了一抹抹的鮮豔色彩。在這些色彩中,有兩抹引起了我的注意——不是因為智謀,不是因為豐功偉績,而是因為他們的品質。留侯張良,一個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的能人。
  • 【中國故事】《張良敬老》
    由於老者的行為大為異常,張良開始覺得老者有什麼地方與眾不同,但又不能確定,就遠遠地在老者身後隨行。「過了五天,雞叫頭遍,張良就急忙出門,趕到橋頭,老者卻比上一次到的時間還早,見到張良,他仍生氣的說:「你又來晚了,回去吧,過五天再來!」張良暗自慚愧,什麼話也不說地答應了。又過了五天,張良根本不敢入睡,在深更半夜就來到橋頭等老者。等了好一會,老者姍姍而來,看到張良已到,就高興地說:「與老者約會,這樣子就對了。」
  • 謀聖張良的一生:會審時度勢的人,有多順風順水!
    提到中國歷史上足智多謀的人物,可謂是車載鬥量,數不勝數:「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臥龍諸葛,「六韜千載兵家頌,三界百神道氣揚」的飛熊姜尚,但就是在這一群以智謀揚名立萬的人傑之中,卻只有一個人被冠以「謀聖」之稱,他就是漢朝的開國功勳——留候張良。
  • 劉邦平定天下後,殺盡有功之臣,為何獨獨放過謀臣張良?
    他不像韓信一般被呂雉害死,下場悽慘;也不像蕭何那般被劉邦忌憚,最後只能病死家鄉。他近能得劉邦寵信,封侯拜相;退能告老還鄉,雲遊四方,他就是戰國時期的謀聖——張良。插圖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那麼大家知道,歷史上的張良,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何會如此厲害?他有什麼樣的本事,才能讓他最後得以善終?他最後的結局又是怎樣的?
  • 漢留侯張良身世考——張氏文化
    在這七個人中,除申不害的前任不可考,申不害、楚昭獻非韓國貴族外,其餘四人皆是韓國貴族,都姓姬。現在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推論,即韓朋→韓侈→韓辰→韓平(張良之父)→韓良(張良)這樣一個家族譜系。當然除平與張良之外,其他兩兩之間還不能斷定一定是父子關係,但這樣的順序應該沒有問題了。同時《史記》中「大父開地」句,更不能理解為張良的祖父叫開地了。
  • 張良的悽美有誰知?
    我不知道題主是不是指的張姓可以「免貴」且是大姓,才說張良家族輝煌。在我讀《史記》中看到的是張良的悽美與悲涼。劉邦:「子房,為之奈何?」劉邦離不開的謀士,當屬張良。然,這位開國功臣,初漢三傑之一的張良,卻不得不在即將輝煌的時候,隱退弧守清寒。
  • 謀聖——張良
    張良被譽為「謀聖」,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詞,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一起並列為中國古代的14位聖人。張良的真誠經受住了老人一連串考驗,老人高興地說:「這樣做才對!」然後拿出一本書說:「你把這本書讀透了,就可以為帝王之師!」說完飄然而去。天亮後,張良發現老人送的書竟然是他夢寐以求的《太公兵法》,傳說此書是西周姜子牙所著。得到《太公兵法》後,張良手不釋卷,果然成為智謀奇才。談到「拾履得書」一事的真偽,鄭中智先生笑著說,此事應當也是張良的一個計謀。
  • 歷史人物丨張良身上的儒家品質
    張良作為一個「世代相韓」的韓國公子,自己的國家被秦滅亡後,他散盡家財,立志報仇。為了復父母之拜,體現了「忠」、「孝」。秦滅韓時,其弟死於戰火,他「弟死不葬」,散家財,求刺客,誓為弟報仇。體現出「悌」。張良在圯上,遇黃石老人,能下橋取履,跪在地上給老人穿鞋,這是一般人,尤其是年青人(尤其出身貴族的年青人)做不到的。體現其「恭」。黃石老人要他五日後來,他兩次按時來到,黃石老人到得更早。為了說到做到,他第三次半夜來到。體現其「信」。
  • 貴族之後,通緝要犯,帝王之師,都是他!
    真正的始皇帝,根本就沒在裡面,這也是成語「誤中副車」的來歷。多說一句,這一招在現代的安保體系裡仍然非常實用。幾千年前的安保理念,真是先進啊!而這一次「誤中副車」,也幾乎成了中國歷史上最高規格的一次行刺了。兩個平民百姓行刺一代始皇帝(荊軻刺的時候還是秦王),不僅進了歷史,差一點還創造了歷史。
  • 記電影《董存瑞》和他的扮演者張良
    張良:著名電影導演、演員,國家一級導演、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曾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的榮譽稱號。張良曾憑藉主演電影《董存瑞》獲文化部1949年—1967年優秀演員一等獎;他執導的影片有:《梅花巾》(獲第一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榮譽獎和第七屆開羅國際電影節金象榮譽獎)、《少年犯》(獲廣電部優秀影片獎、第九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