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被後世稱為「謀聖」。更切實的評價,是:讀一部兵書,滅一個王朝,開一代盛世。他是中國最後一個敢以「王者師」身份自居的文人,也是中國最後一個貴族。
張良:中國最後一個貴族
很多人說張良是劉邦的謀士,但王安石說,張良才是劉邦集團的真正頭腦,他只不過是躲在幕後,利用劉邦的力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推翻暴秦,為韓報仇。
對於其他人,劉邦非打即罵,唯獨對張良言必稱「子房」。對於口中從來不斷汙言穢語的劉邦,這相當不易,是敬師之禮。
當劉邦做了皇帝後,張良意識到,文人可為「王者師」的時代已經成為美好的過去,「帝王尊師」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秦以降的「帝制」已經使中國的精英,變成了封建王朝的奴才。
八年秦漢風雲,實際上就是張良、項羽兩個末代貴族的較量——兩人的目的都很簡單,就是推翻秦國,報國難家仇。劉邦則不同,有一種渾水摸魚的感覺。張良堪稱秦漢風雲的幕後總導演。在他的運籌帷幄之下,另一個末代貴族項羽被迫以烏江自刎而謝幕。
隨著項羽的故去,張良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知名的傳統貴族。
之所以說傳統貴族,是因為自秦以降,中國已經沒有貴族群體。雖說還有極少數的人具有貴族精神,可畢竟為數極少,稱不上是一個族群了。
貴族之所以是貴族,並不在於財富有多少,也不在於權力有多大,而在於具有一種高貴的精神,史書上稱之為貴族精神,其有三根重要的支柱:一是文化的教養,二是社會的擔當,三是自由的靈魂。
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創「專制帝制」時代,中國的貴族開始退出歷史舞臺。
初衷:報國讎家恨
張良的出身與項羽相似,都是六國貴族,都是復仇者。
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今河南禹州)任過五代韓王之相。至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但韓王待張家還是甚厚的,弱韓為強秦所滅的時候,「良家僮三百人」,日子過得相當滋潤。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時張良約20歲,正在淮陽學習禮法,如無意外,入朝為官是遲早的事。但忽然間這個理想就被秦始皇給剪滅了。
年輕的張良曾像項羽一樣血氣方剛,對暴秦恨之入骨。年輕氣盛的公子哥兒幾乎在一瞬間轉變成一個超級憤青:遣盡家僮,弟死不葬,變賣家產,四處尋求天下勇士刺殺秦始皇。
眾所周知,他找到一個不怕死的大力士,在古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陽縣城東郊),扔出重達120斤的大鐵錘,擊中秦始皇的副車——秦始皇倖免於難,但對此事十分惱怒,下令全國緝捕刺客。這是公元前218年。
古博浪沙的一錐已證明張良的血氣之勇,接下來是該磨礪他深謀遠慮本事的時候了。
刺秦後的張良改姓埋名,在據劉邦家鄉沛縣不遠的下邳隱居下來。這一蟄居就是9年。正是這一段時光,使得末代貴族張良有了學習知識、反思自己的好時機,從而將到死也只有血氣之勇的項羽拋之腦後。
在這一時期,張良遇到了師父黃石公。老人送給張良一本書,就是姜尚姜子牙寫的《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之士。
後世有人考證,這應當是張良編的一個故事。但不管真假,張良已化陽剛為陰柔,從血氣方剛之年轉為謀劃大局之齡,為之後成為一代傑出謀士而打下堅實基礎。
功業:為什麼張良才是謀聖
在評價「漢初三傑」時,劉邦將張良置於首位:「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宋朝著名文臣真德修亦讚嘆說:子房為漢謀臣,雖未嘗一日居輔相之位,而其功實為三傑之冠,故高帝首稱之。
很多人可能都有同樣的疑慮,有蕭何和韓信在前,看上去出力最小的張良為何能居三傑之首?看完下面張良這十二大功業,你就明白了。
1、輕取宛城
公元前207年九月,劉邦軍隊抵達南陽郡,南陽郡守退入宛城固守。劉邦滅秦心切,見宛城一時難以攻取,打算繞過宛城繼續西進。張良認為不妥,說宛城離秦都已不遠,一旦秦都來兵,宛城的秦兵再從後面追殺過來,劉邦軍將腹背受敵。不如假裝繞過,趁夜返回,將宛城重重圍住,以攻心之術,逼降郡守。就這樣,劉邦兵不血刃輕取南陽,解除了西進的後顧之憂。
2、智取嶢關
拿下南陽後,劉邦率軍抵達秦都鹹陽的咽喉要塞嶢關(今陝西商州西北)。張良說,嶢關的守將是個屠夫的兒子,這種市儈小人,可通過「威逼利誘」輕取,重兵佯攻,重利勸誘。劉邦依計而行,嶢關守將果然表示願意獻關投降,還說要和劉邦聯合進攻鹹陽。不料張良又說,嶢關乃秦之門戶,不同其他,守將願降,但其手下兵將未必服從,如果士卒不從,後果將不堪設想。再說屠夫之子,見利忘義,降後再叛,隱患多多。所以要趁其鬆懈,一舉攻克之。劉邦大喜,遂突然發起攻擊,很快攻下嶢關。
3、逼降秦都
小試牛刀後,張良讓劉邦繼續採取對付嶢關守將的手段,派人去利誘趙高,對他說,你幹掉秦二世,咱倆平分關中。這趙高真的就幹掉了秦二世,還派人和劉邦交涉,平分秦國。劉邦呵呵一笑,發起佯攻。趙高的美夢成空,被秦國舊族幹掉,秦王子嬰開城出降。可以說,如果不是張良的計策保證了軍事上的順利,劉邦不會比項羽早進關中亡秦。
4、一救劉邦
攻入鹹陽後,劉邦即耽於享樂,自認為是關中王了,在鹹陽宮裡醉死夢生,不見任何人。這可急壞了張良,趕緊說服樊噲,直接闖入宮中,對劉邦當頭棒喝:「項羽正星夜趕來,你是想做第二個秦二世麼?!」劉邦立馬清醒過來,下令即刻查封所有府庫財物,全軍退出鹹陽,還軍灞上。同時聽從張良的計策,宣布廢除秦朝苛法,並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贏得三秦民心。可以說,如果沒有張良,劉邦連鴻門宴都去不了,就讓項羽在鹹陽咔嚓了。
5、二救劉邦
鴻門宴,如果沒有張良,劉邦依舊會被項羽KO。張良在這次生死攸關的鬥爭中,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幫助劉邦安全脫離虎口,又使項羽內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禍根。
6、討漢中郡
暴秦已滅,韓王成也得到了韓國舊地,又到了張良和劉邦說再見的時候了。劉邦很大方,贈與張良大量金銀財寶,張良一轉手都給了項伯,託他幫劉邦又討來漢中郡。這樣,劉邦建都南鄭(今陝西南鄭縣東北),佔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張良為劉邦討得的這漢中一郡成了最後勝利的起點,也成為大漢民族的起點——漢王、漢朝、漢族皆由此而起。
7、麻痺項羽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漢中市褒城鎮)。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過去後,全部燒毀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襲擊。
半年後,韓信就「暗度陳倉」,復得富饒、形勝的三秦之地。張良韓信,一個「明燒」,一個「暗渡」,使得劉邦積累了足以與項羽對峙的資本。
8、三救劉邦
項羽知道劉邦搞定三秦後,怒不可遏,立馬就要殺將過來。張良早已預料到這一點,上書項羽說:「漢王名不符實,欲得關中;如約既止,不敢再東進。」同時,張良還把齊王田榮謀叛之事轉告項羽,說「齊國正打算聯手趙國滅楚,項王不可不防啊。」
項羽本就瞧不起劉邦,再說齊國確實在眼皮底下,劉邦在西邊鬧點事,離自己還遠,便沒管劉邦,去滅田榮了。這為劉邦贏得了寶貴的休養生息時間。
9、下邑之謀
隨著天下再次大亂,項羽變得乖戾囂張,竟然殺死了韓王成,使張良相韓的幻夢徹底破滅,最終通過種種關卡,來到劉邦身邊,此後便朝夕相隨左右。
明代李贄曾評論此事說:項羽此舉,「為漢驅一好軍師。」
公元前205年春,劉邦先佔彭城後被項羽打敗,狼狽逃至下邑,心灰意冷。正是在這個時候,張良給劉邦制定了決定後來楚漢勝敗的「下邑之謀」。接下來四年,劉邦基本忠實執行了這一計策:
1)通過自己正面與項羽對峙,彭越背後打遊擊騷擾的戰術,拖延住項羽;
2)離間原本和項羽關係近的英布等南方諸侯王,瓦解項羽的力量;
3)韓信一路向北,再向東,降服各路諸侯,集聚足夠雄厚的決鬥資本。
10、制止分封
公元前204年冬,項羽圍劉邦於滎陽,漢軍糧草匱乏,漸漸難撐,張良外出督糧。正是這個時候,劉邦差點採取了一個昏招:效法商周,刻印封王,恢復秦末舊六國,則六國君臣、百姓必擁戴劉邦。
在這關鍵時候,張良外出歸來,拜見劉邦,說這真是自尋死路:
第一,商湯滅夏後分封夏後代,是基於可控為前提的,現在你能控制項羽並於必要時致其死地嗎?
第二,周武王分封商紂王的後代,前提是在殺了商紂王后,你現在得到項羽的頭顱了嗎?
第三,無論商周,都表彰前朝忠臣,目的是鞭策本朝臣民,為本朝臣民樹立榜樣,現在是你需要表彰忠賢的時候嗎?
第四,武王散發的糧食錢財都是敵國的積蓄,你現在連糧草都沒有,拿什麼去救濟貧困?
第五,把兵車改為乘車,倒置兵器以示不用,現在鏖戰正急,不是自尋死路嗎?
第六,過去馬放南山,牛息林蔭,是因為天下已太平。現今激戰不休,怎能偃武修文?
第七,如果你把土地都分封給了六國後人,則將士謀臣各歸其主,誰還跟你劉邦奪天下?
第八,如果你是六國之後,是向強大的楚國臣服,還是向被圍困的你稱臣?
第九,你不認為封土賜爵是一種很有吸引力的獎勵手段,是賞賜給戰爭中有功之臣,用以鼓勵天下將士追隨你的好辦法嗎?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還靠什麼激勵將士從而取得勝利呢?
聽完張良的話,劉邦立即下令銷毀已經刻制完成的六國印璽,從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戰略錯誤。
11、窮追項羽
公元前202年,兵困馬乏糧草不濟的項羽和劉邦終於坐下來劃下了楚河漢界,約定罷兵。劉邦這次是想玩真的。但張良說,不能真玩啊,要當做緩兵之計。此時不消滅項羽,待項羽明白過來兵足將廣之後,被滅的就是你劉邦了!劉邦覺得很對,遂撕毀協議,起兵再戰。
12、虛撫韓彭
就在劉邦苦戰項羽之時,韓信已羽翼豐滿,要求封王了。劉邦當然很生氣,但張良認識到,韓信的向背已成為楚漢之戰的關鍵所在,說服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封彭越為梁王,並代表劉邦親往齊地分封韓信,安撫其心,成功地解決了漢內部的權位矛盾,贏得了楚漢天平上關鍵的一個籌碼。
穩住韓信後,楚漢戰爭的形勢發生了重大轉折,韓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計兵圍項羽於垓下,繼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計瓦解了楚軍士氣,終於打敗項羽,迫其自刎。至此,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徹底勝利而告終結。
謝幕:放得下,才能保得住
然而,隨著末代貴族項羽的故去,末代貴族張良也意識到自己的時代過去了。
雖然張良無兵無權,甚至沒有任何職位,但從心底講,做了皇帝的劉邦還是很畏懼張良的,也可以用「又愛又怕」形容。他不知道該怎樣「褒獎」張良,所以讓張「在齊地自擇三萬戶」。
但從「齊地」兩字可看出劉邦並不誠心,至少另有所慮。此時,齊地還是韓信的地盤,居然讓張良去齊地領三萬戶封地,什麼意思?你劉邦不知道張良是韓國人,他孜孜不倦的目標就是「復韓」?這說明,劉邦不僅對韓信,骨子裡對張良也有些信不大過。當然,也或許是太信任張良了,希望讓他去制約韓信。
能洞察天下人的張良,豈能不了解日夜相伴的劉邦?項羽已死,我張良的歷史使命也就完結了。你劉邦取了天下,我張良報了仇。兩人各得其所,皆大歡喜,此時分手,恰到好處。
張良已生去意,但仍不好駁了劉邦的面子,亦想曲諫劉邦,不要學殘暴的項羽。於是說:我最早和你相識於留地,對那座小城難以忘懷,你真要封就封我個留侯吧。
張良辭封的理由就是這麼簡單:我張良祖祖輩輩是韓國舊臣,暴秦滅韓後,我散盡萬貫家財,一心為故國復仇。現在目標已經達到,很開心了。況且,國破家亡後,我已經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已經很滿足了。我的心願已了,從此願遠離塵世,追隨師父黃石公修仙養道。
劉邦「乃封良為留侯」。
實際上張良雖然智深,但是他的退隱,也不能僅僅理解為明哲保身,因為他開始的目的就是為國報仇,既然目的已經實現,那就自然可以退身出局,功名利祿原本就不是他的目標,這是他與蕭何尤其是韓信根本不同的地方。
正是這種出發點的不同,導致了做法的不同,同時也最終造成了結局的不同。「漢初三傑」中,最後韓信以謀反罪名被殺,蕭何也被治罪下獄,惟有張良一生平平安安。
張良用事實告誡世人:放得下,才能保得住!
「相韓」已成空夢,張良或許有過「相漢」的念頭,但是他所忠心的,還是心底的故國。同時,他也太了解劉邦了,所以在最後把這一念頭也壓在了心底,當劉邦問他誰可為相時,他推薦了蕭何。
這一刻,劉邦心中是否想過讓張良為相?不得而知。反正,後來至劉邦病危,呂后也沒能從劉邦口中問出張良的名字。或許,他知道,天下定後,張良的心已絕塵而去。
呂后問劉邦:「蕭何死後,由誰來接替他呢?」劉邦說曹參。
呂后問曹參之後是誰,劉邦說:「王陵可以在曹參之後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可以由陳平輔佐。陳平雖有智謀,但不能決斷大事。」
呂后又追問以後怎麼辦,劉邦輕嘆說:「不用操那麼多心了,你也活不到那時候。」
呂后不甘心,劉邦死後,她想方設法逼張良出來做事,但都沒有成功。
劉邦死後,張良即搬離長安,在湖北省鹹寧市通城縣東南的黃袍山修建了「良山道觀」及「伐桂書院」,隱居於此,教當地孩子讀書習字。
北宋詩人黃庭堅7歲隨父遊黃袍山,在參觀「良山道觀」和「伐桂書院」時,賦詩一首:
牧童騎牛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是啊,中國歷史上王侯將相多了去了,又有幾個人能比得了張良的名氣?!
約公元前186年,張良病逝,諡號文成侯。
傳承國學文明
證悟東方智慧
歡迎您走進【國學堂】
官方微信號:GuoxueTown
國學堂,重新發現中國文化太美!